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我们喝茶,如果就是为了解渴,那就不能说是品茶,品茶是要讲究一些的。讲究些什么?这里面学问就大了去了。凡是自称为茶客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陆羽先生所著的《茶经》,这本书作为中国流传最广,传世时间最长的一本茶学著作,里面就提到了唐朝茶叶的制作方法,今天东台就和大家来聊聊这段历史。方便以后诸君喝茶时,有故事可讲,碰上小白,马上会对你作高山仰止之状。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采茶姑娘

先带各位读者老爷太太看看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唐朝的时候,大家所用的年历制度,就是农历,而不是公元历。采茶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季,二月、三月、四月之间,相当于公元历的大概三、四、五月之间,之所以有两三个月的差异,估计是因为各地的温度不一样,茶叶的生长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有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差异,而且根据茶种的不同,有些要嫩芽,比如“毛尖”,就肯定需要采摘得早。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毛尖

有些需要茶叶叶片肥大,采摘得时间久晚一些,比如“岩茶”,有些地方的“铁观音”甚至还能采秋茶。这个时间差就是根据需要来确定,诸君了解一个大概就行,有些人说“明前茶”比“雨前茶”好,也是针对某一些茶种而言,不能说所有茶种都是这样。(明前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之前采摘的茶叶,雨前茶是指谷雨之前采摘的茶叶)。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茶叶中像竹笋一样的,生长在烂石沃土之间,东台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什么是烂石沃土,这里就不啰嗦了。大概这些茶树的长度离地只有几寸高,就像紫薇、蕨菜刚开始生长的样子,最适合带一点点露水去采摘。很多读者朋友可能就很疑惑了,这么嫩小的茶树,离地几寸?东台负责的说,还真就是这样的茶树,人家大一点的还看不上,认为这种小茶树上的嫩芽,才是最好的。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这一段,说的就是采摘茶叶的芽了,选那些像灌木丛一样的茶树,选其中长得挺拔,光照比较充足的来采摘。东台补充一下,嫩芽,是完全没有舒展开的茶叶,行话说的“箭”、“笋”。芽,就舒展开了一些,但没有完全展开的叶子,行话说“枪”,那些完全舒展开了的叶片,就叫“旗”,一枪一旗,就是一个茶叶的单独个体上,一片芽,一片叶的意思。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如上图,如果采茶人摘了最上面两片最嫩的叶子,就是一枪一旗,现在人选择那种像竹笋一样的茶叶的,已经非常少了,这一点还是不要苛求,有这种就很好了,哈哈。我们再来看看采摘的天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一段文字就很有意思了,有几个知识点。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采茶的那一天,下雨是不能采摘的,怕茶叶淋湿了以后,一是有水味,而是茶叶容易败坏。晴天有云也最好不要采摘,一是怕突然下雨,二是光照不足,茶叶经过一夜的露水湿气之后,叶片里的水味还是很重。必须是天晴的时候采摘。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采摘回来以后,通过甑来蒸熟茶叶,然后再将茶叶捣烂,再把茶叶拍实做成茶饼,中间留下一个空洞,用竹条穿起来,用文火慢慢的烘焙,使茶叶里的水分充分的干燥,为什么要慢慢的烘焙呢?大家想啊,如果火力大了,茶饼的外面很干燥,里面却是湿润的,容易发霉败坏。如果长时间猛火烘焙,那么干燥过分了,外面的茶叶就碳化了,等于就废了。

茶经第八:唐朝制茶工艺流程,每天了解多一点,喝茶就有话题聊!

现在中间有个空洞的茶饼很少看见了,普洱茶的中间留了个凹坑,大致就是沿袭的这个意思。等到茶饼充分干燥好了以后,就用容器包装起来,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茶叶就算制作好了。

今天为大家带来唐朝制茶工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我,陆续给大家分享更多原创茶文化的文章,天气寒冷,东台赶紧泡点热茶暖暖肠肚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