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三家分晉的時候,其他各國是什麼反應?

喜歡你你是我獨家的記憶


三家分晉各國是什麼反應?不同國家反應有些許差別,但基本上都沒有反對三家分晉的意思:

1、東周——都差點忘記做天子的滋味了。周平王是晉國所立,之後的東周被晉國控制是越來越大。晉國姬姓近親的身份,加上臨近東周的地理優勢,讓晉國在春秋時期一度成為事實上的周天子。因此東周對於三家分晉這種瓦解行為,自然是歡迎,認為這是恢復周天子的有利形勢。

2、齊國。三家分晉時,姜姓齊國已經被田氏所掌控。姜姓自顧不暇,還有什麼精神去管你分不分晉!至於田氏,自然是樂於看見三家分晉、韓魏趙三家封侯的結果。

事實上,田氏在掌控齊國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和晉國的六卿進行聯盟。尤其是三家分晉時及之後,田氏 和韓、魏、趙基本上都是抱團取暖,共同對抗秦楚等舊諸侯國。

再說,齊國在齊桓公死後失去了五霸後,就基本上成為了晉國稱霸的堅定盟國,形成:

晉齊吳VS秦楚越的局勢。

3、秦國。雖然有一句成語叫做秦晉之好,但事實上,秦晉關係並不好。秦國和晉國敵國關係多過盟國關係——因為晉國巨無霸一樣的身影,讓秦國東出洛陽無望。於是秦國成為了楚國爭霸的堅定支持力量,如同齊國支持晉國一樣。

在春秋時期,秦國和楚國在印象中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秦國和楚國,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晉國。

4、楚國。楚國自然是歡迎,但楚國在被吳國攻破郢都之後,楚國再也沒有能力去奪得和晉國爭奪百年的霸佔地位。女友嫁人了,新郎卻不是我——這就是楚國在三家分晉時的感受!

和晉國的百年爭奪,又被吳國攻破郢都——楚國為了爭霸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結果卻是黃粱一夢!

5、燕國。雖然說是姬姓諸侯,但燕國在西周時期基本就沒有記錄。基本上燕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或有或無的角色。燕國對於三家分晉只有一句話:

我就是出來買醬油的

6、宋國。宋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堅韌的國家。宋國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也是讓晉楚停戰的卸掉國。獨立而中立,是宋國在春秋時期的標籤。因此三家分晉,對於宋國而言,也是一種中立的感情:楚國破國了,吳國稱霸,越國又稱霸,現在晉國被瓜分了,國際中心轉移到了更東方的宋國和越國。

7、鄭國。鄭國作為春秋時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諸侯國,是一個夾心餅的角色。秦國為了東出要打鄭國。晉國和楚國的百年爭霸,就讓夾在晉楚之間的鄭國不是加盟晉國,就是加盟楚國,絲毫沒有自主的能力。因此,無論是楚滅,還是晉滅,對於鄭國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開香檳的大事。

但鄭國的錯誤就在於,它沒有和同樣受到韓、魏威脅的宋國進行聯盟,導致自己最後被滅。


總的來說,三家分晉是晉國自身的事務,其他各國不能干涉,也沒有這個實力去幹涉。加上很多諸侯國都樂於讓一個強大的晉國分裂為三國,這就更能給其他各國更好的戰略空間和生存空間。

但新分裂出來的韓魏趙,卻比春秋晚期的晉國讓各諸侯國更加頭痛:齊國、秦國、楚國、宋國、鄭國等鄰國都有被韓魏趙攻打和奪地的記錄。

一頭熊死了,卻來了三頭狼!各諸侯國既頭痛也無奈!在生存壓力下,齊國、楚國、秦國依次進行了變法,成為了戰國七雄。鄭國和宋國沒有抱團取暖,加上改革有要麼失敗要麼太遲,無力在既定的格局中容身,只能被滅。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除了小國之外,其餘大諸侯國,都巴不得晉國分裂。

在春秋時代,晉國是超級強國,從晉文公開始,晉國霸業持續百年以上。有三個諸侯國曾對晉國霸業構成強大挑戰:一個是南方的楚國,與晉國爭雄百年,不想沒毀在晉國手中,反而差點被吳國滅了,從而退出爭霸;一個吳國,在春秋後期異軍突起,吳王夫差在黃池之會上力壓晉國,一時風光無限,只是沒幾年就被越國滅了;一個是越國,不過越國霸權太短了,勾踐一死就基本玩完。

大諸侯國,誰也不想看到晉國坐大。到了戰國初期,晉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就如同今天的美國。試想想,若是今天美國分裂為三,與美國競爭的強國是喜是憂呢?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家巴不得晉國分裂。

其中表現最積極的,就是齊國。為什麼呢?兩個原因:

第一,齊國自春秋開始就一直與晉國鬥,想復興齊桓公的霸業,每次都被晉國打得屁滾尿流,晉國分裂,對齊國是大利好。事實上,後來到齊威王時,齊國風頭就蓋過三晉,成為天下第一強國。

第二,當時齊國大權操之於田氏家族之手,田氏家族取代姜姓齊國,已經水到渠成,但還缺了一個天子認可的程序。三家分晉,也是權臣反客為主,取代原先的君主。如果三家分晉能得到周天子的認可,那麼田氏代齊,也將得以實現。

因此,在魏、趙、韓三家滅知瑤後,齊國宰相田盤就迫不急待,派出使節,與魏、趙、韓三家通使,事實上承認趙、韓、魏的獨立地位。


君山話史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並不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歷史演變過程。事實上,三家分晉持續了將近一百年,而三家對分晉這件事的態度,是非常團結的。基本上就是誰敢摻和這事,三晉就聯合群毆,堅定的要把晉國瓜分掉。值得一提的是,懦弱無能的

周天子對三家分晉這件事的態度,不僅沒有反對,反而還舉雙手雙腳贊成……


春秋中期,晉國和楚國先後崛起,成為當時的兩大霸主。春秋後期,原本的春秋雙霸都變成了落毛的鳳凰,一個比一個慘。楚國是因為跟吳國的戰爭,被打的差點滅國了,因此雄風不在。至於晉國,直接被瓜分了。那麼,晉國為什麼會被瓜分呢?這個要從晉國曆史上的六卿制開始說起。

由於晉國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的事件。

導致在晉獻公時代,晉國公室中的大宗被殺的乾乾淨淨了。到了晉文公重耳流亡歸國後,由於晉公室已經沒有人了,所以晉國只能實行六卿制,也就是晉國執政的人要麼是公室小宗,要麼就是與國君沒有血緣關係的異姓貴族。因此參與分晉的趙、魏、韓三個家族,便都是原先晉國的臣子。

晉文公死後,晉國的六卿制從輪換制(也就是能者居之)變成了家族世襲制。這樣一來,六卿也就從流官變成了世襲貴族。因為他們既是國家領導,又是大地主,導致不屬於六卿之列的小家族根本不能與他們對抗。於是到了晉悼公後的時期,晉國的土地就逐漸被六大家族給瓜分了。至於晉國的國君,根本沒有實權,也沒有軍權(只有屬於國君八百公甲)。後來六卿之中的中行氏和範氏先後被消滅,六卿變成了四卿。

隨著中行氏和範氏的被滅,表明晉國的六卿制度已經名存實亡,剩下的四卿名義上晉國的臣子,實質上已與諸侯無異,只不過還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認罷了。因為四卿皆以家族利益為首,從來不考慮國家利益。所以晉國在春秋後期,實際上也是一個空架子國家,徒有虛名。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先後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晉國因為四卿各有小算盤,都不願意與吳、越爭鋒。於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便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兩位霸主。

吳越都能稱霸,讓晉國上下非常丟臉,當時執政的智伯瑤(四卿之首)提出了一個建議,也就是讓晉國的四大公卿,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以壯大晉國。提完這個建議,智家就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但是趙魏韓三家的族長心裡面都門清,你們智家實力最強,大夥如果上繳的一樣多,吃虧的是趙魏韓三家。所以趙家的領導趙襄子不同意,於是智氏便威脅韓氏和魏氏一起攻趙。

最後,戰爭結果出現了翻轉。智氏因為太過於囂張,惹得魏氏和韓氏臨時反水,聯合趙氏裡外夾擊,滅了智氏……



滅了智氏之後,韓、趙、魏三家平分了智家的土地。這一舉動,讓晉國的國君非常不安,因為公卿越多,公卿之間就會爭權奪利,公卿越少,公卿就會把目標對準晉公室,那麼晉公室就會很危險。為了自保,晉出公派人向齊、魯兩國借兵,以討伐三卿

。豈不料韓、趙、魏三卿異常團結,三家聯手攻打晉出公,晉公室無力抵抗,晉出公只得選擇出逃,準備逃到齊國避難,然而半路上就病死了。最後晉國公室就完全淪為了三卿的傀儡。

那麼當時的各諸侯國對此是什麼態度呢?非常遺憾,當時諸侯國都在觀望,看看能不能撈點好處,基本面沒有諸侯管晉公室的死活。唯一例外的是齊國,跟三晉打了一仗,而且還不是為了替晉公室出頭而打的。這一戰在歷史上被稱為三晉伐齊,發生在晉出公病死約五十年之後。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把持齊國朝政的田氏宗主田悼子死了,他的弟弟田和繼任。但是田氏家族還有一個分支家族公孫氏,這個家族堅持認為,田和殺害了他的宗主哥哥篡位的。於是,田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把公孫氏的代表公孫孫殺了。公孫氏的另一個代表公孫會一看形勢不好,就在發動了叛亂,宣佈脫離齊國加入三晉的趙家。(當時還沒有趙國)

備註:齊國當時也很慘,處在田氏代齊的關鍵時刻。



齊國的領土主動加入晉國,這還得了?於是田和馬上做出了反應,以田布為將,率軍攻打叛亂的公孫氏。

齊軍的效率很高,很快就把叛軍為圍了。但是趙氏的反應也不慢,立即通知了韓氏和魏氏兩家,三家結盟,共同對抗齊國。三晉聯軍在魏將翟角、趙將孔青的帶領下,迅速參戰,然後跟齊軍打了一仗。戰爭結果不出意外,齊國大敗,田布戰死,損失戰車兩千乘,陣亡士兵三萬多。

三晉聯軍大勝後,把三萬多齊軍遺體堆成了兩座屍山,以示羞辱。後來又把屍體歸還給了齊國,想繼續羞辱齊國。把屍體還回去的道理也很簡單,齊國收到這三萬多齊軍屍體後肯定要辦喪事,這麼多屍體,得花多少錢?這對齊國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要是齊國拒收這些屍體,齊國老百姓肯定會有意見!就不會再為國家,為權貴們效力了。這就所謂的二次進攻,跟地雷把士兵炸殘疾,不炸死人是一個道理。

結果,齊國的實際領導人田和,他就真的沒有收這些屍體,為後來齊國第二次大敗,埋下了伏筆。

三晉伐齊之後,魏氏的領導人魏斯很賊,他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他派人和周天子取得了聯繫,雙方進行了友好會談。魏斯向周天子表達了以下意思:周天子才是天下共主,希望天子能出面討伐無道的齊國

此時的周天子,已經慘的不能再慘了,根本沒有諸侯拿他當根蔥。魏斯這麼恭敬的給自己面子,周天子心裡都樂開了花。於是,周天子也正式的回覆了魏斯他的旨意:一方面,周天子強調周王室的權威和周代禮法不容侵犯;另一方面,又表示了周王室對田和這種弒殺宗主的行為甚為不齒,絕對不能姑息容忍

。魏斯收到周天子的回覆後,大喜過望,事情已經成功了一半。

接下來,魏斯又向周天子請示,表示三晉都希望能夠得到周天子的號令,率領其它的諸侯一起教訓教訓齊國,為維護周王室的尊嚴,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周天子覺得有些為難,說你們趙魏韓三家並不是諸侯,如何能率領其他諸侯呢?魏斯表示,這不是問題,我們三家以晉國的名義出兵就是了。

三家這麼懂事,周天子也不好說什麼,因此周天子便以天子身份,號令三晉揮師征討違背周禮的齊國。

備註:魏斯就是魏國的創始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魏文侯。



於是,三晉伐齊之戰的第二階段開始了。公元前404 年,打著天子旗號的三晉聯軍,在聯合了宋國、越國等諸侯後,對齊國發起了多面圍攻,一舉攻入了齊國長城,把軍事重鎮平陰圍了起來,齊國國都臨淄也危在旦夕。整個齊國從國君到平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當時的三晉,並不是諸侯,都只是晉國公室下面的公卿而已。結果三個不是諸侯的公卿,卻各個都比諸侯實力還要強。而且魏文侯的智商爆棚,知道拉周天子出來給自己撐場面,搞的那些正兒八經的諸侯國也不得不屁顛屁顛的跟著趙魏韓三家一起出征伐齊。這件事也能從側面證明,在當時一個統一的晉國,實力是有多恐怖啊

被三晉聯軍打的半死不活的齊國,也算是看穿了三晉的意圖。因為三晉圍而不打,明顯就不是想滅掉齊國。他們想要什麼?必然是想要諸侯的名分嘛!於是齊國國君是齊康公,他親自去到了三晉聯軍大營,與三晉領導人會盟。然後三晉派出了自家大夫去齊國,又與齊國的實際領導人田和會盟,四家達成了停戰協議。

根據這個停戰協定,就等同於齊國承認了三晉的諸侯地位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也就是三晉伐齊之戰結束的那一年,三晉聯軍離開齊國,各回各家。在回國的路上,三家的領導人都去朝見了周天子,說我們奉天子的號令,一直打進了齊長城,已經狠狠教訓了齊國,並請示能否封為諸侯,正式成立自己的堂口?周天子無話可說,也就只好冊命三晉為諸侯,東周從春秋時代正式進入了戰國時代。



趙魏韓三家被正式冊立為諸侯之後,也就脫離了晉國的法統之下,成為與晉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了。在此之後,三家繼續瓜分晉公室,最後於公元前349 年,殺掉了晉君,將晉國全部瓜分,晉國最終滅亡。

其實縱觀整個三家分晉的過程,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就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三家要瓜分它時,晉公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而其它的諸侯國,也無意幫忙,最多也就是譴責一下。當年楚國被吳國打的半死時,申包胥還能到秦國求援助。而三家分晉時,已經沒有國家能幫助晉公室了。比如說秦國,晉國和秦國的關係一直都還行,但是在三家分晉這件事上,秦國就沒有管。為啥不管呢?因為秦國管不起。

比如說第一次河西之戰,也就是吳起率魏武卒大殺秦軍於河西時,當時魏國仍然是晉國下面的公卿,沒有立國。一個沒有立國,還沒有諸侯名分的魏國都能打的秦國半死不活的,這要是管三家分晉的事,被三晉群毆,那不是找死啊!由此可見,晉國真的是一個強的可怕的國家。如果三卿一致對外,比如分晉這件事,就沒有哪個國家敢挑戰三卿,否則被吊打的齊國就是榜樣


Mer86


什麼反應?高興都來不及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春秋五霸,晉國是最強大的,它一分裂,分裂之後自然就弱小很多了,對大國來說,晉國和楚秦是宿敵,鬧各種矛盾,同時又都是大國,都巴不得對方弱小


當年的晉國曾經是秦國的噩夢,秦國起初的戰略是東進。但是晉國這個龐然大物橫在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上,秦國沒有實力與晉國叫板。

最終,秦國選擇了向西發展,暫時不搭理強大的晉國。楚國和齊國曾經多次與晉國交戰,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都是晉國自身的問題。

從綜合實力上看,楚國和齊國都不是晉國的對手。趙魏韓三國被稱為三晉,秦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三晉聯合。隨後經常是拉攏一個、忽悠一個,去打另一個。一旦趙魏韓三國聯合,秦國的第一反應就是離間計。由此可見,如果當年的晉國還在會給秦國造成多少的威脅。請注意,趙魏韓三國再怎麼聯合,各國之間也會有私心。遠遠不如一個國家方便,這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晉國不分裂,中國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後來戰國時期,晉國本來有幾次可以再一次統一的,但都被其他國家給破壞掉了,

我覺得晉國分裂……😂 想想後來趙國和秦國的長平之戰吧,坑殺四十萬



我們是鈉梨子



三家分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國曆史上曾經非常森嚴的諸侯與大夫的界限,而這甚至可以看作是後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先聲。所以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鑑》的時候把它作為記事的開始。哪麼作為以下犯上的亂臣賊子,各國有什麼反應?答案是完全沒有,原因就是晉國立國以來一直是被權臣掌控,在別的國家都不是秘密,所以三家分晉很容易被接受,而且韓趙魏三家歷來比較和睦,韓氏一向都是與趙氏交好的,魏氏與趙氏也沒什麼矛盾,所以三家分晉後是天然的盟友,況且晉國在春秋中後期一直是第一號的強國,可以說是“一極獨大”,非但在中原諸國沒有國家可以挑戰晉國的這個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國也落在了下風。韓趙魏三家一結盟就有了完整的晉國國力,沒有那個國家能打得過,除非聯合在一起攻打,但以戰國時期丟棄周朝的仁義道德只講利益來說,為了虛名讓各個大國出血,貌似不可能。


沒事叨兩句


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要說的是晉國而不是晉朝!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個諸侯國,而晉朝是三國之後由司馬氏建立的一個朝代,兩者截然不同!

晉國是一個內亂頻繁的國家,三次內亂造成晉國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更是將晉國內亂推到了頂峰,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兩位公子重耳(晉文公)、夷吾逃到他國得以活命。從此以後,晉國曆代國君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

公族之間是不會發生內亂了,但是得有人幫助國君治理諸侯國啊,所以異姓大夫開始崛起了,晉國大權慢慢的就被十幾家異姓大夫把持,而晉國國君的權利慢慢被架空了,這和各諸侯國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轍。

十幾家異姓大夫之間不斷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異姓大夫了,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決斷晉國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趙氏受到中行氏和範氏的聯合進攻,智氏、韓氏、魏氏聯合趙氏一起討伐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失敗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範氏得到齊、鄭兩國的支持,與趙氏再戰失敗,次年中行氏和範氏逃出國外,兩氏滅亡;

公元前455年,實力最強的智氏,命令韓、魏一起攻擊趙氏,趙氏憑藉晉陽城固守不出,智、韓、趙圍攻兩年沒有攻下來,於是引水灌城,但是晉陽城的百姓寧死不降。 危急關頭,趙氏與韓、魏兩氏密謀達成協議,三家聯合一起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陽之戰,以智氏全滅告終;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拜見周威烈王,周天子順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此事史稱三家分晉。






Callme不韋


三家分晉事件是對周王室權威的又一次嚴重挑戰,當時能維護周王室權威的諸侯霸主一個都不存在了,因此三家分晉先完成了事實,再逼迫周王室承認三家的諸侯地位。天下諸侯是什麼反應呢?秦燕強烈反對,齊楚雙手雙腳贊成,其它諸侯望風使舵;最終小弱的秦、燕反對無效,三家分晉完成了事實與名義上的獨立。

燕國作為西周的開國諸侯,又是王室宗親,故強烈反對三家分晉,因為此事嚴重削弱了天子權威,不給而求,不予而取,天子威嚴何在?燕國同時對田氏代齊事件也耿耿於懷,因為燕國認為田氏是暴發戶,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王室的認可,篡奪姜姓齊國是對燕國利益的最大傷害。春秋時期,四夷入侵諸夏,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驅逐四夷,維護天子權威。當時秦、晉、燕、齊是北方大地的四根支柱,晉國、齊國都對燕國有再造之恩。有這樣的歷史淵源,燕國必然會強烈反對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秦國作為東周的開國諸侯,歷來都勤王得力,十分注意維護周天子的尊嚴,一句“王於興師,修我戈矛”就反應了秦國尊王的傳統。儘管晉國是秦國的強敵,是秦國東出爭霸的最大障礙,但是當時的晉國如果由六卿專權或者三家共管明顯要弱於獨立出來的三晉。故秦國無論從道義上還是現實利益上講,都希望晉國不被瓜分。事實證明獨立出來的魏國成了秦國的惡夢,差點把秦國給滅了,如果弱晉存在,那麼秦國何來喪師割土之恥?

楚國在歷史上就對周王室十分不屑,有不服周的悠久歷史。周成王封楚國為最低的子爵,號為楚子,是對楚國的最大侮辱;所以楚國強大後最先僭越稱王,跟周天子一樣自稱楚天子。西周時代,周王室先後組織數支軍隊遠征楚國,結果都被楚國擊敗,周昭王就是在伐楚之戰時沉江而死的。春秋時期,楚國將姬姓諸侯蔡國、曹國、許國都吞併了,楚莊王甚至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想滅了周王室。因此對於三家分晉這樣一個辱王之事,楚國樂見其成,支持力度也不小。

齊國當時正處在田氏代齊的關鍵時侯,如果三家分晉成功,那麼田氏代齊就水到渠成,因此齊國是支持三家分晉的。趙氏給燕國承諾如果支持三家分晉,則趙氏立國後與燕國瓜分中山國,且割讓部分領土給燕國,於是燕國同意了三家分晉之事,還親自當了說客勸說周威王冊封三家為諸侯。秦國發兵擊魏勤王,結果被魏氏打敗,因此秦國無法阻止三家分晉。最終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為侯爵,三國正式立國。


大秦鐵鷹劍士


三家分晉是在魏文侯在位的時候,魏文侯堪稱戰國的首霸,擊敗秦國開拓河西,後又兼併中山,奉三晉之兵東向與齊國爭雄,擊敗了齊國並俘虜了齊國國軍,後又帶著齊國,衛國,魯國的君主,前往東周 求爵,當時誰能說不啊,楚國被三晉之兵打得黃河以北所有土地喪失



玩味的歷史


其實三家分晉的這三個國家:趙、韓、魏也並不是外人,就是以前晉國的大臣和貴族。晉國在歷史上曾經有一次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事件發生,事情發生時諸公子都四散逃命、跑到其他國家去了,公子重耳就曾經在外流亡了19年,直到62歲才回到晉國、當上國君。而晉國就由於這一次嚴重的王室事件,導致到重耳歸國即位以後,晉國的王室已經無人,只能實行六卿制,也就是實行異姓分封制,讓大臣來代替王族管理國家。應該說晉國實行這個制度也是迫不得已,這也為之後晉國被瓜分,埋下了一個伏筆和導火線。

當時晉國勢力最大的就是趙、魏、韓三大家族,到後來晉國王室逐漸沒落,權力都落到了三大家族手裡,因此他們就打起了晉國的主意,這也十分正常。

那麼三家分晉的時候,其他的國家是什麼反應呢?其實只憑想象也能猜得出來,這些國家如果不是和他們有切身利益,是不會有什麼反應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其他的諸侯國都好整以暇、作壁上觀,基本沒有什麼諸侯來插一腳。現實是殘酷的,諸侯們都是自私的,如果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情,他們都是不會做的,因此晉國也就在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被三家瓜分掉了,而名存實亡的周天子,也什麼意見也不敢發表。


國史拾遺


晉出公見四卿權勢太大,自己已成任其擺弄的傀儡,心中萬分不滿,於是暗中派心腹去齊、魯兩國借兵,想借勢除掉勢焰熏天的四卿。誰知齊、魯兩國國君卻出賣了他,不僅沒有發兵相助,反而將消息透露給野心勃勃的上卿智伯瑤。智伯立馬聯合其他三卿合兵將晉出公逐出國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另立晉昭公的曾孫為國君,是謂晉敬公。

智伯瑤挑頭趕跑晉出公,新立的晉敬公則被他玩弄於股掌間。

為何晉國國君的權力會落到卿大夫們的手上呢?原來在晉楚爭霸末期,晉國為了削弱楚國實力,制訂了三軍疲楚的計策,意思是將晉國軍隊分為幾部交給卿大夫們統轄,然後命他們率軍輪流擊楚,目的是吸引楚軍主力傾巢來戰,讓他們不得休整、疲於應戰,最終達到拖疲、拖垮楚軍的終極目標。

晉國用“車輪戰”贏得了晉楚爭霸的優勢,但也使軍權旁落到了幾位卿大夫的手上,使他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到晉哀公秉政時,國君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他能夠直接掌控的地盤只剩下曲沃和絳這兩座城池了,而各大貴族經激烈權鬥與攻伐,此消彼長,也只剩智、韓、趙、魏“四大家族”了 。其中智伯瑤財雄勢大,兵多將廣,佔地最多,實力最為強悍。

隨著實力膨脹,智氏的野心越來越大,於是開始覬覦最高權力,想獨佔晉國了。

智伯瑤先是逼迫其他三家割地予己。韓康子、魏桓子自覺力不如人,被迫各割一百里地給智氏。只有趙襄子不肯割地。他對來使說:“土地是祖宗傳下來的,怎能隨便割讓給他人以求自安”?

智伯瑤聞報惱羞成怒,決定出兵擊趙。

史書記載,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野心勃勃的智伯瑤率自家軍隊攻打另一位士大夫趙襄子,他自己為中路軍,脅迫韓康子、魏桓子率各自兵馬為左右翼,史上有名的“晉陽之戰”爆發。面對三家軍隊聯合圍攻,趙襄子勢單力薄,連戰連敗,形勢岌岌可危。他聽從謀士張孟談的建議,撤到晉陽(今太原)據守。

晉陽城池堅固,城中糧草儲備很足,軍民抵抗侵略、守禦家園, 鬥志很高。智伯等圍攻了一年,還是打不下來。智伯見相持不下,便心生毒計:將晉水上游十里處攔腰截斷,築起堰壩,待雨季到來,就掘壩灌淹晉陽城。為避免大水殃及自家,他下令將軍營遷往高處,還在營壘外修築了防水堤壩。他同時也將計劃通知了韓、魏兩家軍隊,提醒他們注意防水。

一個月後,傾盆大雨如期而至,晉水猛漲,堤壩攔截住的水位很快超過晉陽城。智伯下令掘堤,洶湧的洪水咆哮著直撲晉陽城。

晉陽城城池堅固,巍峨高聳,但也擋不住滔天巨浪洶湧襲來,洪水倒灌入城,百姓房屋紛紛倒塌,溺死者甚眾,其餘的人只好爬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

眼看晉陽危在旦夕了。趙襄子心急如焚,謀士張孟談讓他趕快打造木筏,準備與敵軍水戰,同時他自己縋城而下,偷偷潛到韓、魏二營,對他倆曉以利害:“我等皆是晉國的卿大夫。智伯這人野心很大,他的目的是獨吞晉國,假如我們趙氏被滅了,接下來就輪到你韓、魏二家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懂嗎 ”?

韓康子、魏桓子一下被其擊中要害,三人商議後一拍即合 ,在韓康子的營中歃血為盟,約定共擊智伯瑤。

趙軍聯合韓、魏兩軍乘夜偷偷掘開西邊的堤壩,大水朝智伯的軍營衝來。智軍大都在酣睡,營帳、糧草、車馬、兵器被大水席捲一空,兵士們在滾滾洪流中掙扎沉浮,最終餵了魚鱉 。到第二天黎明,智軍全軍覆滅。趙、韓、魏三家軍隊出其不意反戈一擊, 智氏大敗虧輸,最後自己被趙襄子生擒,落得個身死族滅的可悲下場。

史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聯合滅掉智氏的韓、趙、魏三家徹底瓜分了原來的晉國,三人均被周天子分封為諸侯,稱霸春秋百餘年的晉國終因內訌而灰飛煙滅。

“三家分晉”後 ,齊國的形勢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齊國的卿大夫田氏經七代人的努力,終於廢黜了齊王,將國之大權握於己手。 之後,田常弒殺齊君,正式掌控了齊國。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正式任命為齊候。

至此,西周初期分封的多達兩百餘個大小諸侯國只剩十幾個了。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實力雄厚,成為彼時的一流強國,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瓜分晉國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也被稱作“三晉之國”。“三家分晉” 代表著遍地兵燹的春秋時代宣告結束 ,歷史進入了更為動盪不安、烽火連天、血流漂杵的戰國時期。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