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劉邦的成功是因為臉皮厚,項羽失敗是因為臉皮薄,對此你怎麼看?

失眠成癮zzzz


題主提問是把劉邦和項羽用平民做人的標準比較?但問題是劉邦和項羽是爭霸華夏的帝王人物,所以評價二人的標準只能用帝王的標準!爭帝王必須具備三個標準:

一、用"霸道"打江山,用"王道"治國。項羽稱霸華夏後,大搞"分封制",可見沒有當皇帝目標。可笑是他認為"楚霸王"在世,沒人敢同他爭天下!施秦朝暴政,以暴對暴,坑殺大批降卒,一點不懂帝王學中"王道"治國的基本常識。

劉邦則不同,充分運用"王道",團結各路諸候。運用"御人之術",網羅韓信,張良,蕭何等等一批術有專攻的棟樑人材,以此巳彰顯帝王之象!

二、必須懂打江山,治理江山的"帝王之術"。項羽一勇之夫,認為天下比的是力氣,武功!老子天下第一。什麼韓信,陳平,范增這些"術"有專攻的專業人才不用,最後幫劉邦的忙,把人才全送給劉邦打敗楚霸王。

三、必須懂"帝王術"中搬不上臺面的東西。例如,翻手為雲,復手為雨;臣鬥為喜,獨大必誅;忠臣要用,佞臣為伴;"王道""霸道"運用自如。最重要的是,皇家無親,皇權無情。劉邦是運用嫻熟。可是,項羽呢?愛虞姬一個女人,天下婦女讚揚!講江湖義氣,平民百姓喝彩!活脫脫一個江湖遊俠,憑武功力氣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豪傑!沒有一點帝王之氣象!

所以,用帝王標準一量,項羽比劉邦差幾個檔次,在楚漢集團爭奪江山,統一華夏的決戰中,必敗就不言而喻了!




馬大哈68581067


劉備是厚黑的鼻祖,本來就一鄉間痞子,既無出身又無財勢,整日蹭吃蹭喝,沒有什麼做人標準來套用,不存在什麼臉面問題。也沒想過做皇帝,完全是被世道逼的,他的大志也是在滅秦的過程中隨著實力的不斷增長和見識的不斷增長而增長的。所以他可以為了活命而對項羽服軟認慫,對他來說沒什麼臉面不臉面的,是自然而然的行為。為了鞏固皇權,可以誅殺異姓諸侯王和功臣,也沒有什麼道義不道義的,是實用主義的典範。

反觀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一代霸主。本就是楚國舊貴族出身,耳濡目染的是貴族的尊嚴和臉面,思想一直就活在戰國諸侯並列的時代,他從小到大的最大理想就是消滅秦國恢復楚國成為霸主,根植於頭腦中的自我認識就是一個楚人的身份,他最願意帶領的也只是他的江東子弟兵。

一個為了得到天下什麼都可以,一個已經完成人生目標只想當受人仰慕的帶頭大哥。一個可以卑躬屈膝委曲求全,一個寧斷勿折寧死不屈。最終臉皮薄的給了臉皮厚的生機,臉皮厚的要了臉皮薄的命。

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兩人境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竒飛


厚黑學上說,劉邦是厚黑學的集大成者,鴻門宴上劉邦向項羽卑躬屈膝,這是厚,垓下之戰把項羽逼得烏江自刎,這是黑。

蘇東坡寫的留侯論,評論張良做帝王師,無非是教劉邦一個忍字,也就是厚,鴻門宴上用忍,韓信討封齊王用忍,對項羽大戰屢戰屢敗用忍。項羽要和劉邦單挑,劉邦用忍,項羽要烹殺劉邦的老爹,劉邦用忍。劉邦對項羽說“我們兩個曾結拜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煮咱爹,煮好了別忘了分一杯肉湯給我喝。”氣得項羽就要真的下手,項伯攔住了他,對項羽說“天下事,未可知,自古為天下者,不顧身家,你殺了劉太公,除了壞了自己的名聲,什麼都得不到。”

為了得到天下,老爹死活可以不救,老婆身困敵營可以不問,推兒女下車可以不管。他可以傾刻奪韓信的兵權,對陳平用人不疑,對張良言聽計從,劉邦的心思,劉邦的手段,劉邦的胸懷,是項羽想象都想象不到的,做夢都夢不見的。和劉邦比,項羽就是一個天真的孩子,好勇鬥狠,能打天下,不能守天下,也不會治天下。

劉邦屢戰屢敗而不氣餒,臉皮確實夠厚,項羽屢戰屢勝一敗而受不了打擊自殺身亡,臉皮也真夠薄的。


小杜笑看風雲


沒有系統瞭解過歷史,只喜歡聽傳說故事的人當然會這麼說。性格的確是影響一個領導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但這只是加分項而不是決定項,在絕對的能力差距面前,性格因素不值得一提。很不巧,劉邦在為君的能力上遠勝於項羽。

為君者,必須具備以下幾本要素:識人用人之能,虛心謙遜之德,統籌全局之才(也可以說戰略眼光)。這些,劉邦都具備而項羽都不具備。項羽的能力,從對他極盡讚美的《史記》中就看得出:一是衝鋒陷陣之勇,二是衝鋒陷陣之勇,三還是衝鋒陷陣之勇。

項羽值得稱道的 ,無非是以下戰役: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激發了士氣,率領楚軍大破秦軍,並且順手給自己的祖父報了仇(活捉了擊敗自己祖父項燕的秦將王翦之孫王離);彭城之戰是利用劉邦聯軍大勝懈怠,項羽急行軍打了這幫烏合之眾一個措手不及。這的確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出色的將才,出此之外,什麼都不是。



項羽在用人方面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失敗,韓信陳平這類爭霸必備的利器,全被項羽逼走,身邊靠譜的謀士居然只有范增一人,到最後,范增也被陳平用反間計逼走。可見,項羽在人事管理以及識人用人方面,極為差勁;在進入咸陽之後,居然不以"擁有崤函之固"的關中為都,卻目光短淺地回地勢無險可守的彭城,美其名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可見其鼠目寸光。


而劉邦則不痛。劉邦的所作所為,哪一點都稱不上厚臉皮。他敢於用底層的韓信將自己全部之兵,在韓信說漢王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帶兵多多益善時,不怒反喜;對於張良,他百分之百信任,不恥於向自己他請教(這也叫臉皮厚?)。他的帝王之才在統一之後更加顯現得淋漓盡致,幾乎兵不血刃便減除了異姓諸王。

所以,項羽更多地被認為是"正面人物",得益於司馬遷對他悲劇性地描寫,以及後人對悲情英雄的同情;而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厚臉皮",則是因為他真的敢於去承認自己的不足,敢於暴露自己的不足。然而,筆者認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身。項羽的貴族出身,給他帶來了無盡的同情;而劉邦的草根出身,總讓封建時期的讀書人有一種"暴發戶"的看法,所以貶低劉邦人品。


庭州行者


♥這種說法應該是茶餘飯後的笑談吧!楚漢相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造成這個結局,簡言之,是因為項羽犯了兩個致命錯誤:其一,鴻門宴不該臨時改變計劃莫名其妙阻止范增、項莊等誅殺劉邦並放走劉邦;其二,滎陽絕劉邦熬倉糧道,就該乘勢滅掉劉邦,而不該答應其求和,劃鴻溝而分天下。

♥就出身而言,劉邦是平民出身,整日混跡市井,深知社會人心,而項羽出身楚國貴族,見聞多與社會人心脫節;用人方面,劉邦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哪怕是三教九流,名門貴胄,無名小卒,只要投奔就熱情接納,而且還能做到人盡其能,比如吹嗩吶的周勃,貪財好色的陳平,韓國相門之後張良,“執戟郎”韓信,酒徒酈食其等,而項羽,出身使然,些微之人很難入其法眼,導致好多能人投奔劉邦;在納諫方面,劉邦正如史學家所稱,豁達大


度,納諫如流。比如蕭何舉薦名不見經傳的“執戟郎”韓信做大將軍,劉邦採納,韓信要“假齊王”封號,劉邦心中惱火說不行,被張良踢了一腳,忙改口,要封就封真齊王,劉敬勸劉邦立都長安,劉邦立即不立洛陽,劃鴻溝分制天下議定後,劉邦準備西歸長安休養,張良諫言,應乘機追擊項羽,劉邦立即採納,同時,灌嬰拿下項羽都城彭城(徐州),與韓信合兵東進,使項羽兵敗南走,南方英布反水,已洗劫壽春,給項羽留了一座空城,項羽繼續南逃至垓下,垓下一戰,徹底摧毀項羽,項羽南逃自刎烏江。而項羽,鴻門宴不採納范增諫言誅殺劉邦,滎陽斷劉邦糧道時不採納范增諫言剿滅劉邦,氣的老范增撂挑子走人;在獎功罰過方面,劉邦有功及時賞,有過不深究,寬以待人,使部下無不心甘情願為其賣命,而項羽,有功不賞,有過重罰,使得楚營人心背離,人人自危,就連鍾離眜等大將都投奔漢營了。


♥秦滅以後,楚漢相爭五年(其實,劉邦與項羽的爭鬥在滅秦過程中就有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邦開創大漢幾百年基業,成為平民皇帝第一人。僅從以上四方面對劉邦、項羽做一比較,就不難看出,劉邦勝項羽敗不是偶然的。

(🙏謝謝點評指正!)


靈山禪師


這不是臉皮薄厚的問題,這是政治謀略與軍事鬥爭手段的問題,固然項羽是貴族出身,有高貴的氣質,君子的作為,項家歷代是英豪,項羽的爺爺是楚國大將軍項燕,項羽的叔父是楚人的翹楚項梁,到了項羽這個時候項羽的個人能力那是沒得說的,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就是力能扛鼎的能力亙古以來未尚有!也別說,如果沒有項羽的能力秦帝國還真是滅亡不了,項羽在這方面做到了,血性男兒的貴戚本色表現的淋漓盡致。


劉邦就和項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草莽出世,天地奈何?決沒有優柔寡斷的小家子氣,以保自身從而帶領著豐沛集團的眾兄弟闖蕩江湖,秦失麋鹿起蒼茫,有槍就是草頭王。劉邦的人生哲學就是現在的叢林法則,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能成事是唯一。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劉邦一路走來他只看到為他打天下的眾兄弟與奢望中的國器,即使把項羽五人分項也痛快淋漓。

所以說項羽的失敗是他內心優柔寡斷的婦人之心的失敗,是他貴族氣節的失敗,更是他個人性格缺陷的使然。贏則傲氣不凡,輸則輸不起罷然。反觀劉邦其性格完全與項羽異也,勝不驕 ,敗不餒,勝則往之,敗則重來,無往而不勝,這樣的心態才是做事有為的雄大力量與遠大抱負。


楊柳青青春之聲


這個問題其實確實如此。其實不只是劉邦項羽之爭顯示如此,我們如今生活中也是這樣。每個成功者的過往,都會有一些不為人知或者讓人詬病的手法。

如果你看史書,很多立場都是以成功者的角度去講,那麼毫無疑問,劉邦是在楚漢之爭中是為勝利者,但是作為道德為出發點的話,劉邦所作所為就是為人不恥的做法,但是你成功之後,有權有錢之後有更多洗白的辦法去讓你的行為為正確的。

就如我們當代一些成功者身上如此,哪位成功者在剛開始沒有做過道德缺失,理法不通的事情呢?但是我們大眾的思想就是成者王敗者寇,如果有些事情不做不厚著臉皮,有可能死掉的就是自己,失敗的就是自己。



吾知


可能對這樣的問題,眾說紛紜,我只代表我個人意見,僅供大家一笑。劉邦和項羽相比,確實沒有項羽家庭那樣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軍事理論培訓。而且自幼就是地痞無賴,橫行鄉里,吃拿卡要無所不能,項羽恐怕是不屑於此的,論為人正直程度,也許項羽遠遠超過劉邦。然而,為人正直的人,未必就是能成功的人。要想事業成功,一個人再有多大的能量,縱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什麼都面面俱到,得有一個精英團隊,論人格魅力,項羽遠遠不及劉邦,論領兵打仗,項羽的能力遠遠超過劉邦,劉邦和項羽對壘,屢戰屢敗,沒有一次贏過項羽,但最後還是把項羽給滅了,因為戰爭不僅僅是一個人領兵打仗,還需要一個精英團隊,項羽手下就一個忠心耿耿的謀士范增還被項羽氣跑,到最後眾叛親離。反觀劉邦卻籠絡了當時天下的精英團隊,組織後勤,糧食兵源的蕭何,戰無不勝的韓信,運籌帷幄的張良,屢出奇計的陳平。項羽手下有這樣的人才嗎?即使有,按照項羽的心氣,也未必看得上,也不會被重用。這就是人格魅力造成的領導才能的差距。臉皮很厚的劉邦,剪除天下暴亂,使得天天太平,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文化傳承得以繁榮發展,此乃大善也,上善若水也。


天高兮雲淡


漢高祖劉邦的臉皮的確比楚霸王項羽的臉皮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漢高祖劉邦戰勝楚霸王項羽,建立大漢朝確實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也是天下所盼,眾望所歸。

秦始皇一統天下,不僅是始皇英明,秦軍善戰,更重要的是分邦列國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天下各利益集團有著統一天下的共同願望,紛爭只在於認為應該由誰來統一。所以秦朝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潮流的,秦朝之所以滅亡,也僅僅是沒有謙恭的去與各大利益集團溝通協調,達成共識而已。

再看楚霸王的所作所為,他殺了楚王,滅了秦朝之後,將天下列土分封,自號霸王,以天下秩序守護者自居,這就等於讓天下倒退戰國末期的狀況。不但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嚴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還讓天下重返列國戰亂的狀況,所以天下有識之士和廣大人民都對他極為不滿。

因此漢高祖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是順天應人,楚霸王的失敗是必然的。可以說楚霸王不是敗給了漢高祖,而是敗給了天下人,敗給了歷史發展的規律。


鬼影147951010


臉皮厚是一種生存策略,臉皮薄是一種“英雄”教條!說劉邦腹黑也好,流氓也罷,真正導致楚漢相爭劉邦勝出項羽失敗的原因豈在於臉皮之厚薄?

1.分封諸王,重蹈戰國混亂局面。

分封為後來的齊地叛亂,劉邦殺回關中埋下了隱患!大秦帝國之速亡不在於帝國大一統集權,而項羽錯誤地認為重回分封制,大家相安無事能避免這個缺陷。

2.霸王大本營選址失策。

分封后自己當個霸王也就罷了,還居然跑到最東邊的彭城(今徐州),放著好好一塊關中地區不要!如果霸王選擇在關中,情況會好很多,至少劉邦恐怕難以暗度陳倉了!

3.自負而不善於用人。

某種角度看項羽就一介武夫,一方面認為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無人能敵;另一方面認為天下就靠武力能解決!極度自負!

軍事天才韓信屢出良策,不聽,做個執戟郎中,憋屈,跑到劉邦那,一躍成為大將軍,用人的差距立馬顯現出來!

范增,項羽身邊唯一的謀臣,腹有謀略大才,項羽把他氣跑了!

此外,陳平也是從項羽陣營跑到劉邦那的!

4.英雄氣短

項羽豪氣英雄不假,但是個臉皮薄的英雄,本有機會東渡烏江再謀長久之計,東山再起的,但無奈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後人也只能發出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感慨了!對比劉邦,多次為了活命卑躬屈膝,能屈能伸,此也可謂英雄也!烏江自刎也許是項羽最好的結局!

5.政治弱智

降伏章邯大軍後,用坑殺幾十萬秦軍的辦法來防止秦軍暴亂,殘暴的形象逐漸顯露出來。

進入關中後,一把火焚燒阿房宮,讓天下人徹底看清了項羽殘暴的面目,這要讓他當皇上還了得啊!

這兩次大事讓項羽大失人心!

歷來成王敗寇,項羽雖敗,但其英雄形象還是流芳百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