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噶尔丹与吴三桂同时叛乱,能掀翻清朝吗?

亚楠


当然是可以的,不过会非常非常非常难!

我们知道吴三桂1673年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死亡。而噶尔丹虽然在1671年继位,1676年建立准噶尔汗国,但称雄西北、完全控制西域是在1685年。

毕竟吴三桂活不了八十,噶尔丹也没有早生二十年,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吴三桂和噶尔丹是前后交替出现的,而不是同时出现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强行让噶尔丹和吴三桂凑一桌麻将,到底是让吴三桂晚死几年呢?还是让噶尔丹早生几年?

要知道,此时的康熙虽然小,但也在成长,十几岁和几十岁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不过无论给吴三桂延寿还是给噶尔丹打激素,想要彻底消灭清朝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支撑清朝的,从来都不单单是20万八旗,60万绿营,而是中原地区所有地主士绅阶层的拥护。换句话说,军事上具备了消灭清朝的可能,并不意味着单单凭军事力量就能消灭清朝!

如何理解呢?静夜史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是得人心的

这里的人心不是底层的广大民众,而是凌驾于民众头上的地主和士绅阶层。

清朝入关后,在舆论上做了大量工作,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为崇祯报仇”,这使得深受李自成集团追饷暴政“毒害”的前明官员们纷纷改投清朝门下,成为清朝的走狗。

因为清朝自诩为明朝革命遗志的继承者,很多明朝地主投降清朝少了很多心理负担。而为了表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这些人更是前赴后继、呕心沥血,典型人物如洪承畴。

而且,清朝也一直在以八旗作为联系蒙古和汉族精英的纽带,通过组成利益共同体,使得清朝的统治基础空前牢固。

在这样的情况下,纵然是吴三桂和噶尔丹同时发难,他们可以打败清朝,占领北京,但如果不能找到取代清朝统治模式的新制度,那么一定不会取得革命的胜利!

2、清朝策略一直很灵活

纵观清朝入关后的种种内外策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清朝的敌人一直很多,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左右开弓”,但清朝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都是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萨尔浒之战中后金的做法就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即使吴三桂和噶尔丹能够同时进攻清朝,但是清朝也会想方设法将这两股势力分开解决。

康熙时期,为了抽身解决蒙古问题,清朝和沙俄的战争并没有继续扩大,而且为了稳住沙俄,清朝在取胜后还做了较大的让步,所有的一切努力就在于清朝需要抽身解决蒙古问题,多线作战对清朝极端不利。

所以,如果真的出现了吴三桂和噶尔丹夹击清朝的情况,清朝也会选择安抚一个,打击一个。而从清朝防汉的既定国策考虑,清朝安抚噶尔丹重兵反击吴三桂的可能性最大。

毕竟很长一段时期噶尔丹想要的地方只是蒙古地方,而不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或者中原的汉地十八省。

当然,后期的清朝也是比较操蛋的,像慈禧这样直接向11个国家宣战的事,努尔哈赤要是知道了得从棺材板里跳出来。

3、形成反清统一战线不容易

从清朝前期的发展来看,虽说反清复明此起彼伏,朱三太子神出鬼没,但是清朝时期从未真正形成最广泛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

相反,清朝一直在进行以清朝为中心的统一战线建设,比如用八旗联合蒙古、汉族,用黄教维系和西藏青海的密切联系。

以一盘散沙面对统一战线,胜负是不难预料的!

事实上,吴三桂和噶尔丹除了消灭清朝的目标一致,其余就没什么共同语言了。毕竟噶尔丹想要恢复的是大元。而吴三桂想要的,是汉地十八省。

清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将敌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齐心。所以想要组成广泛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是极其不现实的!

所以想要搞垮清朝,特别是吴三桂和噶尔丹这样的选手搞垮清朝,需要做的是真正的任重道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还真能!

当时吴三桂造反,让南方尽归旗下。再加上噶尔丹,清朝肯定完玩!

吴三桂造反时

连山西也影响到了

南方更是一呼百应。

康熙当时好像不到十六岁吧!太年轻了

反正吴三桂也快六十了。

耐下性子,等他自然死亡,再撤蕃。

就不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差点满清就退回老家东北了

而,吴三桂居然在风头正旺的时候,却在长江边徘徊

以为清康熙会让步。

谁知康熙把吴三桂在京所有儿孙尽杀,绝了吴三桂的心

但再反击,己一回头,成百年身

康熙己做好所有布局

吴三桂己兵败如山倒

一步步败回云南,直到毁灭

这就是一个伟人和一个俗人的区别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吴三桂总在紧要时掉链子

而,康熙却稳重,坚毅的多

吴三桂输是必然的。

噶尔丹虽在草原上独大

但再怎也比不上吴三桂盛时

而且那康熙己中年了,战争经验丰富

以噶尔丹是绝打不过康熙的

但把这两个搅成一快

大清绝提前毁灭

也在情里之中


蓉儿是傻瓜


首先可以确定是这俩人不是同一时期的人,先后叛乱的,姑且按照你的假设,俩人同时叛乱。康熙能抵抗的了吗?我觉得,如果他们联合,那么清朝是肯定会被掀翻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理由:

1.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手握重权,有兵有粮,况且吴三桂并不是没反叛过,看看闯王李自成就知道了。

2.噶尔丹就更不用说了,早年一直在蒙古,后来统一了草原,才有了和康熙叫板的资本。也算兵多将广了。

3.如果一起造反,康熙年幼,肯定没办法抵抗,很大的可能就会失败。

4.康熙能抵抗吴三桂主要是因为上代皇帝给留下了很多的文臣武将,所以才能抵抗住。


古大少爷


葛尔丹可不算叛乱,漠西蒙古根本没有臣服过满清。即使没有葛尔丹,只一个三番就差点要了满清和玄烨小儿的命。满清在三番势力最强的时候甚至都想撤回东北老家,但三番内部龌龊不断,台湾的郑经不但没有起到牵制满清的作用,甚至还和三番兵戎相见,耿家和尚家出工不出力,还妄想被招安,而吴三桂老儿年岁已大,有心无力,而且亲手弑杀永历帝 还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反观满清虽是以暴力屠杀夺得的天下,但与士族地主合作,一起欺压普通老百姓,得到了大量汉族地主的支持,使三番覆灭。满清此后再也不敢放权汉族大臣,对民间严防死守,大开历史倒车,开启中国封建史上最全面的愚民教育,使中国被迫迎来近代百年屈辱。


baomin太多


噶尔丹和吴三桂同时起兵,真的会使清王朝灭亡。吴三桂实力强大,起兵占领了半个中国。康熙帝差点跟她划江而治。再说说噶尔丹骑兵实力强大经历康雍乾三朝(乾隆二十四年夏天,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被巴达克山部首领素勒坦沙执杀,把尸首送交清朝。

清朝至此平定准格尔叛乱。)再加上偏居一隅的台湾郑氏、跟那些反清复明的人在内部配合。还有沙俄政府的虎视眈眈。满清早亡了。









眼枯即见骨


看来作者对历史还是有点研究的,康熙年间也确实出现了三藩之乱和葛尔丹的叛乱。但不巧的是它们两个叛乱发生的时间存在着差距,中间要差上个十几年了。

首先吴三桂叛乱在先,那是康熙刚登基不久,就下令撤销三藩,由此吴三桂发动叛乱。刚开始,吴三桂一路直胜,一下子打到了长江流域,令朝廷上下为之震惊。但康熙毕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很快他便发现了吴三桂集团内部存在矛盾,康熙就采用了分别化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很快瓦解了吴三桂内部。

就这样,康熙最后一举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而葛尔丹属于游牧民族,只是后来逐渐成了气侯,便不守规矩了。康熙亲自去平定葛尔丹,是要给葛尔丹一个教训看看,从根本上没有威胁到大清的存在,平定葛尔丹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假设他们两个联合,依靠康熙的英明神武,平定他们两个应该也是没多大问题的。更何况他们两个叛乱,就不是一个时间段的事情,不存在交集,此假设不成立。


清峰徐来89


怎么可能,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明白大汗和皇帝关系。

在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人是皇帝,这是常识。说个不是常识的,草原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大汗。更早的时候是可汗。

名誉是很重要的,没有荣誉最大的失败就是姜瓖他们领导的第一次抗清高潮。这是当时中国人几乎全体参加的抗清活动,但是目的不明确,除了抗清之外,再无任何共同点。所以姜瓖他们必然会失败,纵使姜瓖武力无敌,姜瓖和王辅臣将大清八旗军杀的抬不起头来,八旗军此时只有鳌拜一人可以对抗,后来姜瓖死,王辅臣是香饽饽,大清将领拼命抢这个大将。

姜瓖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名分,大家不知道抵抗为什么?后来吴三桂吸取教训,自封皇帝。太平天国更是遍地王爷,都是吸取姜瓖失败的教训。

姜瓖反正中,蒙古之所以不帮助姜瓖,很重要就是清朝名分很重要。噶尔丹的爹巴图尔珲台吉,打算做大玉儿父亲第二,把自己闺女嫁给清朝。因为大玉儿带领科尔沁蒙古太棒了,原本明末小部落,后来成了大清亲家,拥有最好草原,大清国舅,在大清身份贵重。不得不说清朝满蒙一家政策太棒了,不但巴图尔珲台吉受到吸引,同为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后来万里东归,也是因为满蒙一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一大类特殊帝国,他们不仅是中原皇帝,也是草原大汗。他们的历史有:1、北魏开创的北魏到隋唐一脉,花木兰出兵就是“可汗大点兵”,而不是皇帝点兵。2、辽金。3、大元。4、大清。

相比较,秦汉和明,都是皇帝。司马晋朝和宋朝,也是皇帝。

而中国历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他们追求的是大汗,不是皇帝。

从难度上讲,皇帝+大汗模式最难。

在吴三桂反叛时期,假设噶尔丹也叛乱,那么有一个名分的问题。康熙是皇帝+大汗。吴三桂是皇帝。噶尔丹是大汗。

就算噶尔丹联手吴三桂,目的不一致,成不了大事。他俩怎么也不可能和姜瓖和巴图尔珲台吉相提并论。姜瓖反正时期,吴三桂藏起来,没有动兵。巴图尔珲台吉可是噶尔丹的父亲,掌控全部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就算带领厄鲁特蒙古的独立派,能打得过王辅臣吗?吴三桂作乱,王辅臣也起兵,但是是独立,一直驻守西北,就是防止厄鲁特蒙古骑兵作乱。所以最后同样是反叛,吴三桂是大汉奸,王辅臣并未受到指责,因为他一辈子是在戍边,是大清一代边将。

看看吴三桂和噶尔丹作乱的盟军有谁?郑经?当时姜瓖之乱,除了拖住八旗军的姜瓖在山西大同,还有郑彩在福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从子,高杰部下李成栋在广东,鲁王手下张名振在福建,配合的有李自成手下李过高一功在汉中,张献忠手下刘文秀和李定国在云南也有意配合。此时,吴三桂和三顺王在汉中按兵不动,已经投降大清,同为大同人的刘亮佐在山东的动作已经到了天津,蒙古还有二虎楚尔犯清朝边境,这么庞大的阵容,都灭不了清朝。指着这次行动幸存吴三桂和噶尔丹成事,是不是有点妄想了。在姜瓖之乱的时候,清朝的政策是不稳定的,因为多尔衮圈地,对蒙古乱下政策。而康熙时期,经历了顺治的对汉人分明田,对蒙古人满蒙一家和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大清,早已内部稳定。

吴三桂造反的原因是康熙圈地,要不是康熙用了这么差的政策导致吴三桂叛乱,清朝根本不会有内乱。要知道吴三桂为了顺治竭心尽力辅佐,南明乱境基本就是吴三桂平定的。吴三桂叛乱只是偶然,康熙糊涂用了圈地,他废了圈地,中原就统一了。康熙不用圈地,直接同意吴三桂做缅甸王,掌控海运,根本没有吴三桂之乱。康熙不是什么不世出圣主,和他老子顺治相比,才能有限。顺治的耕明田,藏传佛教为国教,都是清朝国策。满汉全席更是有清一代作为中华圣朝的德政,影响至今,到今天我们都可以骄傲的宣称,我中华美食,论水平,礼仪,影响,是世界其他帝国比不了的。无论什么罗马帝国,沙皇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拿破仑帝国,卧摩尔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日本帝国都算上,说到吃,能和我中华帝国的满汉全席比吗?它的发源就是顺治。所以顺治才是千古一帝,他的时代,巴图尔珲台吉和吴三桂都老老实实称臣,康熙比不了。

说到底,因为顺治开创的皇帝+大汗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这是追求皇帝的吴三桂和追求大汗的噶尔丹,比不了的。


童琪雅


这个问题十分有意思,让我们来谈论一下,欢迎各位各抒己见。

假如清朝初年吴三桂和噶尔丹联手,能打败康熙吗?光复中原吗? 这是一个架空历史的假设问题,那么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会出现汉人江山光复的情况吗?我想从四个方面给大家分析一下,看看各自的得分情况。

1.战争总体实力因素,三人都是负一分。

战争

战争不是网络游戏,训练水平、武器先进程度、士气、将领指挥水平、后勤补给,民心向背等等原因都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首先我们来说说训练水平:这一点三者水平相差不大。其次:武器先进程度:基本上都是冷兵器战争,无明显的优劣之分。再次:士气方面,康熙皇帝为首的满清集团其实是士气不足的,因为尤其是当时满清对于吴三桂的战争尤为明显,本来这战争就是满人大汉人,所以康熙是没什么支持的,并且以前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后金铁骑也不复当年之勇,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虽然满清士气不足,但吴三桂和噶尔丹也好不到哪里去,前者吴三桂杀永历皇帝实在是背叛汉人的行为,他是不太得到太多人的支持的,后者噶尔丹残暴统治,其实也不太得民心。

综上,论战争总体实力的得分情况,吴三桂的汉人政权,康熙的满人政权还有西北的噶尔丹都是负一分。

2.统帅意志问题:吴三桂负一分,康熙噶尔丹满分。

吴三桂

首先吴三桂其实最初并不想反,只是希望康熙帝能够让他像明朝沐王府那样永镇云南。然而康熙帝则是铁了心要撤藩,这才逼迫吴三桂不得不反。吴三桂战争意志的动摇体现在吴三桂打到长江边就犹豫不决了,误以为康熙帝会妥协,谁知康熙孤注一掷,调动大军,经过几年奋战,终于平叛。而噶尔丹虽然实力比康熙差,但是战争意志十分坚决,这体现在康熙对噶尔丹的战争用时远远长于对吴三桂的战争用时。

综上,吴三桂在统帅意志上得分是负一分,而康熙噶尔丹却是满分。

3.最关键的是:同盟之间的互相信任危机,康熙没有同盟不得分,吴三桂和噶尔丹得分如何呢?

以史为鉴,我们举一个战国时期的例子:合纵连横。当时秦国是最强的国家,而东方六国相对于秦国是弱国,可是结果呢?就算是各国联合出兵到了函谷关,却也只是无人愿意先遭受损失,最终东方六国只能迎来亡国的命运。请注意,这时候的噶尔丹和吴三桂之间的相互信任危机远远大于战国的东方六国,东方六国好歹是兄弟同族,而吴三桂和噶尔丹却是不同的民族。

合纵连横

综上,吴三桂和噶尔丹的结盟对于彼此实力的增长毫无好处,而康熙却因为没有盟国反而没有信任危机。

4.时间地域相差太大,吴三桂与噶尔丹结盟还不如和台湾的郑经结盟呢。

噶尔丹若和吴三桂结盟没有任何益处,因为这两人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配合,反观如果吴三桂能够成功劝说台湾的郑经直捣满清的龙兴之地满洲,那么历史更可能会改写。

吴三桂,用史家对于吴三桂的评说:只能做将军,而让他做皇帝那就是天理不容!


用户75881359749


绝对可以掀翻!当时镇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大约兵力有50万左右,控制着福建,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并且还控制着经济,政治,生产,制钱等。完完全全就是国中之国的存在。北边的葛二蛋,基本上已经统一了漠北,兵力大约8万人左右,可不要小看这8万兵,都是重装骑兵,和八旗军战斗力不相上下,葛耳丹控制最近的地区距离北京不足500里,倘若三个藩王和葛耳丹同时起兵造反,康熙尚且年幼,清廷也没有能力同时两线作战,结果就是葛耳丹或者吴三桂攻入北京,把康熙朝廷赶回山海关以北,那是中国历史将会改写了。


豫山豫水


我认为如果康熙年间南方吴三桂之乱,北方噶尔丹同时起事,康熙怎么办先南方还是北方,我认为先北后南再向北,第一步,笼络吴三桂给予其更大的地位,让吴三桂暂时占领江南,由于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大明臣民也未必真心归附所以不敢贸然北进,基本稳定长江一线,三藩各自争打,第二步,大清奋力一击噶尔丹势力排斥在漠北,大清占领内蒙古,最坏不能让其过长城,稳定东三省,暂时与噶尔丹罢兵议和,第三步,腾出手来攻击吴三桂及三藩灭掉复明势力 第四步,休养生息二十年,待噶尔丹死亡交接内乱之际,北伐灭掉准噶尔,统一中国,但这要漫长得多,可能要到乾隆未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