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

一米漫畫連載


想要成為世界工廠首先要有足夠的工人,其次要有工業基礎,最後還要有與工業生產相匹配的電力、倉儲以及運輸等能力,就印度目前的發展情況看除了人口眾多外,其他幾項都無法達到要求,想要成為世界工廠根本不可能。

別看印度人口數量極多,但是人口素質卻有很大差距,在種姓制度下,高種姓人群要麼從政、要麼經商,最起碼也會選擇醫生、律師之類的有頭有臉的職業,而由於低種姓人群受教育程度明顯偏低,他們則更偏向於傳統的農耕生活,因此高種姓人群不屑做工、低種姓人群不願做工,在現代化的工業面前,龐大的人口基數卻難以為印度提供足夠的高素質工人。

發展工業要有足夠的基礎,但是印度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多年拿來主義的風格使他們更傾向於從國外進口必要的產品,以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軍工產業為例,印度多年來都在大肆購買美國、俄羅斯等國的軍事裝備,自己好不容易研製一個“阿瓊”坦克,從上世紀70年代折騰到現在花了不少錢根本沒見成果,最後只得從各國東拼西湊各類零件混裝到一起,最終成本比直接買俄羅斯的T90S還高出好幾倍,而在這幾十年中中國的主戰坦克已經經歷過幾次換代,可見印度的工業和科技水平差距有多大。

由於大批底層人民更偏向農耕,因此對電力、倉儲、運輸的需求並不高,如果一切從頭建設就需要徵集土地,這會明顯遭到底層人民的反對,但是如果不加強基礎設施,又無法建設出現代化的工廠以及將產品順利輸出到國外。

綜上,印度根本就沒有發展工業的基礎,也就更沒有成為是世界工廠的可能。

(LS)


捕魚小分隊


目前為止,有四個國家,被公認當過“世界工廠”——英國、美國、日本和中國。

而世界工廠的三個要素,印度都不具備:人口、工業體系,基礎設施。

1.人口

要成為世界工廠,必須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否則人都沒有,或者素質很低,看不懂圖紙、搞不懂資料、技術水平低下,怎麼進行生產?

中國在建國後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掃盲。現在,大學生規模居世界之首。龐大、高素質、守紀律的勞動力,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因素。


(中國年輕人)

印度人口規模倒是符合,但無奈素質太低,40%的文盲率,只能從事一些簡單、低端的勞動,距離現代工業的要求,差距甚遠。


(印度年輕人)

2.工業體系

現代的工業,非常的複雜,門類繁多,需要多個產業相互配合,這不但有利於降低成本,而且決定著能否產出。

中國擁有聯合國所列的所有工業門類,在一個國家內部就能基本完成產品製造所需的所有步驟。


(中國工業)

印度的工業體系薄弱,產業單一,技術含量低,不具備這一條件。


(印度工業)

3.基礎設施

供電、供水、供氣以及運輸條件是否完好,也決定著工廠能否開下去。

中國的發電量世界第一,並被稱作基建狂魔。


(中國交通)

而連廁所都沒普及的印度,只能呵呵了。

(印度交通)

另外,機遇也很重要:英國憑藉“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美國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日本搭上西方(美國)產業轉移的浪潮。

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還因為趕上了一項機遇——全球化。全球化讓中國能夠從世界獲得能源、原材料、資金、技術,又把產品賣到全球。

而印度是否遇上類似的機遇,很難說,至少目前看沒啥機會。


雁去無痕ty


在當前的全球產業鏈中,中國是素有“世界工廠”稱號,憑藉人力、資本優勢,中國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

目前,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到了轉移中低端世界工廠,向上遊產業鏈發展的時刻。而印度目前,還難以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成為“世界工廠”的窗口期大幅減弱

經歷前三輪世界產業和科技革命,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邁入發達國家行列。目前,以OECD國家為代表,算是世界上比較富有的發達國家了。但他們的轉型升級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僅以英國為例,它的工業化發展,作為“世界工廠”,有非常充分的調整和發展時間。但是,伴隨當前全球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印度成為“世界工廠”窗口期在減少,若要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空間更有限。

第四次科技革命來襲

第四輪科技革命,以物聯網、AI、企業可穿戴裝備、增材製造為核心,聚焦製造業數字化發展。這將顛覆傳統的全球產業鏈發展。因技術進步,中低端人工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企業全球佈局,不再以節約人力和資源成本和主要考慮因素,而把生產基地更加貼近消費市場。也同樣因為科技進步,大幅降低產品的設計和最終銷售成本。“笑臉曲線”效應不再,反而中間的原本在發展中國家的加工製造環節要遷回發達國家國內。因為,智能機器人等製造業的發展,將需要更多的高素質製造類人才,而不是中低端加工工人。留給印度的時間和空間不多了,成為“世界工廠”可能還沒開始,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全球產業鏈調整就結束了。

國內經濟發展環境和中國相差太遠

不必多舉例,從幾個指標看看印度對比中國的差距吧。根據2017年世界銀行統計,印、中互聯網使用率分別是29.5%和54.3%,移動上網使用率87.3%、104.6%,吸引外資399.96億美元、1682.24億美元,人口貧困率21.9%、3.1%,GDP(當前美元計算)2.5萬億美元、12.2萬億美元。此外,基礎設施、用電量、環境發展等指標印度均落後中國。作為外國投資者,更注重投資環境,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尚需時日。雖然加工貿易在全球產業鏈中低端,但也不是誰想當就能當,這也是邁出中等發達國家的必經之路。我們正在轉型升級的路上,但印度還沒有開始,且落後的還比較遠。

高科技人才的流出

印度僅2017年印度人口淨流出245萬人,其中很多為高科技人才,移民到發達國家。這也為印度未來成為世界工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挑戰。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呀。


經韜


我們來看看印度人怎麼看這麼問題的,在國外的網站,有這麼一個帖子:



印度可以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我們看看印度人怎麼說的。


這是一個CEO喲,我大致翻譯一下:


實際上不能,我們很多人都希望改變這種情況。

印度有許多問題阻礙它成為世界工廠。

1,文化偏見。

對於工業和工業家存在文化偏見。例如,如果有人將你和阿達尼相提並論(我的註釋:阿達尼集團,印度的跨國公司),他們就不會讚美你,可能會侮辱你。在工業革命的高峰期,印度由一家公司統治(我的註釋:指的是英屬東印度公司),許多印度人無法擺脫這種創傷,也不能積極的去看待這些行業。對於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尊重遠遠超過工廠主和工人。因此由於基本的文化偏見,印度從農業直接跳到服務業,大多數印度人認為農場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是神聖的,辦公室工作是神聖的,但是工廠工作是骯髒的。

2 工科教育。

工科教育的標準比四大工業化國家:德國,日本,中國和美國都要差,如果我們不想到廉價的工廠工作(有許多國家願意),工程/工廠的勞動力質量必須大大提高。

3 環境保護:

在印度,工廠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汙染地球,但是,如果一家大公司影響了環境,那麼一切都會破壞掉,雖然全都是為了環境,但是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這個雙重標準,很少採取措施阻止農民破壞環境(用免費電動機耗盡地下水)但是對一家大工廠來說,每個方面都存在障礙。中國有一個更寬鬆的標準(不是一件好事),幫助它成為一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在印度,工廠的標準更難辦。

(作者引用了一個連接,是韓國浦項鋼鐵的項目因為環評下馬 )

4 土地法。

印度土地法律規定,很難獲得大片土地用來建造工廠。印度中產階級接受了這種神話:印度正在耗盡耕地,阻止工廠遷移到肥沃的土地。(在印度人和有水的地方都是肥沃的,沒有簡單的辦法在非肥沃的沙漠建造工廠)。在過去20年裡,遠遠不到1%的印度耕地變成工廠,甚至在中產階級也引起了憤怒。如果你不能輕易獲得大量土地,你就無法成為世界工廠。

5 基礎設施。

印度生產的電力遠遠低於成為中國所需的電力。大多數其他類型的基礎設施(道路,港口,倉庫)也是如此,看看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多少資金,再與印度比一比,中國一直在加強優勢,而印度不行。



按照這個印度CEO的說法,大概就是這麼幾個原因,謝謝大家觀看。


李建秋的世界


其實這個問題在很早以前就有過討論,當時是莫迪當選之後提出了要進行改革開放,效仿中國的發展軌跡,以印度龐大的人口優勢從中國手中奪回世界工廠!



但如今來看,雖然印度人口與中國相差只有幾千萬,不過莫迪上任這麼多年以後,印度的工業體系以及製造業,發展得並不像預想中那麼好,這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中國的地位,來源於絕對的較高素質勞動力

提到中國如今的發展,就不得不提一項政策,那就是始於1986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讓中國的文盲率急劇下降,從而造成了一大批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當然這僅僅是相比於東南亞國家來說。



我們說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同時在製造業經濟上連續超越英國德國,日本,最後超越美國(當然,與美國的製造業還是有差距的),憑的就是幾億較高素質的勞動力人口。

不管是新興起來的越南還是南亞人口大國印度,都不具備的優勢也是他們在短時間內很難趕上中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工廠始終停在中國這裡。



對於印度來說,國內問題太複雜

雖然印度和我們只是一山之隔,又同處於亞洲大陸同屬於亞洲的人口大國,區域性大國。但印度的社會遠非我們所能想象的。

遺留的種姓制度,如今還存在著效應!與此同時,男女平等在這裡更是天方夜譚,而加上印度的教派文化,比如說佛教等等,都讓整個印度人像神一般的存在。



比如與中國人來對比,中國人崇尚世俗體系,只信今生,不信來生,只拜祖宗,不拜神佛。而印度則有濃厚的宗教氣息,比如信來生,那麼今生的所有困難與否,印度人相信這是他此生應該受的罪,就靜靜的等待來世的託生,這實在太離譜了!

除此之外,印度人普遍比較懶,更喜歡野蠻時代的不勞而獲,這與中國人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中國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勤奮,最懂得努力的人種族!



整個歷史遺留的惡習太多,沒有天賦自己又不努力,人口眾多,經濟卻不併不那麼發達,從數據來看,儘管與中國只有幾千萬人口的差距,但GDP的差距已經達到了接近十萬億美元左右,印度如今的GDP大概與中國2005年左右相當,這樣龐大的人口,讓這個世界排名第七的GDP毫無作為!



國家的戰略不同

事實上中國是很崇尚技術的,從中國政府到中國企業,對於核心技術都是積極去追求的,而中國製造也有2025年的戰略!

畢竟翻開近代史來看,我們所遭受的很多東西都是來源於核心技術的缺失,這也就天然導致了從上至下,甚至普通民眾都會覺得擁有核心技術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但在印度顯然不這麼看,印度的專利保護制度是最差的知識產權等於問題也是比較嚴重,對於這樣一個不崇尚不尊重學術,不尊重技術的國家,顯然技術是很難發展進步,很難去創新的。


互聯網的放大鏡


請別這麼快下判斷。

從全球200年來的經濟發展史看,世界工廠伴隨著產業轉移和在全球轉移。到目前為止,世界工廠至少發生了三次轉移。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其間的100年時間裡,世界工廠在西歐,典型代表就是英國。

從第二次科技革命到20世紀60年代100年時間裡,世界工廠在美國。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世界工廠在亞洲四小龍國家/地區。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工廠由亞洲四小龍國家/地區轉入到中國大陸地區。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世界工廠的轉移路徑是:英國→美國→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下一站會往哪裡轉移呢?

近十年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同時土地價格快速上漲。因此,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提升,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快速上漲的成本已經淹沒了他們的利潤。他們必須轉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區或國家。

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眾多人口,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地區和國家在哪裡呢?東南亞和南亞。

因此我們看到,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工廠,從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遷到了越南、柬埔寨、印尼、孟加拉國。歐美越來越多的服裝、鞋帽生產訂單給了以上國家,而不是中國大陸企業。

和越南、柬埔寨、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相比。印度的勞動力更加豐富,國內市場也更為廣闊。從這點來說,印度比以上國家更具有成為世界工廠的潛力。



目前,印度有幾點還做得不夠好,比如開放程度不夠、基礎設施不完善、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等等。

假以時日,估計十年左右,印度在以上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那麼它的世界工廠特徵將越來越明顯。到時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MADE IN INDIA”勞動密集型產品出現在世界面前。


紅谷新視界


要想成為世界工廠,可以參考一下中國的發展軌跡。

要素有兩點:

1.完整的工業體系;

2.豐富的受過教育的勞動力。

這兩點印度都有缺陷。

和中國對比,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完成了工業體系建設,先別說比國外落後,但至少國內還是有完整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的。這就給改革開放外資進入提供了便利。

你總不能要求人家進來之後白手起家吧?

另外,建國後一系列掃盲和推行義務教育,讓中國人的識字率大大提高。先別說懂不懂技術,至少基本都識字吧。開個工廠招工人,你說我是招認字的好還是不認字的好?招識字的至少培訓起來方便啊!

你總不能讓我一邊開工廠一邊開夜校搞教育吧?是來掙錢的又不是來扶貧的……

大家應該都有感覺,所謂世界工廠,基本指的都是輕工業,就像當年中國改革開放一樣,不是做衣服就是組裝手機……

而印度就跑偏了,建國後學的的是蘇聯,但大力搞重工業,搞得國內輕工業一團糟。

外資會不會來你這裡投資重工業呢?技術比你好環境比你好的地方多得是,憑什麼來?

而教育就更沒譜了,現在印度15歲以上的識字率只有69.3%,而中國是95.4%。

勞動力素質比較低,人口再多都沒用。

總而言之,素質決定一切!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在這個世界上,印度和我國的條件最為相似,國土廣闊,人口眾多,為什麼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而印度不行呢?

首先成為世界工廠得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後,得益於毛爺爺的自力更生和前蘇聯的援助,中國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並獨立研製出確保中國長久安全的“兩彈一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礎,只有安全的國內國際環境才能安心發展,只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才能承接全球產業鏈的分工。而印度的產業並不完整,從武器裝備超高的進口率就能知道。

其次印度文盲率太高。各國進行產業的轉移只能是低端產業,產業工人掙的都是辛苦錢也是血汗錢。印度由於貧困差距大,文盲率太高,註定無法培養出大量眾多熟練的產業工人。

再是印度土地實行私有化。印度獨立建國後,沒有經營土地改革,土地大量集中於個人手中。土地國有是迅速實現工業化的基礎,建廠修路都需要土地,土地私有制讓印度無法大步邁開工業化步伐。美國為什麼不修高鐵🚄,因為美國也是土地私有制,一項工程的徵地耗時耗力,機會只會白白浪費掉,美國基礎設施建設註定要一步步的沉淪落後下去。

最後就是全球沒有新的一輪產業轉移。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好和全球產業轉移時間點相契合,加上2000年中國加入WTO,形成了一波波快速發展的浪潮。目前全球產業鏈佈局完畢,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大的調整,所以目前沒有印度建成世界工廠的歷史條件。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經過一代人的辛勤努力,才取得如今輝煌的成就。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的成績,也要繼續把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延續下去。中國製造要變成中國創造,中國文明要向世界傳播,中國應該而且能夠為世界做更多的貢獻!


一泓清波1


在說印度印度為什麼成為不了世界工廠之前,我們需要知道成為世界工廠需要什麼條件——穩定的國內環境、廉價的勞動力、完善的基礎設施。

穩定的國內環境

這一點印度只能拿到8分,眾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幾十年,平時也是五天一小打七天一大打,另外國內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邦與邦之間的矛盾都是造成印度不穩定的因素,雖然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的民主實際上並不健全。


廉價的勞動力

印度在這一點可以拿到7分,印度做為人口第二大國,並且人口結構裡面青年人佔大多數。本有著成為世界工廠的資格,但是資本家不止需要廉價勞動力,那些勞動力至少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如果連字都不認識那隻能做一些勞動力裡面的勞動力。中國之所以可以成為世界工廠正是因為擁有“四億受過良好初等教育的勞動力”,所以說九年義務教育實在是特別重要。


完善的基礎設施

這一點只有6分,也是印度最大的軟肋,印度為聯邦民主制,在建設基礎設施的時候各方互相掣肘,導致效率低下。印度剛剛實現在國內全部村莊通電,在這之前的基礎設施現狀大家可以腦補,另外在部分城市的工廠,仍然不能保證24小時供電,這大大降低了資本家投資的慾望。


虎賁軍huben


今天有空閒,咱們可以多聊聊。

要想成為世界工廠,首先,必須是一個工業化強國,必須要有比較完備而富有競爭力的工業體系啊。



說起印度,咱們就不能不感嘆一下咱們中國是多麼的幸運!

當今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國家,但真正意義上完成工業化,而且靠著工業體系爆發出巨大能量的國家,其實寥寥無幾。

盤算下來,也只有這麼8位: 英、法、德、意、美、俄、日,然後加上咱們中國(中國算大半個,與其它國家都很不同,咱們後面單獨討論)。 像瑞士,新加坡,韓國之類的小國,只依賴一兩個產業鏈生存,無法體現工業化的體系巨大威力,不能算是真正的工業文明。

有細心而且懂歷史的網友發現了,這八個工業強國,如果添上奧匈帝國,不就是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候的世界列強嗎?

對嘍,一百多年過去了,列強還依然是那群列強,這裡面的道道,可深著哪。



咱們來說說這八個工業強國。

一、英國

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工業化眾國之母。起步早,經驗多,體系相對比較完備。靠著當年殖民地廣闊,下手早,第一桶金撈得足,至今仍然實力雄厚。但後來搞金融流通,沒有鬧好,逐步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但他們的工業核心實力和技術仍然具備,航發的研發和製造還是很厲害的。

二、法國

法國是第二個開啟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雖然與其民族特性有關,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但法國的國家主導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法國很早就參與了瓜分世界,殖民全球的腳步,與英國的競爭中獲利不少。法國的軍工體系相對完整,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三、德國

德國為什麼工業化步子比較晚?因為當年他們還是在分裂狀態呢。等到國家統一了,才開始工業化進程。完成工業化以後發現,世界市場已經被瓜分完畢了,所以就捋起袖子和英法動粗,要搶。一戰失敗了,二戰又失敗了,真是命苦。但德國趕上了世界全球化秩序的大變動,憑著精益求精的日耳曼精神,打開了世界大市場。兩德統一,德國就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至今雖漸有疲態,但仍然實力槓槓滴。


四、意大利

由於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不好,遠離工業文明的中心,啟動步伐就比較晚,技術也是直接引進他國的。意大利以公有制企業為先導,開啟工業化進程,但他們也是由於世界市場被瓜分完畢,加入了兩次世界大戰去爭搶,但由於戰鬥力實在拿不出手,就都被嚴重歧視了。二戰以後,只能靠賣萌為生。

五、美國

嚴格地來說,應該叫美加,因為美國和加拿大實際上是一體。美國作為英國的嫡長子,技術,市場,模式都是直接繼承,受益匪淺。擁有幾乎整整一個大洲的資源和市場,又發了兩次戰爭財,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強國。蘇聯的解體,使美國成為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霸主。真是運氣太好了,上天的眷顧啊!



六、日本

日本是從明治維新開始,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以前的天皇,沒有什麼權力,革命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力量,所以維新就好搞,工業化完成以後,發現競爭對手實在太多了,為了爭奪資源和市場,總是以戰爭方式解決問題,最終一敗塗地,豢入囚籠,成了畸形國家。

七、俄國

從彼得大帝那會兒,俄羅斯就開啟了工業化的進程。但由於封建專制勢力太強大,導致進度非常緩慢,一直是歐洲二流。蘇聯建立,斯大林開啟了狂魔發展,突飛猛進,僅僅兩個半五年計劃,就搞定了工業化,令人嗔目結舌。這種瘋狂的蘇聯模式,被西方視為魔鬼。等到蘇聯解體,俄國在西方的忽悠下,走上去工業化的道路,國力一落千丈。從當年的歐洲二流,折騰了一百多年,又重回到歐洲二流。



終於說到中國了,從目前來看,中國應該算大半個工業化國家,因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的歷程和模式與其它各國完全不同。

八、中國

中國從洋務運動開始起步,但受到列強的抑制和欺負,還被屢次侵略,內部分裂,戰亂不息,一直處於輕工業徘徊狀態。

共和國成立,國家安定統一,中國才真正具備了發展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在老大哥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進行了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的全面工業體系建設。156個工業項目,全部拿下,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正是這個基礎,讓中國成為後發國家中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

中國當時採用的是瘋狂的蘇式模版,兩個五年計劃,一躍成為了世界工業七強。



幸運的是,後來中蘇反目,這個蘇式模版就被逐步放棄了,中國搞改革開放,走了自己的道路,反而一下子避開了蘇聯模式的後遺症。

中國的改革開放,加上蘇聯模式的骨架,全方位完備的工業體系,就變成了蘇聯模式威力加強版。發展速度更加驚人,更加沉穩。

說到這裡,咱們不能不感激一下蘇聯老大哥,真是感激得熱淚盈眶。蘇聯活著的時候,給咱們提供了這麼好的體系,這麼值得參考的模版。即使蘇聯解體以後,諸位加盟共和國還以各種各樣的不同死法,給中國以示範和警告,讓中國得以避免重蹈覆轍,真是個好哥哥啊!



從列強的發展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國家的一些共性:

一、首先,要統一和安定。

統一的思響,統一的語言,統一的基本信仰,統一的文字,統一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和平穩定的內外部環境。

這個印度他不具備,至少,還不合格。統一的力度仍然差強人意,這是由歷史造成的。

二、具有相當的體量。

相對比較大的領土,比較多的人口和工業勞動力。

這個印度雖然領土夠了,人口也多,但工業勞動力遠遠不足。

三、相對完備的具有競爭力的工業體系。



這個印度遠遠不足,相差太多。

四、成熟的工業發展模板

這個印度也不具備,他們既無法採取西歐的方式(撈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也無法採取蘇聯模式(政治制度不允許)。

五、強力的政府主導,強大的政策貫徹落實能力。

就是說,這個時間段,政府要有專制的意味。

這個印度就 更不具備了。印度政府的主導能力還是太弱,也無法把政策的落實一杆子插到底。



說了這麼多,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了:印度離現代化工業強國的距離,還遙遠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