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區別?

似懂非懂地79795762


儒、道、墨、法四家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四個思想家學派,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那麼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麼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

我們可以依據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將這四個學派大致分為兩類,儒、道、法三家都提倡“無為”,可以算作一類,而墨家提倡有為,單獨算作一類。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無為的。

首先我們來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雖然現在我們提起道家就說“老莊”,但是老子和莊子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而且直到魏晉時期人們才將老子和莊子放在一塊兒說,在此之前人們說的是“黃老道家”。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加上國家檔案館館長。因此他能看到歷朝歷代的文件、史書、檔案等等,自然在總結歷朝盛衰興亡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論,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老子的身份背景決定了這本書註定是一本寫給君主看的政治書籍。

拋開《道德經》中形而上學的內容,可以將其精髓總結為四個字:無為而治。《道德經》中經常提到“無為”,如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無為,則無不治。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五十七章:

無為,而民自化。

老子說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無為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說不要妄為,不要肆意擴張自己的慾望,要順應自然規律,輔助百姓自我發展而不加制約。這樣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也就不會混亂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與西方十八世紀流行的一句口號暗合:“最懶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而老子早於西方一兩千年就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真的是十分偉大。不過老子並沒有具體地說到底怎樣才能“無為而治”,一切全靠人自己去體悟,因此就給儒家與法家留下了發揮的空間。

莊子是一位看管漆園的小吏,所以古書上說到漆園吏便是指莊子,也有種說法認為漆園是個地名。但是不管怎麼說,莊子都是個小吏,沒有顯赫的身份,不像老子那樣在中央任職。因此莊子對於政治不感興趣。

而且莊子身處戰國,天下局勢比老子的春秋時代更為混亂黑暗,所以莊子成了一位避世的隱士,他的主要思想就寫在《莊子·逍遙遊》中: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意思是乘著天地間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宇宙之間。莊子的最高理想,大概就是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可見莊子是一位“修仙者”,他也說“無為”,而且是比老子更為徹底的無為、無所求、無用、無知。莊子不求聞達,只想要像烏龜一樣在泥中爬著,就這麼度過一生。但是莊子的精神極為高遠遼闊,所以才不願被世俗的汙濁所沾染。

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與孟子。當然戰國時期的荀子也很有名,但是他已經屬於儒家的邊緣人物了,教出了兩個著名的弟子都屬於法家。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推崇了舜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那麼孔子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樣的呢?那就是“禮樂之治”。孔子認為,用禮來規範人,用樂來教化人,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所謂禮,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禮儀,而是指一整套等級制度。你是什麼身份,該怎樣做事,該享受什麼樣的待遇,都是禮規定好的。比如天子能用六十四人跳舞,諸侯能用四十八人,大夫能用三十二人,這都是禮,不能逾越。

所謂樂,也不是單純作為藝術來欣賞的音樂,而是具有很強的教化意義,有點像現在的《東方紅》、《歌唱祖國》等等。

孔子認為,只要能推行禮樂,讓君主像君主的樣子,臣子像臣子的樣子,父親像父親的樣子,兒子像兒子的樣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就能無為而治了。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表面上還承認周天子的地位,所以孔子一心想恢復周天子的權威。但是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則是個重新洗牌的混亂時代,各諸侯國都想一統天下。因此孟子順應時代,提出了民本和仁政的思想。

孟子認為,要以民為本,施行仁政,不要去奴役、壓榨百姓,百姓自然人人吃得飽穿得暖,這樣不論是本國百姓還是他國百姓,都會將施行仁政的君主視為自己的父母。這樣君主就能無敵於天下,統一各國,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孟子的仁政不過是將老子的無為而治具體化了而已。

法家也說無為而治,不過他們的“無為”是一種具體的技術。法家認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主只要選出合適的臣子,把具體的事都交給下面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如果君主認為自己比大臣聰明,親自指揮大臣做事,那一切就亂套了。

法家人物有很多,在各國推行變法,而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韓非子的思想可以用三個字概況:法、術、勢。他認為君主治國,應當法、術、勢兼用,缺一不可。

法指的是嚴密的法令,這是法家思想的基礎。韓非子認為要用嚴刑厚賞來推行法令,臣民的一舉一動、所作所為全部都要符合法令。

術指的是君主的統治術。法是公開的,而術與之相反,是不能公開的,比如明辨忠奸、恩威並施、居中權衡等等,總之就要利用各種權術把臣子治得服服帖帖,為己所用。

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威。韓非子認為,君主必須保持高高在上的絕對權威,讓臣民們對君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使用法與術駕馭他們。

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他是有為的,因此組織了一個嚴密的組織,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墨者們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嚴於律己,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奔走四方,連小腿上的毛都累沒有了,而且墨者們都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可以赴湯蹈火,死到臨頭都不後退一步。在戰國時代,墨家顯赫一時。

墨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兼愛非攻,翻譯成現代的話說,就是平等博愛,反對戰爭。這兩點現代人都沒有完全做到,墨子卻將其作為自己的理想,十分偉大。

墨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為十點: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兼愛是平等博愛,非攻是反對戰爭,尚賢是選拔賢能,尚同是統一思想,天志、明鬼是用天與鬼神來制約人們的行為,非命是否定命運,非樂是廢除音樂,節用是艱苦樸素,節葬是拒絕厚葬。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讀國學


儒家:我們回到談判桌來聊吧!

墨家:對啊,我們要有愛!

法家:不用談了,依法行事!

道家:你們玩吧,我要自由!



道家:不需要法治,道德約束,無為而治。

法家:道德頂個屁啊,法治社會才是。

墨家:偉大的愛可以融化一切。

儒家:有話好好說,都是可以教化的。

道家:要修身養生,順其自然罷。

儒家:要入世實踐,提升個人品德才好。

法家:要規範行為,制定規則去管理。

墨家:你們都不懂我,我要和平非攻,博愛才


是我的胸懷。


以上純屬個人意淫,切勿介意。

看問題回答狀況說明,我們國學還是得到自家人關注的,值得贊一個!


另外,建議題主首先看高中歷史課本,然後再幾個大家的文著逐本逐本看,《論語》啦,《韓非子》啦,《墨子》啦,《老子》、《莊子》啦,等等。

小友對這方面也是涉獵不深,但也是有興趣的。


空杯待茶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史記》中對百家的劃分主要有陰陽、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六家。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1、儒家:萬世師表,仁政禮治

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時期,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政治上核心思想強調“仁”和“禮”,上升到治理國家,孔子強調“為政以德,即德治”。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為,知天命而用之”,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儒家思想總體來說代表著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是積極入世的。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儒家思想不能滿足統一的需要,實質上維護的是奴隸社會的等級秩序,具有保守性。

2、道家:無為之道,逍遙自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的核心思想是“道”。強調“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恆不變的,並且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

老子的哲學思想認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轉化的規律,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是老子看不到轉化的條件,想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之中。莊子的思想體系中,除了“道”,還強調“齊物”和“逍遙”的思想。

總體說來,道家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代表了當時社會的隱士派。

3、法家:與時俱進,治國以法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最初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如商鞅、吳起,李悝等,最為著名的是韓非子。

法家思想體系中將“法”、“術”、“勢”三者相結合,強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即加強君主中央集權,並且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即根據形勢的變化,所採取的措施也應當有所改變,與時俱進。並且強調治國以法,在當時成為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

法家思想代表了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墨家:身體力行,兼愛非攻

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核心思想:“兼相愛,交相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和儒家的有等級有名分的愛是有區別的。同時,墨子還提出了“節葬、節用、非命、非樂”等思想,可以看出墨家代表了當時的平民階層,並且講究實際功利,不鋪張浪費,並以客觀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強調身體力行。



夢歸秦淮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偉大是超出我們的想象的。如果我們把孔子和老子相比,那麼就彷彿是小弟和大哥的的差距。一篇《道德經》,後世幾千年的社會哲學思考幾乎都在老子的心中,輕重緩急,優劣區分,老子侃侃而談,立見分曉。不過驚世核俗的是這只是老子的一篇即興演講。



根據《史記》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也就是說,當日老子騎青牛西去歸隱,走到函谷關的時候,碰見了函谷關邊防連的連長尹喜。在尹喜的盛情邀請下,老子同志發表了一篇“五千言”的演講,這篇演講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清冷的,沒有一點溫度,冰冷的彷彿是一條條的數學公式。確實如此,老子本意也是要給人給社會給這個世界一條條運行的公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冬天寒冷,夏日酷熱,沒有什麼仁慈不仁慈的,都是自然規律;兒童健康成長,老人衰老死亡,也無所謂是哪個聖人的仁愛或者憎惡,都是自然的規律而已。老子的就是這樣冷冷的看著這個世界。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真正有德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這才是真正的有德;無德的人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實際是真的無德。 “上德”的人順應自然不勉強,“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刻意為之。真正有仁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真正有義的人卻需要做了才可以。真正心裡有禮的人,別人不知道,只能揚著胳膊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寥寥百餘字,後世思想盡入其中,道、德、仁、義、禮,先知先覺。而老子講道,道就是規律,就是 “非常道”,道沒有人情,道不以人的好惡而存在。

老子太酷了,酷到當時沒人能懂。但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後世小子,你們能墮落到什麼地步,老子全都知道。



於是墨子出來了,墨家以“兼愛”為核心的墨家思想學派。如果說老子的學說是道,那麼墨子的“兼愛”思想是最為接近“德”的先秦思想了。人之為人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動物,本質就是人有良心和善意,做了違背自己良心的和自己道德不允許的事,會不安,而其它動物不會有這些感覺。既然老子的“道”世人理解不了做不到,那就遵從自己的內心,釋放自己的良心和善意吧。

道的範圍是遵守世間萬物的規律,那麼德的範圍就是愛所有的生命,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但是道和德,人都做不到,人和人互相攻擊,涸澤而漁。誰來拯救世人?



在這個時候,孔子主張“仁”的政策開始遊說諸國。可以說“仁”並不是孔子提出來的,是老子提出來的,只是老子覺得“仁”太狹隘了。

那麼什麼是“仁”呢?“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以“仁”為核心倫理所對應的範圍在道和德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縮小到“世人”的範圍,在範圍縮小的同時,“仁”就成了一種單純的社會倫理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當連仁愛世人都做不到的時候,孟子說就愛一部分人吧,於是就有了民族大義,兄弟情義,說穿了就是你身邊的人。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只可惜這麼好的仁義思想,卻也只能用如糞土的錢財來衡量。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原來世界上不仁不義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道德難守,仁義不存,世人當往何處去?無可奈何的孔子加上苦口婆心的孟夫子只能告訴大家,就算先賢的思想境界我們暫時做不到,那麼至少我們應該先把先賢的做法(周禮)先學習過來。再說了“禮”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至少有禮貌的人捱打會少點吧。

很多聰明人驀然發現“禮”真的不錯呀,就算我天天想著“x他媽”但是我見了他以及他媽都很有禮貌,他也對我很客氣呢。但是就算對他和他媽很好,但是我見了他我不遵守禮法,他也會揍我呢。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渾身上下透漏著虛偽。

筆者故鄉距離聖人故鄉不遠,農村鄉里土語中有很多上古文言,天天說著不在意,當寫成文字的時候才會驀然醒悟,原來如此。比如你到他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熱情,如果作為客人也特別客氣,主人就會嗔怪你“到了我家了,你可不要作假。”看到沒有?“作假”!什麼是“作假”?禮多也!禮就是作假!

禮生而天下亂,知之矣!

自己想想,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有那麼多禮嗎?沒有的!為什麼?因為你們的愛是真的,沒有摻雜半點假!為什麼和其他的人那麼多禮儀?作假而已!

世人虛偽,怎麼辦?於是韓非子出來了。



道德難守,仁義不存,禮崩樂壞,對於哪些不畏天,沒有良心,不準守社會習俗的人怎麼辦?

故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了。

絕望的韓非子祭出的世間最強大的殺器,法家從此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嚴刑峻法,法家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目猙獰,雙手鮮血。

道德教化是需要時間的,法家的手段是立竿見影的,從此之後,兩手抓兩手都硬。於是“外王內法”就成了歷代帝王略試不爽的靈丹妙藥。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法制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南柯


講一個小故事。

有位學生問他的老師:

“老師,昨天晚上,我在路上遇見一位盲人,戴著墨鏡,柱著一根柺杖,卻打著手電走路。明明他的眼睛看不見,打手電有什麼用?”

老師想了想,解釋說:

“如果他是怕別人看不清道路,可以幫別人,幫別人照明,他就是儒家。”

“如果他認為黑夜出門,就應該打手電,不能破壞這個規則,他就是法家。”

“如果他認為既能照亮別人的路,也能防止別人撞自己,是互惠互利,他就是墨家。”

“如果他認為想打就打,是我的自由,是順其自然,他就是道家。”

學生不由得感嘆:

“原來盲人打個手電,居然這麼多學問!老師,請接受我的膝蓋!”

老師冷笑了一聲,“你小子先別忙給我點贊,我的話還沒有說完。”

“如果他想通過打手電這個行為,來開示眾生,宣揚佛法慈悲,他就是佛家。”

“如果他明明看得見,卻故意裝瞎,他就是政治家。”

“如果他是真瞎,卻打著燈籠給他人引路,這肯定他媽的是某些學者或專家!”


畢大費


儒、法、墨、道可以算得上是先秦諸子百家裡最有代表性的幾家學說。先秦時期,“子”是一種尊稱,“諸子”是指當時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孔子、韓非子、“墨子”、“老子”等。“百家”則是泛指當時眾多的思想派別,比如: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等。

諸子百家的誕生是當時社會特定環境的產物。從夏商早期王朝到西周、春秋,社會的形態並不穩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思想也總在變化,於是有了不同觀念的差別,對於人生的看法,對於社會發展的認識等等,於是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往往以一個或幾個代表人物為核心,形成穩定的思想學說,就是諸子百家。

“儒家”是諸子百家裡最特別的一家,因為在漢代大一統之後儒家的地位超然於諸家之上,並且貫穿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都達到了極高的受追棒地位。儒家倡導的思想裡有濃厚的以人為本的意味,以“禮”來規劃社會秩序,人為地塑造了“仁”的思想。

“法家”講規矩,不分親疏貴賤,一切斷於法。沒有儒家那麼溫情脈脈和持節守中,以殺伐決斷的冰冷風格來維護社會秩序,強調約束力。

“墨家”也是諸子百家裡比較特別的一家。在墨家的眼裡人與人之間平等無差,所以無差別地互相對待,沒有親疏遠近、高低貴賤。因為“兼愛”,所以反對伐戰。墨家相對來說是最接地氣的派別,講求節儉。

“道家”是最神秘的學派,而其博大理解起來往往不易。道家和儒家不同,非常不提倡人為地改變世界。道家不認為有仁愛,認為這些都是違反天道自然規律的人為的行為。道家主張的“無為”就是順其自然地發展。


沅汰


儒家、道家和法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中影響力最大的三個思想流派。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他們因為內容不同,所以彼此沒有關係。其實,並不是這樣,三派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傳承,最終構成了我們中華文明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

這三個派別之中,最早出現的是儒家思想,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創始者是孔子。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孔子這個人是宋國的後裔,宋國的開國君主微子是周王室。也就是說,孔子是貴族。可惜,到了孔子時期家庭就沒落了當時,天下大亂,對於孔子來說,他希望可以恢復周朝“禮樂文明”,社會彼此有秩序的時代,所以孔子就提出了“仁”,仁就是愛人,孔子認為只要人人彼此相愛,彼此有道德,那麼天下的秩序自然就可以恢復了。可惜,在當時社會,各個諸侯國之間已經殺紅了眼,孔子的思想很難實行。

孔子

後來有了道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老子。不過,老子這個人出生在什麼時代,現在已經很難搞清楚了,就連司馬遷都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老子。老子一共有三個,一個是孔子的老師,還有一個叫老萊子,還有一個叫老子。不過,現代學者根據《道德經》的語言分析,大致認為這本書誕生於戰國晚期。道家的思想大體認為,天下大亂,是因為統治者對老百姓管控太多,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管的太多,大家慾望也就多,慾望多了,社會就亂了。所以,老子就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統治者儘量不要折騰,讓大家順勢而為,天下就自然和平了。老子之後又有《莊子》,《莊子》思想走得更遠,它是一種人生美學的思想,它就是要求人們去除慾望,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話,就不會有煩惱,永遠感到快樂。

老子

最後是法家。有人說,法家出自儒家,這話對,也不對。對是因為,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是荀子的老師。可是,在韓非之前,子產、商鞅、申不害等人也已經提出了法家思想,韓非子只是把它們的思想集合起來了。法家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是提倡法律的思想者。法家更重要的是認為,天下要有秩序,有了秩序天下就自然安定,君王也就自然能夠不受侵犯。所以,最後法家思想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

韓非子


兮兮說事兒


簡述四家起源(排名不分先後):道家相傳源自老子所創,以“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道家核心,提倡剛柔並濟以及道法自然等相關思想。

墨家追溯最早的是墨翟(墨子)在戰國時期所創。墨家以紀律嚴森,思想緊密為核心的思想學派。

儒家是由公元前5世紀的孔子所創,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誠、孝”。

法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先秦達到鼎盛。法家是在諸子百家中第一個提出以法制作為核心的思想學派,把富國強兵作為自己的使命。直到戰國末期韓非把之前法家人士的著作加以總結、綜合。才使法家更加繁盛。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區別?

法家、道家、儒家以及墨家的不同之處是他們思想學派的核心思想觀念不同。主要如下:法家主要觀念是以經濟富國、以法強國等理念作為核心思想。

墨家主要核心思想是:兼愛、非攻、節用以及天志等等。

儒家主要重視禮、教、仁、義以及修身等方面。

道家在政治、經濟、治國以及軍事策略,都有自己的唯物辯證思想。講究“道法自然”。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你們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問題聯繫作者刪除]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對諸子百家各個學派,鄙人都總結了兩個字:

儒家是立人——以人為本;法家是馴奴——幫君主馴服奴才;墨家是滅欲——存天志,滅人慾;道家順天——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儒家的核心道德是親親之愛。孔子依據人之本性,將親親作為儒家的道德核心: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此為私德。

此外,還有公德:見利思義,與人方便,遵守公序良俗。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君君、臣臣。即先以君道的標準要求君主,再以臣道的標準要求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儒家還主張,把人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孔子謂之湯武革命。

儒家還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孔子堪稱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法家的觀點與儒家針鋒相對,水火不容。法家主張以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除了刑罰載,還有陰謀詭計:投毒暗殺,指使通姦等等。

刑罰和陰謀詭計僅僅奴役人民的低級手段。愚民才是高級手段。就是實行文化專制,扼殺思想,扼殺言論,讓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法家還主張三綱理論。韓非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主而主臣,焉有過?!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闡述天道。所謂的無為,是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道家認為,萬物循道而生,循道而死。唯有道不生,不死,不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墨家的道德核心與儒家截然不同,墨家要求兼愛。即對父母、妻兒、兄弟之愛,與路人相同。這說明墨子不洞察人性。

墨家還主張尚同,只允許一種思想存在。

墨家還忽視人的一切審美等精神需求。扼殺人的一切慾望。

墨子只看到了慾望邪惡的一面——萬惡之源,但忽略了慾望也是社會發現進步的原動力。

所以,孔子主張節慾、適欲。而墨子主張滅欲。

側面體現了墨子不洞察人性,不知辯證法的真諦。

後世的新儒家程朱理學,則吸取了墨家存天志,滅人慾的思想。

我們復興儒家思想,一定要復興純正的,正宗的儒家,只有舊儒家、先秦儒家,才是真正的儒家。吸取了墨家思想的新儒家,是偽儒家。

我們要去偽存真,保證儒家思想100%的純正,以正本清源。孔子謂之正名。


楊朱學派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是2000多年前在那個戰火紛飛、人心無據、物質條件惡劣、精神世界迷茫的背景下,逐一產生的。最初的人類也許真的是自然至上的,沒有那麼多紛爭,所以根源於伏羲、神農和炎帝黃帝的原始道家醞釀,老子將其發揚,他所處的時代,雖然是政治卑劣的年代,但是,但是他不同流合汙,而更加強調遵循宇宙,藉以反諷社會。但是,隨著國家的出現,如此自然主義勢必不利於統治,所以出現了儒家,試圖用禮樂倫理規矩綱領來統治人民。他的繁文縟節又引起了墨子的否定,他主張非攻,成立了中國最早的民間制度,在戰爭日趨頻繁的春秋末期,他代表了庶民的基本要求,反對不義之戰。但是他的思想從沒有被統治階級採納過,中國曆來都是由儒家思想統治,不過,如果一味追求仁,也會出現問題。所以法家出現。“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 這四家哲學思想的變遷也是那個時代社會變遷的結果。

這四家的區別在於:

首先,在存在論方面,道家主張的是道和自然,它認為全能的道給予萬物以自己的自然,在其自然中萬物得到滿足;儒家主張的是教導人們如何遵從三綱五常,而儒家來制定規則,使人們根據因因相陳的傳統禮俗遵從生活規範;墨家主張科學、平等、博愛,看似是唯利是圖,實際上是為國為民;法家主張社會要有秩序,如果秩序破環,就要用嚴酷的法律。

其次,在國家治理方面,道家主張的是放任主義的政府;儒家主張的是國家發展需要人們的道德能力;墨家主張的是天下利益勝於個人利益;法家主張用嚴峻刑法來治理。

第三,在人生觀點上,道家強調人性本身是完善的,人只要遵循自然生活;儒家強調人雖善,但人也要完善發展,人要愛人,但是是有差別的愛;墨家強調人性是不完善的,人要兼愛一切,才能全民富裕並且要自我實現;法家認為人都是險惡的,所以要外力作用。

總之,道家是天然的浪漫主義,它反對人為,從宇宙觀而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儒家是功利的現實主義,注重人的塑造和社會規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墨家是真誠的實用主義,崇尚人人平等博愛,“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法家是嚴酷的軍事主義,盡是血腥拷打。這些思想,對於當今世界,根據不同特點綜合運用才更有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