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

似懂非懂地79795762


儒、道、墨、法四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四个思想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这四个学派的学说分别有什么特点和异同呢?居士我慢慢为你分析。

我们可以依据他们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将这四个学派大致分为两类,儒、道、法三家都提倡“无为”,可以算作一类,而墨家提倡有为,单独算作一类。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无为的。

首先我们来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虽然现在我们提起道家就说“老庄”,但是老子和庄子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直到魏晋时期人们才将老子和庄子放在一块儿说,在此之前人们说的是“黄老道家”。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加上国家档案馆馆长。因此他能看到历朝历代的文件、史书、档案等等,自然在总结历朝盛衰兴亡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的身份背景决定了这本书注定是一本写给君主看的政治书籍。

抛开《道德经》中形而上学的内容,可以将其精髓总结为四个字:无为而治。《道德经》中经常提到“无为”,如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无为,则无不治。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五十七章:

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说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要妄为,不要肆意扩张自己的欲望,要顺应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就不会混乱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与西方十八世纪流行的一句口号暗合:“最懒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而老子早于西方一两千年就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真的是十分伟大。不过老子并没有具体地说到底怎样才能“无为而治”,一切全靠人自己去体悟,因此就给儒家与法家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庄子是一位看管漆园的小吏,所以古书上说到漆园吏便是指庄子,也有种说法认为漆园是个地名。但是不管怎么说,庄子都是个小吏,没有显赫的身份,不像老子那样在中央任职。因此庄子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而且庄子身处战国,天下局势比老子的春秋时代更为混乱黑暗,所以庄子成了一位避世的隐士,他的主要思想就写在《庄子·逍遥游》中: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意思是乘着天地间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之间。庄子的最高理想,大概就是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可见庄子是一位“修仙者”,他也说“无为”,而且是比老子更为彻底的无为、无所求、无用、无知。庄子不求闻达,只想要像乌龟一样在泥中爬着,就这么度过一生。但是庄子的精神极为高远辽阔,所以才不愿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

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与孟子。当然战国时期的荀子也很有名,但是他已经属于儒家的边缘人物了,教出了两个著名的弟子都属于法家。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推崇了舜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那么孔子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礼乐之治”。孔子认为,用礼来规范人,用乐来教化人,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所谓礼,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礼仪,而是指一整套等级制度。你是什么身份,该怎样做事,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都是礼规定好的。比如天子能用六十四人跳舞,诸侯能用四十八人,大夫能用三十二人,这都是礼,不能逾越。

所谓乐,也不是单纯作为艺术来欣赏的音乐,而是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有点像现在的《东方红》、《歌唱祖国》等等。

孔子认为,只要能推行礼乐,让君主像君主的样子,臣子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儿子的样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就能无为而治了。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表面上还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所以孔子一心想恢复周天子的权威。但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则是个重新洗牌的混乱时代,各诸侯国都想一统天下。因此孟子顺应时代,提出了民本和仁政的思想。

孟子认为,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不要去奴役、压榨百姓,百姓自然人人吃得饱穿得暖,这样不论是本国百姓还是他国百姓,都会将施行仁政的君主视为自己的父母。这样君主就能无敌于天下,统一各国,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孟子的仁政不过是将老子的无为而治具体化了而已。

法家也说无为而治,不过他们的“无为”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法家认为,君无为而臣有为,君主只要选出合适的臣子,把具体的事都交给下面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如果君主认为自己比大臣聪明,亲自指挥大臣做事,那一切就乱套了。

法家人物有很多,在各国推行变法,而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韩非子的思想可以用三个字概况:法、术、势。他认为君主治国,应当法、术、势兼用,缺一不可。

法指的是严密的法令,这是法家思想的基础。韩非子认为要用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臣民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全部都要符合法令。

术指的是君主的统治术。法是公开的,而术与之相反,是不能公开的,比如明辨忠奸、恩威并施、居中权衡等等,总之就要利用各种权术把臣子治得服服帖帖,为己所用。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威。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保持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让臣民们对君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使用法与术驾驭他们。

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他是有为的,因此组织了一个严密的组织,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墨者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奔走四方,连小腿上的毛都累没有了,而且墨者们都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可以赴汤蹈火,死到临头都不后退一步。在战国时代,墨家显赫一时。

墨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翻译成现代的话说,就是平等博爱,反对战争。这两点现代人都没有完全做到,墨子却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十分伟大。

墨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十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兼爱是平等博爱,非攻是反对战争,尚贤是选拔贤能,尚同是统一思想,天志、明鬼是用天与鬼神来制约人们的行为,非命是否定命运,非乐是废除音乐,节用是艰苦朴素,节葬是拒绝厚葬。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读国学


儒家:我们回到谈判桌来聊吧!

墨家:对啊,我们要有爱!

法家:不用谈了,依法行事!

道家:你们玩吧,我要自由!



道家:不需要法治,道德约束,无为而治。

法家:道德顶个屁啊,法治社会才是。

墨家:伟大的爱可以融化一切。

儒家:有话好好说,都是可以教化的。

道家:要修身养生,顺其自然罢。

儒家:要入世实践,提升个人品德才好。

法家:要规范行为,制定规则去管理。

墨家:你们都不懂我,我要和平非攻,博爱才


是我的胸怀。


以上纯属个人意淫,切勿介意。

看问题回答状况说明,我们国学还是得到自家人关注的,值得赞一个!


另外,建议题主首先看高中历史课本,然后再几个大家的文著逐本逐本看,《论语》啦,《韩非子》啦,《墨子》啦,《老子》、《庄子》啦,等等。

小友对这方面也是涉猎不深,但也是有兴趣的。


空杯待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史记》中对百家的划分主要有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六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1、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政治上核心思想强调“仁”和“礼”,上升到治理国家,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即德治”。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知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家思想总体来说代表着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是积极入世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儒家思想不能满足统一的需要,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2、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之中。庄子的思想体系中,除了“道”,还强调“齐物”和“逍遥”的思想。

总体说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隐士派。

3、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最初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如商鞅、吴起,李悝等,最为著名的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体系中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即加强君主中央集权,并且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即根据形势的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当有所改变,与时俱进。并且强调治国以法,在当时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法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和儒家的有等级有名分的爱是有区别的。同时,墨子还提出了“节葬、节用、非命、非乐”等思想,可以看出墨家代表了当时的平民阶层,并且讲究实际功利,不铺张浪费,并以客观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强调身体力行。



梦归秦淮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如果我们把孔子和老子相比,那么就仿佛是小弟和大哥的的差距。一篇《道德经》,后世几千年的社会哲学思考几乎都在老子的心中,轻重缓急,优劣区分,老子侃侃而谈,立见分晓。不过惊世核俗的是这只是老子的一篇即兴演讲。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也就是说,当日老子骑青牛西去归隐,走到函谷关的时候,碰见了函谷关边防连的连长尹喜。在尹喜的盛情邀请下,老子同志发表了一篇“五千言”的演讲,这篇演讲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没有一点温度,冰冷的仿佛是一条条的数学公式。确实如此,老子本意也是要给人给社会给这个世界一条条运行的公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冬天寒冷,夏日酷热,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都是自然规律;儿童健康成长,老人衰老死亡,也无所谓是哪个圣人的仁爱或者憎恶,都是自然的规律而已。老子的就是这样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真正有德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有德;无德的人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实际是真的无德。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勉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刻意为之。真正有仁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真正有义的人却需要做了才可以。真正心里有礼的人,别人不知道,只能扬着胳膊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寥寥百余字,后世思想尽入其中,道、德、仁、义、礼,先知先觉。而老子讲道,道就是规律,就是 “非常道”,道没有人情,道不以人的好恶而存在。

老子太酷了,酷到当时没人能懂。但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后世小子,你们能堕落到什么地步,老子全都知道。



于是墨子出来了,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学派。如果说老子的学说是道,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最为接近“德”的先秦思想了。人之为人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动物,本质就是人有良心和善意,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和自己道德不允许的事,会不安,而其它动物不会有这些感觉。既然老子的“道”世人理解不了做不到,那就遵从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良心和善意吧。

道的范围是遵守世间万物的规律,那么德的范围就是爱所有的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但是道和德,人都做不到,人和人互相攻击,涸泽而渔。谁来拯救世人?



在这个时候,孔子主张“仁”的政策开始游说诸国。可以说“仁”并不是孔子提出来的,是老子提出来的,只是老子觉得“仁”太狭隘了。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以“仁”为核心伦理所对应的范围在道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缩小到“世人”的范围,在范围缩小的同时,“仁”就成了一种单纯的社会伦理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连仁爱世人都做不到的时候,孟子说就爱一部分人吧,于是就有了民族大义,兄弟情义,说穿了就是你身边的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只可惜这么好的仁义思想,却也只能用如粪土的钱财来衡量。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仁不义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世人当往何处去?无可奈何的孔子加上苦口婆心的孟夫子只能告诉大家,就算先贤的思想境界我们暂时做不到,那么至少我们应该先把先贤的做法(周礼)先学习过来。再说了“礼”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有礼貌的人挨打会少点吧。

很多聪明人蓦然发现“礼”真的不错呀,就算我天天想着“x他妈”但是我见了他以及他妈都很有礼貌,他也对我很客气呢。但是就算对他和他妈很好,但是我见了他我不遵守礼法,他也会揍我呢。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浑身上下透漏着虚伪。

笔者故乡距离圣人故乡不远,农村乡里土语中有很多上古文言,天天说着不在意,当写成文字的时候才会蓦然醒悟,原来如此。比如你到他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热情,如果作为客人也特别客气,主人就会嗔怪你“到了我家了,你可不要作假。”看到没有?“作假”!什么是“作假”?礼多也!礼就是作假!

礼生而天下乱,知之矣!

自己想想,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有那么多礼吗?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爱是真的,没有掺杂半点假!为什么和其他的人那么多礼仪?作假而已!

世人虚伪,怎么办?于是韩非子出来了。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礼崩乐坏,对于哪些不畏天,没有良心,不准守社会习俗的人怎么办?

故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了。

绝望的韩非子祭出的世间最强大的杀器,法家从此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严刑峻法,法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目狰狞,双手鲜血。

道德教化是需要时间的,法家的手段是立竿见影的,从此之后,两手抓两手都硬。于是“外王内法”就成了历代帝王略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南柯


讲一个小故事。

有位学生问他的老师:

“老师,昨天晚上,我在路上遇见一位盲人,戴着墨镜,柱着一根拐杖,却打着手电走路。明明他的眼睛看不见,打手电有什么用?”

老师想了想,解释说:

“如果他是怕别人看不清道路,可以帮别人,帮别人照明,他就是儒家。”

“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就应该打手电,不能破坏这个规则,他就是法家。”

“如果他认为既能照亮别人的路,也能防止别人撞自己,是互惠互利,他就是墨家。”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是我的自由,是顺其自然,他就是道家。”

学生不由得感叹:

“原来盲人打个手电,居然这么多学问!老师,请接受我的膝盖!”

老师冷笑了一声,“你小子先别忙给我点赞,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如果他想通过打手电这个行为,来开示众生,宣扬佛法慈悲,他就是佛家。”

“如果他明明看得见,却故意装瞎,他就是政治家。”

“如果他是真瞎,却打着灯笼给他人引路,这肯定他妈的是某些学者或专家!”


毕大费


儒、法、墨、道可以算得上是先秦诸子百家里最有代表性的几家学说。先秦时期,“子”是一种尊称,“诸子”是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孔子、韩非子、“墨子”、“老子”等。“百家”则是泛指当时众多的思想派别,比如: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等。

诸子百家的诞生是当时社会特定环境的产物。从夏商早期王朝到西周、春秋,社会的形态并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也总在变化,于是有了不同观念的差别,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等等,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代表人物为核心,形成稳定的思想学说,就是诸子百家。

“儒家”是诸子百家里最特别的一家,因为在汉代大一统之后儒家的地位超然于诸家之上,并且贯穿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都达到了极高的受追棒地位。儒家倡导的思想里有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意味,以“礼”来规划社会秩序,人为地塑造了“仁”的思想。

“法家”讲规矩,不分亲疏贵贱,一切断于法。没有儒家那么温情脉脉和持节守中,以杀伐决断的冰冷风格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约束力。

“墨家”也是诸子百家里比较特别的一家。在墨家的眼里人与人之间平等无差,所以无差别地互相对待,没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因为“兼爱”,所以反对伐战。墨家相对来说是最接地气的派别,讲求节俭。

“道家”是最神秘的学派,而其博大理解起来往往不易。道家和儒家不同,非常不提倡人为地改变世界。道家不认为有仁爱,认为这些都是违反天道自然规律的人为的行为。道家主张的“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地发展。


沅汰


儒家、道家和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思想流派。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他们因为内容不同,所以彼此没有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三派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传承,最终构成了我们中华文明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

这三个派别之中,最早出现的是儒家思想,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这个人是宋国的后裔,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是周王室。也就是说,孔子是贵族。可惜,到了孔子时期家庭就没落了当时,天下大乱,对于孔子来说,他希望可以恢复周朝“礼乐文明”,社会彼此有秩序的时代,所以孔子就提出了“仁”,仁就是爱人,孔子认为只要人人彼此相爱,彼此有道德,那么天下的秩序自然就可以恢复了。可惜,在当时社会,各个诸侯国之间已经杀红了眼,孔子的思想很难实行。

孔子

后来有了道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老子。不过,老子这个人出生在什么时代,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了,就连司马迁都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老子。老子一共有三个,一个是孔子的老师,还有一个叫老莱子,还有一个叫老子。不过,现代学者根据《道德经》的语言分析,大致认为这本书诞生于战国晚期。道家的思想大体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统治者对老百姓管控太多,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管的太多,大家欲望也就多,欲望多了,社会就乱了。所以,老子就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统治者尽量不要折腾,让大家顺势而为,天下就自然和平了。老子之后又有《庄子》,《庄子》思想走得更远,它是一种人生美学的思想,它就是要求人们去除欲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话,就不会有烦恼,永远感到快乐。

老子

最后是法家。有人说,法家出自儒家,这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是荀子的老师。可是,在韩非之前,子产、商鞅、申不害等人也已经提出了法家思想,韩非子只是把它们的思想集合起来了。法家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是提倡法律的思想者。法家更重要的是认为,天下要有秩序,有了秩序天下就自然安定,君王也就自然能够不受侵犯。所以,最后法家思想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韩非子


兮兮说事儿


简述四家起源(排名不分先后):道家相传源自老子所创,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作为道家核心,提倡刚柔并济以及道法自然等相关思想。

墨家追溯最早的是墨翟(墨子)在战国时期所创。墨家以纪律严森,思想紧密为核心的思想学派。

儒家是由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所创,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诚、孝”。

法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先秦达到鼎盛。法家是在诸子百家中第一个提出以法制作为核心的思想学派,把富国强兵作为自己的使命。直到战国末期韩非把之前法家人士的著作加以总结、综合。才使法家更加繁盛。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

法家、道家、儒家以及墨家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思想学派的核心思想观念不同。主要如下:法家主要观念是以经济富国、以法强国等理念作为核心思想。

墨家主要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以及天志等等。

儒家主要重视礼、教、仁、义以及修身等方面。

道家在政治、经济、治国以及军事策略,都有自己的唯物辩证思想。讲究“道法自然”。

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问题联系作者删除]

易经奇门太乙六壬国学


对诸子百家各个学派,鄙人都总结了两个字:

儒家是立人——以人为本;法家是驯奴——帮君主驯服奴才;墨家是灭欲——存天志,灭人欲;道家顺天——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儒家的核心道德是亲亲之爱。孔子依据人之本性,将亲亲作为儒家的道德核心:父母有慈、儿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义;兄长有爱,弟妹有敬。此为私德。

此外,还有公德:见利思义,与人方便,遵守公序良俗。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君君、臣臣。即先以君道的标准要求君主,再以臣道的标准要求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

儒家还主张,把人民当奴才的暴君,必须诛杀。孟子谓之汤武诛独夫。孔子谓之汤武革命。

儒家还主张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孔子堪称人类法治思想的鼻祖。


法家的观点与儒家针锋相对,水火不容。法家主张以刑罚捍卫君权,奴役臣民。除了刑罚载,还有阴谋诡计:投毒暗杀,指使通奸等等。

刑罚和阴谋诡计仅仅奴役人民的低级手段。愚民才是高级手段。就是实行文化专制,扼杀思想,扼杀言论,让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法家还主张三纲理论。韩非谓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张——主而主臣,焉有过?!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天道。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做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之事。

道家认为,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死。唯有道不生,不死,不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家的道德核心与儒家截然不同,墨家要求兼爱。即对父母、妻儿、兄弟之爱,与路人相同。这说明墨子不洞察人性。

墨家还主张尚同,只允许一种思想存在。

墨家还忽视人的一切审美等精神需求。扼杀人的一切欲望。

墨子只看到了欲望邪恶的一面——万恶之源,但忽略了欲望也是社会发现进步的原动力。

所以,孔子主张节欲、适欲。而墨子主张灭欲。

侧面体现了墨子不洞察人性,不知辩证法的真谛。

后世的新儒家程朱理学,则吸取了墨家存天志,灭人欲的思想。

我们复兴儒家思想,一定要复兴纯正的,正宗的儒家,只有旧儒家、先秦儒家,才是真正的儒家。吸取了墨家思想的新儒家,是伪儒家。

我们要去伪存真,保证儒家思想100%的纯正,以正本清源。孔子谓之正名。


杨朱学派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是2000多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无据、物质条件恶劣、精神世界迷茫的背景下,逐一产生的。最初的人类也许真的是自然至上的,没有那么多纷争,所以根源于伏羲、神农和炎帝黄帝的原始道家酝酿,老子将其发扬,他所处的时代,虽然是政治卑劣的年代,但是,但是他不同流合污,而更加强调遵循宇宙,借以反讽社会。但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如此自然主义势必不利于统治,所以出现了儒家,试图用礼乐伦理规矩纲领来统治人民。他的繁文缛节又引起了墨子的否定,他主张非攻,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民间制度,在战争日趋频繁的春秋末期,他代表了庶民的基本要求,反对不义之战。但是他的思想从没有被统治阶级采纳过,中国历来都是由儒家思想统治,不过,如果一味追求仁,也会出现问题。所以法家出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 这四家哲学思想的变迁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结果。

这四家的区别在于:

首先,在存在论方面,道家主张的是道和自然,它认为全能的道给予万物以自己的自然,在其自然中万物得到满足;儒家主张的是教导人们如何遵从三纲五常,而儒家来制定规则,使人们根据因因相陈的传统礼俗遵从生活规范;墨家主张科学、平等、博爱,看似是唯利是图,实际上是为国为民;法家主张社会要有秩序,如果秩序破环,就要用严酷的法律。

其次,在国家治理方面,道家主张的是放任主义的政府;儒家主张的是国家发展需要人们的道德能力;墨家主张的是天下利益胜于个人利益;法家主张用严峻刑法来治理。

第三,在人生观点上,道家强调人性本身是完善的,人只要遵循自然生活;儒家强调人虽善,但人也要完善发展,人要爱人,但是是有差别的爱;墨家强调人性是不完善的,人要兼爱一切,才能全民富裕并且要自我实现;法家认为人都是险恶的,所以要外力作用。

总之,道家是天然的浪漫主义,它反对人为,从宇宙观而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儒家是功利的现实主义,注重人的塑造和社会规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家是真诚的实用主义,崇尚人人平等博爱,“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法家是严酷的军事主义,尽是血腥拷打。这些思想,对于当今世界,根据不同特点综合运用才更有借鉴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