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的思想,才会产生质疑、思辨和想象,儒家鼓励这些思想精神吗?

艺术就是谎言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第一,人有了空余时间,多余的思想,才会产生质疑、思辨、想象,儒家支不支持?

答:当然支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春秋时期,东周完完全全衰弱,诸侯间的战争不停。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已经不听宗主国东周。社会发生动荡,旧有秩序发生改变。各种有志之士,在积累已久的人文思想的条件下,开始对新的社会秩序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但却是影响最深远的。主张改革的子夏、法家商鞅、韩非、李斯,兵家吴起、墨家墨子、儒家、法家双思想的荀子,皆是孔子一脉师承下来的。

孔子的弟子子夏主张改革,子夏的学生商鞅去了秦国变法。如果仔细看部分秦法,其实秦国法律还是有点偏儒家思想的。像不孝敬父母是犯罪。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法律约束。荀子是自称是孔子一脉相承的,但是是法家思想的,所以弟子韩服、李斯皆是法家思想。

由此看来,孔子一脉的师承,是允许自我的思考的。

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下没有贵族阶层?

答:这个问题问的非常不好。因为儒家思想与贵族阶层有无,是无关的。中国古代也是有贵族的,像外戚、王侯将相等。

所以,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三、儒家思想对文化创新是否有影响?

答:孔子 — 子夏-商鞅,荀子-韩非、李斯,这两条儒家师承线路,就说明了儒家思想对文化创新是有影响的。

后来的佛教思想进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发生融合,形成了适合本土的汉传佛教。

四、自儒家之后再无思想家,这是偶然吗?

答: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孔子教出了弟子之一子夏,子夏教出了弟子之一商鞅,孔子主张仁政,子夏主张改革,商鞅主张变法,说明儒家思想之后并非没有思想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也是儒家出身。墨子见学习儒学的人太多繁文缛节,且太多人身言不一,于是脱离儒士,创立了墨家。

所以呢,儒家之后再无思想家是不对的。


种花家腹黑兔子


当然是鼓励的,很多人因为中国近代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把原因都归结为儒家思想的迂腐和固执,对中国古文化的全盘否定,甚至废除汉字的二叉都有。

自清朝以前,中华文明一直是站在地球文明的顶端,说起汉唐雄风,更是国人骄傲,他们学的不是儒学么?把这些都弃了,你还谈什么五千年文明古国?你的文明在那里?

儒家是显学,讲的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是不允许质疑,请问你要质疑什么?很多人喜欢讲人性的阴暗面,厚黑学这类书大行其道,背地一套,偷奸耍滑,搞得人与人之间极度不信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从没有限定你,不准你思考辨论,有些东西是封建统治者限制的不是孔子


公子萧零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依我个人之见:

所有人都有思想、只是很多人不善言辞、也不善写作、还有极少数高人、看破红尘、也不论世事、思想流传不开、也就只能永远藏在在他(她)们心中…所以思想并非"空闲"而产生、而是"与自已生活环境"逐渐产生的、所以看问题往往难免以自我为中心、也难免带有偏激和固执、所以也很难得到大众人的认可、就算认可也只是适用于同他(她)生活圈相关的一类人群、要想得到大众人认可的思想、往往是要利国利民的并且要得到官方认可、当然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必定是"思想家"了、但思想家也是要经过事实来证明和时间来考验的:

利于当代是"名人"(不举例)

利于当世是"贤人"(不举例)

利于千秋是"圣人"(封建帝制:孔子)

利于人类是"至人"(顺其自然:老子)

还有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反对其它思想、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才不准允其它思想的存在…

以上都是我个人看法、由于水平有限、句中难免也偏激和固执、呵呵、毕竞我也只是一个平民俗人…


嘘就当我没来过



雷镇塔



剑兰修竹


知行合一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亦知,行亦思,不学而无知,不思而妄行,不可不学,不可无知,不可不行,不可无思。

学而不思真罔,思而不学则怠,就是要去思

中国文化讲究辩证,什么时候该思,什么时候不思

比如慎独就是不要乱思。

存天理,去人欲,也是要人不要乱思,要按规律思维。

其实中国文化很讲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为重,君为轻之类的。

创新是思维,但又与需求相关,如果说中国太富了,所以在发展中是属于渐进的。

近代史是工业化产生科学,而不是思辩产生现代科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眼睛睁大了。


岐黄道心


我来说说。古代是农耕社会。人民的根基在于自己拥有的土地。古代有句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思想,人之所思所想。 古代人们思想多数都放在生活一方面(现代人思想大部分也是对生活方面多关注的,什么思想先把生活稳定下来再说),古代信息不发达,9成以上不识字,你想他们有什么思想。把心思放在农耕上才比较现实,古代有什么天灾人祸,不存粮食农民基本都要家破人亡,可不像现代防灾怎么发达。古代好的时候有了多余的粮食卖出去,换点钱供孩子读私塾,才有机会改变家庭。

古代儒家思想基本只是读书人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流行于百姓还是宋朝开始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准则也是宋朝确立的。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了解儒家思想请从论语中了解。

就像顾炎武所说改朝换代基本不关百姓什么事情。都是官僚皇帝的事情。

古代百姓所思所想在生活,家族,传承。


言不由污


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不光求吃饱肚子更需得到七情六欲上的满足,为此,表现欲、展示欲(摆放物品)、求知欲、探知欲、权势欲、控制欲等等尽现丰彩。其它动物表现的就更单一,狮王,虎王,牛牯,马头仅仅是占有一大群嫲子的交配权,不会去控制这个群体的其它行动自由。人,更贪婪除了要占有动物性本能的需求,而是全面全方位地要控制住这个人群。不但是行动上的统一也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如果这个要求只是为狮王服务的,那么就会用武力或诱导要求住奴性的指向渲染。动物却没有怎样的控制欲,虽然也表现的非常残忍,但,都是狗咬狗,狮子咬老虎。没有权力的争斗,只为交配与繁殖后代。


挂羊头卖狗肉628


是不支持的!儒家思想,犹如水受水道所规,水往下流,最终是东流大海!而人的思想却非如此,人会累的,会老的!虽然常言道人往高处走,但是总得穿衣吃饭,总得休息睡觉!而且,儒家思想根本问题就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一种交易,这是不附和现代社会主义精神的,人类走到现代文明繁荣程度,不就是从过去残忍的奴隶制,走到封建帝制,以致现在的相对平等地位的现代文明社会吗


话宇宙璇玑


对待儒家,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时间层次来看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孔子是鼓励学生思辩的;又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欣赏的是机敏睿智而又恭谦的学生,而不是跟屁虫!

孔子弟子三千,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孔子教学,喜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学生的思辩能力十分重视,子贡曾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连孔子自己都认为颜回在理解能力上已经超过自己。其实颜回刚入孔门时看起来很木讷,孔子并不喜他。后来颜回不幸早逝,年近古稀的孔子痛哭失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后来儒家的教条逐渐与政治结合,自然是教人安守本份,古人从思想到行为,被限制很多,那另当别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