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家已经败落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丫鬟婆子下人?

华山论剑00000


的确,在贾家日渐式微,连每顿饭使用的大米都开始精细算计时,他们家还养着许多的丫鬟小厮老婆子。这些仆人多到什么地步呢,贾宝玉甚至连自己屋里的丫鬟都不认得。

有识之士都看出来,到了应该裁员的时候了。在书中,起码有三个人做出这种建议。一是王熙凤,对于王夫人提出的抄检大观园,她虽然不十分赞成,却也认为,可以找点丫鬟们的小毛病,想个办法把她们赶出去,因为人实在太多了。但是这个建议,被王夫人否了。

第二个是贾府的管家林之孝,他跟贾琏建议,现在日子不好过,把这些老家人放出去,他们自己寻个营生,贾府也能少些开支。这个提议也被贾琏否了,理由是王夫人受不了。

第三个是薛宝钗,她倒不是直接提出裁员,而是说,园子里的这笔开支也可以省去。当时大观园的物管已经被探春承包出去,宝钗提出省掉的这笔开支,值得就是服务人员的工资。

但是王夫人统统不能接受,她还记着昔日的荣光,认为一旦裁员,首先探春黛玉她们就太可怜了,现在这些丫鬟已经很不像样,还和黛玉的母亲做了比较,说那才是金尊玉贵,是千金小姐的体统。

红楼梦里王夫人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不肯消费降级,动辄“我们这样的人家”、“已经够可怜的了” ,宝钗最智慧的是什么,提前消费降级,虽然大势不可违,但做好了心理准备。秦可卿那一番嘱托的核心也是消费降级,别硬充豪门了,学着过苦日子吧,总之,红楼梦就是一个拒绝消费降级引发的悲剧


闫红说


《红楼梦》第二回,贾家就已经败落了,但是他们家【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 , 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丝毫不像衰败之家。贾府是国公之家,已经百年,即使内囊已经空了,也要维持大家族的架子和体面,否则会被人瞧不起。

元春省亲之后,贾府的经济更是捉襟见肘,但是他们家依然养着大批的奴才,一个少爷身边就有八个大丫头,八个小丫头,还有嬷嬷、仆人和小厮,一个主子有二十多个人伺候。这还不算厨房里的人,浆洗的人,管家媳妇手下伺候的小丫头,以及看家护院的仆人。贾府里的下人众多。

可是贾府根本不想裁减人员,减少开支。那么贾府为什么不裁减人员减少开支呢?

首先,用大批的丫头婆子,是国公府的规矩和体面。如果裁员会有损国公府的形象。

贾府是国公府,有国公府的规矩,每个主子用几等的丫头婆子,用多少丫头婆子都有一定的数量,因此遵守规矩,要维持国公府的高贵气派。主子出门时前呼后拥,坐着漂亮的轿子,经致的马车,轰轰烈烈,路人侧目,才能引起旁人的羡慕,给人以家大业大的繁荣景象。

常言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如果像小门小户一样,家里只有几个下人,出门时,一个主人带一个下人就出门了。贾府就不会有众多的王公贵族和他们来往。

其次,如果不养众多的下人,就说明王夫人管家不力,导致经济下滑。

王夫人是一个有虚荣心的人,她总是按照以前的标准来强调现在的生活标准。她认为

“我们这样的人家”,姑娘们“已经够可怜的了”,不能再裁员了,也不能降低生活水准。否则无论是主子还是下人,都会认为王夫人没有管家能力,在她的管理下贾府败落了,王夫人不想担责任,所以只能咬牙维持大家族的体面与架子,即使内里已经千疮百孔,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华美。

第三,贾府已经过惯了奢侈的生活,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如果没有了下人的伺候,主子们会不习惯,而且生活会乱成一锅粥。

五十五回,探春洗脸,那规矩真让人开眼。

【因探春才哭了,便有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来.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 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 平儿见待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探春方伸手向面盆中盥沐】。

洗脸期间一个媳妇回话,被平儿一顿数落: "你忙什么!你睁着眼看见姑娘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先说话来……"唬的那个媳妇忙陪笑道:"我粗心了."一面说,一面忙退出去。

如果不养这些丫头们,那么主子的生活肯定会一团糟。末代皇帝溥仪,被伺候惯了。他被劳动改造时,他自己还不会穿衣服。

第四,王夫人没有远见卓识。

荣国府是王夫人和贾政当家,贾政是甩手掌柜,家政大权在王夫人手上。王夫人本人能力不强,所以让王熙凤帮助料理家务。王熙凤事事都要听从王夫人。当凤姐建议裁员时,王夫人不同意。她觉得,几个丫头而已,月钱也花不了多少。她认为自己俭省一点就够了。完全没有想到,进的少,出的多,长此以往要如何生存?所以冷子兴说贾府安荣富贵的多,筹谋规划的人少。


润杨阆苑


其实这个在书中就有答案。作者写香菱受屈的时候就借薛宝钗之口说出了原因。

因为夏金桂的蛮横和嫉妒、薛蟠的不识大体,让苦命的香菱受到委屈和毒打。薛姨妈也看不惯这个儿媳妇,就和夏金桂争吵。

其中说了一句,

明儿我就打发人把香菱送出去,拔了眼中钉,去了肉中刺,眼不见的干净。

薛宝钗听到后拦住她妈妈,说她妈妈怎么糊涂了,她们家从来都是在外边买人进府,哪有往外送人的理。这要让别人听见了怎么想。

由此可见,四大家族即使再没落,还是要死撑面子,保住自己功勋家族的荣耀和尊严。而且,在没落的时候贾母也说过这样的话,要在外面撑架子,在外人面前撑场面,不能让人看笑话。

所以,没落的四大家族还不裁员,就是这个原因,死撑他们老祖宗和家族的面子与荣耀。

稳住,我们能赢!


旧城诗词坊


旧城诗词坊



想想如果刘姥姥再进大观园,见小姐太太们身边没了丫头的服待,她们自已烧水沏茶,孤身一人漫步于后花园之中,该是怎样的心理?

首先刘姥姥就要升起怜悯之心吧?而被怜悯就说明已经是弱者了。

想想大观园的公子哥儿,出门没有小斯们的前呼后拥,牵马坠镫,那在外人眼里就少了多大的气派?忽然没了气派那会让外人浮想联翩的,且一般都不往好处想的。

就如一座空空如也的大厦,因为有梁与柱的支撑而不会倒塌一样,那贾家的奴婢们就是起着为贾家撑门面的作用。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

当然也不排除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一群人一时半会儿还不能习惯于没有奴婢的生活。

大富人家最难丢舍弃的就是虚荣感。为了这虚荣他们宁愿自己偷偷省吃捡用苦苦煎熬,也是在大面上多讲究。

当然外人眼里的贾家破败那是指与贾家最兴盛时的对比而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如果那一天连骆驼架子也没了连自身的温饱都成了问题,那么还能奴婢成群吗?

不可忽视的是,体面人家即使破败了,但其家族成员们举止言谈,行为修养不会随财富而去,这也是一个家族的祖上因立了家规,设了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而无形中为子孙后代留下的非物质资产。

当然这非物质资产只有那些肯尊守家规,肯礼貌待人的人,有独自某生的本领的才能享用得着,总而言之一句话:荣华富贵如浮云,精神财富伴一生。




枫叶173


1.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一句话道出了贾家的气派和实力,作为四大家族之首自然要始终维持这种高贵的气派,即使贾府已经大不如从前,还是要咬着牙坚持着,说的简单点就是要脸面,做给外人看的,以此来彰显他们的高贵身份。

维持气派的方式无非就是比普通人家多些丫鬟仆人,这样不仅能照顾主子小姐们的衣食起居,出门时还能前呼后拥,引起旁人的羡慕,营造一种家大业大的现象,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2.贾府缺少有远见卓识的当家人,贾家的后代中有能力有作为的少,大部分都是贪图享受,骄奢淫逸,做一个富贵闲人。首先贾珍作为族长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反而是败坏家业,把宁府搞得乌烟瘴气,外人评价的时候就说过只有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

如果贾府的族长是一个聪明人是能够明白贾府现在的窘境,思考如何革新寻找出路,那么贾府说不定能再次恢复昔日的荣耀。但可惜贾珍缺乏这样的觉悟,还沉浸在酒色的世界里。荣国府的贾赦品行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志向追求,好色懒惰和贾珍有着相同的爱好,两人倒是能合得来。贾政日常只同一些清客吟诗作赋,探讨学问,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

因此贾府缺少的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当家人采取相应的措施革新,他们甚至还不如一些女儿家,例如三小姐探春精明强干就意识到了贾府再这样下去早晚会入不敷出,而且在管家期间还提出了改革方案无疑是大胆的创新,只可惜她是女儿身权利也有限,她的实行措施对贾府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3.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难,贾府的主子们习惯了享受生活,习惯了讲排场,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感觉。像贾母房里的丫鬟便有十几个,每个丫鬟分工不同负责不同的方面,如果让他们裁去大部分丫鬟仆人过上俭朴自足的生活是万万不乐意的。

4.况且贾府作为贵族日常社交的对象也是王公大臣,他们如果来到贾府做客看到的寥寥无几的下人在院子里忙活,他们的心理会想些什么?

贾府为什么这么寒酸,是不是贾府衰败了,两者之间便会出现地位不对等的局面,那么就会减少和贾府的往来了,贾府曾经建立的关系网会一点点的断裂。我想这也是贾府打肿脸充胖子也要留下这些丫鬟仆人的原因。

贾府众人的奢侈享受是导致家族最后彻底败落的原因之一,而我们也见证着一个贵族的荣辱兴衰,人情冷暖。


文嘟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用第四十回贾母参观薛宝钗房间,看到宝钗房间的陈设之后,说的那段话最具有代表意义了: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贾母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这些王公贵族平时都是要讲脸面讲排场的,夫人们平时也会相互走访,看各家的排场,比各家的品味。将来公子要娶亲小姐要出嫁,都是比照着家世排场来的,不可有半点差池。薛宝钗虽然客居在贾家,但是,贾母看到她那雪洞一般的房间,还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的。因为倘若来了个王公贵族的夫人,要参观一下小姐们的闺房,看到宝钗的房间的陈设,会怎么想?用贾母的话“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在对宝钗的批评中,贾母其实就是摆出了自己必要的排场,这样的排场万万不可少。

想象一下,宁荣二府,从当初国公爷开始没几口人,到后来人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庞大。用冷子兴的说法“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贵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俭省。”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内里再不行,外面还要维持当年的风光,让人看上去像那么个样子。

如果贾家自己感觉不行了,将那些丫头小厮婆子都遣散了,自己在家做活了,谁还会找上他们家,南安太妃也不会来认探春,探春也不可能成王妃。

或许用王熙凤跟刘姥姥说的话更有道理:“外头看着虽是轰轰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


苏小妮


中华文化渊源悠长,各种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爱面子,讲排场,什么事都怕人家笑话,什么事都想和别人比个强弱,穷也讲究,富也讲究这也是中华文化和风俗的一种。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各种风俗习惯,特别是大家族的各种人物的种种形态。

贾家只所以败落,也是与这种爱面子,讲排场的风俗习惯有关。做为贾不假,白玉做堂金做马的金陵首富,必然把自己的面子放在第一位。他们爱面子,讲排场。因为元春省亲一次就大兴土木,就花费巨资建成豪华无比的大观园。奢侈糜费可见一斑。

虽然像元春等,已经感觉到,这种奢华攀比是一种危险时,她却无力改变。抄捡大观园,撵走一些丫鬟,就是王夫人王熙凤等当家人知道贾府已经入不敷出,为减少用度的借题发挥。

但是他们始终不能彻底抛弃自己奢侈无度作风,而爱面子,讲排场,就需要大笔的花销,当入不敷出,就开始想法设法弄银子。于是,便出现了帮人诉讼,勒索乡民等等劣行。这更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那么现在就可以回答问题,那就是面子,一切为了面子,仅此而已。











占礼文化杂谈


民间有一句粗话叫:瘦驴拉硬屎。意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贾家 江河日下却坚持不裁员就是强撑心态。并不是一味图享受,而是拉不下脸面,典型的巨婴心态。

根据徐恭时先生的红楼人物统计,《红楼梦》一共收录人物九百八十三人。其中大部分为贾家人丁。而这还是出场人物,未出场者不知凡几。根据原文提出的实际参考,比如麝月所说宁荣二府的奴才起码一千多人。这么庞大的人员,日常花费和消耗将是一笔庞大数目,就这还不包括这些奴才们中饱私囊,监守自盗的损耗!

贾家后手不继,内囊都空了。即便这样,王夫人口中还说:

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统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像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难不至此。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她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得。

王夫人的意思很明显。第一,爱面子。荣国府在她手里穷了,需要裁员她却不好意思。认为本来已经赶不上前代,再裁员,所谓老太太未必就依不是贾母不愿意,而是她对婆婆不好交代。

第二,王夫人的眼界极窄。王夫人只能看到几个丫头花不了多少钱,完全看不到所有奴才加一起所消耗的庞大数量。她认为自己省一点就够丫头们吃的。却不想奴才们的胃口早不是一日三餐一月几百工钱那么简单。

与贾家相比,史家就要聪明的多。很多人从考证出发认为史家比贾家先败云云不靠谱。至少八十回前没有提到一笔史家参与不法的行为。却有史家率先裁员节俭的描写。史湘云在家中不如意,所有衣服女红都要史家女人自己做。如果只是肤浅的认为有两个侯爷的家庭混到如此凄惨的地步就大错特错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史家再穷,做衣服的人也不会养不起。而且从史湘云出门的穿戴要求,史家对于礼节要求特别严格,即便大夏天也要穿戴整齐,绝不越礼,对比贾家那种渐渐对礼放松的状态,史家明显更守规矩。这就像孔子当年感叹礼崩乐坏一样。史家在坚守,贾家在放弃!

贾家富贵百年,自大惯了。脸面比性命还重要,不肯拉下脸裁员自救。对身边的几个丫头的态度不过管窥蠡测。几个丫头都舍不得裁,更别提其他改革了。秦可卿托梦也好,贾探春大观园改革也罢,都是提振贾家自身的良策,却都没有普及实施,贾家的自骄自大,不直面自身错误是主因。这又回到那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临时抱佛脚,佛也无暇理你不是么?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贾家已经开始没落了,为什么还要那么多的丫鬟婆子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由俭到奢易,由奢到俭难,就是这么简单。

作为主子的贾府那些老爷,太太,公子,奶奶,姑娘们,以前的奢侈生活过惯了,一下子让他们过上简朴的生活,他们没办法喜欢,即便是给他们减少几个丫鬟婆子可能他们都不会习惯的。

事实上,他们已经减了丫鬟婆子的配置了,这一点书上写的有,应该是王夫人说的吧,说得是贾敏那个时候丫鬟婆子就比现在的姑娘们多。所以贾府也知道自己在逐步的没落,也采取了措施,但步子还不够大而已。还是没有认清形势。


老匪读红楼


荣府中曾有两个人建议裁减丫鬟佣人,不过未被王夫人等采纳而已,王夫人他们为什么不采纳?

凤姐在绣春囊事件中建议王夫人找理由撵出丫头去。小说一开始,冷子兴就介绍说,贾家“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不久的秦可卿之死与元妃省亲这一丧一喜两件大事更掏空了宁荣二府的家底。第七十二回,凤姐已经隔三差五地折卖、押当贵重物品、首饰了。凤姐作为荣府的内当家,她深知府内捉襟見肘的窘况,她也瞻望到贾府不久将难以为继。凤姐看到了危机,也适时提出了舒缓危机的建议。第七十四回,绣春囊事件中,她就向王夫人建议:

再如今他们的丫头也太多了,挡不住人大心大,……,如今若无故裁革,不但姑娘们委屈烦恼,就连太太和我也过不去。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儿,二则也可省些用度。……

凤姐看到了佣人多、用度大,于是她建议王夫人抓住机会裁人:年纪大的、难缠的,找理由撵了去。但是她的建议被王夫人否决了。

王夫人为什么不同意裁减佣人?出身大家的王夫人自己享受了极度荣华,也曾看过小姑子贾敏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所以在她眼中,荣府中那些有五六个丫鬟、几个嬷嬷侍候的小姐们竟是“甚可怜了。”我们读者眼中金枝玉叶般的贾府小姐,在王夫人口中,竟然是“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这真是穷人不知豪门的富!既然王夫人如此认识,凤姐的建议当然不会被采纳。王夫人既不支持裁人,还搬出了老太太,“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

王夫人不同意裁人,既有关心姑娘们意,也有公候之后大家族的虚荣心作怪,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对贾府的财政状况不甚了了。这首先缘于她出身豪门、嫁与荣公之孙,对艰难生活没有切身体会。凤姐已是备极荣华,但她谦虚地对凤姐说“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所以她眼中锦衣玉食的小姐们的境遇竟属每况愈下,甚至是“可怜的”。其次,是王夫人的短見与愚钝。贾母评价王夫人是“木头人”,这除了说她老实、话少,其实贾母嫌她不灵活、不够聪明。凤姐在变卖自鸣钟、抵押首饰,她自己也凭几箱大铜锡家伙变钱才搪塞了贾母的生日,但她仍然乐观认为,“虽然艰难,难不至此”,对荣府的未来缺少科学预判。

眼见贾府财政日趋窘迫,林之孝也因此向贾琏建言献策,他的主意与凤姐如出一撤:裁减佣人。“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使两个,若名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和医生的许多月米月钱。”虽然贾琏说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但又说因贾政刚回来,大事还多且轮不上这事。 此事也就撂过不提了。

虽然凤姐夫妇、林之孝等都看到裁人的必要性但又没有立即实施,一是因为衰败是一个渐进过程,贾府暂时还没到山穷水尽之地,裁人还不是十分迫切的事;其次,“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裁减佣人必有人委屈烦恼,而王夫人又率先反对,且以贾母为挡箭牌,贾府的另一管理人贾链对此又不甚上心,所以众多的佣人就只有且养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