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高高的額頭,黑黑的秀髮,81歲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昨天在上海大劇院“唱響中國的美好聲音”音樂會上,再度唱響了《唱支山歌給黨聽》……

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圖說:才旦卓瑪昨天再度唱響了《唱支山歌給黨聽》 上音供圖

別人唱這支歌,大家能感受到“這是一位歌唱演員在唱”,而才旦卓瑪唱,則感覺“這是她在唱她自己的故事”。才旦卓瑪在進入上音學習之前,在西藏的生活十分艱苦。所以,聽她唱這首歌,能充分感受到她動了真情,哪怕只是在聽筒裡——才旦卓瑪的手機鈴聲也是這首歌,在接通她的電話之前,就能先感受到她那沉甸甸的情感以及感恩之心。

臺下,衣著樸素的才旦卓瑪,回憶起王品素老師就停不下來。1958年,才旦卓瑪成為上音第一批民族班的學生。“我到上海之前,只是習慣了唱歌。如果沒有王品素老師,我根本都不知道唱歌是幹什麼、是為什麼。”在西藏,唱歌對於年輕的才旦卓瑪而言,就像本能,和吃飯、睡覺一樣,融入了日常生活。所以,她從未想過:“學唱歌是為什麼”——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關乎價值取捨。才旦卓瑪回憶:“是王品素老師告訴我,唱歌也是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為人民服務,是為祖國歌唱。”王老師還帶她去看電影《聶耳》,讓她明白音樂、歌聲在社會進步中產生的影響力和爆發力,最終又是如何鼓舞中國人民共同前進的。

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圖說:才旦卓瑪和王品素老師 資料圖

這也就是為何才旦卓瑪爭取到《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源動力。1963年,她在校園廣播裡聽到了一首動人的歌曲,就是《唱支山歌給黨聽》——當時是任桂珍首唱的。曾經目睹過西藏農奴苦難生活的才旦卓瑪,覺得旋律感人萬分,歌詞宛如心聲,對此歌蘊含的情感感觸很深。所以,她找到王品素老師,要求學唱。起初,大家並不明白為何來自西藏的學生如此鍾情於一首普通話歌曲。後來,王老師與她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發音,才旦卓瑪學會之後唱給作曲朱踐耳聽,兩位老師一致認為才旦卓瑪的詮釋,確實感人肺腑,於是推薦到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一夜之間,這首歌以及才旦卓瑪的名字,紅遍大江南北。自此,這支曲目成為才旦卓瑪的代表作。她也更加明白“要給人民唱什麼樣的歌”。

在歌唱藝術上,她也十分敬佩王老師。王老師有一個觀點——民族聲樂與語言發聲密切相關。才旦卓瑪把這個觀點具體呈現,“我剛到上海時普通話說不好,所以唱歌也唱不好,但是如果把歌詞換成藏語,我的發聲就自然了。”才旦卓瑪的歌聲裡,有著渾然天成的“高腔山歌”的唱法,與意大利花腔女高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老師打開了她的眼界,“讓我瞭解花腔女高音的那種放鬆的狀態和聲音怎麼拐彎的方法。”最初,她也知道自己的歌喉是有點緊的,所以也一直在學習如何讓自己的狀態更好。即便她在歌唱方面的造詣和成就,早就人盡皆知,但是81歲的她依然謙遜地表示:“還是希望大家幫助我……”


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圖說:才旦卓瑪(左)和王品素老師(中) 上音供圖

才旦卓瑪:民族音樂是文化的根

來滬參加上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60週年慶和恩師王品素誕辰95週年活動的才旦卓瑪,昨天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簡短採訪。

問:說說您與上海的感情?

答:來到上海,1958年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才知道唱歌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唱,怎麼唱,唱給誰聽。這個學習過程要特別特別感謝王品素老師。

問:王品素老師讓您最敬仰的是哪一點?

答:我剛到上海漢語不好,唱得也不好,我很著急,想跟著老師多學習。但是,王老師竟然反過來先跟我學藏語。她說跟我學藏語,才知道怎樣把藏族歌唱好,並且鼓勵我不要丟掉民族唱法的特色。老師(業務水平)應該是比我高,我沒有想到老師還跟我學。而且,正是由於老師的堅持,我才有機會唱了《唱支山歌給黨聽》。

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圖說:才旦卓瑪 資料圖

問:目前您在忙什麼?

答:我天冷的話主要住在成都,還會經常回拉薩、去北京,演出活動比較多,但我還是很喜歡唱歌,所以經常到處走。回成都沒幾天,要去北京參加晚會錄製。接著,就是春節、藏曆年,都是特別重要的演出……

問:您對青年歌唱家想說點什麼?

答:我這次回到上音,看到民族聲樂繫有那麼多年輕人水平那麼高,感到非常高興。我希望中國專注於民族聲樂的每一個人都能取得更大成就。過去,賀綠汀老院長始終注重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如今希望注重民族音樂和文化的人越來越多,那就更好。因為,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就等於不存在了。我自己是第一批學民族聲樂的學生,也是受益者。我期望像我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臺前幕後:才旦卓瑪馬不停蹄滬上行

對於藏族人來說,六七十歲的年紀已經不太適合出遠門了。但是81歲的才旦卓瑪,精神特別好,行動也很自如,看起來也就五十出頭的狀態。

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圖說:才旦卓瑪在化妝間 上音供圖

才旦卓瑪在上海的日程非常緊湊,前晚錄音到凌晨1點,昨天上午9點又出現在上音教學樓參加研討會。因為是紀念上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60週年暨王品素老師誕辰95週年,來自大江南北、各大音樂學院的歌唱家、教育家都紛至沓來表達情誼。研討會時間延長了,但是,才旦卓瑪依然下午2點就趕到大劇院,為晚上的音樂會彩排。今早9點,她又搭上飛往成都的飛機,參加演出活動,接著還要飛往北京,為中宣部舉辦的晚會登場……

她是受歌唱家方瓊的邀請來到上海的。方瓊透露,才旦卓瑪近幾年來的社會活動、演出邀約甚至比以前更多。但是,聽說這一次上音舉辦的活動是紀念她的老師王品素,哪怕她有活動撞期了,還是調整日程來到上海:“我的老師的活動,我必須參加。”所以,除了演出、錄音等安排,她還前往王品素老師的家以及王老師的墓地。甚至,她還專門到錄音棚,錄製了一首獻給王老師的歌,此前,還與大樂隊一起排演了兩次。每一次排練,她都提前一兩個小時到。

才旦卓瑪的認認真真,是有口皆碑的。她聽說要開“研討會”,就擔心自己的漢語水平還不足以表達“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覺悟”,“我眼睛還老花了,萬一看錯一行字,把關鍵的一句話漏了,那更不好了。”於是,她建議帶上西藏歌舞團副團長頓珠同行:“他口齒清楚,思想覺悟還高。”他倆還合力寫了一篇發言稿。

81歲才旦卓瑪昨晚在上海再一次“唱支山歌給黨聽”

圖說:才旦卓瑪在後臺 網絡圖

排練時,每一個與她一起唱歌、錄音的人都印象深刻。方瓊說,她排練時的狀態,十分投入。與才旦卓瑪一起合唱的“雪域之子”組合,也是畢業於上音的藏族歌手。他們是2002年進入上音學習的,如今已成為西藏歌舞團的骨幹力量。成員之一達瓦加布表示,才旦卓瑪老師的代表作,都是藏族歌手的必修課,在如今青年藏族歌手心目中,“才旦卓瑪老師依然在我們心目裡排名第一”。一起排練時,才旦卓瑪就像是鄰家老奶奶一樣,幫助“孩子們”——青年歌手找到最合適的表現方法,哪裡要突出重音,哪裡要停頓,哪裡要呼氣,哪裡要轉音等,都替他們一一分析到位,並演示出來。而且,大家都不覺得她“嚴格”,雖然自己都被指出了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依然感受到她親切、隨和的氣息。方瓊感慨的是,哪怕才旦卓瑪自己的錄音已經完成了,但是她也要留下來:“我要聽孩子們唱得怎麼樣。”

達瓦加布說起才旦卓瑪老師,有著藏族小夥那種不容置疑的口氣:“老師唱歌特別好,優點多了去,性格好得很,做事特認真。”

除了唱歌,才旦卓瑪與他們談得最多的就是“鍛鍊身體”,哪怕多散散步也好。身體,也是“樂器”,是歌聲的“共鳴箱”。(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相關鏈接

才旦卓瑪,女1937年8月出生於西藏日喀則。,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大專文化。196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西藏日喀則文工團當學員。1957年8月至12月,在西藏公學預科學習。1958年底到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從師著名聲樂教育家王品素教授。

曾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演唱的主要歌曲有《翻身農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阿瑪列洪》《酒歌》《我們在相聚》等。錄製有唱片《美麗的西藏,可愛的家鄉》,1980年先後錄製了許多獨唱專輯磁帶和唱片,並於1985年舉辦了《才旦卓瑪演唱音樂會》。曾先後被載入《中國文化藝術家名人大辭典》《中國音樂家人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