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也许仇恨可以被放下

但历史必须被人铭记

谨以此文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30万同胞

2018年12月1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哭墙”再度延长,新整理确认的26位遇难者姓名增刻完成。截至目前,墙上已刻有10664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12月10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佘文彬为遇难者名单墙的增刻名单揭幕


佘培庚、张华亮、刘茂清、刘茂源……1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哭墙”再度延长,新整理确认的26位遇难者姓名增刻完成。截至目前,墙上已刻有10664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

位于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1995年初刚设立时,刻有姓名3000个,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历年来,随着史料考证、研究不断深入,曾经多次增刻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佘文彬在增刻后的遇难者名单墙前默哀


佘培庚,这是我父亲。”新增死难者遗属佘文彬一边指着新刻上的姓名,一边掏出一张父亲的黑白照片告诉记者:“父亲被日本兵抓走的时候,我才7岁,对那时候的记忆比较模糊了,就记得自己趴在门缝里看着他被人带走,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人说,他被推到江里淹死了。”

由于战后一直寻不到父亲的尸骨,佘文彬的一家无法给亲人上坟。思念父亲时,他只能看一张保存下来的泛黄老照片。如今父亲名字“上墙”,老人一家有了祭悼的场所。“我会经常来看看,我会继续讲这段历史给别人听”。

由于兵荒马乱,尸骨无存,对于幸存者群体来说,镌刻在“哭墙”上的名字,成为全家祭奠亲人的唯一寄托。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佘文彬在增刻后的遇难者名单墙前鞠躬

12月10日,除了余文彬老人,幸存者夏淑琴老人也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哭墙”前举行了家祭。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夏淑琴拿起毛笔蘸着黑色墨汁为墙上的7位家人的姓名“描红”。

1937年12月13日,她全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老人一边描一边对身边的志愿者说:“这是我母亲”、“这是我大姐、二姐”。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夏淑琴老人用手抚摸着亲人的名字


夏淑琴老人双眼通红,攥紧的拳头中捏着手帕。“当年我只有8岁,转眼间我都活到90岁了。但是我还能站起来还能走。只要我还活着,就能为他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说点公道话。”

战事残酷、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惨痛的少年时代经历让这些老人背负一生,往往一提起就会悲痛流泪。

老人越说越激愤。“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官方)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到南京来道歉。”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1年。浩劫中幸存下来的人,也已经垂垂老矣。

等到这批老人离去,这场人祸将成为真正的历史,到时候再也没有人能够流着泪诉说自己或亲人曾经遭受的苦难。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之时,那时候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只有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新中国。

黄金储备被国民党洗劫一空,各个城市的工业发展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国民疲惫不堪,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我们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起进攻。甚至在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空军仪仗队的飞机都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叮嘱下才勉强凑齐的,可以说,当时根本没有人看好我们。

1949-2018

一眨眼,却已经69年过去,我们见证了冷战的铁幕落下,将世界一分为二;见证了苏联分崩离析,在历史的洪流中化为尘埃;见证了人类文明蜿蜒曲折的发展,中华民族在阵痛中坚定向前......

如今和平与发展已经是世界环境的主流鼓吹战争或是复仇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但我们依然要记住:81年前的今天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在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300000同胞被害的事实。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吧,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愿他们在天之灵看到了如今富强美丽的新中国,可以说出: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愿在中华家!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挤,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