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升陷汤,解读医案

一、张锡纯的升陷汤 【升陷汤】

【组成】生箭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处方岀处《张锡纯医学全书152页》【方歌】

大气下陷不足息,知柴桔麻生箭芪;张锡纯唤升陷汤,再加参萸治虚极

1* 【慢性腹泻升陷汤】 2. 【低血压升陷汤】3.【肺气衰竭升陷汤】4.【供血不足升陷汤】 5.【失眠升陷汤】 6.【胃下垂升陷汤】7.【心衰升陷汤】 8.【尿潴留升陷汤】9.【早泄升陷汤】9.1*阳痿升陷汤9.2*唐三制【阳痿神灵散】 10.【前列腺升陷汤】 11.【食管炎升陷汤】 12【 胆怯易惊升陷汤 】 13【头痛升陷汤】 14.【夜尿升陷汤】 15【痞满纳呆升陷汤】 16.【小便失禁升陷汤】 17.【肺病升陷汤】 18.【清热退烧升陷汤】19.【鼻窦炎升陷汤】 20.【功血升陷汤】二 解读张师锡纯 医案 1~20余例

二 【镇肝熄风汤】感悟与医案选摘

1.【 镇肝熄风降压汤 】 2.【 镇肝熄风心痹汤 】 3.【 镇肝熄风脑梗汤 】 4. 【镇肝熄风脑岀血汤】 5. 【镇肝熄风萎废汤】 6.【镇肝熄风更年汤】 7. 【镇肝熄风偏头汤】 8.【镇肝熄风昏迷汤】 9. 【镇肝熄风震颤汤】 10. 【镇肝熄风震颤汤2】 11. 【镇肝熄风衰弱汤】 12. 【镇肝熄风瘿气汤】 13 【镇肝熄风眩晕汤】

解读张师锡纯【3验案】

一 【升陷汤】唐三刺感悟与医案摘选

【升陷汤】

【组成】生箭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加减】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4.5克,或作6克。

【方论】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至其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所以培气之本也。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气之涣也。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1.5克或倍作6克也。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1* 【慢性腹泻升陷汤】 主治:慢性腹泻(3例)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临床上分为高渗性腹泻、吸收障碍性腹泻、分泌性腹泻、运动性腹泻4种类型。临床常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的食物或脓血,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失禁等症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全面分析研究,必要时可做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和影像诊断来确诊。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分肾虚泄泻、脾虚泄泻、肝郁泄泻3种证型。主要病理机制与湿有关,运脾化湿为其主要治法,升陷汤是脾虚泄泻型常用处方之一。

【慢性腹泻升陷汤】:生黄芪15克,知母9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炙草6克,苍术10克。 加减: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当归9克,陈皮12克。

(1)根据《河南中医》,1999,19(4):22,李香报道:从脾胃论治五更泄,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脾虚致泻疗效显著。处方:生黄芪20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桔梗10克,党参10克,苍术9克,白术9克,怀山药10克,扁豆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2)根据《新中医》,1995,(12):50,朱树宽报道:治疗1例妊娠咳嗽腹泻患者,临床治愈。处方如下:黄芪30克,怀山药30克,炮姜10克,五味子10克,桔梗6克,枳壳6克,升麻3克,柴胡3克。水煎服。

2. 【低血压升陷汤】主治: 原发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血压偏低为主的一种疾病。

原发性低血压症属中医"眩晕"、"虚劳"、"心悸"范畴,多见于青壮年体质虚弱的女性,并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病因病机与五劳七伤、病后失调致大气下陷,元气受损,肾之精血亏虚,髓海不足有关。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内经》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瘘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而头晕健忘皆因大气下陷不能上达于脑所致。故治法宜补气升陷,大补肾中精血。

【低血压升陷汤】:黄芪24~30克,知母12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熟地黄60~90克,炙甘草18~36克。加减:

气虚极者,酌加党参;阳气涣散,加山茱萸、大剂量熟地黄以大补肾之精血。若自汗出,加浮小麦9克,防风9克;泄泻或便溏,加薏苡仁、15克,泽泻12克,炒扁豆12克;畏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12克,干姜6克;心悸怔忡,加柏子仁12克,朱砂1克(冲服)。

(1)根据《新中医》,1997,29(9):21,杨宏志等报道: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0例,全部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治疗结果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处方:黄芪24~30克,知母12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熟地黄60~90克,党参18克,山茱萸15克,炙甘草18~36克。

(2)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眩晕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龙眼肉15克,桑椹15克。3剂,水煎服。

3.【肺气衰竭升陷汤】 主治:复发性气胸( 气胸属中医"宗气下陷,肺气衰竭" 主要临床表现:突感一侧胸痛,气急,憋气,可有咳嗽,但痰少 )

复发性气胸是指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者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膜腔,并且反复发作。其主要发作原因是由于肺基础疾病导致肺功能降低,肺泡弹性差而致破裂所致。主要临床表现:突感一侧胸痛,气急,憋气,可有咳嗽,但痰少。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即可确诊。

气胸属中医"宗气下陷,肺气衰竭"之证,升气举陷,培土生金为其主要治法。可以应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肺气衰竭升陷汤】: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柴胡9克,升麻9克,桔梗9克,炙甘草6克。加减:

若气短乏力,加倍黄芪;胸痛明显者,加元胡、金铃子;憋气严重者,加枳壳。

根据《河北中医》,2000,22(6):471,姜文艳等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气胸疗效观察。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该病30例,治愈25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处方: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丹参15克,白及15克,升麻6克,山茱萸6克。若肺热痰黄者,去党参,加黄芩10克,百部10克;盗汗者,加生牡蛎20克,生龙骨20克;脾肾阳虚,加制附子3克,干姜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4.【供血不足升陷汤】 主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并可诱发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变为基础,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缺血的一类疾患。而劳累、感染、颈部急剧扭转是发病的诱因,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并可诱发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必要时可做颈颅多普勒、x线检查来确诊。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病理机制与"虚、风、痰、瘀"有关,而补虚、祛风、化痰、祛瘀为其主要治法,气虚导致的眩晕可以运用升陷汤。

【供血不足升陷汤】:黄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9克,炒枣仁9克,木香9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加减:

胃气上逆,加半夏6克;畏寒肢冷,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不寐者,加柏子仁12克;面色无华,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烊化)。

(1)根据《湖南中医杂志》,2000,16(3):51,周汝云等报道:加味升陷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6例,治愈14例,显效22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处方:黄芪30~50克,知母12克,天麻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泽泻20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6克,升麻3克,柴胡3克。兼气郁者,加合欢花10克;兼耳鸣者,加蝉蜕5克;兼肾阳虚者,加锁阳10克,巴戟天10克;兼阴血不足者,加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兼呕吐者,加法半夏6克,竹茹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根据《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327,张毅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60克,党参10克,知母10克,柴胡3克,升麻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连服18剂。

5.【失眠升陷汤】 ( 用于胸中大气受损,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所致失眠 )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属于保护性抑制。然而长期的睡眠不良以及影响睡眠的解剖部位的病变或生理功能的紊乱均能导致睡眠障碍。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

失眠是症状而不是病因。本病包括入睡困难、睡时短、觉醒多并且多梦。脑电图记录眼球快速运动睡眠缩短,而无眼球快速动睡眠的第二级较长,第四级提前结束,觉醒的次数和时间略有增加,睡眠的总时问减少。这些表现可因每晚失眠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此外,失眠者的生理性警觉反应水平提高,如睡眠期中的心率、体温都较睡眠良好者高,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长时间失眠则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精神活动变化较为明显,如在2天内无明显变化,3天以后出现记忆力、思考力、计算力明显下降,容易激怒,进一步可出现幻觉与错觉。正常人睡眠的好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就寝时间、起床时间、一夜睡眠的经过、个人体质、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周围环境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睡眠。失眠症,祖国医学称为"不寐"、"不得卧"。中医学治疗本病方法众多,以调理阴阳为主,使阳人于阴,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其自能得睡。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好,副作用少,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是对于顽固性失眠,则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诊治。对于胸中大气受损,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所致失眠,可选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失眠升陷汤】: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升麻6克,山萸肉15克。加减:

头晕,血压较低者,加红参10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克;心悸气短,胆怯者,加柏子仁12克,龙骨15克,龙眼肉15克;纳差神疲,便溏者,加鸡内金12克,生山药30克。

根据《吉林中医药》,1998,(2):35,黄庆田报道:运用升陷汤治疗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顽固性失眠,辨证属于胸中大气受损,虚而下陷,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者用归脾汤、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不效,用升陷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处方: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人参1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病情稳定后上药20剂为1料,加工成蜜丸,每服9克,每日3次。

6.【下垂升陷汤】主治胃下垂

胃下垂多为瘦长体型人发病,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胃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和直立性低血压等全身症状。体格检查时上腹部可扪到强烈的主动脉搏动,可同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如肾下垂、肝下垂)的体征。通过胃肠钡餐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西医治疗以调整饮食、腹肌锻炼及放置胃托为主,必要时用促胃肠动力药。'

胃下垂多属于中医"胃胀"范畴,一般认为由于中气下陷所致。常用方为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至民国张锡纯始创升陷汤,本为大气下陷所立,使用本方加味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

【下垂升陷汤】:生黄芪30克,人参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知母10克,桔梗6克,枳壳30克,炙甘草6克。加减:

脘腹胀满者,加木香6克,佛手12克,香橼6克;大便溏薄,加山药15克,扁豆15克,莲子肉12克;恶心呕吐者,合旋覆代赭汤;寒象明显,加制附子6克,肉桂6克;兼有热痰,加竹茹6克,胆南星6克,黄连6克;消化不良,加鸡内金12克,焦山楂12克,炒麦芽15克,神曲12克;胃阴不足者,去人参,加石斛12克,麦门冬6克,沙参9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其对于辨证属于脾胃气虚,大气下陷者用升陷汤加味治疗,处方:炙黄芪30克,潞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桔梗5克,知母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作者认为本方补脾胃,使清气向上,浊气向下,气机通畅,疾病自愈。

(2)根据《北京中医》,1998,(4):26,吴金龙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26例患者中,治疗后症状消失,复查脏器回纳原位为治愈,计19例。症状消失,未经复查,或自动终止治疗者为好转,计6例。其中1例仅就诊1次,无法追访,为无效。处方: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桔梗3克,升麻5克,炒枳壳10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阳虚者,加制附子10克,肉桂5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胃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桂枝10克,砂仁5克;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

7.【心衰升陷汤】 主治: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指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一般分为5型,包括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原发性心脏骤停型冠心病。本病的诊断要点除根据典型发作的特点和体征之外,还应该参照心电图改变,必要时可多次复查心电图或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另外超声心动图对于本病的诊断也有价值。本病应该积极预防,主要是戒烟和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也是应该预防的易患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不合理饮食等情况也应受到重视。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心悸"、"厥脱"等疾病的范畴。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无论从急救还是病后调摄,中医药有西医不可替代的明显的优势。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心脉、痰浊闭阻、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型。其中胸阳不振,可与各型相兼出现。临床以升陷汤加减治疗。

【心衰升陷汤】 :生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知母10克,红参15克,丹参30克。

加减法:心脉瘀阻,疼痛较剧烈者,合以血府逐瘀汤,或加芎12克,檀香6克,红花12克,赤芍12克;痰浊闭阻,加瓜蒌15克,薤白12克,苦酒30克;寒凝心脉,加熟附子12克(先煎),炙甘草6克,干姜12克;气阴两虚,加麦冬30克,五味子12克(打);兼有胁痛,加延胡索18克,香附12克;心烦失眠,加酸枣仁18克,夜交藤20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属于胸阳不振,大气下陷,络脉瘀阻者效果显著。处方:炙黄芪30克,紫丹参30克,吉林参6克(另炖冲服),柴胡10克,升麻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5克,知母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根据《吉林中医药》,2000,(5):16,杨大国、胡敬宝、黄秀铃报道:运用升陷汤和丹参饮加味组成生丹饮,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43.例,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修订《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心绞痛症状疗效:43例中显效13例,改善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心电图改变:显效9例,改善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7.44%。处方: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9克,桔梗9克,枳壳12克,砂仁9克,檀香9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细辛9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气虚者,加党参、黄精;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阳虚明显者,加肉桂、附子;高血压者,加钩藤、生龙骨、生牡蛎;手足麻胀者,加泽泻、炒地龙。

(3)根据《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327,张毅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1例冠心病患者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党参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连服12剂。又运用升陷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1例冠心病临床治愈。处方如下:黄芪30克,人参10克(另炖),升麻3克,柴胡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6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炒酸枣仁24克。1剂,急服下,1小时后心悸、怔忡减轻,至晚6时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再拟升陷汤合炙甘草汤加丹参20克。连服20剂,随访至今未发。

8.【尿潴留升陷汤】 主治: 产后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不能排出。常见原因为尿道损伤或狭窄,脊髓损伤,以及盆腔手术损伤膀胱也可以引起尿潴留。产后尿潴留为产科临床所习见,西医认为本病与滞产时间长,运用胎吸产钳等器械助产或临盆努责摒气过度,复加失血有关,产后身体虚弱,腹壁松弛,产妇怕疼不敢用力排尿等也为常见原因。西医治疗以导尿法、热熨法治疗。本病属于中医二"癃闭"的范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小便不通,点滴而出为癃。产妇分娩时努责用力过甚,胸中大气被迫下陷。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升陷汤可以开上以通下,此即所谓"提壶揭盖"法。

【尿潴留升陷汤】 :炙黄芪30克,党参10克,山萸肉15克,柴胡8克,升麻8克,木通8克,桔梗5克,贝母5克。加减:

心烦渴,咽干者,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子10克,麦冬10克;身热自汗多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术6克,防风5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其对于产后尿潴留辨证属于大气下陷,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者用升陷汤加味。处方:炙黄芪30克,党参10克,山萸肉15克,柴胡8克,升麻8克,木通8克,桔梗5克,知母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癃闭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水煎服,日1剂。

9.【早泄升陷汤】主治:早泄

早泄是同房时阴茎尚未接触或刚接触女方外阴,或阴茎虽进入阴道,但在很短时问内便发生射精,随后阴茎萎软,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证,是较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成年男性均可发生本病,与年龄无明显关系。本病多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少数为器质性因素引起。西医认为本病与情绪紧张,手淫恶习,长期禁欲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精囊腺炎等生殖器炎症有关。本病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尿与前列腺液,明确是否存在某生殖器的炎性病变。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抑郁药及镇静药辅助心理治疗,降低龟头敏感度等方法治疗。

由于本病多与阳痿、遗精并见,故历代医家对此少有专论,有的医家根据早泄的特点,名之日"鸡精"。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肾气亏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肝经湿热而致精关不固。临床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辅助心理疗法。对于大气下陷者,可以选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早泄升陷汤】 :生黄芪30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桔梗10克,芡实30克,(萹)蓄30克。

加减:兼肾气亏虚者,加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金樱子15克,巴戟天12克;兼睡眠差,心悸气短者,加龙眼肉15克,当归18克,茯神15克;兼心情急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合欢皮15克。

根据《河北中医》,1999,(3):168,王慧生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早泄疗效显著。其对于大气虚而下陷,统精无力,用益气升提,佐以固精之法治疗。处方:生黄芪20克,升麻10克,柴胡6克,白术15克,金樱子15克,桑螵蛸10克,桔梗6克。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服。

注:唐三制验方:黄芪30 升麻15 柴胡12桔梗10白术15金樱子15桑螵蛸10枸杞子15山萸肉15巴戟天10芡实15(7剂)16.12.5日记(此方曾治陆姓患者去掉萹蓄30克,芡实应恢复原方剂30克为宜,患者服后感觉全身很痒,嘱咐生姜水洗澡……)

9.1*阳痿升陷汤

黄芪50升麻6柴胡10桔梗10知母10蜈蚣2条.白芍20甘草10

用法:水煎服。主治阳痿,无论新久。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题记:发现此方能治疗阳痿纯属偶然,以前曾有一位60岁男性患者,因患矽肺,气短喘促胸闷咳嗽。我按中医大气下陷辨证,用升陷汤原方治疗一月余,患者问我:是否,在汤中加了治阳痿药,最近阴茎早晨都有勃起,这是十几年都没有的现象了。自此以后我每遇阳痿患者都用此方大多能收到一定疗效,以后加上蜈蚣,白芍,甘草三味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唐三制拟方黄芪50 升麻6,柴胡10 桔梗10,知母10,蜈蚣2条,白芍20甘草10.淫羊藿15 七剂与患者陆某

9.2*唐三制【阳痿神灵散】蜈蚣6克,淫羊藿20克,增水蛭6g.淫羊藿10g。研末吞服每次4.5克,每日2次三天一疗程!主治:阳痿,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说明:本方温养肝肾,走窜通络,振奋宗筋。治疗男子阳痿神灵。服药当夜就见效!三日显效阳事正常。以后可偶尔服之!不宜连续久服。注:此方可入升陷汤原方做汤剂!《效方汇海1052》

10.【前列腺升陷汤】 主治: 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在病理上,30岁以上的男性,其前列腺就可发生增生性改变,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国外资料证明,30~40岁的发病率为8%,41~50岁为20%,51~60岁为50%,61~70岁为70%,90岁以上为90%。我国的发病率大大低于国外,由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其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生原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病主要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尿失禁及血尿、急性尿潴留,有的患者因为尿路梗阻可引起全身症状,如腰痛等。本病可经肛指检查、彩超检查明确诊断。

前列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故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本病病位在膀胱、尿道,而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健脾升阳,补益肾元为基本原则。因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故益气升提,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其中,升陷汤可作为基本方治疗本病。

【前列腺升陷汤】 :生黄芪30~60克,升麻5克,知母5克,柴胡6克,桔梗5克,路路通15克,穿山甲12克。加减:

兼有阴虚者,加黄柏10克,生地10克,山药15克;瘀血明显者,加生山楂30克,泽兰12克,益母草30克,当归24克;阳气虚者,加肉桂6克,熟附子9克;腰脊冷痛者,加淫羊藿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尿痛者,加石韦12克,琥珀3克(冲服)。

根据《河北中医》,1999,(3):168,王慧生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前列腺增生所致之癃闭疗效显著。对于面色苍白无华,言语低微,脉弦数,右寸微弱,两尺实大,辨证属于大气下陷,膀胱气化失司者,用升陷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克,升麻3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桔梗6克,枳实10克,青皮15克,猪苓20克,车前子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日1剂,水煎400毫升,频服。大便通畅去生大黄,加牛膝10克,桃仁10克,干姜10克,泽泻10克。

11.【食管炎升陷汤】 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窝部不适、烧灼感、反酸、嗳气或吞咽时疼痛等。

由于先天性缺陷、横膈的损伤或支持组织的松弛,胃、结肠或其他腹内脏器可通过横膈的某个孔穴滑人胸腔内,形成膈疝;其中最常见的是食管裂孔疝,即胃的一部分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占膈疝中的90%以上。本病临床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状,同时并发食管炎或与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同见。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胸胁痛"、"泛酸"、"嘈杂"等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食管裂孔疝的形成主要为脏腑无力所致,气虚下陷使脏腑组织无力支撑而离开正常的功能位置经孔而进入胸腔。临床治疗主要以升提宗气使脏腑恢复正常位置,使因疝所致的各症痊愈。临床可用升陷汤加减。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窝部不适、烧灼感、反酸、嗳气或吞咽时疼痛等。临床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食管炎升陷汤】:生黄芪30克,柴胡9克,桔梗6克,枳壳12克,知母6克,黄连5克,吴茱萸3克。加减:

兼有放射胁肋肩背疼痛者,加郁金10克,姜黄10克,香附12克,旋覆花12克(包煎),杏仁9克;兼有反酸嘈杂者,加煅瓦楞子15克,乌贼骨15克;烧灼感明显者,加生地30克,玉竹15克,黄芩9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2克,炒莱菔子15克。

根据《云南中医药杂志》,2000,(2):20,肖妙娥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食管裂孔疝并食管炎效果显著。其辨证属于大气下陷,胃阴亏虚者,治以升提宗气,益胃生肌。处方:生黄芪30克,柴胡9克,桔梗9克,升麻5克,知母15克,煅瓦楞子15克,浙贝母15克,玄参15克,明玉竹10克,生甘草6克,生地10克。水煎,每日1剂。眠差,精神紧张,加炙远志10克,郁金10克;脾虚湿热者,去玉竹、生地,加竹叶10克,败酱草15克,木通6克,加大生甘草剂量为10克;湿浊上犯,去生地、玉竹,加生薏苡仁20克,莲子15克,当归6克,生晒参10克,砂仁10克(后下)。

12【 胆怯易惊升陷汤 】 主治:神经官能症( 表现为 胸膈满闷不舒,呼吸气短,得太息乃适,心中怔忡,夜不安寐,胆怯易惊,甚则筋惕肉稠 )

神经症又称为神经官能症。这一名词常用来概括一组与。因素有关的功能性心理障碍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国际上已不再把神经官能症的概念作为分类的原则。但由于此类疾病十分常见,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的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都保留了这一名称,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病和神经衰弱等。焦虑症状可见于各种疾病中。本症仅指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而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强迫症是指患者自知是异常的、无意义的和不必要的观念或行为,并极力加以抵抗和排斥,但常无法控制,而把精力消耗在这类强迫观念或行为上,可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神经衰弱以容易兴奋和容易疲劳为特征,且常伴有焦虑及抑郁等症状,其症状表现可与许多躯体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相混淆。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其病因未明,主要表现是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互不协调,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环境。癔病又称为歇斯底里,女性较多,常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情绪波动而突然发病。临床表现可类似多种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和心、肝、脾以及痰、瘀等病相当于中医"不寐"、"梅核气"、"百合病"、"癫狂"等疾病范畴。本病表现多样,变化复杂,临床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其中,对于胸中大气下陷者,可以选择升陷汤加减治疗。

【 胆怯易惊升陷汤 】 :炙黄芪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知母5克,桔梗8克,合欢皮15克。加减:

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远志10克;胸闷咽堵,咽中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加清半夏10克,苏梗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烦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炒栀子10克;头晕耳鸣目胀者,加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白芍24克。

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疗效显著。其治疗胸膈满闷不舒,呼吸气短,得太息乃适,心中怔忡,夜不安寐,胆怯易惊,甚则筋惕肉稠,辨证为胸中大气因惊恐下陷,投以升陷汤疗效显著。处方:炙黄芪30克,丹参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桔梗5克,知母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3【头痛升陷汤】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头部气血亏虚,故头痛绵绵 )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呈跳痛或胀痛,痛有定处,缠绵难愈等特点,多见于青壮年。包括丛集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本病属中医"头风"、"偏头痛"等范畴。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有:气血不足、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上扰、血瘀阻络、寒凝经络等证型。头为清阳之府,气虚则血不能上荣,头部气血亏虚,故头痛绵绵。升陷汤能升胸中清阳之气直达巅顶,气行则血行,气血调达则头痛止,故升陷汤用于气血不足型头痛疗效亦佳。

【头痛升陷汤】 :黄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9克,炒枣仁9克,木香9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

加减: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远志10克;胃皇上逆,加半夏6克;面色无华,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焰化);烦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炒栀子10克;头晕耳鸣目胀加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根据《新中医》,1995,(10):57,刘瑞波等报道:运用升隆汤加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处方:生黉芪30克,柴胡5克,升麻5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川芎10克。

14.【夜尿升陷汤】

遗尿症又称夜尿症,是指3周岁以后不能控制排尿,又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临床上没有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尿液检查正常,而在夜间入睡后产生无意识排尿。引起遗尿的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是神经发育尚未成熟,或为膀胱脊髓神经支配的兴奋性发生变化而致。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此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十几岁。另外,妊娠咳嗽遗尿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亦佳。

对于遗尿症中医认为主要是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制约小便所致。主要分为3型:肺热郁结型、肾气不足型、脾肺气虚型。根据《山东中医杂志》,1996,15(9):421,张建坤、曲仕良报道:治疗顽固性遗尿2例取得满意疗效。若证属大气下陷、肾气不固、肝气郁滞,治以补气升陷、固肾摄气、舒肝解郁,

【夜尿升陷汤】 :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泽泻13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香橼12克,桑螵蛸12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若服药后诸症减轻,但仍有走路及着急时欲遗而不出,去泽泻、茯苓、桂枝、白术、青皮、陈皮、香橼,加金樱子15克,鹿角胶8克(烊化)。

15【痞满纳呆升陷汤】主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纳呆"、"反酸"等证 )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症候群,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如:食后脘腹胀满、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且定期随诊一个时期仍无异常发现;方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临床表现多见上腹部和胸骨后胀闷、疼痛、嗳气和肠鸣。进食后往往可使胀闷或疼痛加重。此外,还有厌食、恶心、排便不畅以及焦虑或抑郁等神经系统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下,胃的运动与分泌减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焦虑或抑郁的一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的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纳呆"、"反酸"等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药物治疗失当所致,可用升陷汤治疗。

【痞满纳呆升陷汤】 :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桔梗3克,升麻5克,炒枳壳10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

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阳虚者,加附片10克,肉桂5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胃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桂枝10克,砂仁5克(后下)。

(1)根据《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4):31,洪流报道:用升陷汤加减治疗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服药15剂治愈。处方如下:炙黄芪30克,桂枝6克,酒白芍10克,生甘草3克,干姜6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煅瓦楞子10克,柴胡3克。

(2)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腹胀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白蔻仁10克,干姜10克,肉桂6克。3剂,水煎服。

16.【小便失禁升陷汤】

中医认为小便失禁是由于肺脾气虚和肾气虚衰造成的,其中由肺脾气虚引起的用升陷汤治疗满意。另外,妊娠咳嗽遗尿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亦佳。

【小便失禁升陷汤】 :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12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

加减:烦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炒栀子10克;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咽中如有炙脔,加清半夏10克,苏梗'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头晕耳鸣目胀,加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根据《中医药研究》,1995;(5):45,郭腾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小便失禁,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24克,知母8克,升麻3克,柴胡5克,桔梗5克,熟地黄20克,山萸肉15克。

17.【肺病升陷汤加减】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的肺脏充气过度和肺容积增大的阻塞性肺病。其临床表现如下:慢支在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在原有的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当继发感染时,呈现胸闷、气急、紫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呼吸衰竭症状。肺气肿加重时胸廓外观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呼气延长,肺部有湿罗音。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控制感染、雾化吸人、间断吸氧或持续吸氧,如呼吸衰竭时给可拉明加葡萄糖液静滴治疗等。

中医的辨证分型主要分为痰浊壅肺型、寒饮伏肺型、痰热郁肺型、脾肾气虚型。其中脾肾气虚型用升陷汤治疗疗效满意。

【肺病升陷汤】: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12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加减:

瘀血明显者,加泽兰12克,当归24克;兼有阴虚者,加生地10克;阳气虚者,加肉桂6克,熟附子9克;腰脊冷痛者,加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

根据《福建中医药》,1994,25(5):28,商娅报道:采用升陷汤合人参蛤蚧散化裁治疗1例慢支肺气肿疗效满意。处方如下:黄芪、桃仁、茯苓、制胆星、浙贝母、党参、丹参、蛤蚧、枸杞。服5剂后原方加茯苓、猪苓、泽泻。服7剂后改方为:党参、蛤蚧、黄芪、茯苓、怀山药、陈皮、半夏、桃仁、枸杞、巴戟天,连服15剂。

18.【清热退烧升陷汤】

发热是由于内生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使调定点上升,而将体温调节到高于正常的相应水平。并不是所有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例如中暑时体温升高,是被动的不伴有调定点升高的体温升高,称之为过热。因此,体温升高分为生理性的(如运动时体温升高)和病理性的(发热、过热)。机体发热,可能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是传染性的;也可能是由异种蛋白、淋巴因子或类固醇造成,这是非传染性的。发热的机理主要是因为发热激活物进入机体,激活"产致热源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群等),合成内生性致热源,然后从胞浆中分泌出来。内生性致热源进入血液,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作用于下丘脑视前区,通过中枢性发热介质使调定点上升。中医认为脾气虚不足以生阴血,故心血亏虚,心血不足则发热,用升陷汤补下陷之脾气,脾气足以生养阴血则热自除。

【清热退烧升陷汤】 :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6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太子参10克。加减: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当归9克,陈皮12克;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5克。

根据《河南中医》,1997,17(6):46,李永政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感染高烧1例疗效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10克,知母12克,人参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水蛭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又治愈久病大气下陷寒热往来患者1例,处方如下:黄芪60克,桂枝6克,干姜6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10克,人参15克,山萸肉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白芍15克。3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加大黄芪至90克,当归15克,山药20克。3剂后热退。又治愈1例肾盂肾炎高烧尿血患者,用升陷汤加减:黄芪3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12克,金银花30克,穿山甲10克,石韦15克,瞿麦15克。连服20多剂而愈。

19.【鼻窦炎升陷汤】 ( 一般即指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

鼻窦炎一般即指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是鼻窦粘膜慢性化脓性炎症。以慢性上颌窦炎最多,常与慢性筛窦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未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迁延而致。感染、变应性鼻炎也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鼻道复合体的病变引起鼻窦引流障碍被引起广泛重视,并因此开展了功能性鼻内窥镜下的鼻窦炎手术。主要症状为:脓涕、鼻塞、头痛(常表现为钝痛或头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间轻)、痰多、异物感或咽干痛等,有时可有耳鸣、耳聋。一般的治疗包括呋麻液滴鼻、抗菌素及上颌窦穿刺冲洗术等。如果一般治疗效果欠佳,应进行详细的鼻腔检查,主要了解有无影响鼻窦引流的病变,强调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复合体的检查及鼻窦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手术治疗,包括去除病因的手术,(如高位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对肥大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可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若有鼻息肉则行鼻息肉摘除术)、上颌窦根治术。目前较流行的手术方法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此方法手术损伤小,符合正常生理解剖,效果较好。如有可能尽量行此手术。

鼻窦炎在中医属于"鼻渊",此病有虚实之分,肺主一身之气,司宣发,为气机之枢。肺气不足,宣降失常,气机升降受制,清浊反作,浊邪壅于鼻窍而生浊涕。用升陷汤益气升清可有较好疗效。

【鼻窦炎升陷汤】 :黄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9克,苍耳子10克,辛夷6克,薄荷6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加减:

并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

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鼻窦炎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柴胡1O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薄荷6克。

20.【功血升陷汤】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或子宫异常出血是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而非直接由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引起。功血是妇科常见病,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如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临床上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无排卵功血占80%以上,其中90%见于青春期和绝经期妇女。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病史、体格检查、排卵测定及其他辅助检查。生殖道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生殖道出血,尤其是青春期女孩阴道或宫颈部恶性肿瘤,育龄妇女粘膜下肌瘤和滋养细胞肿瘤,以及更年期、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易误诊为功血,应注意鉴别。

功血属于中医"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范畴,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目前主要从热、虚、瘀三者入手,但总是以固冲止血为根本原则。升陷汤是治疗血崩的主要方剂,其他出血也可以选用本方加减治疗。拟升陷功血加减汤

【功血升陷汤】 :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煅龙骨24克,煅牡蛎24克,生白芍12克,海螵蛸12克,茜草10克,棕榈炭6克,杜仲炭6克。

加减:

肝气郁者,加香附9克,柴胡9克;热象明显者,加生地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夹有瘀滞者,加炒蒲黄6克,炒五灵脂6克;失血过多者,加阿胶并加重黄芪用量;见肢冷汗出者,加人参10~30克,黑附子6~15克,另炖服用。

根据《天津中医学院学报》,李渊何等报道:采用升陷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处方如下:黄芪20克,升麻3克,柴胡3克,桔梗6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气虚甚,加人参6克;脾气虚,加砂仁9克,白术9克;阴虚者,加旱莲草10克,或加五味子10克,酸枣仁10克,知母3克;阳虚者,加肉桂3克,鹿角胶6克(烊化),或加紫石英30克;出血甚者,加三七粉1克(分冲),木耳炭0.5克(分冲)。患者1人服6剂药血止,人服9剂药血止。

二 张锡纯的升陷汤医案 1~20余例

【验案】1*呼吸短气

有兄弟二人,其兄年近六旬,弟五十余。冬日畏寒,共处一小室中,炽其煤火,复严其户牖。至春初,二人皆觉胸中满闷,呼吸短气。盖因户牖不通外气,屋中氧气全被煤火着尽,胸中大气既乏氧气之助,又兼受碳气之伤,日久必然虚陷,所以【呼吸短气】也。因自觉满闷,医者不知病因,竟投以开破之药。迨开破益觉满闷,转以为药力未到,而益开破之。数剂之后,其兄因误治,竞至不起。其弟服药亦增剧,而犹可支持,遂延愚诊视。其脉微弱而迟,右部尤甚,自言心中发凉,少腹下坠作疼,呼吸甚觉努力。知其胸中大气下陷已剧,遂投以升陷汤加减,( 生箭芪18克,干姜9,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6克。 )升麻改用6克,去知母,加干姜9克。2剂,少腹即不下坠,呼吸亦顺。将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改用3克,连服数剂而愈。

2* 【气上逆而作喘】 一人,年四十八。素有喘病,薄受外感即发,每岁反复1~3次。医者投以小青龙加石膏汤辄效。一日反复甚剧,大喘昼夜不止。医者投以从前方2剂,分毫无效。延愚诊视,其脉数至六至,兼有沉濡之象。疑其阴虚不能纳气,故【气上逆而作喘】也。因其脉兼沉濡,不敢用降气之品。遂用熟地黄、生山药、枸杞、玄参大滋真阴之品,大剂煎汤,送服人参小块6克。连服3剂,喘虽见轻,仍不能止。复诊视时,见令人为其捶背,言背常发紧,捶之则稍轻,呼吸亦稍舒畅。此时,其脉已不数,仍然沉濡。因细询此次反复之由,言曾努力搬运重物,当时即觉气分不舒,迟二三日遂发喘。乃恍悟此证因阴虚不能纳气,故难于吸。因用力太过,大气下陷,故难于呼。其呼吸皆须努力,故呼吸倍形迫促。但用纳气法治之,止治其病因之半,是以其喘亦止愈其半也。遂改用升陷汤,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不敢用,以桂枝尖9克代之。又将知母加倍,再加玄参12克,连服数剂痊愈。

一人,年二十余。【动则作喘】,时或咳嗽。医治数年,病转增剧,皆以为劳疾不可治。其脉非微细,而指下若不觉其动。知其大气下陷,不能鼓脉外出,以成起伏之势也。投以升陷汤,加人参、天冬各9克,连服数剂而愈。因其病久,俾于原方中减去升麻,为末炼蜜作丸药,徐服月余,以善其后。

一人,年二十四。【胸中满闷昼夜咳嗽】,其咳嗽时,胁下疼甚。诊其脉象和平,重按微弦无力。因其胁疼,又兼胸满,疑其气分不舒,少投以理气之药。为其脉稍弱,又以黄芪佐之,而咳嗽与满闷益甚,又兼言语声颤动。乃细问病因,知其素勤稼穑,因感冒懒食,犹枵腹力作,以致如此。据此病因,且又服理气之药不受,其为大气下陷无疑。遂投以升陷汤,4剂,其病脱然。一人,年四十许。失音半载,渐觉咽喉发紧,且常溃烂,畏风恶寒,冬日所着衣服,至孟夏犹未换。饮食减少,寝成虚劳,多方治疗,病转增剧。诊其脉,两寸微弱,毫无轩起之象,知其胸中大气下陷也。投以升陷汤,加玄参12克,2剂,咽喉即不发紧。遂减去升麻,又连服十余剂,诸病皆愈。

一人,年四十许。每岁吐血-'Z次,如此4年,似有一年甚于一年之势。其平素常常咳嗽,【痰涎壅滞动则作喘且觉短气】。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知其病源系大气下陷,投以升陷汤,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生地黄各18克,又将方中知母改用15克,连服3剂,诸病皆愈。遂减去升麻,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一人,年四十余。【小便不利周身漫肿】,自腰以下,其肿尤甚。上焦痰涎堵塞,剧时几不能息。咳嗽痰中带血,小便亦有血色。迁延半载,屡次延医服药,病转增剧。其脉滑而有力,疑是湿热壅滞,询之果心中发热。遂重用滑石、白芍以渗湿清热,佐以柴胡、乳香、没药以宣通气化。为其病久,不任疏通,每剂药加生山药两许,以固气滋阴。又用药汁,送服三七末6克,以清其血分。数剂热退血减,痰涎亦少,而小便仍不利。偶于诊脉时,见其由卧起坐,因稍费力,连连喘息十余日,呼吸始顺。且其脉从前虽然滑实,究在沉分。此时因火退,滑实既减,且有濡象。恍悟此证确系大气下陷。遂投以升陷汤,知母改用18克,又加玄参15克,木通6克,1剂小便即利。又服数剂,诸病痊愈。

一人,年十七。【咳嗽短气】,大汗如洗,昼夜不止,心中怔忡,病势危急。遣人询方,俾先用山萸肉60克(去净核)煎服,以止其汗。翌日迎愚诊视,其脉微弱欲无,呼吸略似迫促。自言大汗虽止,而仍有出汗之时,怔忡见轻,仍觉短气。知其确系大气辁,遂投以升陷汤,为其有汗,加龙骨、牡蛎各15克(皆不用煅),3剂而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资禀赢弱,因院中失火,惊恐过甚,遂觉【呼吸短气】,心中怔忡,食后更觉气不上达,常作太息。其脉近和平,而右部较沉。知其胸中大气因惊恐下陷,《内经》所谓恐则气陷也。遂投以升陷汤,为心中怔忡,加龙眼肉15克,连服4剂而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因境多拂郁,常作恼怒,遂觉【呼吸短气】,咽干作渴,剧时觉气息将停,努力始能呼吸。其脉左部如常,右部来缓去急,分毫不能鼓指。《内经》谓宗气贯心脉,宗气即大气也。此证盖因常常恼怒,致大气下陷,故不能鼓脉外出,以成波澜也。遂投以升陷汤,为其作渴,将方中知母改用18克,连服3剂,病愈强半,右脉亦较前有力,遂去升麻,又服数剂痊愈。

3*【两腿痿废上半身常自汗】 一妇人,年三十余。得下痿证,【两腿痿废】,不能屈伸,上半身常常自汗,胸中短气,少腹下坠,小便不利,寝不能寐。延医治疗数月,病势转增。诊其脉细如丝,右手尤甚。知其系胸中大气下陷,欲为疏方。病家疑而问日:"大气下陷之说,从前医者皆未言及。然病之本源既为大气下陷,何以有种种诸证乎?"答日:人之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今因大气下陷,全身无所统摄,肢体遂有废而不举之处,此两腿之所以痿废也。其自汗者,大气既陷,外卫之气亦虚也。其不寐者,大气既陷,神魂无所依附也。小便不利者,三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上焦不能如雾,下焦即不能如渎也。至于胸中短气,少腹下坠,又为大气下陷之明征也。遂治以升陷汤,因其自汗,加龙骨、牡蛎各15克(皆不用煅),2剂汗止,腿稍能屈伸,诸病亦见愈。继服拙拟理郁升陷汤数剂,两腿渐能着力。然痿废既久,病在筋脉,非旦夕所能脱然。俾用舒筋通脉之品,制作丸药,久久服之,庶能痊愈。

4*门人高如璧曾治一人,年三十余。因枵腹劳力过度,致大气下陷。寒热往来,常常【短气大汗淋漓头疼咽干畏凉嗜睡】,迁延日久,不能起床。医者误认为肝气郁结,投以鳖甲、枳实、麦芽诸药,病益剧。诊其脉,左寸关尺皆不见,右部脉虽见,而微弱欲无。知其为大气下陷,投以升陷汤,加人参9克,1剂左脉即见,又将知母改用15克,连服数剂痊愈。

5*如璧又治一妇人,年三十许。【胸中短气,常常出汗】,剧时觉气不上达,即昏不知人,移时始苏,睡时恒自惊寤。诊其脉,微弱异常,知其胸中大气下陷甚剧。遂投以升陷汤,知母改用15克,又加人参、山萸肉各9克(去净核),连服数剂痊愈。

6*一人,年四十许,于【季春得温证】,延医调治不愈。留连两旬,病益沉重。后愚诊视,其两目清白无火,竞昏愦不省人事,舌干如磋,却无舌苔。问之亦不能言语,周身皆凉,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口。其脉左右皆微弱,至数稍迟,此亦胸中大气下陷也。盖大气不达于脑中则神昏,大气不潮于舌本则舌干,神昏舌干,故问之不能言也。其周身皆凉者,大气陷后,不能宣布于营卫也。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者,大气陷后,胸中必觉短气,故太息以舒其气也。遂用野台参30克、柴胡6克,煎汤灌之,1剂见轻,2剂痊愈。

7*一人,年三十余。于【初夏得温病】,医者用凉药清解之,兼用枳实、青皮破气诸品,连服七八剂,谵语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周身颤动。再延他医,以为内风已动,辞不治。后愚诊视,其脉五至,浮分微弱,而重按似有力,舌苔微黄,周身肌肤不热,知其温热之邪,随破气之药下陷已深,不能外出也。遂用生石膏60克,知母、野台参各30克,煎汤2茶杯,分2次温服。自午至暮连进2剂,共服药4次,翌日精神清爽,能进饮食,半日进食5次,犹饥而索食。看护者不敢复与,则周身颤动,复发谵语,疑其病又反复,求再诊视。其脉象大致和平,而浮分仍然微弱。恍悟其胸中大气因服破气之药下陷,虽用参数次,至此犹未尽复,故亟亟求助于水谷之气,且胃中之气,因大气下陷无所统摄,或至速于下行,而饮食亦因之速下也。遂用野台参30克左右,佐以麦门冬9克(带心)、柴胡6克,煎汤饮下,自此遂愈。西丰县张继昌,年十八九,患病数年不愈,来院诊治。其证夜不能寐,饮食减少,四肢无力,常觉短气。其脉关前微弱不起。知系胸中大气下陷,故现种种诸证。投以升陷汤,为其不寐,加熟枣仁、龙眼肉各12克,数剂痊愈。

8*开原史姓女子,在奉天女子师范读书。陡然【腹中作疼,呻吟不止】。其脉沉而微弱。疑系气血凝滞,少投以理气之品,其疼益剧,且觉下坠,呼吸短气。恍悟其腹中疼痛原系大气下陷,误理其气则下陷益甚,故疼加剧也。急投以升陷汤,1剂即愈。

9*奉天大东关于氏女,年近三旬,出嫁而孀,依于娘门。其人善英文,英商在奉者,延以教其眷属。因病还家,夜中【忽不能言,并不能息】。其同院住者王子岗系愚门生,急来院叩门求为挽救。因向曾为诊脉,方知其气分甚弱,故此次直断为胸中大气下陷,不能司肺脏呼吸,是以气息将停而言不能出也。急为疏方,用生箭芪30克,当归12克,升麻6克,煎服,须臾即能言语。翌晨,舁至院中,诊其脉沉迟微弱,其呼吸仍觉气短,遂用原方减升麻3克,又加山药、知母各9克,柴胡、桔梗各4.5克,连服数剂痊愈。

10*奉天小北关袁姓少妇,小便处常若火炙,有时觉腹中之气下坠,则炙热益甚。诊其脉关前微弱,关后重按又似有力。其呼吸恒觉短气,心中时或发热。知其素有外感伏邪,久而化热;又因胸中大气下陷,伏邪亦随之下陷也。治以升陷汤加生石膏24克,后渐加至60克,服药旬日痊愈。

11*一人,年二十余。因力田劳苦过度,致胸中大气下陷,四肢懒动,饮食减少,自言胸中满闷,其实非满闷,乃短气也。粗人不善述病情,往往如此。医者不能自审病因,投以开胸理气之剂,服之增重。又改用半补半破之剂,服2剂后,病又见重。又延他医,投以桔梗、当归、木香各数克,病大见愈,盖全赖桔梗升提气分之力也。医者不知病愈之由,再服时竞将桔梗易为苏梗,升降易性,病骤反复。自此不敢服药,迟延20余日,病势垂危,喘不能卧,昼夜倚壁而坐,假寐片时,气息即停,心下突然胀起,急呼醒之,连连喘息数口,始觉气息稍续,倦极偶卧片时,觉腹中重千斤,不能转侧,且不敢仰卧,其脉乍有乍无,寸关尺三部,或一部独见,或两部同见,又皆一再动而止,此病之危,已至极点。因确知其为大气下陷,遂放胆投以生箭芪30克,柴胡、升麻、山萸肉各6克(去净核)。煎服片时,腹中大响一阵,有似昏愦,苏息片时,恍然醒悟。自此呼吸复常,可以安卧,转侧轻松,其六脉皆见,仍有雀啄之象。自言百病皆除,惟觉胸中烦热,遂将方中升麻、柴胡皆改用4.5克,又加知母、玄参各18克,服后脉遂复常。惟左关参伍不调,知其气分之根底犹未实也,遂用野台参30克,玄参、天冬、麦冬各9克(带心),2剂痊愈。

12*湖南教员席文介,因宣讲伤气,甚至话到舌边不能说出,看书两行即头昏目眩,自阅《衷中参西录》,服升陷汤十余剂而愈。

13*旧沧州北关赵姓,年过四旬,患吐血证,从前治愈,屡次反复,已历3年,有一年重于一年之势。其脉濡而迟,气息虚,常觉呼气不能上达,且少腹间时觉有气下堕,此胸中宗气(亦名大气)下陷也。《内经》谓宗气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是宗气不但能统摄气分,并能主宰血分,因其下陷,则血分失其统摄,所以妄行也。遂投以拙拟升陷汤(生箭芪18克,知母12克,桔梗、柴胡各4.5克,升麻3克),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服2剂后,气息即顺,少腹亦不下堕。遂将升麻减去,加生怀山药30克,又服数剂,其吐血证自此除根。

14*曾治一室女吐血及一少妇衄血,皆系倒行经证,其脉皆微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少腹时有气下堕,皆治以他止血之药不效,后再三斟酌,皆投以升陷汤,先期连服,数日痊愈。

15湖北督署韩承启,庆轩寅友也。其夫人年六旬,素多肝郁,寝至胸中大气下陷。其气短不足以息,因而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喉干作渴,心中满闷怔忡,其脉甚沉微。知其胸中大气下陷过甚,肺中呼吸几有将停之势,非投以升陷汤以升补其大气不可。为录出原方,遵注大气陷之甚者将升麻加倍服。1剂后,吐出粘涎数碗,胸中顿觉舒畅。又于方中加半夏、陈皮,连服3剂,病遂霍然。

16*族婶母,年四十余岁,身体素弱。因境遇不顺,又多抑郁。癸亥1O月下旬,忽患头疼甚剧,已三日矣,族叔来舍,俾生往诊。及至闻呻吟不已,卧床不起,言已针过百会及太阳两处,均未见效。其左脉微细如丝,按之即无,右脉亦无力,自言气息不接,胸闷不畅,不思饮食,自觉精神恍惚,似难支持,知其胸中之大气下陷也。其头疼者,因大气陷后,有他经之逆气乘虚上千也。遵用《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原方,升提其下陷之大气,连服数剂痊愈。

17*价儒之内,以其夫病势沉重,深恐难起,忧虑成疾,心内动悸,痞塞短气。医者以为痰郁,用二陈汤加减清之,病益加剧。因鉴其父为药所误(其父为遵郡名儒,因下痢十余日,医用大黄12克降之,复杯而卒),遂停药不敢服。此际愚正在城中为价儒调治余病。俟愚来家求诊。见其满面油光,两手尺寸之脉皆极沉,惟关脉坚而有力。愚日:"此乃胸中大气下陷,何医者不明如是,而用清痰之二陈也。今两关脉之坚弦,乃彼用药推荡之力。"诊际,大气一陷,遂全身一战,冷汗满额,心即连次跳动十余次。遂用大气下陷门中之升陷汤,再仿逍遥散、炙甘草汤之意,提其下陷之气,散其中宫之滞,并以交其心肾。1剂而三部平,大气固。嗣因尺中太微,而理气药及升、柴等药皆不敢用,遂按大气下陷门之意及虚劳门之法,精心消息,调治而愈。今食量增加,气日壮矣。

18*民国十五年冬,河东友人翟桐生之令堂,乳部生疮,疼痛难忍,同事王德三君约往诊视。翟君言,昨日请医诊治,服药1剂,亦不觉如何,惟言誓不再服彼医方药。生诊视时,其左关弦硬,右寸独微弱,口不能言,气息甚微,病势已危险万分。生断、为年高因病疮大气下陷。为开升陷汤,以升举其气,又加连翘、丹参诸药,以理其疮。1剂能言。病人喜甚,非按原方再服1剂不可。后生又诊数次,即方略为加减,数服痊愈。

19*一距均家二里之朱家村,有冯顺昌者,务农而家小康。其母章氏,年正八秩,体丰善饭。一日忽觉左手麻痹,渐至不能持碗。越朝方食面饼,倏然僵厥,坐向下堕,肢冷额汗,气息仅属。人皆以为猝中也,聚商救治。自午至晡,逐见危殆,来请均为筹挽救简方,以老人素不服药,且噤鼻塞,恐药汁亦难下咽耳。均意谓年老久厥,讵能回阳?姑嘱以红灵丹少许吹鼻中,倘嚏气能宣通,再议用药。乃药甫人而嚏作,似渐苏醒。然呼吸甚微,如一线游丝,恐风吹断。先按口鼻,温度甚低,音在喉中,犹言誓不服药。诊其脉,则沉微。察其瞳,亦涣散。遂确定为大气下陷。但值耄年,势难遽投重峻之剂,爰照升陷汤方而小其剂,用生箭芪4.5克,知母2.4克,净萸肉3克,柴胡1.2克,升麻0.9克。煎服须臾,即渐有转机。续进2剂,逐次平复。继俾服潞党参,每日6克,加五味子5粒,广陈皮少许,频饮代茶。今春见之,较未病前更倍康强矣。

20*李登高,山东恩县人,年三十二岁,寓天津河东瑞安街,拉洋车为业,得大气下陷证。腹中觉饥,未暇吃饭,枵腹奔走七八里,遂得此病。呼吸短气,心中发热,懒食,肢体瘘懒无力,略有动作即觉气短不足以息。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则寸关皆沉而无力。此胸中大气下陷,其肝胆又蕴有郁热也。盖胸中大气,原为后天宗气,能代先天元气主持全身,然必赖水谷之气以养之。此证因忍饥劳力过度,是以大气下陷,右寸关之沉而无力其明征也。其举家数口生活皆赖一人劳力,因气陷不能劳力即将断炊,肝胆之中遂多起急火,其左脉之弦而兼硬是明征也。治之者当用拙拟之升陷汤升补其胸中大气,而辅以凉润之品以清肝胆之热。生箭芪24克,知母15克,桔梗6克,柴胡6克,升麻4.5克,生白芍15克,龙胆草6克。共煎汤1大盅,温服。将药连服2剂,诸病脱然痊愈。

【镇肝熄风汤】 方歌: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龙牡赭茵供;

麦芽龟膝草川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方源岀处《张锡纯医学全书301页》

【镇肝熄风汤】处方:怀牛膝30克 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版(捣碎)15克 生杭芍15克 玄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治内中风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头目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其脉弦长有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加减】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张师医案记载:脑中觉热加生地30)

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

【方论】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门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然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只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问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起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南星也。

一 【镇肝熄风汤】感悟与医案选摘

1.【 镇肝熄风降压汤 】主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正常人动脉收缩压≤18.6千帕,舒张压≤12千帕;成人高血压标准:收缩压≥21.3千帕和(或)舒张压≥12.6千帕。在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在约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可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遗传、膳食因素、肥胖有关。诊断依据应在不同时间测量3次血压,必要时可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来明确原发性或继发性。.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之分,本病发生以阴虚阳亢者居多。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其主要治法。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这一类型。

【 镇肝熄风降压汤 】 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生麦芽10克,茵陈10克,夏枯草10克。

若服后血压较稳定,金石之品宜减,当加入健脾理气之品如山楂、鸡内金等。

(1)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7,(5):197,魏金凤报道: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100例中,显效6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处方用镇肝熄风汤原方:怀牛膝3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玄参20克,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天门冬15克,生麦芽10克,川楝子15克,茵陈15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舌苔黄腻,痰多黄稠者,加胆南星、竹沥、瓜蒌、黄芩;阳明湿热便秘者,加大黄;

头胀疼、面潮红甚者,加菊花、钩藤;气虚心慌心悸者,加太参、黄芪、夜交藤、酸枣仁;心绞痛者,加延胡索、丹参;血偏高者,加仙灵脾、泽泻;阴虚风动者,重用玄参、生地;脑栓形成者,加红花、桃仁、蜈蚣、全蝎;高血压危象者,加夏草、生石决明等,必要时配合口服西药。

(2)根据《实用医学杂志》,1997,13(8):556~557,陈燕等报道: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100例中,症疗效总有效率89%。处方: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龟板克,白芍2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躁不安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瓜蒌皮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山萸肉15克;大便不实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每日1剂,日服2次,2周为个疗程。

(3)根据《中医药信息》,1997,(5):26,邹耀光等报暹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1例,疗效显著。处方:龟板:克(先煎),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煎),怀牛膝20克,白芍20克,玄参20克,天门冬20克,茵蒿20克,葛根20克,夏枯草20克,龙胆草20克,生地黄2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 镇肝熄风心痹汤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的统称。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主要为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酸酯制剂后消失。发病机制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诊断主要根{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例如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T2倒置等指导诊断。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之分。本病多虚实夹杂,在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当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镇肝熄风汤适用于缓解期。

【 镇肝熄风心痹汤 】 加减:白芍12克,玄参12克,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18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桑寄生15克,钩藤30克(后下),川楝子9克,羚羊角3克(冲服),全蝎5条,甘草6克。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

阴虚心烦,舌尖红、少津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神疲,乏力,纳呆者,可用半夏曲健脾和胃,茯神、远志补心安神。

(1)根据《中医药信息》,1995,(3):16,辛丽嘉报道:镇肝熄风汤临床治疗胸痹疗效满意。处方:太子参20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白芍15克,生龙骨18克,瓜蒌皮12克,代赭石20克,生牡蛎30克,龟板30克(先煎),葛根3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配合对症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嘱继以养心益气安神之剂以巩固疗效。

(2)根据《中医药信息》,1997,(5):26,邹耀光等报道:镇肝熄风汤治老年病胸痹心痛,疗效满意。处方:白芍15克,天门冬15克,玄参15克,太子参10克,瓜蒌30克,生龙骨15克(先煎),代赭石15克,牡蛎15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每日1剂,日服2次。嘱以养心安神之法巩固疗效。

3.【 镇肝熄风脑梗汤 】 主治: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脑血栓形成,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脑梗塞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半天达到高峰,不少病人在睡眠中发生。偏瘫时,意识常很清楚;如果起病时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大脑半球较大区域梗塞、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上脑干的功能,而在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检查,全面地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应结合一些特殊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首先选用非损伤性的脑成像检查,如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即可确诊。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有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之分,病理机制与血瘀有关,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其主要治法。在中经络和后遗症阶段,证属阴虚阳亢者,运用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脑梗汤】 加减: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20克(捣碎),生龟板20克(捣碎),生白芍25克,天门冬20克,玄参20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6克。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2克,远志9克;头晕较重者,加草决明12克,菊花9克;口干咽干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1)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1):1075,李国臣报道:镇肝熄风汤治中风后遗症31例中,治愈13例,好转1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6%。处方:怀牛膝、代赭石、白芍、天门冬、玄参、龟板、龙骨、牡蛎、茵陈、麦芽、川楝子、甘草、炙马钱子、地龙。水煎服,疗效满意。

(2)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28~29,林跃明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50例,其中阴虚阳亢型选用镇肝熄风汤基本方: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门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甘草。若兼瘀滞而见舌暗红、绛紫者,佐以丹参、赤芍、水蛭等药。

(3)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91,(6):22,茅献章报道:镇肝熄风汤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处方:代赭石3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钩藤12克,菊花12克,生白芍12克,生龟板15克,玄参12克,牛膝20克,生大黄9克,天竺黄10克,麦芽12克,茵陈9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4)根据《中医药信息》,1997,(5):26,邹耀光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脑梗塞患者1例,疗效满意。处方:白芍20克,玄参20克,怀牛膝20克,龙骨25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羚羊角30克(先煎),天麻25克,钩藤各2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桑寄生20克,龙胆草15克,日服1剂,随证加减。

4. 【镇肝熄风脑岀血汤】主治: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死亡率高。大多数为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所致,仅少数是其他原因引起。本病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多见,多在情绪紧张、兴奋、排便、用力时发病。起病前无预感,仅少数患者发病前有头痛、头昏、动作不便、口齿不清等症状。发病突然,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多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血压增高等。脑出血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为首选,与脑梗塞相鉴别。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中脏腑与其相似,中风病机复杂,但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变生各种证型的中风。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虚阳亢型中风。

【镇肝熄风脑岀血汤】 加减:怀牛膝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12克,菊花15克,甘草10克。

意识不清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配以静滴清开灵注射液80毫升,.每日1次;痰盛者,去龟板、天门冬,加胆南星6克,天竺黄15克;心中烦热加黄芩12克;头痛加羚羊角粉3克(冲服),夏枯草3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

(1)根据《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2):60,戴娟报道:运用镇肝熄风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30例,同时对比观察了30例。运用中药痊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未用中药,总有效率83.3%。处方:代赭石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玄参15克,怀牛膝15克,生龟板15克,白芍10克,天门冬10克,川楝子10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石菖蒲10克,甘草5克,三七粉3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鼻饲。同时运用降颅压、抗脑水肿、降血压、神经营养等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一般支持疗法。

(2)根据《中医杂志》,1985,(3):3,曹仰南报道:治疗中风苏醒后仍未脱险或中风苏醒后肢体痿废、偏枯多例,疗效满意。处方: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牛膝、白芍、玄参、天门冬、川楝子、生麦芽、青蒿、甘草。阴虚阳亢者酌情加减:如风仍暗动、脸红、青筋肇起者选加羚羊角或西洋参、或钩藤、或天麻、菊花;痰涎壅盛、横窜经络者,加胆南星、或天竺黄、或竹沥、姜汁;阴虚甚者,加枣仁、阿胶及冲服水鸦汤;气虚加黄芪、人参;血瘀加丹参、红花、田七;大便秘结选加大黄、或火麻仁、肉苁蓉及白蜜;手足肿者,加羌活或地龙、薏苡仁。

(3)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8,(11):11,杨家麟报道:治疗中风100例,多伴血压偏高、眩晕、目胀耳鸣、半身不遂,治愈91例,好转4例,无效5例。处方:白芍、天门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甘草、牛膝、川楝子。肝阳上亢甚者,加钩藤、天麻、羚羊角;痰多者,加胆南星、半夏;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气血亏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何首乌。

5. 【镇肝熄风萎废汤】 张师锡纯用【镇肝熄风萎废汤】加山萸肉30治愈一例年过七旬老媪左半身萎废(参考奇效验方308#)

主治: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遗传性共济失调(脊髓型)中的一种疾病,以侵犯脊髓后索及侧索为主。临床上多数在儿童及少年期起病,婴幼儿偶见,最迟至30岁。首发症状为两下肢共济失调,继而发展到双上肢共济失调,言语不清或暴发性语言,视听力减退,反应迟钝。80%的患者伴有弓形足、爪形趾、脊柱侧弯与前凸等畸形。90%的患者伴有器质性的心脏改变,心脏杂音,异常心电图和心脏扩大。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脊髓变细、萎缩,小脑和脑干亦有不同程度萎缩。诊断根据起病于儿童及少年,进展缓慢,从下肢向上肢发展,典型的脊髓后索、侧索及小脑症状,骨骼系统的畸形,心脏器质性损坏等可以确诊。不典型病例通过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提示脊髓、小脑萎缩可资诊断。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属中医"痿证"范畴,有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之分。病理机制与五脏内伤皆有关系。治疗上应分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育阴潜阳、熄风通络为主。镇肝熄风汤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镇肝熄风萎废汤】 加减: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茵陈6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知母10克。

面色萎黄不华,心悸怔忡,加黄芪、党参、鸡血藤;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小便清长,可加紫河车粉;热甚,加枸杞子、砂仁。

根据《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16,刘云等报道:镇肝熄风汤合脉络宁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疗效甚佳。处方:玄参、白芍、怀牛膝、代赭石、炒当归、女贞子、旱莲草、地鳖虫、地龙、乌梢蛇、鸡血藤、生地、山栀等。每日1剂,分2次口服,并配合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18天为1个疗程。

6.【镇肝熄风更年汤】主治: 更年期综合征( 适用于阴虚阳亢型 )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更年期综合征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定,一般约2~5年,严重者可达10余年。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周期、持续时间及经量不一。潮热出汗,精神过敏,激动6易怒,抑郁多疑,不能自我控制。泌尿生殖道的改变,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8/低密度脂蛋白比率降低,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综合征依据年龄和临床表现很容易确诊。

更年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的"绝经期前后诸症"。本病分肾阴虚和肾阳虚两型。本病发生与绝经前后肾气渐衰有关。以调治肾阴肾阳平衡为主要治法。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虚阳亢型。

【镇肝熄风更年汤】 加减:生龙骨10克,川楝子10克,生牡蛎15克,白芍15克,怀牛膝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枸杞子15克。

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肾不交心烦失眠,用五味子、远志、酸枣仁以滋养心神;情志不遂,肝郁化热加栀子、知母、黄柏以滋肾阴而泻肝火。

根据《甘肃中医》,1999,12(6):32,刘振华等报道:镇肝熄风汤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处方: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赭石20克,白芍15克,生龟板10克,玄参10克,怀牛膝15克,天门冬1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生麦芽10克,川楝子10克,杭白芍12克,浮小麦20克。

若服药后仍有心悸、气短,前方酌减重镇药物,加养心安神之品调养。

7. 【镇肝熄风偏头汤】主治: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其病因牵涉到许多不同因素:遗传因素,脑电活动和脑血流因素,血小板和生化因素,饮食因素,内分泌因素,其他情绪紧张、饥饿、缺眠、噪音、强光以及气候变化等,均能导致发作。典型偏头痛有前驱症状,发作前数小时至1天前感到头部不适、嗜睡、抑郁、饥饿或小便减少,有视觉先兆或较复杂的幻景。先兆持续10~40分钟,消失后很快发生头痛。头痛为钻痛性或搏动性,常伴有厌食、恶心和呕吐、面色苍白、畏光、厌声、精神委靡。普通偏头痛为最常见类型,前期症状可有可无。头痛表现同典型偏头痛,左右不定,偶然自开始即为双侧性。也伴有恶心、呕吐等,头痛可持续1~3日。另外还有特殊类型偏头痛。诊断常见类型偏头痛较易,根据长期反复发作史、家族史和体检正常,若试用麦角胺制剂止痛有效,则诊断更加明确。必要时可作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检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医的的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分,病理机制与风、火、痰、瘀、虚有关,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其病机。治疗时以调神利窍,补虚泻实为主要治则。内伤肝阳上亢型头痛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镇肝熄风偏头汤】 加减: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白芍12克,生麦芽12克,怀牛膝9克,茯苓9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甘草3克,天麻4.5克。

药后痛减可去桂枝、天麻,加党参。

(1)根据《光明中医》,1999,14(4):33,冯俊兴等报道:采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处方:代赭石30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生白芍20克,生麦芽12克,怀牛膝9克,钩藤6克,天麻4.5克,菊花6克,石决明30克,桑椹子9克,白术9克。服后痛减者,续用平肝熄风,清养滋阴之剂,如白芍、生地、麦冬、何首乌、沙参、蜂房等品。

(2)根据《江西中医药》1995年,增刊,46,江萍报道:镇肝熄风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处方: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青蒿6克,甘草3克。建议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

8.【镇肝熄风昏迷汤】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过去称为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大部分肝性脑病是由各型肝硬化引起,其病理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问由手术造成的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分流。主要是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物,未被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人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诊断依据为: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②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③肝性脑病的诱因;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扑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治疗尚无特效药,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诱因,减少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结合其他对症疗法进行治疗.肝性脑病相当于中医的"嗜睡"、"昏迷"等疾病。有热陷心营、痰热上扰、湿热上蒸、肝风内动、清窍被蒙之分。痰火、瘀血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所在。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为治本疗法。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所致者用 【镇肝熄风昏迷汤】

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龟板30克,白芍2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甘草6克。 加减:

心火盛,加黄连清泻心火;肝郁,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心神不宁,加茯神、重用龙牡镇心安神。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9,(3):133,辛伟等报道:用镇肝熄风汤为主治疗肝性脑病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处方: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远志15克,鸡血藤15克,龙骨20克,代赭石20克,白芍20克,黄芩10克,夏枯草10克,栀子12克。水煎,取汁300毫升,每131剂,分早晚2次温服。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9. 【镇肝熄风震颤汤】 主治: 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二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本病基本上属于中老年疾病,40岁以前发病者很少,而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达1%。单纯老龄化的规律可能助长发病机制,一是黑质细胞逐年减少;二是神经细胞的单胺氧化酶含量居高不下,易于氧化外来致病因子。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进行性病程。本病逐渐发展,不经治疗者,一般在起病10年左右因严重肌强直和继发的关节强硬而不能行动。并发症如:吸人性肺炎、跌伤、褥疮等。治疗用抗胆碱药物、金刚烷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用手术治疗。

震颤麻痹属中医的"震颤"。其病因病机主要在肝,肝属风木,主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肝风内动;或风夹湿痰,脉络不通,筋失所养;或因脾肾虚衰,不运化水湿,化热生痰,湿痰阻络,痰热动风。种种原因均可导致筋脉失养,而成震颤。

治疗时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首选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震颤汤】 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天麻10克,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2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茵陈10克,夏枯草10克。

加减法:

舌质紫暗、多瘀斑,加桃仁、红花、丹参活血通络;脾虚、痰热者,加陈皮、黄芩、半夏、胆南星健脾化痰。

根据《天津中医》,1995,(5):17。18,曹文兰报道:用镇肝熄风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17例,痊愈1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12%。处方: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15克,牛膝10克,寄生2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郁金10克,沉香6克,生赭石15克,白芍15克,川楝子12克,香附12克,丹参15克,菖蒲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

10. 【镇肝熄风震颤汤2】主治:肝豆状核变性病变

肝豆状核变性是因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该病患者,因肠道对铜的吸收超过正常,致使大量的铜盐慢性沉积,从而引起肝、脑、肾等组织的损害。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和构音障碍等,甚至四肢屈曲挛缩,吞咽困难,唾涎外流,精神痴呆,少数病人可发生局限性癫痫或偏瘫,甚至出现精神异常)。病程大多呈慢性,如不及时治疗,多持续进展,甚至因肝功能衰竭而死。治疗本病目前尚缺少疗效高而副作用少的理想药物,有条件时,应首先考虑肝移植。如无可能,则限于对症治疗,可分减少铜摄入和增加铜排出两个方面。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症状是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和构音障碍等,这与中医学的"内中风"非常相似。可因肝肾阴虚,肝失所养,木失调达,虚风内动所致。治疗以滋养肝肾,镇肝熄风为主。首选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震颤汤2】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天麻10克,益母草9克,茵陈10克,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

头晕较重者,加草决明12克,菊花9克;干咽干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根据《新中医》,1996,(9):54~55,于鸿钧报道:用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处方:生地15克,代赭石15克,麦芽15克,益母草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当归12克,杭白芍12克,天麻10克,生龟板10克,牛膝10克,陈皮10克、山栀子10克,天门冬10克,朱砂3克(冲服)。肢体乏力,舌红,苔腻者,加补肾健脾之品。

11. 【镇肝熄风衰弱汤】 主治: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临床以病人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工作效率低,常伴有头痛或其他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乏力、容易疲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疑虑等。诊断不能仅凭症状,必须询问病史及进行细致体格检查。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抗焦虑药、脑神经代谢药)、物理疗法同步进行。

神经衰弱常表现为中医"失眠"、"头痛"等病证,有外伤、内感之分,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治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阴虚阳亢型可选用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衰弱汤】 :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天麻10克,生龟板15克(先煎),麦芽12克,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加减:

如气虚明显,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失眠者,加酸枣仁30克,合欢花12克,夜交藤15克;心烦,加淡豆豉12克,栀子12克;血虚明显,加黄芪20克,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根据《河南中医》,2000,20(5):66,古定国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神经衰弱1例,疗效满意。处方:龙骨30克,牡蛎30克,龟板30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15克,当归身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灵芝12克,夜交藤20克,柴胡5克。每日1剂,同时给肾气丸,每日早晚各2粒。

12. 【镇肝熄风瘿气汤】 主治: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有甲状腺肿大,高代谢症群,突眼,胫前粘液性水肿以及指端粗厚。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代研究证明本病是在遗传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而诱发,属于抑制性淋巴细胞功能缺失所导致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诊断依其病史、症状,辅以必要的甲状腺功能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检测。一般治疗:补足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甲亢的药物治疗及放射·陛1311治疗。甲亢在中医称为"瘿气",其病机多因脾气虚弱,气机郁滞,肝失调达,气血逆乱,痰火伤阴,阴虚火旺而致精气失摄之证,证虽属虚实挟杂,但以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气阴两伤为主,可用镇肝熄风汤滋阴降火治其本。

【镇肝熄风瘿气汤】 :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三棱9克,莪术9克,延胡索12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加减:

若兼有热象,口苦、舌红者,加黄连、吴茱萸泄肝清热;气虚甚者,加黄芪、怀山药、薏苡仁益气健脾。

根据《河南中医》,2000,20(5):66,古定国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甲状腺肿兼甲亢疗效显著。处方: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牛膝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8克,旱莲草12克,阿胶(烊化)20克,何首乌15克。每2日服1剂。

13 【镇肝熄风眩晕汤】 主治: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耳源性眩晕的一种,临床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和听力减退。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其机理为内耳迷路的内淋巴生成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水肿和内淋巴压力增高,内淋巴囊扩大,故本病又有"内淋巴积水病"之称。诊断根据其症状及体征,前庭功能检查,90%为半规管反应减退麻痹,无交叉异常反应,无前庭分离现象。有前庭重振,神志清楚,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治疗用镇静剂、血管扩张剂、维生素制剂、镇吐剂、利尿剂结合治疗。也可用颈部星状神经节封闭法,高压氧仓疗法,手术等方法治疗。

梅尼埃病属中医"眩晕"范畴,有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两虚、肝阳上亢之分,病因病机可由"风、火、痰、虚、瘀"概括。治疗应从肝、脾、肾人手,以滋肾养肝、益气养血、健脾化湿为主。本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镇肝熄风眩晕汤】 :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白芍2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菊花9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天麻12克。加减:

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清热;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者,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麻木震颤严重者,加全蝎、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根据《新中医》,1995,(9):54,黄百铣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梅尼埃病1例疗效显著。处方:党参1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天冬15克,赤芍15克,天麻10克,牛膝10克,牡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麦芽30克。

解读张师锡纯【3验案】

1*刘铁珊将军丁卯来津后,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脑充血证。盖其愤激填胸,焦思积虑者已久,是以有斯证也。为其脑中觉热,俾用绿豆实与囊中作枕,为外治之法。又治以镇肝熄风汤,于方中加地黄30克,连服数剂,脑中已不觉热。遂去川楝子,又将生地黄改用18克。服过旬,脉象和平,心中亦不烦躁,遂将药停服。

2*天津铃铛阁街,于氏所娶新妇,过门旬余,忽然头疼。医者疑其受风,投以发表之剂,其疼陡增,号呼不止。其翁在中国银行司账,见同伙沈军阅五期《衷中参西录》,见载有脑充血头疼诸案,遂延余为之诊视。其脉弦硬而长,左部尤甚之,其肝胆之火上冲过甚也。遂投以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9克,以泄其肝胆之火。1剂病愈强半,又服2剂,头已不疼,而脉象仍然有力,遂去龙胆草,加生地黄18克。又服数剂,脉象如常,遂将药停服。

3*陈德三,山东曲阜人( 患痫风又兼脑部充血 ),年38岁,在天津一区充商业学校教员,得痫风兼脑充血证。因肝火素盛,又在校中任讲英文,每日登堂演说,时间过长。劳心劳力皆过度,遂得斯证。其来社求诊时,但言患痫风,或数日一发,或旬余一发,其发必以夜,亦不自觉,惟睡醒后舌边觉疼,有咬破之处,即知其睡时已发痫风,其日必精神昏愦,身体酸懒。诊其脉左..右皆弦硬异常,因问其脑中发热或作疼,或兼有眩晕之时乎?答日:此三种病脑中皆有,余以为系痫风之连带病,故未言及耳。愚日:非也,是子患痫风兼患脑充血也。按痫风之证,皆因脑髓神经失其所司,而有非常之变动,其脑部若充血过甚者,恒至排挤脑髓神经,使失其常司也。此证既患痫风,又兼脑部充血,则治之者自当以先治其脑部充血为急务。治以拙拟镇肝熄风汤,为其兼患痫风加全蜈蚣大者3条。盖镇肝熄风汤原为拙拟治脑充血之主方,而蜈蚣又善治痫风之要药也。前方连服10剂,脑部热疼眩晕皆除。惟脉仍有力,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10剂则脉象和平如常矣。继再治其痫风。治以拙拟愈痫丹,日服2次,每次用生怀山药15克煎汤送下。服药逾取病未发,遂停药勿服,痫风从此愈矣。附 愈痫丹:硫化铅、生赭石、芒硝,各二两。朱砂、青黛、白矾,各一两。黄丹五钱。共为细末,复用生怀山药四两为细末,焙熟,调和诸药中,炼蜜为丸二钱重。

主治(癫痫)痫疯

唐三制与刺三针历史渊源概述

唐三制与刺三针一脉相承,刺三针之美誉,在清乾隆与嘉庆年间流传四川、江西、湖南一带…本宗唐氏外治刺血点穴疗法。…源于四川唐门,或因避离乱和同道恩怨、四川唐门遭不幸,其先祖三支游散江西、湖南等地继续行医…据传上祖在四川即是研究针灸、熏洗、贴敷外治之术,…过去有很多武侠小说提及四川唐门即可能与开派宗师有渊源…今已无从考究,但追本溯源,余今深信之,至于各位网友聊客,本人只好借此聊博诸位一哂…呵呵,过往之事不宜纠缠…信之、听之、妄言之悉听尊便…

但“刺三针”名号在清末明初享誉湘西湘南却是妇孺皆知!波及赣、粤、川、桂亦有患者到先太祖公“本草兴庵堂”求诊问药…“治病刺三针,三针祛顽疾。专克疑难病,妙法巧回春!”乃清末湘籍名士彭玉麟给本家太祖世辅公“本草兴庵堂”赠言,现真迹难觅…遗闻轶事只有代代口授而已…遗憾至甚!不知何故,口口相传却绝不提及先祖尊号,乃至于我辈,先祖尊号空白不明…只遵家训:积德行善,低调处事,厚道为人,别究过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