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镇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40多年热心帮扶贫困村民

龙江镇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40多年热心帮扶贫困村民

龙门县龙江镇良塘村树下村小组,一个只有20多户100多人的小村庄,看起来与普通的村庄并无二样。然而,一群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40多年来热心帮扶贫困村民的温情故事却又让这个小村庄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退伍军人40多年坚持走访慰问贫困户

“温伯,你现在身体怎么样了?”几名退伍军人正围着一位耄耋老人嘘寒问暖。他们有的还拿起清洁工具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收拾房子。

据了解,温伯是村中一名命运多舛的老人。45年前,他的妻子不幸身患重病后离世,留下他和膝下一儿一女相依为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噩梦又一次降临在这个家庭。他的女儿在上小学时患上内风湿等疾病不幸致残,生活完全不能治理。这对于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温伯的儿子在10多年前就倒插门到东莞工作和生活,因生活所迫也较少回家。现在的温伯老迈,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不忍心看着这位因病致贫的老人生活艰苦,村里的几名退伍军人时常一起到老人家中,为老人送钱送物资,并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难事。

而温伯只是这群退伍军人的帮扶对象之一。40多年来,这群退伍军人坚持走访慰问贫困户。他们捐钱捐物献爱心,为村中的孤寡老人、贫困家庭送上一片赤诚。

用爱心书写退伍军人“真性情”

据了解,这群热心的退伍军人中,有政府公职人员、个体经营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务农的农民等。今年67岁的温桥泉,是村中第一个退伍兵,1974年退伍回乡后,他第一个带头在村里帮扶困难村民,这件事一做就是40多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温桥泉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前几年患上了中风,但是他帮扶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他仍然坚持每年拿出100元帮助贫困的乡亲。

谈起为什么会坚持几十年做这件事时,温桥泉表示,他发现村中的贫困户比较多,特别是很多空巢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也不方便,觉得自己应该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他说,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弘扬军人本色,发扬雷锋精神,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温桥泉的做法感染了周围的人,后来陆续退伍回乡的张军民、温金水、温南彬、温权彬、温志忠、温利城等也自动加入到帮扶队伍,成为村里的帮扶小分队队员。

几十年来,这群退伍军人以退伍军人的风采和血性,以一颗诚挚的心,一路执着、无私奉献。他们坚持不懈地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用爱心书写了一名退伍军人的“真性情”。

村民眼中的“亲善大使”

几十年来,这群退伍军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赞扬。在树下村小组很多村民的眼里,这群热心的退伍军人就像是“亲善大使”,他们除了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家庭,还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把扶贫帮困、奉献爱心当作人生的高尚追求,经常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

良塘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游国球告诉笔者,这些退伍军人每年都会为村里做很多好事。“每年的‘八一’建军节,他们就会聚集在一起,为村中的孤寡老人、贫困家庭送物资送劳动力,同时他们每人还会拿出100块帮助贫困乡亲。一些还没退伍的军人还会让家人代劳参加这个活动。”游国球说道。

据介绍,张军民、张伟华是其中的一对父子兵。张军民1970入伍,退役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的一名志愿兵,其儿子张伟华2000年入伍,现还在服役。“我的儿子也是一名军人,从小我就给他灌输军人精神,教育他部队的作风就是家风,鼓励他长大后也要到部队锻炼,以后成为一名保卫祖国、为国效力的人。他从小也为自己出身于军人家庭而感到骄傲。“张军民满腔热血地说道。张军民的儿子张伟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张伟华把父亲热心豁达、乐于助人的精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参军的信念,誓要接过“红色传统”接力棒。2000年,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路。“每次回家,他都会去看望村中的贫困老人。上次回家,他看到温伯家里没米,立刻就从家里的米缸淘米给他。”张军民对笔者说。

据了解,温金水、温南彬、温权彬三人是村中的兄弟兵。三人先后当兵退伍后回乡,又自发地聚在一起,跟叔伯们一起帮扶村中孤寡老人、贫困户,传承军人精神。

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满腔的真诚和热情。这群退伍军人的平凡举动温暖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退伍不褪色,卸甲不解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军人的高尚情怀,树立了乐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军人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