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時,軍隊為何追著皇太極的部落打?

易開江


天啟皇帝朱由校特別寵信魏忠賢,魏忠賢權勢熏天,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但宦官與士人是兩個對立群體,魏忠賢打壓東林黨,東林黨也恨不得將宦官們通通處死。

魏忠賢一手遮天不假,殘害忠良也不假,可他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看到了大明的內憂外患,尤其是遼東的後金(清朝前身)對大明覬覦已久。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把後金打得節節敗退,這也是事實。魏忠賢任用袁崇煥、孫承宗等名將對付後金,把吳三桂放在山海關,將後金一直擋在關外,使得皇太極沒能踏進山海關一步。

魏忠賢為保證遼東戰場和袁崇煥錦州軍隊的後勤補給,他對富裕的東南採取多項稅收來充盈國庫,保證前方軍隊糧草充足;對乾旱貧瘠的西北實行減免稅賦,以安定內地民眾,但這些功績都被歷史掩蓋了。

1627年朱由檢繼位,稱崇禎皇帝。嘉興錢嘉徵上奏魏忠賢十大罪狀,魏忠賢仍諫言:你殺我而靠東林黨人,大明必亡。

魏忠賢被貶到鳳陽守陵,自知難逃一死,行到阜城南關旅店便上吊自殺。崇禎帝詔令將他肢解,懸頭於河間府。其實,崇禎帝未必不知道東林黨靠不住,但要坐穩龍椅,必須處死魏忠賢。不過魏忠賢死後,崇禎帝也沒能把權利收回來,反而讓東林黨人穩穩掌握了權力。

東林黨主張與後金議和,沒想到後金捲土重來。1629年皇太極率領八旗精銳和蒙古騎兵,繞過了袁崇煥佈置的關錦防線,經過蒙古進入了關內,進逼北京城。袁崇煥率領了9000關寧鐵騎,日夜兼程趕往北京。終於搶在皇太極之前到達了北京城。

皇太極已輸給袁崇煥3次,做夢都想除掉袁崇煥,最後用反間計讓崇禎帝對袁崇煥起疑心,最終袁崇煥以欺君之罪被崇禎帝凌遲處死,時年47歲,沒有留下子嗣,死後被抄家,只留下了“家無餘資”的記載。大明失去了唯一的頂樑柱,你說讓人寒心不寒心?

他死後152年,乾隆皇帝說袁雖然是敵軍,但一直忠心耿耿,只是因為昏君主政,才導致了他身遭不測。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你說讓人尷尬不尷尬?

魏忠賢死了,袁崇煥被殺了,李自成圍攻京城時,崇禎帝在煤山吊死,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魏忠賢掌權時,並沒有追著後金的皇太極打,但是穩住了遼東局勢,這個功勞已經不小。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萬曆皇帝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遼東集合了十一萬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統帥,企圖一舉殲滅努爾哈赤的主力,結果明軍幾乎一觸即潰,幾天之內十一萬大軍土崩瓦解。



此戰明朝損失兵員五萬多人,騾馬數萬匹,明朝大傷元氣,遼東從此轉為手勢。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去世,十五歲的朱由校即即位。上臺不久,遼東重鎮遼陽和瀋陽相繼陷落,形勢十分嚴峻。



後來明朝通過戰略收縮,構築寧遠錦州防線,以守為主,並在鴨綠江口朝鮮外海的皮島駐守數萬大軍,對後金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基本穩住了遼東局勢。

特別是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堅守孤城,打退努爾哈赤數萬大軍的圍攻後,後金就一直沒有再侵犯明朝,明朝的形勢好轉,直到天啟皇帝1627年去世,都沒問題。



崇禎皇帝上臺後,也十分關注遼東局勢,1628年,後金鬧饑荒,請求崇禎皇帝給米賑災,當時明朝到處飢餓,沒有答應後金的要求,皇太極氣的直跺腳。1629年,袁崇煥處死了在皮島駐守的大帥毛文龍,皮島駐軍樹倒猢猻散。

三個月後,沒有後顧之憂的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開袁崇煥的寧遠防線,經西邊從蒙古殺到北京城下,大肆搶掠。從此,遼東局勢持續惡化,再也沒有好轉。


坐看東南了


魏忠賢確實了不起,光是乾兒子、幹孫子就養了好幾萬。而且魏閹的勢力也是無孔不入,在後宮可以不讓皇帝的妃子生孩子,在遼東同樣可以對戰事指手畫腳,而且大把的軍餉也可中飽私囊。

魏忠賢確實很神氣,明王朝他說了算,又能呼風又能喚雨。但是打皇太極的是袁崇煥,支持袁崇煥的是東林黨領袖孫承宗,跟魏忠賢扯不上半毛錢關係。

魏忠賢在客氏的床榻上生龍活虎,很是威風,但是他能對清軍窮追猛打,還是頭一次聽說。看來大明王朝真的是病急亂投醫,連太監都搬出來撐門面了。



如果魏忠賢真的成了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那些還要那些上陣殺敵的將士有什麼用。怪不得明朝皇帝殺起來邊關大將眼睛都不眨一下,原來有關鍵時刻有魏忠賢這個殺手鐧可以使用啊!

後金軍隊打到廣寧的時候,全國各地的官員正在京城接受考核,朝廷上下亂作一團。滿朝大臣都想著快點離開北京,趕快回到老家去守護自己的財產。只有袁崇煥挺身而出,上疏天啟皇帝要去鎮守遼東。

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大明王朝舉國歡慶。魏忠賢一共獎賞了五千多位“有功之人”,但是不包括袁崇煥。

而遠在天邊,在野島上當土皇帝的毛文龍卻得到嘉獎,因為毛文龍早就和魏忠賢沆瀣一氣了,有油水的時候乾爹當然不會忘了乾兒子。

正是由於袁崇煥構築的關寧錦防線,炸死了努爾哈赤,打退了皇太極,阻止了清軍入關,但是這一切和魏忠賢有什麼關係呢!

魏忠賢就是一條蛀蟲,而且是百足之蟲,所以能夠死而不僵。

崇禎皇帝殺死了魏忠賢,處理了三百多名閹黨骨幹,但是閹黨餘孽還在暗流湧動,還能夠殘害忠良。但是他們並沒有阻止明朝走向滅亡,難道魏公公活著,明王朝就有救了?

魏忠賢追打皇太極,這個笑話一點兒也不好笑!如果笑話也能當成神話講,那麼明朝的滅亡真不冤!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個問題其實提的很好,這其實也就是說明了一個真正的事實真相,明朝非是實力不濟才滅於滿清之手的。而為什麼在魏忠賢時期的時候明朝還能夠壓著滿清打,而到了崇禎帝的時候就不行了呢?原因如下:

魏忠賢劇照

一,魏忠賢能壓制住東林文官集團,極大的減少了黨爭對於國家的損害,使得軍隊相對清明,指揮相對明確,幾乎沒有或少有出現無能文官對軍隊瞎指揮,亂指揮的荒唐現象,另外他提拔了一大批厲害的文臣武將,如熊廷弼,孫承宗等等,都使得遼東局面一片大好。

二,魏忠賢設立的工商稅給大明朝提供了一大筆稅收來源,軍隊有錢戰鬥力可能不會強,但沒錢肯定會弱。另外在他掌權的時期,十分重視遼東的軍務,所以不管是正規軍還是各地私軍都能盡心給朝廷打戰,因為魏忠賢眼中容不得沙子,尤其在軍隊遼東這一塊,而且軍中不少人也是他提拔出來的,也能用心作戰,擺脫了後來文官插手軍務的那種束縛。

三,魏忠賢才是真正忠心於大明的人,所以在他掌權的時候能夠積聚人力對付滿清,國內情況相對安穩,文官集團被他壓制,後來大明打不過滿清不是真的打不過,而是少有人還忠心大明為大明賣命,大多有自己的小想法,小心思,心裡都想著投降滿清的人,你叫他如何用心去抵抗打擊滿清,而剩下的還忠心大明的人一來實力可能不濟,二來對手太多,獨木難支。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魏忠賢時期能對付滿清,崇禎帝的時候就不行了主要原因。


Y一花一世界YB


大明朝邊境之患,愈演愈烈,實際上就是從魏忠賢弄權開始的,因為大明朝遼東精銳40萬,已在萬曆皇帝死前損失殆盡,東北已經無人可以壓制努爾哈赤。

魏忠賢在大明朝的歷史上,真正權勢熏天的時間,其實也不過四五年的時間,他的對手是努爾哈赤,不是皇太極。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魏忠賢也倒臺了。

很多人都會把大明朝後期的朝政腐敗,邊備廢弛,和他扯上關係,這是大大的錯誤的。

大明軍隊武功廢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從明英宗開始,就已經開始走向衰弱了。到了嘉靖朝時,大明朝的軍隊,見到倭寇就一瀉千里,可見軍隊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了。

戚繼光沒辦法,只能編練新軍,用嚴格的選拔制度,紀律和高薪,喂出來的一支鐵軍。

那麼,在戚繼光在東南沿海,依靠他的新軍橫掃倭寇時,其實還有一個和他差不多大的風雲人物,在北國同樣培育了一支鐵軍,那就是遼東鐵騎,橫掃東北無敵手。這個人,就是李成梁。

一南一北,兩顆大明朝中後期最耀眼的將星,同時閃耀在邊陲的烽煙裡。

1568,嘉靖皇帝的兒子明穆宗,將戚繼光北調,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從此和鎮守遼東的李成梁,形成聯動,壓制北方蒙古、女真人等少數民族的勢力。

戚繼光戍守北疆十多年,直到張居正死後,1582年才被調走。之後到廣東被罷官病死,享年60歲。

當戚繼光被調走後,東北虎李成梁卻一直守著遼東,前後差不多30年,直到1615年病死。5年以後,萬曆皇帝也死了,他孫子明熹宗朱由校上位,這才有了魏忠賢的舞臺,不過時間也不長,才7年。

北方的蒙古、女真人在戚繼光、李成梁鎮守的歲月裡,基本上被打殘了,尤其是遼東地區,蒙古族、女真人被壓制的毫無生氣。李成梁死了,但是李成梁這隻東北虎的餘威還在,他長期的分化打擊和屠殺政策,東北蒙古、女真人勢力,一時也難以統一,恢復實力。

但是,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在東北統一了大部分的女真部落,形成了不可小覷的軍隊實力,只是還不敢向大明挑戰而已。

1615年,李成梁病死,第二年努爾哈赤立即起兵建國大金,直接和大明朝對抗。此時他的勢力還不足以挑戰山海關,但是席捲東北,已經綽綽有餘了。

李成梁死後,大明朝再無一人,可以壓制女真人的崛起。這股洪流,又豈能是魏忠賢能夠壓制的?

明朝後金關鍵之戰,薩爾滸之戰,就是發生在明熹宗繼位前一年。到魏忠賢時,明軍基本上喪失了遼東。

魏忠賢何德何能,壓制了女真人了?

他所用之能人,如楊鎬、熊廷弼、袁崇煥等人,乃是前朝遺珠,與他何干?


三生有畫


我大概和題主讀的不是同一部歷史,因為我實在找不到魏忠賢掌權後明軍有追著皇太極跑的任何記錄。兩邊能力對比先不算,時間都很難對上。魏忠賢是天啟三年總督東廠,算是開始掌權,一直到崇禎繼位的天啟七年十月失勢的,而皇太極是天啟六年九月以後繼位稱汗的,兩個人有機會掰手腕的時間段也就一年左右。

那麼這一年多的時間遼東發生了什麼呢?是那場寧錦大捷嗎?可是那一戰皇太極是主攻方,明軍是防守方,後來皇太極因為天氣太熱、損兵太多而撤軍。還是從容撤軍,明軍也沒有發起追擊,何來追著打之說?即使這場我們認為明軍獲得勝利的戰役,皇太極也不是毫無所得,他出兵的原因是明軍在錦州、大淩河和小淩河建城,直接威脅了遼東腹地。後來雖然他沒打下錦州和寧遠,但把大小淩河都給拆了,明軍之後再也沒有能在這兩地建城成功,導致袁崇煥被殺的己巳之變就是這時埋下的伏筆。如果當時這兩個城修好了,就會和錦州、寧遠形成一個四邊形的呼應態勢,皇太極根本不可能繞得開,即使想從蒙古繞路也會被很快發現。所以皇太極的戰略目的是部分達成了的。


其實也得承認如果以魏忠賢掌權的天啟三年為分界線,明軍比之前的戰績好看得多。除了天啟五年丟了旅順,基本沒再大面積失地。但我覺得這並不是魏忠賢能力強,而是他態度好,他清楚自己不懂軍略,而遼東又很重要,所以基本不在遼東事務,尤其是錢餉上太多留難。用人上也儘量剋制了黨爭傾向,比如啟用孫承宗帶出來的袁崇煥等。

最後還是要多墨跡幾句,我知道最近鼓搗歷史的很流行翻案。但吹逼也得講基本法,不能啥案都翻,也不能無中生有。天啟朝要是能追著後金到處跑,皇太極還能有心思和其它三個貝勒玩宮廷狗血劇?


奉天老朽


魏忠賢雖是個奸人,能權傾朝野說明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在內亂外擾的局勢,魏忠賢對待國家邊防問題還是注重大局的,在經過幾次關外捷報,寧遠大捷炮轟努爾哈赤回京不久便死去,寧錦大捷重創皇太極部。其對外用人和財力也是大力支持,成就了熊延弼,袁崇煥,他們的戰績大大的削弱了皇太極的士氣。


騰雲的熊貓


魏忠賢追著皇太極打??

我來回答一下。

恐怕題者是受了影視劇集或者小說的影響吧?在明末那段時間何來的追著打啊?

明末時期朝局動盪,“東林誤國,閹黨害國”這句話還是極其中肯的。

閹黨執政也就是在朱由校去世後的短短三年,也就是明朝年號天啟四年到天啟七年(後金年號天命九年至天命十一年及天聰元年)。這個時候後金的主子努爾哈赤還活著呢!而且魏忠賢死的時候,努爾哈赤也剛入葬不久。

那我們就從天啟四年到天啟七年的三年裡,好好琢磨琢磨魏忠賢是怎麼“追著打”的。

前提背景,提一下萬曆末年至天啟初年,努爾哈赤已經攻下了開原、鐵嶺、瀋陽、撫順遼東等大部分地區。

天啟四年,天啟五年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役,忽略不提。

天啟六年:寧遠之戰,明軍擊敗清軍。從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可以看出,明軍好久沒打勝仗了,這次戰役也給了明朝很大信心來對抗後金。

天啟七年:寧錦之戰,這才算是魏忠賢與皇太極的一次正式交鋒吧。結果雖然是明軍擊敗清軍。但整個戰役過程是清軍攻城,明軍以逸待勞,另有西洋火炮加持,只守不攻。所以也就談不上追著皇太極打了。

反觀這段歷史,清軍是極具侵略性的。清攻明城池,攻下了佔之,攻不下則緩而攻之。

這讓我想到了影視作品《繡春刀.修羅戰場》,片頭便是以戰場氛圍描繪出那個時候明軍慘烈的作戰景象,反應了那個時代的殘酷啊。



交易員的日常


魏忠賢這人雖然隱形毒辣,但對遼東局勢捨得花錢,唇亡齒寒還是懂的。



中華史書


魏忠賢是天啟的代權人。天啟不理朝政,魏忠賢可以利用自己司禮監的身份行使批紅權,再加上內閣大臣多是他提拔的,所以又擁有了票擬權,他儼然就是帝國的實際領導者。

但皇太極他也是打不過的,袁崇煥,孫承宗,他們是對抗滿清的民族英雄。魏忠賢只是一個權謀者,他不關心這些事情,他只關心皇帝,因為他的權力來源於皇帝。無論有功無功,有德無德,只要聽從他,就可以加官進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