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設置安全島為何引吐槽?方便行人過馬路 但影響車輛轉彎

亦莊地區榮華中路與萬源街的十字路口,東西方向的斑馬線中央,設置了紅白色相間的安全島,安全島內安裝了座椅,在座椅兩端還設置了插傘口,猶如為行人提供休息的“小涼亭”。除了安全島,路口的每個方向都設置了導流島,將右轉車輛直接引入右轉車道,從而使右轉車輛不影響主路車輛行駛,導流島中也可以成為行人等待綠燈的等候區。

北京亦庄设置安全岛为何引吐槽?方便行人过马路 但影响车辆转弯

榮華中路的安全島 新華社 資料圖

近段時間,亦莊地區設置了不少類似的安全島和導流樁。另管理者沒想到的是,這樣一份“貼心”的道路管理方案引來了社區居民的爭議:有人因提高了安全性而雙手贊成,有人卻因左轉困難、通行不便而吐槽不斷。

在保證路人安全與提高通行效率之間,該如何尋找平衡點,記者對亦莊地區多個路口進行調查,試圖尋找其中的答案。

安全島 行人很安全左轉車輛很難受

榮華中路與北環西路十字路口,南北走向的斑馬線中央,設置了兩個安全島。路口東西走向的斑馬線中央,也設置了紅白色相間的安全島,其寬度與斑馬線寬度一致。兩個安全島內均安裝了座椅,在座椅兩端還設置了插傘口,夏天時可以插上遮陽傘,行人在此等燈時免除了暴曬之苦。

該路口中,南北方向綠燈時長為75秒,東西方向綠燈時長為38秒。

“38秒過雙向六車道的馬路,對腿腳不好的老年人和孩子來說有點兒困難。”採訪時,一名居民表示,安全島對於老人和小孩來說作用比較大。因道路較寬,在綠燈時間內沒有通過馬路的老年人,可以選擇在安全島中等候,再二次過街。“安全島充分考慮了我們行人的安全,我覺著挺有必要。”

“安全島安裝了椅子,等紅燈的時候還坐了一下,這個做法還是很暖心的。”居民小靜認為,在這種寬闊的馬路上,安全島尤其提高了不能一次性通過馬路者的安全。

記者從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瞭解到,截止到目前,開發區內道路中共共設置了34處安全島。

在走路人眼裡,這種覆蓋著綠色假草皮的安全島確實帶給了他們安全感,但在開車人眼中,卻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記者注意到,在榮華中路與萬源街路口處,安全島超過其旁側鐵柵欄的寬度,已經佔據了快車道向前延伸出的部分空間。一些車輛在左轉時,為了躲開道路中央的安全島,則要有意先向右側偏轉。“路口本來就亂,以前要躲突然出現的送餐小哥,現在還得在意別蹭上安全島。”一位司機抱怨說,“位置不太合理,太靠前,尤其是對左轉的車輛有影響,轉彎空間變小。”

導流島 駕駛員小心躲過“梅花樁”

亦莊地區的多個路口中,還設置了導流島,是為將右轉車輛直接引入右轉專用車道。導流島由多根直徑約20釐米,高約半米的導流樁圍成,呈現為三角形區域。記者採訪時發現,有送餐員與行人站立其中,等待指示燈變綠。數十根導流樁安裝在路口中,猶如“梅花樁”一般。許多車輛經過導流樁時都降低速度,有的駕駛員則小心翼翼地駛過。

記者粗略統計了周邊的導流島情況:榮華中路與萬源街的十字路口,導流島設置了導流樁43根,安全島周圍設導流樁8根。萬源街與永昌北路路口,共有八塊三角形的導流島,由40根導流樁圍成。天華南街與榮華中街,路口西側的導流設施共設有33根導流樁。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公佈的數字顯示,在開發區內共設置了58處導流島來規範行人及機動車的通行,同時,由於導流島中央也會進行綠化,這也為開發區增綠約3000平方米。

居民王女士表示,自己每天上班都要從亦莊開車進二環,每次經過路口時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現剮蹭事故。“看著原本寬闊的路面增加這麼多柱子,心裡就有壓迫感,現在每天上班,我都要繞過這些路口,寧願多走一些路。”車主寧先生則表示,導流樁限制了司機的駕駛操控靈活度,讓一些想要右轉的大車舉步維艱。“我就看到過有大客車異常艱難地經過導流樁,得有人幫忙看著客車左右的空間,才勉強過得去。”

釋爭議

為保證行人安全而設置

調查中,一些駕車的居民表示,安全島與導流島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的隔離樁也使得路口變得有雜亂感,採訪中社區居民表示,一些剮蹭安全島、導流樁的事故也隨之出現,不過此種說法記者未從開發區有關方面得到印證。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安全島的設置是對交通進行管理的一種手段。行人在過較寬的馬路時,經常出現一次過不去或者需要小跑才能過去的情況。便出現了行人站在馬路中央,兩側的機動車從身邊飛馳而過的場景。設置安全島,就是為了讓未能一次通過馬路的行人在一個較為安全的空間中繼續等待綠燈。對於導流島的設置,初衷也是為了行人安全與道路暢通。行人通過右轉車道時,可以在導流島的空間中等待綠燈出現。這樣的優點是,行人通行路口的時間被縮短,可以較從容地通過。

“另一方面,導流島可以將右轉車輛引入,車輛不再佔據直行道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雖未有相關數字顯示通行能力增加的幅度,但現實操作中,右轉變得較為快捷。

提建議 保證安全也應考慮效率與靈活

每天繞路躲導流樁的王女士有些疑惑,開發區道路中不斷出現了高矮不一的護欄與柱子,道路也因此變窄,通行效果不佳。“道路設施是應該不斷做加法還是應該逐步做減法?”

交通問題專家、吉林大學交通信息工程系原主任王川久認為,在道路上設置欄杆等交通設施是許多城市的普遍做法,比如用欄杆阻擋行人隨意穿行,用柱子阻擋車輛隨意調頭。此類做法起到了一定效果,也顯現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會引發交通事故,會使得行車資源變得缺少靈活性。

在王川久看來,作為在道路上使用的交通控制設施,比如欄杆、導流樁等都需要科學有序設置。在約束違章行為、引導出行、保護行人的同時,也應考慮道路行車安全及效率的問題。在機動車道中設置導流樁,應兼顧道路的靈活性。在遇到需要緊急處置的情況時,導流樁能否被快速移開。而不是因為一輛車的事故,出現一條路被堵死的情況。“所以在道路中央、在路口中央設置一些交通設施,需要留下應急的調度空間,而不是一味地佔據行車道的資源,限制行車道的作用。”

“欄杆、導流樁這樣的設施發揮著自身的作用,也是交通管理中常常使用的方式。”王川久表示,交通治理的大方向是需要對這樣的設施進行簡化,在不影響道路功能、道路安全的情況減少一些護欄、隔離樁、導流樁等設施。“通過提高駕駛員、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就可以拆除一些必要性不大的交通設施,使得道路通行能力增加。讓消失在道路上的護欄、隔離樁、導流樁出現在駕駛員、行人的心裡與意識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