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逝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下场到底如何?

xiaole898


尽管人们对朱元璋屠戮功臣颇有微词,但这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布衣皇帝却还算仁义,明白是非,这一点与当初韩信的作为颇为相似。

朱元璋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才改的,他原来叫朱重八。大家听这个名字也就知道,大明顶顶的明太祖,家境好不到哪里去。老朱家是一户贫苦人家,家里弟兄多,父辈给地主家作长工讨生活。

原本朱重八家里人丁还算兴旺,日子也在逐渐变好。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朝末年时安徽凤阳,也就是朱重八的老家闹了一次严重的瘟疫。经过这场灾难,他家就剩下了朱重八和一个哥哥。

在朱重八父母去世后,他们兄弟两个穷得无法安葬,而且家里连块土地也没了。于是就跑去地主家求情,不过,当时地主刘德不仅没有答应,还把这哥俩给轰了出来。

不过,地主刘家却也并非都是势力小人。刘德的兄长刘继祖比较善良,在得知此事后,看朱重八兄弟两人可怜,又十分孝顺,便决定伸出援手,帮他们两人一把,选了块地让他们安葬双亲。

此后,朱重八兄弟两人实在过不下去,就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了。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十分了解了,朱重八成了反元势力的领袖,并最终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秋后算账,而是对刘继祖家人给予了丰厚的奖赏,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至于刘德这人,当时见到朱元璋时吓得屁滚尿流,连忙磕头认罪,不过朱元璋却十分大度,当着众人的面讲: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之后,朱元璋又赐给了刘德一块土地,并宣布免去其赋税徭役。


碣石樵子


1366年3月的某一天,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的地主刘德这几天心神不定、坐卧不宁,连饭都吃不下。

他感觉自己大难将至,因为他听到风声,近日吴王要回乡了。

这吴王不是别人,正是刘德家22年前出走的佃户朱五四家里老四朱重八,那年他才16岁,听说他后来改名叫了朱元璋,连大元朝他都快要诛灭了,这块璋想诛掉自己脑袋,岂不是就如捏死一只蚂蚁般简单?

说来也怪自己,当初那年濠州大灾荒,朱五四夫妻俩和他家里老大都饿死了,朱重八和他二哥来找刘德,跪地恳请他帮帮忙,希望刘德看在朱五四家世代租种刘家田地的面子上,施舍一个小角落能够安葬家人,而他刘德却狠心拒绝了。

拒绝就决绝吧,他刘德还出言不逊、恶语相向,这个仇是结定了,后来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好心给了兄弟俩一块土地,才让亡人入土为安。

不是说朱重八去当和尚了吗?好好的和尚不做,干嘛要去走上那种刀头舔血的造反生涯?十三年前这小子回乡募兵,聚起并拉走了七百多人,那回刘德听到风声赶紧匿了。你说他造反就造反吧,他怎么就没死,转过头来还称了王?马上就快成为天下共主的皇帝?现在全中国都快解放了,我特么还能躲到哪儿去?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刘德寝食难安的这两天,旅途中的朱元璋心理也有点小激动,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了,
父母的坟茔有没有被雨水冲坏?恩公刘继祖还好吗?儿时的伙伴见到我今日这般模样会不会表情很好玩?另外,可恶的刘德死了没有?

这一天终于到来,朱元璋在士兵们的簇拥下,战马踏在了孤庄村的土地上。朱元璋先是拜祭了父母坟茔,听说刘继祖已死,也洒泪一场,随即向乡邻宣布,之后要在此地修建王陵,父老乡亲们都可以作为陵户分得土地,且永不交赋。欢呼的人群中,刘德低头哈腰的夹在其中,几乎不敢抬头。

还没等朱元璋找刘德,刘德自己先爬了出来,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

朱元璋亲自把他搀扶起来,说了一句:“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年那么做,也是人之常情,嗐,我穷的时候,你哪儿知道我以后能当上皇帝?不知者不怪,不知者不怪!

人群发出如潮掌声,那一瞬间,朱元璋达到了这次回乡之旅的锦衣昼行的最嗨点。

朱元璋并未责罚刘德,反而也给了他赠地、免税政策,早已去世的恩公刘继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惠侯。

讲真,刘德完全傻了,万万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朱重八居然会以怨报德!

朱元璋心里话:你要是当年给我地留住我,我以后也走不到这一步,说来说去你好歹也算是个励志讲师。还有,你当着这么多乡亲的面求饶,我,我特么下的去手嘛!


历来现实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贫农出身做上皇帝的。贫困到什么程度?从他父母、大哥去世就可以看出来。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求爷爷告奶奶的向地主刘德要块地,还被骂了出来。幸亏和地主同族的刘继祖心肠好,给他划了一块地。朱元璋拿出家里仅有的几件破衣服把父母、大哥埋了。

正是为此,朱元璋发达了以后。对刘继祖一家格外“照顾”。有记载原话:

“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赐予“侯爵”,专门看管凤阳皇陵。要知道,论“公侯伯子男”。著名的谋士刘伯温才是个“伯”。

而对于骂朱元璋不给其地安葬双亲的地主刘德来说,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只有两种说法:一,朱元璋像当年韩信一样,很大度的接纳了刘德,并有赏赐。但是,刘德整日担惊受怕,没有多久就死了。

二,朱元璋心狠手辣,在宴请父老乡亲的时候。派人给刘德敬酒,皇帝的酒谁敢不喝?喝了更麻烦。硬直给灌死了。

当然,这些说法都已无法考究。




孤独玖贱


那时候,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叫朱重八。这一年(1344年),朱重八16岁,正是饥荒和瘟疫肆虐的一年。

朱元璋的母亲、父亲、大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先后离世。霎时间,原本就是贫民家庭的朱家更是不堪,只剩下16岁的朱元璋和大嫂王氏以及比朱元璋年纪更小的侄子朱文正。


双亲和大哥离世,朱元璋想着不能让亲人曝尸荒野,总得找个地方安葬才行。但是朱家穷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根本就没有土地安葬亲人。于是年少的朱元璋苦苦哀求大地主刘德,希望能获得一小块土地来安葬自己的亲人。

刘德可没有那么好的善心,不但没有帮助朱元璋,反而狠狠的训斥了朱元璋。这一幕被一个人看到了,此人名叫刘秀(不是东汉那个刘秀),是刘德的侄子,其父是刘德的大哥刘继祖。

刘秀回家之后把这一幕告诉了父亲刘继祖,刘继祖二话不说,找到了朱元璋,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我家有的是地,怎么不跟我说?你随便用就是了)

就这样,朱元璋总算是安葬了父母和大哥,然后大嫂王氏带着朱文正回来娘家,朱元璋去看皇觉寺当和尚。


1352年,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投奔了红巾军。次年,刘继祖夫妇相继去世,儿子刘秀投奔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亲军,并改名为刘英。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完成了一个乞丐到皇帝的逆袭。

朱元璋当了皇帝,并没有忘记当年刘继祖对自己的大恩。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义惠,刘继祖之妻娄氏为侯夫人。而刘继祖一脉,也成为了凤阳的大族。

至于当年那个没有帮助朱元璋的地主刘德,已经是贵为天子的朱元璋并没有为难他,反而是进行了一定的赏赐。

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天下之主,没有必要和刘德去锱铢必较了,不如仇将恩报,树立一个好形象|


小镇月明


这个地主叫作刘德,最后朱元璋不仅没有降罪于刘家,还赏了刘家好些地,免了两年赋税。朱元璋对刘家如此,并非宽宏大度,以德报怨。刘德的确没有借地给朱元璋,但是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给了朱元璋安葬亲人的地,朱元璋报答的是这个人。

当年朱元璋落难之时,自己嫁出去的亲姐姐不愿收留,任由他被追兵追捕,命在旦夕。他当上皇帝之后没有降罪于她,却也不屑理这个姐姐,直到这个姐姐潦倒死了之后,才被臣子劝说着不情不愿封了一个公主的封号。所以对于害他的人,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一定是以牙还牙;而在他落魄之时不愿意帮助的人,他不会刻意报复也不会去拉上一把。这是朱元璋的原则,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这些不愿雪中送炭的人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皇帝。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爬到权力的最顶端,可以说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所接触,他深知人心的自私和阴暗面。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应该是人生之中最为阴暗的时期,他的父母和大哥都在一个月之内染病身亡。朱家本来就是为躲税来到凤阳做佃户,他们办不起葬礼买不起棺材,就连一块下葬的地皮都没有。

朱家男丁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两人用门板抬着自己的父亲找到了地主刘德,朱元璋恳求他看在父亲这么多年为他种地的分上借他一块地安葬父亲。刘德不仅没有给朱元璋地,还将他狠狠训斥了一顿。这个过程被刘德的侄子刘秀看见了,刘秀心善,觉得叔叔做得不妥,就告知了自己的父亲刘继祖。刘继祖马上找到了朱元璋兄弟,愿意伸手帮助他们一把。刘继祖说,我也有不少土地,你怎么不来问问我呢。你自己挑选吧,我不会吝啬的。

刘继祖的这个善举朱元璋一生难忘,他的儿子刘秀后来加入了朱元璋的红巾军,改名为刘英,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称帝之后,刘继业已经去世多年。朱元璋给刘继业封了侯,刘家子孙一直被大明皇室善待,可以说他们的荣耀同明朝相始终。刘德一脉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赐,完全因为这位大哥给他留了一条生路。

朱元璋不避讳龙潜之事,也没有忘记马鬣之恩。而刘继祖这样的善人一定不是凭借着运气才帮到了将来的皇帝,他这一辈子帮助了不知多少穷苦之人,才带给子孙这样的福祉。


木剑温不胜


朱元璋是个泥腿子皇帝,也可以说是一个被逼出来的皇帝,天天帮地主放牛还是饿的前胸贴后背,家中颗粒无收的时候,官僚还要来征收赋税,连仅有的稻种也被抢走了,已经饿了多日的爹娘一个饿死,一个因为对生活绝望自杀而死,留下了放牛娃朱元璋还有他的一个哥哥,父母总是生养了自己的人,所以怎么也要想方设法给父母找棺材给安葬了,举目一看,唯一稍微富足一些的就只有地主了。



但是在苦苦哀求地主之后,地主非但不帮忙,反而还要打他,反倒是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给了朱重八一块地让他好生葬了自己的父母,没有棺材的朱重八就随便找了个草席把尸体包了包之后就在刘继祖给的地里把父母葬了,一边埋朱元璋一边就痛苦流泪,自己以后得生活该何去何从呢?的确,元朝已经腐败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哪里都是和自己的家乡一样,但是那时候的朱重八也只是一个朱重八,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皇帝梦,只是那个每餐有一顿饱饭就满足了的朱重八。



后来的朱元璋还真是到处流浪,当过和尚讨过饭,原本打算就做一辈子和尚了事的,但是因为在去了和尚庙之后因为用点着的香在他头上弄点的时候香都灭了,而且几次都是这样,那些和尚就以为踏实妖僧会坏了庙规,这样的人留不得,于是就把他赶出去叫他当游僧,其实就是讨饭罢了。也就是在当游僧的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开始是只是被叫做马姑娘,另一个就是在初期帮助了朱重八很多的郭子兴,尽管这个人心胸狭窄,因为开始赏了朱重八所以才会培养朱重八才有了后来一步一步走向巅峰,当上皇帝的朱元璋。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在经历短短15年就当上了皇帝的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原来的地主的,后来朱元璋来了故乡,当时的刘德吓得全身发抖,但是朱元璋见了之后也没有怪他。



原话说到“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穷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朱元璋说我很理解你啊,毕竟那时候我那么穷,怎么也想不到我会做皇帝啊,刘德赶快感谢朱元璋的不杀之恩,然后就问这个刘继祖怎么没来,刘德说刘继祖已经过世了,于是朱元璋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赏赐刘德30顷,免除徭役十年。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这个有眼无珠的恶霸地主说的是刘德吧?朱元璋小时全家给他打工,父母双亡后,朱元璋央求刘德给他一分土地埋葬父母,却惨遭拒绝,以朱元璋的性格,刘德以后肯定惨了。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居然赏了这个无良地主刘德土地,还免了他10年徭役!

说起出身,整个历史上找不出一个比朱元璋更贫苦的皇帝了,老朱家往上数八代,都是赤贫赤贫的贫农,一家男丁的名字都是“数字系列”,爷爷朱初一,老爹朱五四,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元璋”这个名字是后取的。

朱元璋一家都是佃农,所谓佃农就是自己没有土地,一亩半分都没有,靠租种别人家的土地生存,每年要先交足租子,剩下的一点可怜粮食才能归自己所有,遇到灾荒,粮食歉收,那些黑心的地主老财一如既往地压榨佃农,也不减租免租。

朱元璋父母租种的是地主家刘德的土地,这是安徽凤阳的一个大地主,父母给刘德种地,朱元璋从小就给刘德放牛,放牛期间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聪明的小朱元璋戏耍刘德。

但这只是故事,真实的历史很残酷。

朱元璋一家人当佃农,17岁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天灾、饥荒和瘟疫,粮食减产绝收,父母和大哥都饿死了,但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没办法入土为安,就连买个棺材的钱也没有,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只好哀求刘德,希望他看到父母为他种了一辈子地的情面上,帮帮自己。


但刘德鼻孔朝天,嗤之以鼻:

我给你们地种,养活你们一家,你们死了,还要我管?还要占我的地?没门!

年轻的朱元璋没有哭,他把刘德的嘴脸牢牢记在了自己心里。

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时,另一个人出现了——刘继祖。

刘继祖也是大地主,他刘德的亲哥哥,但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地主,和朱元璋的父亲熟识,当他得知朱元璋无处安葬父母时,主动找到朱元璋说:

“(刘)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看人家刘继祖多大方:孩子,我有地呀,你咋不跟我说呀,随便你用,我不会吝惜的!

朱元璋不禁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在刘继祖的帮助下,朱元璋终于安葬了父母,他离开老家,开始四处流浪,传荡江湖,在游历期间,他还曾回老家探望刘继祖等人,但刘继祖夫妇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就病逝了。

按照古代迷信的说法,刘继祖送给朱元璋的这块坟地是风水宝地,甚至是龙脉,从此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了传奇人生,最后终于君临天下,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他当皇帝后没有忘记当初帮助自己的刘继祖。

刘继祖夫妇早已去世,朱元璋于是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允许他的子孙后代世代沿袭,只要大明朝开张,这个侯爵就是刘家的永久饭票。

与此同时,朱元璋更没有忘记那个薄情寡义的刘德。

朱元璋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开国功臣都能大开杀戒,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对昔日欺凌自己的刘德却网开一面,不但没有任何惩罚,反而给予赏赐。

朱元璋派人找到刘德,赐给他土地30顷,免徭役10年,并传达了自己对他的话: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你当年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朕不怪你。当初我一贫如洗,你也想不到我当皇帝啊。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一个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朱元璋会如此对待刘德。

但再想想朱元璋的性格和地位,这种做法也正常。

朱元璋是一个有大眼光、大境界、大胆魄的人,他绝不会无缘无故杀人。

杀开国功臣是因为他们会威胁大明江山,杀了一劳永逸,利大于弊;他宽恕刘德,是因为刘德毫无威胁,杀死刘德就像杀死一只蚂蚁,却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完全没有必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公元1343年,对安徽凤阳的老百姓就是一场灾难,这一年的旱灾非常严重,因为庄家长不出粮食,农民饿死的饿死,流亡的流亡。

(朱元璋画像)

公元1344年,又来了一场瘟疫和蝗灾,就连当时的富贵地主都难以维持生计,当时朱元璋的父亲朱四五当时就是给当地的地主刘德做佃户。朱四五做事细心又本分,交代好的事情都能完成的特别好,虽说如此,但也只能够维持家里几个人的温饱,因为地主刘德非常尖酸刻薄,对手下的佃户剥削十分严厉。

原本这样的情况还可以生存,但就是这两年的灾害,尤其是瘟疫直接导致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去世,家里除了大嫂和几个年幼的侄子。

朱元璋因为没有土地,一时间不知将父母兄长埋在何处,最后只能苦苦哀求地主刘德给一块地,只要能葬入家人即可,可是刘德死活不同意,丝毫没有一丝同情,最后刘德的兄弟刘继祖靠着朱元璋实在可怜,于是将自己家的一块地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连忙谢过,正当朱元璋安葬父母兄长德时候,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途经此地,看见朱元璋满头汗水的挖着土,心中赞叹,并不是赞叹朱元璋的孝顺,而是赞叹这块地,道士笑道:“此地乃绝佳fengshui宝地,将来必定有皇帝!”,不知怎么的,这事被刘继祖知晓,连忙说要收回此地,让朱元璋将父母兄长的墓地向北移。

朱元璋自然不会生气,其实只要能让家人入土为安就好了,最后只能将父母的坟地北移!。

在朱元璋安葬完父母兄长之后,就开始远走他乡,加入反抗元朝的浪潮中,凭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更是历史上真正的农民皇帝。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并没有忘记曾经救助过自己对自己好的那些人,尤其是刘继祖割地之恩,如果不是刘继祖,自己很可能还会落得个不孝的骂名。虽说刘继祖已经去世,但是依然封他为“义惠侯”,他的子孙也能得到明朝的庇护。



而当时尖酸刻薄,不讲人情的刘德,朱元璋也并没有因此而惩罚他,据说朱元璋回乡祭祖的时候,刘德看见了朱元璋,心里非常害怕,胆战心惊,朱元璋走到刘德家中,不仅没有惩罚他,还免除刘德几十顷田地十年的徭役。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统一了国家,自然需要民心,此事正好让他博得名声,并不代表朱元璋不恨刘德。


羽评郡主


朱元璋父母逝世,为什么地主应该安葬?题目间接引出了这个疑问。

其实题目的意思是,极度贫困的朱元璋家没地安葬父母,找地主求葬父母之身的土地遭拒,朱元璋称帝后,地主的下场到底如何?

请随有书君看完故事,问题自然就清楚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母以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维持生计。

他16岁那年,赶上灾荒,又闹瘟疫,父母和大哥朱重五都感染了瘟疫,当时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买药了。

半月之内,三位至亲相继去世。

朱重八兄妹五个,大哥朱重五,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还有一个姐姐,他是家中四子。

当时姐姐已出嫁,三哥朱重七倒插门,家中一下子只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

为了让父母兄长入土为安,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跪求地主刘德,看在父母为他家种了一辈子地而从未拖欠过地租的情份上,给一小块地,将父母安葬。

刘德不仅一口回绝,还对兄弟两人破口大骂,恶语相向。

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悄悄给了朱重八一小块地,让他们埋葬了父母兄长。

这刘德如此冷血地对待朱重八,可能记着他的他也说不定,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朱重八是老四,小时候父母疼,兄长爱,虽然家里穷,父母也咬紧牙关硬撑着让他读了书,而且是上的私塾。

只可惜家里实在没钱,重八只上了两年就不得不辍学,随后就和小伙伴一起给刘德家放牛。

朱重八脑子好使,故事点子出的快,渐渐成了孩子王。

一次,孩子们去放牛,两天没吃饭的朱重八盯着远处低头吃草的肥牛发呆。

突然眼冒金光地用一只手半掩着嘴朝小伙伴们小声喊:“哎,你们想不想吃肉?”猛一提神的小伙伴们两眼放光,异口同声地说:“想。”

但转而又耷拉下脑袋,骂朱重八说梦话,馍都吃不上,怎么吃肉?

结果,这帮熊孩子把刘德家的一头牛宰杀后,烤着吃了。

吃完肉的孩子们打着饱嗝,却哭起来,他们不知道怎么向刘德交代。

朱重八往起一站,大腿一拍,计上心来。他把牛尾巴埋进土里,回去告诉刘德,牛钻进田里拉不出来了。

刘德一听,气的七窍生烟,但对于穷的叮当响的朱重八也无计可施,一边臭骂,一边扒下他的裤子,结结实实地暴打了一顿屁股。

言归正传,朱重八和二哥安葬父母兄长后,为了活命,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重八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皇觉寺,剃度为僧。

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加之天灾频发,到处民不聊生,看不到活路的农民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组成了抗元的红巾军。

后来,朱重八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朱重八到濠州城投奔了郭子兴,他全身心投入训练、打仗,他的英勇和谋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和器重,郭子兴给他起了大名朱元璋(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朱元璋,即诛元璋,诛灭元朝的利器),之后把养女嫁给了他。

自此,朱元璋的职务节节高升,最终打遍天下,建立明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衣锦还乡,父老乡亲倾巢而出,俯首跪拜。

心虚的刘德惧怕朱元璋为当初不给他埋葬父母的土地而报复自己,哆哆嗦嗦地跪在人群中的角落里,脸贴地面,不敢抬头,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听到朱元璋找他,赶忙踉踉跄跄,连滚带爬地弯着腰一路小跑上前,低头扑通一声双膝着地,磕头如捣蒜,连说自己该死,乞求朱元璋放过自己家人。

朱元璋把他拉起来,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

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大意就是,你当年所为,也是人之常情,联不怪你。

当初我一贫如洗,你也想不到我现在能当皇帝啊。朱元璋不仅没怪他,反而赏赐土地30顷,且免除其10年赋税徭役(徭役,指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朱元璋问起刘继祖,刘德说哥哥已经过世了。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且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原有爵位)。

故事讲到这儿,问题的答案也随着明朗了。

朱元璋父母逝世时,地主刘德拒绝给他安葬父母的土地,朱元璋称帝后,不但没有报复刘德,反而赏赐他30顷土地,并免除其10年赋税徭役。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对地主刘德以德报怨呢?

首先,朱元璋父母双亡时,地主刘德拒绝给他土地进行安葬,也是本分。地主不是慈善家,没有义务无偿帮助别人。

其次,朱元璋带头吃了刘德的牛,有错在先,也自觉理亏心虚。

最主要的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给了朱元璋地,使其父母兄长得以入土为安。

不看僧面看佛面,朱元璋也不宜再去追究刘德,况且也可以维护他在父老乡亲及文武百官面前仁义大度的伟大形象。

身经百战、历尽艰辛才打下江山的朱元璋,面对一个对自己形不成任何威胁的小地主,已经失去了报复的价值,反而以德报怨是对他最有意义的处理方式。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毕竟维护自己体恤民生、厚德明君的形象,为江山稳固打好基础,比一时痛快报复一个小地主要明智的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朱元璋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他的原名叫朱重八,他爹叫朱五四,十六岁之前朱元璋一直给地主刘德家放牛,是个合格的牛馆。

如果不是至正四年那场大饥荒,也许再过两年朱重八会和村头的翠花结婚,然后像他爹一样给刘德或者他的儿子放牛种地,或者像他三哥一样给人当上门女婿,等着老丈人百年以后,继承一笔微薄的家产,一辈子也就这样或者那样过去了。


但是,命运和朱重八开了个玩笑,至正四年四月初六他爹朱五四被活活饿死了,然后是他大哥,他的侄子,他母亲都先后被饿死了。


朱元璋找地主刘德,求他借点钱给自己父母买副棺材买身寿衣,施舍块地埋葬父母和大哥。


刘德一口拒绝了他。


后来还是乡里的好心人出钱让他埋葬了双亲。

但是朱重八还是面临挨饿的境地,没办法他去黄觉寺当了个撞钟的和尚,做和尚虽然能勉强吃饱饭,但是还是要干活的。


除了在寺庙里打杂,还要出门去化缘,托钵行脚挨门挨户去要饭,受尽了世间白眼,但是也看透了世间百态,自尊被揉碎了踩在泥里践踏了八百遍,这时候的朱重八已经不是那个只会放牛的穷小子了。


经历了生活的磨练,也许会被生活磨去锐气,只剩平庸,也许会浴火重生,顽石变成黄金,朱重八恰恰是后者。


后来他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经过无数战斗赶走了黄金家族建立大明,朱重八也成了朱元璋。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回家祭祖,最忐忑的大约就是财主刘德。


虽然此时他还是财主,但是却不是那个高高在上,撇着嘴看着跪在自己脚下的朱重八兄弟俩爱理不理的刘德了,此刻风水轮流转,在朱皇帝眼里,大约刘德也就是蝼蚁般的存在。


刘德忐忑的等着朱元璋对自己命运的裁决。


但是出乎意料的朱元璋没有难为他,老朱对他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不怪你,我当年穷的时候,你难道会知道我今天能当皇帝吗?这话看着很有人情味。


朱元璋真的很仁慈吗?


未必。


看看大明开国后他对和自己打江山的一帮老哥们的处理,那真的是雷霆手段阎王做派,动辄株连万人凌迟扒皮毫不手软,但是对于这个在自己少年时对自己责难的财主,朱元璋却未必那么恨。


毕竟没有财主刘德当年对自己的狠,也许现在他还叫朱重八呢,他的儿子大约也到了给刘德放牛的年纪了吧。


此时朱元璋对这个无关大局的刘德表现的宽容大度一点,让天下的百姓看到自己是一个不计前嫌的仁慈君主,这样可以收买人心,何乐而不为。何况刘德就在自己的手心里,那天他一不高兴,挑一下眉毛就有一万人有两万种法子让刘德生不如死,这种事朱元璋玩的很溜。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