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準備“交心”了,人類離火星還遠嗎?

經歷6個月航行、近5億公里征程,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26日成功在火星著陸並傳回首張照片。這是人類首個致力於研究火星深層結構的探測器。

業內人士說,“洞察”號對人類火星研究有重要意義,把重點放在對火星內部的探索上,有助於人類更好了解地球本身乃至太陽系,甚至藉助這些信息來尋找系外類地行星。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這張美國航天局11月26日提供的畫面顯示“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傳回的火星首張照片。新華社發(美國航天局供圖)

兩百萬地球居民一起“登陸”火星

“洞察”號有“三條腿、一根手臂”,展開後著陸器寬約6米。著陸器是“洞察”號的核心部分,在火星上的所有探測活動都將由它來完成。“洞察”號上還搭載了3部主要科學儀器,分別是地震測量儀、溫度測量裝置以及“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

與前輩“勇氣”號、“機遇”號等火星車不同,“洞察”號大部分科學任務將通過原地鑽探實驗完成,因此“原地不動”將是“洞察”號今後兩年設計任務時間內的主要形態。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這是美國航天局2015年10月8日提供的“好奇”號火星車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路透

“洞察”號首席科學家布魯斯·巴納特對新華社記者說,科學研究已掌握了火星表面、大氣層、電離層狀態等信息,“洞察”號的使命是通過探索火星內核來分析火星形成的歷史,同時增加人類對地球起源的認識。

美國航天局官員表示,“洞察”號以及其他計劃中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人類親自登陸火星探測的前奏。

另據報道,“洞察”號還攜帶存有超過兩百萬個地球居民姓名的芯片,其中逾20萬人來自中國。

“洞察”號的自白

我是“洞察”號無人探測器。

美國東部時間26日14時47分許(北京時間27日3時47分許),我這個“三條腿、一根手臂”的“地球來客”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

今年5月5日,我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開啟了這次冒險之旅。在我飛往火星之前,已有超過40個“前輩”以火星為探測目標。我聽說,它是太陽系中除月球外人類探測最多的地外天體。

這次我有一個特別的任務,就是要深入火星內部去探測它的奧秘,感受一下火星震有多強,看看火星內核是什麼物質組成的,隕石撞擊對火星有什麼影響。雖然我不是首個造訪火星的“地球來客”,卻很榮幸成為首個深入火星內部的“使者”。

火星著陸向來充滿艱險。我在“進入、下降、著陸”整個過程中,要完成數千個步驟,才能“踏足”這顆紅色星球。

一切都按計劃順利進行。在進入火星大氣層7分鐘前,我的太空艙與火箭巡航級分離。我精確調整了自己的角度,成功讓隔熱罩以12度的角度切入大氣層。

這一步可謂驚心動魄:如果角度稍小一點,我就會被火星大氣層反彈回太空中;如果角度稍大一點,我會迎頭撞上火星大氣層最厚重的部分,它的高溫足以讓我融化燃燒,不復存在。很幸運,我順利闖過這一關。

穿過火星大氣層時,我的隔熱罩經受了超過1500攝氏度的高溫。接下來的兩分鐘內,我艱難減速。

在距離火星表面16千米的高空,我背上的超音速降落傘打開。6個點火裝置同時啟動,隔熱罩被噴射到遠方,使我的著陸器呈現出來,朝向火星表面。

10秒後,點火裝置幫助我的三條“腿”成功展開並鎖定,我的著陸雷達系統啟動,通過向火星表面發射脈衝信號來測量我距離火星表面的高度和下降的速度,為最後著陸做好準備。

在著陸器與攜帶降落傘的後殼分離後,我迅速旋轉飛離原來的路徑,避免被落下的降落傘和後殼擊中。反向助推器點火,幫助我持續減速,逐漸地接近火星表面。在不到7分鐘時間裡,我的速度從每小時1.98萬公里驟降到每小時8公里。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觸地。在我和火星表面接觸的那一瞬間,引擎必須立即熄滅,否則我會翻倒在地。每一步我都小心翼翼,稍有偏差,將功虧一簣。

好在一切都很順利,我最終安全降落在了火星赤道以北平坦廣闊的艾利希平原上——這裡是我的新家。

這是無比驚險的7分鐘,也是充滿希望的7分鐘。

你好,火星,我來了!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為什麼是火星?

人類為何對火星探索如此孜孜不倦?

首先,這個紅色星球被視為人類太空移民的首選目標。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不僅有季節、有晝夜,而且從十幾年前發現水冰,到今年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存在液態水湖,這些發現大大增加了人類在火星可持續生存的可能性。

第二,人類探索火星的背後還有來自政界、學界、產業界等多種多樣的需求。有的認為人類必須成為多行星生物,有的認為生命的火種其實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火星,也有的希望以宇宙探索來推動人類科技的革命性進步。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這張美國航天局在2012年8月20日公佈的假想圖顯示的是火星的內核狀況。新華社發

類距離火星還有多“遠”?

首先,火星不好去。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月球與地球距離的150倍,重重挑戰包括載具和燃料技術如何突破,如何獲得足夠的氧氣、水和食物,以及如何避開或“挺”過太陽風或輻射等危險。

其次,地球也不好回,宇航員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正確對準軌道才能返航。

美國航天局計劃於本世紀三十年代展開對火星的載人探索。不過,對於人類多久後能真正抵達火星,美國專家意見也不統一,認為以現有預算,少則10餘年,多則半個世紀。

在火星上尋找人類的過去與未來

“我們來自何方,去向何處?”自我追問是人類探索的原動力。“洞察”號要探索的不止於火星的“內心”,更是人類的過去與未來。從地球到月球再到更廣的太陽系,人類的探索能力正加速提升,人類恰恰也是在探索中不斷提升自我。

地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從太空望向這個藍色星球時,人類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在這裡和諧共存的必要性。從母星球望向太空時,人類可能需要攜手並進才能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走得更遠。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這是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紅崖地區的模擬火星基地的星空(8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背景鏈接

美國航天局的姐妹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2004年著陸在火星上,實際工作時間均遠超其最初設計的3個月。前者於2011年被宣告任務結束。後者今年6月因火星塵暴與地球“失聯”。

“好奇”號2012年8月在火星著陸,原定任務期兩年。美國航天局研究人員今年6月說,“好奇”號在火星岩石和大氣中發現新證據,顯示火星可能曾經存在生命,甚至可能仍存在生命。

各國航天機構還醞釀著多個登陸火星計劃。2020年前後,美國計劃發射下一代火星車“火星2020”;歐俄計劃聯合發射“火星生物學-2020”火星車;中國計劃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記者:譚晶晶 郭爽 楊駿

監製:李大偉

編輯:孫浩、柳絲、趙嫣、徐祥達、周喆

視頻:孫碩

實習:韓思潔、賴煜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