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镜要追邬思道,雍正为什么说不用了?

红雨说历史


邬思道刚进雍王府的时候,名义上是给世子教书。但是他自己也很明确的知道一点,其实自己是为夺嫡而进的雍王府。邬思道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他对当时的吏治非常的不满意。

邬思道是有通过拥立某个皇子上位来实现自己宏大理想的愿望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最看好的,也是在扬州遇到的最耿直正义的四贝勒胤禛。对而言在别的皇子当中,他也是别无选择的,几个皇子当中,也只有四贝勒胤禛痛恨腐败的吏治,锐意改革的。

但是从第一次谈论追比国库欠款开始,胤禛就给邬思道来了一个下马威。充分表露出来了,他自有主张。

而邬思道你只需要给谋略、给建议就好。这其实是好事儿,作为一个主子,有自己的主张,不万事委于他人,这是成事的性格。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邬思道当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首先不能过于推心置腹,太把自己当自己人;其次不能过于把自己当外人,主仆之间产生隔阂嫌隙。这的确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

但是随着两个人的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邬思道在雍王府生活了十几年,两人有合作,但同时也存在着猜忌,不过基本上没有影响大局。


真正给邬思道心里面种下阴影的那就是坎儿的死。

坎儿的死,其实责任不能完全怪在胤禛身上。毕竟当时特殊的环境之下,谁都没有安全感。从胤禛的性格来讲,如果不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把控在自己的手里面,自己也是不会放心的,那种复杂的环境下,自己怎么死的可能都不会知道。而邬思道让坎儿瞒着胤禛。这是一件非常犯忌的事情。

所以在邬思道的认识当中,自己可能极有可能在事情完成之后处于与坎儿同样的结局。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一定要提出”半隐”,离开胤禛的原因所在。而且按照电视剧的情节,胤禛在继位当天晚上返回潜邸,要去处理事情,究竟要去处理什么事情呢?电视剧其实是没有给出答案的。

但是呢,根据小说来讲的话,他是的确要去处理一些曾经替他办过秘密事情的人。那到按道理来讲在坎儿那件事情上,他其实就是一个共犯了,若不是后面还有用,那他早就应该被处理掉了。

所以邬思道能够逃出生天,被邬思道自己解释为胤禛的恻隐之心。

所以当十三爷胤祥去送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还推心置腹地讲了皇帝与常人的不同,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让胤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

另外还有一次推心置腹的话,就是临走前对田文镜说的,”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他是认为田文镜会因为贪污,而最终迷失自己,最后落得身败名裂。

很显然,邬思道在对胤祥和田文镜的结局上,都猜错了,他还是低估了胤禛的情义。

所以当发大水,河南境内受灾严重的时候。邬思道已经算出雍正会微服私访走到河南境内,探查灾情的。所以自己肯定要面对雍正了。而这一次见面,雍正必然又叫他回去,逃出生天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再回去。因为那样自己的命运又不可掌控了。

所以邬思道以要幕酬的名义,故意激怒田文镜,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大摇大摆的离开田文镜。田文镜又不知道邬思道和雍正之间的关系,心疼银子的田文镜一怒之下,你给我拿着银子滚蛋吧。

是田文静万万没想到,雍正见到他第一件事情就问邬先生在哪里?田文镜终于慌了,就派人去追吧?雍正略作沉思之后说不用了。

雍正又何尝不知道邬思道心里是怎么想的?只是有些结一旦系上之后,想打开并没有那么容易。

即便雍正拍着胸脯告诉邬思道说,您放心好了,我不会杀你的,你功劳那么大,我怎么可能杀你?邬思道也不敢相信啊。

所以邬思道的这个做法,客观的为胤祥和田文镜的良好结局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雍正要用实际行动告诉邬思道,你看错朕了。

所以雍正怎么可能再去追回邬思道呢?追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追回来杀掉吗?那样自己又成什么人了?


炒米视角


在雍正视察河南前夕,邬思道假借幕酬之事激怒田文镜,诱使田文镜赶他走。注意,此时的邬思道并非主动辞行,而是借机逃跑!那么当雍正向田文镜打听邬思道后得知邬思道已走,雍正却为何不追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1.影响田文镜的威信

田文镜刚把他赶走,接着就要把人家追回来,势必影响田文镜的威信!如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李卫在江苏推行新政也是阻力颇多,当个中丞手中调不动兵、差遣不动人,但他会动脑子,即使有困难但是也都克服了。但是田文镜不一样,用康熙的话说缺少忠恕之道,做事手段太直接、狠毒而不留情面,内心很急躁。所以在河南推行新政寸步难行,加上黄河发大水,他要求官员全员抗灾,包括自己都光脚走在大堤上,但是仍然有官员不听差遣。可见田文镜在河南官场是无威信的,同时雍正视察河南时间紧迫,如果此时雍正让田文镜追回邬思道,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不助于田文镜树威!于他于己,都是不合时宜的举动。

2.即使追也追不上

雍正已经意识到邬思道在躲着他,那么他也会明白邬思道对他的为人处事已经了解的很透彻了,所以邬思道既然走了,而且走的很急,那么他就肯定会选择一条雍正根本预料不到的路走。所以雍正即使追,也是追不上的!

以上是笔者分析的两条原因,接下来探讨一下邬思道为啥要躲着雍正。




邬思道从坎儿被杀事件深深意识到雍正心之狠,对于威胁到自己前途的事情势必要斩草除根!即位后又在乎自己的名声,而邬思道作为知晓他很多秘密的人肯定会引起雍正忌惮,克服危险的最好方法就是躲避,所以他必须避开雍正。

毕竟,作为同样了解雍正很多秘密的高勿庸,那下场邬思道可是看在眼里的!!


潮品邦


雍正此时已经是荣登九五,君临天下,通过从李卫处得知将其转给了田文镜作为幕僚师爷的存在。刚好经过河南巡检,处于之前共事过,肯定会向田文镜咨询邬思道的下落。但为何田文镜告诉已经走了并准备去追赶的时候,雍正说不用了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雍正知道邬肯定刻意的躲着自己,毕竟高鸟尽,良弓藏 这个道理谁都懂,而且邬之前参与了很多事情的谋划,为了自保,肯定是想让自己躲的远远的,但是又不能脱离雍正的视线,所以先后选择了李卫和田文镜 2.真的追上了,见面聊什么呢?估计很尴尬,此时的雍正毕竟不是当初的四爷,而是光明正大的皇帝,邬的那些非常之时的非常之策在现在肯定排不上用场了,换言之,就是帝王之术至少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3.可能念在当初邬的功劳,可以说,依据雍正王朝看来,没有邬,雍正是当不了皇帝的,就算当了,也不会这么顺利,既然邬不想再碰面,索性两人相忘于江湖,曾经的幕僚之情也算告一段落 4.雍正此时可能不像当初初登大宝那样防范着邬,而且这么长时间的观察,邬其实对于自己已经很难构成威胁了,索性不计较了,也就没有再碰面的必要了


追光少年ing


这个问题看似一个,实际是两个,要分两步来答。

第一个问题:田文镜为啥要追

首先要从邬思道的身份“战绩”说起,雍正登基前邬思道名义上是给雍王爷胤禛当私塾教导几个世子,但实际上他和胤禛亦师亦友。如果老十三胤祥是胤禛夺权的“武备”,那邬思道就是他的“文胆”。邬思道成功预测第一次太子被废,八阿哥胤禩夺嫡失败,在电视剧中还通过坎儿阴谋算计导致太子第二次被废,还和十三阿哥胤祥一起激起胤禛的夺嫡之心……在雍正继位之后,邬思道又通过田文镜搞倒了天下第一巡抚诺敏和大将军年羹尧。纵观《雍正王朝》邬思道可谓战绩彪炳,其智商在电视剧里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邬思道这么个人为了求生,在雍正登基当晚,为了求生免于被灭口向雍正提出“半隐”,委身于李卫处(其实是被监视),后来又策划跑到田文镜初帮他成为一代名臣。可是,这么个人却因为四千两银子的薪酬和田文镜闹翻。

田文镜没有想到的是,雍正皇帝来河南看他竟然提到邬思道,这让田文镜大为震惊!

这里我来说说田文镜这个人,虽然他大力推行新政励精图治殚精竭虑,但是我真的认为他“媚上”,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毕竟田文镜没有考上“公务员”,不是科班出身,被雍正一步步提拔坐上封疆大吏的宝座。他把雍正的旨意奉为金科玉律,不折不扣执行,不管平民百姓的死活(这一点在原著中描写尤为到位)。所以我认为,雍正问候邬思道的一句话,以田文镜的智商(有点执拗,不懂变通)大概只是单纯的执行雍正的旨意罢了,所以才要追。至于这件事情过后,田文镜一定会从邬思道的种种行事作风,和雍正李卫对邬思道的态度推断出他的地位和重要性!
这是田文镜为啥要追,只是为了完成雍正的一句话罢了。

第二个问题为啥雍正说不用了?

十几年的亦师亦友、朝朝暮暮,让雍正也是很了解邬思道的行事作风,他知道邬思道是故意惹怒田文镜,通过田文镜的手“解雇”了自己,达到真正归隐田园远离政治的目的。既然邬思道做了这样的打算,就一定计划周密,雍正也知道追也是白追,所以是不用了。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我的头条号里有很多《雍正王朝》的视频片段,希望大家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