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人情礼貌有什么不同?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开


家乡是南方,还挺南,在那住到18岁,然后就到北方上大学了,一直定居在北方,又找了一个更北的老公,东北人,已经十多年了,所以对南北差异这个话题还比较有亲身体会和发言权。

在回答人情礼貌差异问题方面,还是想先想想说说吃,胃决定脑袋,我始终觉得人情世故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也与吃的方式有关,吃的习惯影响性格,酒桌文化培养性情。拿吃来说,南北差异肯定是比较大的。在南方吃的饭菜都比较清淡,分量也不会那么大,汤菜、青菜都比较多,而在北方,分量大不说,口味也都普遍比较重,盐多酱油多,纯青菜也比较少。上大学时就深感北方菜口味重的困扰,等到了找东北老公以后,连月子期哺乳期婆婆大肉炖菜也是一个不少,虽然有注意,也并不见得口味减轻多少,可见习惯使然。这种差异因为地理原因根深蒂固,很难动摇,对我这种吃货来说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就像我现在也已经习惯了冬天婆婆搬回的一堆白菜,上菜的时候有一盘生萝卜生青椒生大葱,这恐怕是我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很难想象的,就像有次父亲面对我家婆婆端上来的一盆手工包子,惊奇地感慨,这是一顿午饭?到了晚上面对一盘大炖肉,又惊奇地感慨,这是一顿晚饭?我想他肯定很难理解,因为在南方,一顿饭是挺多搭配的,肉菜、青菜、汤菜之类,每个分量也不是特别大。当时我心想就不要跟他说,我们已经接近一周很少吃过青菜这个事情了,因为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是那种绿油油的素炒青菜,是被单独当做一道菜的,或者打汤的,而在北方,青菜这种东西可能也可以是炖菜里的胡萝卜、土豆、豆角、洋葱之类,青菜打汤这种事情似乎更少了,萝卜丝打汤倒还有点可能,hehe。在饭菜的分量上,也有挺大差距,在东北吃饭,我时常感慨于每一道菜的分量,因为每一道菜,都基本是我在南方吃菜一道菜的2到3倍,在北方生活久了,连饭量都难免大了以来,以前在南方每次吃饭也就吃一碗饭的三分之二,吃菜吃的更多,在北方现在不是吃三分之二碗,而是满满一碗饭再填三分之一,我时常想,这恐怕也是北方人魁梧南方人纤细的主要原因?在东北,烧烤串啤酒摊非常常见,喝酒方式也比较粗犷生猛,这一点大家可能感同身受的也比较多,就不累赘了。

讲完吃再来看人情礼貌的差异,可能正是吃食文化的影响,使得南方人性格较北方人还是婉约多了,南方朦胧细腻,北方爽朗热情,这个基本是个普遍现象。在南方的社交,都是认识挺久的老朋友,大家找个咖啡店或是小摊小店,慢慢聊慢慢品,甚至地理位置不错的,看山山水水云淡风轻,这种人情礼貌不是自来熟的,需要慢慢培养,细水长流,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敞开心扉的,自扫门前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做件事或是想找个人干点啥,似乎都要琢磨半天,方才开口,大多都是经过“酝酿”的,生活中普遍也比较实际,比较现实,相较北方我总感觉焦虑的事情比较多。而在北方,热情,爽利,很多时候有一种优越感和自在洒脱,似乎很多事情都满不在乎,也的确他们注意细枝末节的事情比较少,更在乎的是情绪上的快活。这可能跟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北方的秋天,天朗气清,湛蓝的天浓烈的秋叶,心都透彻得不行,到东北,白雪皑皑,满眼乾坤,真心自在舒服得不行,还有什么愁心事呢,就算有抽心事,跟兄弟姐妹们唠一唠,跟哥们姐们聊一聊,热心肠的可真多的是,陌生人很可能都比南方的亲戚更热情,恨不得掏心窝子给你。东北人就更猛烈了,我在东北小住的感受是,有困难大家帮,出谋划策,三姑六姨,真是好不热闹。待人接物、说话什么的也都丝毫没有遮掩,你分不清真心假心,但那扑面而来的热情,真真是让人没有防备。但热情猛烈,情绪也比较猛烈,话到急时,可得注意着点,在南方可能还迂回琢磨个半天话也没出口,在北方,可能不止话到了,情绪也整个很激动了。但这种热情的反面,可能留给个人的独立空间也不足,这一点我生娃以后感觉很深,有种个体是属于集体的,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心直口快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不足,经常让我这个南方人在某些时候,觉得略略有些尴尬和无奈。

总体来说,北方人更多是人情社会,圈子社会,南方更加务实一点,语言表达方面也没有北方人那么善侃,比较含蓄暧昧一些,琢磨话需要动动脑筋。而在北方,很多大街上的大爷大妈每个人都可以脱口秀,在南方,想让人多说一句话常常被遭到拒绝,北方是拉着你侃,这点区别还挺明显的。而且具体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城市,差别也是蛮大的,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南方北方生活久了,觉得这些性格自有原因。北方的礼尚往来,多爱热闹也跟天气那些大有关系,大冬天的,大家只能在家猫着侃,南方,气候宜人,待人接物里更多对生活细节的追求。

“南桔北枳”,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南方北方住住,自有乐人之处。挺好。


齐昂格先生


我本是北方人,大学在南京读的,后又去了不少南方城市旅行、采风,接触了不少南方人,遂凭着个人的那一点敏感的情绪,对南北方的人情礼貌稍稍有一些感受。

北方人,热情、直率、豪爽、开朗、直接、简单、不拘小节,这是北方人最迷人和最可爱的地方。他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纵情欢笑,豪气满怀。如果你来做客,北方人定会用百分之二百的热情招待你。像草原人,面对来客会烹羊宰牛地给客人一切好的。对待朋友,北方人很少设防的,一旦认定你是朋友,便捧出自己的十二分真心去对待你去爱护你。

但我又顶不喜欢北方人在酒桌上那一套繁复的。北方人豪爽,自当是爱开怀畅饮。只是一切和官场、生意有关的大事小事,都要在酒桌上去进行,敬酒、劝酒、逼酒都是常有的事,非得喝得面红耳赤,摇摇晃晃,这事才算是能谈成。所以,我是格外惧怕着北方的酒桌。


不像南方人,更喜欢在喝茶中,在细致中,在交谈里,去谈事情,把事情谈得有眉有目,细致入微又和和气气。


北方更像是一个人情社会,越是小的城市,人和人之间的人情世故越是复杂和繁琐,我把这事儿交给你办,不是你多有能力,而是我们这关系多么的瓷实。“关系”在北方是顶重要的。

南方人,更简单,在简单里还透着一些心细如发,南方人也热情,但还透着一些克制。“克制”是个很好的形容词,人一旦懂得克制,大脑中的理性便占主导,理性能让人不犯傻,理性能让人不受伤,这是顶好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不假的。南北方人在人情礼貌上,无论是如何的不同,也没有影响我去结交南北方的朋友。相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背影,相互碰撞,会产生更美好的火花。


大饼卫星


关于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南漂”广州,在这里居住了18年,也算有点发言权。

记得刚到广州,单位中午下班,和同事一起吃饭,吃快餐,一盘米加上一荤一素两个菜,饭吃完了,我就先把大家钱都付了。因为按照北方的思维惯性,抢着付账,结果,几位同事面面相觑。下午,专门一位同事过来找我致谢,并询问该给我多少钱。我说不用啊。后来我才知道,人家习惯了AA的,一般同事这个界限划分的很清晰,我这样做反而给人家一定的压力呢。

总体来说,北方更多的是人情社会,圈子社会,熟人社会。办事先找熟人,而不是按照程序走。我给我女儿把户口从石家庄迁到广州,各种资料按照要求弄齐了,然后到办事大厅,柜台前取号,前后20分钟,就办完了。我自己都觉得不正常,还多余地问了办事警官一句话:“这就完了?”“是啊,还有什么事吗?”。广州因为有千年的商业传统,在遵守规则这方面是北方许多地方比不上的。时间长了,有很多经商的朋友一起聊天说,还是喜欢跟广州人做生意啊,跟北方人做生意,饭桌上称兄道弟,打的火热,什么都拍胸脯没问题,真到了签合同打款,就开始磨叽了。规则意识不强,当然这些年随着中国营商环境的整体提升,这种情况有一定改观的。

按照规则办事,少走弯路,节省大家的时间,这也是我选择住在广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广州的服务业是全国最好的,没有之一,在广州的茶楼酒肆,服务员真就是百依百顺的样子,当然比香港和日本还有差距,但就全国范围来说是最好的。在老的茶楼喝早茶,比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陶陶居这些老字号,一壶茶喝完,把茶壶盖半掀开,服务员看到,就会默默过来,给你添水添茶。相比之下,我在北京经历的有些服务员的态度和服务意识,那真是比顾客还牛三分。当然,随着国家的发展,各地服务水平也在提升,不能一概而论。

俗话说广州人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说的是广州人的实在,老广州人确实是非常友善实在的,语言表达方面也没有北方人善侃。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街头采访节目,就是模仿cctv《你幸福吗?》那种采访。在广州街头、人民公园找广州老人家,不是被拒绝,就是完全说不出一二三。相反,在北京我们也进行过类似采访,北京奥运会时,什刹海附近胡同里,那真是口若悬河,说完了,回去看录像回放,基本不用剪辑,全能用!


流氓的历史


我的家乡在成都,算是南方。曾经前后在北京生活了将近十来年,这是北方。期间在广州、上海都住过,最后定居杭州。这是我所有的生活轨迹,也算是南北城市都有体验了。

我先来讲南方吧。南方,也有不同层次的南方,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我的家乡成都和杭州就很不同,杭州和广州就是两个世界,而上海更是。成都好戏谑,就是爱开玩笑,你去看看川博里那些陶俑就知道,载歌载舞,弹琴说唱,吃喝玩乐,这个地方的人开心了几千年,嗨了几千年。成都的快乐有种热闹的世俗化的特点。比如打麻将这件事。。。我这个成都人来杭州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心设计用高档的优雅胡桃木做了一张无敌麻将桌!成都人到一个新地方,组建社交的最好方式就是麻将啊!麻桌上见一切人性和哲理难道不是么?!在杭州不是,杭州人也爱玩,但是人家玩的是琴棋书画山水园林,开始还陪我打过几圈(我强行教的成都麻将),后来就委婉拒绝了。然后我那张高级麻将桌彻底的寂寞在角落中,让我心生一丝遗憾。杭州人真的礼貌,优雅,但是杭州人也有极其分裂的一面:你在路上开车就有体验了,那叫一个猛。变道不打灯,全靠司机间的心灵感应。但是活泼的成都人也好,优雅的杭州人也好,比起北方人,都有一个特点:言语间都有一种暧昧的复杂度。南方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吃的看的都多。性格都比较有层次,不是一下就能自来熟的。要慢慢来,而且南方人对人好,是慢慢告诉你,他(她)在自家生活中的一些窍门,怎么腌菜啊怎么醉螃蟹啊,人家愿意和你聊聊这个了,你才成为一个南方人愿意打交道的人。

上海人不太熟。略过。广州人比较实际,没人关心你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人人都在“揾食”,只有在上下九东山口这样的老街,能感觉到生活的烟火气,那些老人家都有一丝热肠。

而北方人,第一次见面,就能把心窝子掏给你。一种比较猛烈的东北那种,其实有些让人吃不消。但是有一种直指人心的震撼,不能都说是假的,哪怕是假的,南方人一辈子也难体验一回那种热情似火啊。所以我蛮爱看刘老根大舞台的。北京人呢,也热情,但是有度,而且言语讲究熨贴,你不注意,根本感觉不出来人家的优越感。我觉得有优越感很正常,毕竟首善之都。北京人有一种飒和洒脱,什么都满不在乎似的,不像南方人那么焦虑。我妈为了一坛泡菜,真的能愁死。北方的爽利,高远,在秋天的时候,你在北方去感觉一下,天地都明快,空气透明,热烈的蓝和彩叶的黄,对比之下,心都能碎。在歌曲里,我偏爱民谣里西北一派,就爱听爷们吼一句黄河的水干了,修他妈的铁桥做啥呢;早知道尕妹妹的心变了,谈他妈的恋爱做啥呢!

南方朦胧细腻,淡淡的;北方爽利热情,浓浓的。我是南方住住,北方住住,差不多觉得人生就很满足了。


桑格格桑格格


其实无论南北,总体上相差不会太多吧。

我是东北人,所以看南方人的时候,总觉的他们过于算计、过于精明,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人还可以这样么?即使是兄弟姐妹也要计算一下得失,太累了。哦,可能在东北人的印象里,南方大多是指江浙一带,其他的,至少我不知道该不该算南方。

回到北方,可能没有那么精细,但总体上不会相差太多:哦,我小孩结婚你给了500块,半年后,你小孩结婚我给多少?800吧,还有利息不是!这顿饭我请了,下顿呢?还我请?下下顿,抱歉啊,家里有事,要不改天?

所以吧,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不同罢了。地分南北,人可没有那么多哦!


坤之初六


作为一个在北方和南方都呆过的人对这个最有发言权。北方一望无际大平原,南方连绵不绝的群山。北方少雨,南方到了梅雨季节就会有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北方的雨下的大,来的快走的也快。南方的雨滴滴答答欲罢还休,一下一个月或者更长。或许是地理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南北方人迥异的性格。

南方人细腻,北方人粗犷。南方人小家碧玉,北方人五大三粗。北方人直肠子,有话不说堵得慌,南方人比较婉转,喜欢正话反着说或者反话正着说,兜兜转转就是说不到正题。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讲,一眼望去,基本上就能分清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也许是南方多水的原因,南方人皮肤普遍较好,而北方人,环境污染严重,水也没有南方的多,皮肤相对比较粗糙。


悠悠悠汐


南方不太了解,我是北方人,北方的人情礼节有自己的特色,就拿吃饭来说吧。

北方人豪爽,朋友来了必招呼三五好友请一桌,桌上少不了喝酒,一般都是高度白酒,小老窖、特曲之类,三杯集体巡回热场,然后开始单打独斗打通关,整“扑克牌躺倒喝、横着喝、立着喝、端分酒器喝”之类的酒桌戏,内时候的酒桌流行语就“酒嘛,水嘛,喝嘛!”“不喝不是儿子娃娃”“不喝不给面子看不起我”“不喝完剩点酒你养小鱼呢吗”……热情待客是热情了,但也让好多内地不能喝酒的朋友着实消受不了,来三天醉三天,记忆堪称恐怖。

不过这几年这个酒文化也在变,尤其是年轻一代改良较多,有些喝酒的讲究已经忘差不多了,加上开车的人渐多,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劝酒的法律意识在增强,劝酒风已经减了很多,敬酒不会强人所难,身体第一,工作第一,感情第一,也不会每逢饭局总是高度酒,会尊重你的喜好,洋的、红的、啤的也是可以的,喝茶喝水也可以,熟普观音什么的自己选。

以前那种往死里整的喝法,少多了,不是没有,在一些更北边更基层的县市还是会有,尤其是比较好的发小那里,也看人呢,没办法,吃饭嘛,无酒不欢,酒是让一个人快速进入放松氛围的催化剂,让你能快速找到一家人的感觉。

在新疆,以前请客吃饭,南方朋友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一桌黑”——肉多菜少。

北方冬天冷,以前新鲜菜少,一般就是老三样“白菜洋芋白萝卜”,所以吃肉是常态,来客人宰个羊宰个鸡,拿出来最好的肉做出不同的花样来吃,让你来一趟重三斤不是玩笑;

现在随着储运条件的改善,本地大棚蔬菜的菜品增加,南方冬天能吃到的,北方也都有了,不在家吃,到外面下馆子吃的也更丰富,天南海北的菜系都有,巴基斯坦的海鲜过来了、本地产的三文鱼和海虾也上市了;不过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豪爽劲是从来没有变,饭桌上还是少不了本地特色的肉——烤肉、清炖羊肉、风干肉、大盘鸡之类,只是做得更精致,没有肉就不成席,让你来一趟重三斤长长膘也是难免的。

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礼节讲究,比如十年前我去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牧民家做客,那里的蒙古族是土尔扈特部后裔的一支,在蒙古包里,排位有序,很尊重客人和长者,长辈开动,晚辈才跟着吃。

那里盛产黑头羊,手抓羊肉好吃,整锅煮,不放什么作料,出锅撒点皮牙子(洋葱),大快吃,不过吃肉得讲究。我刚开始就不懂,抓起一块羊前腿肩胛板的肉就吃起来,因为从小跟哈萨克族朋友一起在农村生活长大的缘故,我吃肉吃得还算干净,拿小刀子会剃得很细致,不浪费一根肉筋,甚至骨头干净到狗见愁的程度,但是要注意切肉的时候拿刀的方式——刀刃那一面一定要对着自己削,不要刀刃(危险)对外对着周围人削,不礼貌;

吃完骨头放下,旁边一位拿起来看了看,在薄薄的骨板上按了一个缺口;见状我有些纳闷,就问有啥讲究。人说:我们这里吃这块肉(前腿肩胛骨)么,有讲究,这叫团结肉,这个肉连着上下,起到团结协作的核心带动作用,一般都是要由长者拿小刀切成小块放到肩胛骨骨板上,给在座的一圈人一人分拿一块吃,这样大家才会觉得吃饱了,有着团结分享的寓意,吃完的骨头撇个缺口,放回盘子,表示这个骨头不能再吃了,别人也不会碰了。

这是有渊源的,据说当年英雄的土尔扈特部十几万人浩浩荡荡从沙俄伏尔加河东归长途跋涉返回祖国故土,一路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冬天冷,缺衣少吃,死了不少牲畜,也死了不少人,十几万人回来就剩几万人,所以一路上大家都是抱团取暖,有吃的互相分享,当时羊前腿这块肉个头大、肉质好,分肉的人用小刀把肉切成若干小块,放在骨板上,大家分着吃,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从此就形成了习惯。当然也可能还有别的说法,或者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讲究,但形式感差不多,才疏学浅就无从考证了。

听完这席话,很是汗颜,当然不知者无罪,主人也不会因此说你个啥。只是后面再吃肉,就很注意了,那个肩胛骨么,我最好还是不碰了哈哈,让懂的人搞。

吃肉还是小事,可别使劲盯着肉吃,往往吃完手抓肉,后面还会上一大碗——注意,是一大碗羊肉汤煮的热腾腾面条汤,也非常好吃,但是往往端到你面前的时候都会让你一脸懵——肚子装那么多肉了,那还能塞的下?但主人的热情在那里呢,好歹你也得硬着头皮吃掉给个面子不浪费吧,反正我是喝完了。

当然,那地方喝酒跟有特色,下马(车)酒、上马(车)就不说了,敬酒礼仪也很多,去的次数少,我是记不住了,印象深刻的是在有些敬酒场合,席间各种花式唱着歌给你敬酒,那唱起来的就是个万利达卡拉ok,一桌人如有北京的,敬酒歌能给唱出京腔,有河南的,给你唱豫剧……让你仿若家乡此刻就在此地,乡音缭绕,盛情难却,你不喝都不好意思,很快就倒下了。

我的一些经历,先说到这里吧。


我是你的背心


南方的人情礼貌不大了解,我这属于东北四线城市,拿结婚人情说,如果给子女办婚事,直系亲属五千以上,一般亲属好朋友一千左右,一般朋友二百到五百。婚宴一桌一千多。一般情况下婚事不请不到。如果是白事情,如果告诉了,一般关系二百至五百,特殊关系五百以上。平时亲属朋友之间的请客,在我们这个地方,一般是轮流坐庄,包括亲属朋友,一般心里有数,这次你请了,下次我做东。逢年过节,主要给长辈拿些礼物看望,求人办事有过的除外。这是我站在一般人角度上看到的我们这里的人情礼貌。


难以忘怀3对付闹吧


我自己的感觉是:

1、北方人普遍热情好客,初次见面很舒服,但必须知道“哥”只是一个称呼,千万不要觉得真是兄弟了。

2、北方人民一般都淳朴,虽然很多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公共场所礼仪,例如说话大声得不得了,坐飞机火车什么的把鞋脱了、随地乱丢等(大城市少点),但基本上是没人教育宣传所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不好。

3、南方普遍比较传统,真正的重人情,但表面上冷淡。封个红包不会在乎里面多少钱,什么节日祭祖,家里有牌位的一般都在南方,特别是珠三角一带,七月十四烧衣、打小鬼,清明每家每户插清明柳我只在珠三角见过,广州和香港国际化那么深的大城市居然一点不少,这在国内很少见。

4、整体而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富有,但珠三角除了广州香港佛山等古老城市感觉很文明很有国际范外,总体素质不及江浙上海一带。去两个地方的农村看看就很大区别。

我是广州人,但论综合还是选江浙沪区。各位老乡别喷。


eldan-chen等叔


走过中国许多山河,不过真要是细细品味各地的风土情色、人情冷暖,就真的要在当地住上一段时间才可,这么算起来,我真正意义上所待过的地方就只有三个:山东、江西、广东,只是这三个地方恰好是中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山东作为我的故土,可以说的实在是有很多。只从人情礼貌方面去谈,率真、朴质、踏实、勤恳这些继承于孔孟的品质,仍在山东人的骨子里流淌,由此引发出山东人在人情方面的表现是好客、热情、大方,但却十分要求面子,讲究人敬我,我必回敬,哪怕这只是面子工程,也不得不做,因而会有许多不想做,但碍于情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江西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江西待了七年多,在这人生四分子一的时光里,我度过了整个青年阶段,认识了许多朋友,说实话,当年刚入江西,我是孤独的,没有了呼朋唤友高呼哥们义气的豪情,取而代之的是丝丝入扣的精打细算,毫不夸张的说哪怕是朋友欠了1毛钱也会在事后还上,让当年的我觉得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后来相处久了才明白这种精细也恰是江西人的人情礼貌,恰似兰尼斯特家族族语:有债必偿。在这里,面子可以放一放,里子不能少。

广州是我人生第三站,来这里整整三年了,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这里的人情礼貌是啥,大家一团和气,或许和气生财就是广州人所追求的吧,没有一掷千金的哥们豪情,也没有斤斤计较的精打细算,在这里感受更多的是追求双赢,就以结婚送红包这事来说,新郎新娘收到红包后必会回一个小红包,不在于钱多钱少,但讲究有进有出。

总的来说,整个中国的人情礼貌虽有细致差别,但也不至于非要单列出来说个家长里短,同为华夏子孙,人情礼貌基本一致,拉关系、讲人情不就是南北方都会的吗?就好比东村人喜欢种萝卜,西村人喜欢种白菜,而在这里说来说去的人,再仔细看看是不是真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