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令五申不让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而培训机构却越来越多?

享受阳光46572843


为什么三令五申不让在职教师补课,培训机构却越来越多?

一、不让在职教师补课合法合情合理

从身份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教师工资完全由财政拨款,待遇参照公务员进行保障。既然担任公立学校教师,就得服从国家规定,教师和公务员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最大的缺点就是约束多。要知道公务员也是不允许兼职的。

从工作看,如果教师同时在校外兼职,就会真的出现“课上不讲课外讲”的情况,就算该老师品德高尚、不存私心,也会影响正常工作,毕竟人的精力有限。

二、培训机构越来越多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培训机构属于民办教育机构,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目前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艺术教育、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机构,;二是语数外等学科类教育机构,比如学而思、新东方、高斯等;三是一对一对家教类机构,比如学大、龙文等,还有一大批小机构。

大部分机构教学内容与学校教育是两个系统,并非简单性的学校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提升。就那拿学科教育机构来说,奥数教学与学校数学基本是两个体系,外语现在许多是外教教学,要么使用英美原版教材,要么就是使用新概念英语,语文则在走大语文概念。

培训机构早期确实很多师资来自在职教师,不过这些年来已经越来越规范,基本上以自有师资为主。其实,不允许教师兼职,对培训机构也是一种倒逼。目前大的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专职教师为主,如学而思、高思等。

存即合理。这些机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有教育需求。两大原因,一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从而造成了以超前教育为特征的恶性教育竞赛;二是学校分层教育不够,难度偏低,好的学生吃不饱,导致许多家长不得不校外上辅导班,典型属于被减负和快乐教育害了。

三、越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地方上辅导班越厉害

老杜有一个观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上培训班的风气要更盛。一方面,经济越好的地方,家长有更多的收入可以投入教育,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倡导和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更早。

为什么贯彻素质教育越早反而补课越盛?不应该相反嘛?一方面,倡导素质教育的地方,兴趣班会更多;另一方面,学校减负更狠,教学难度也低。但是高考指挥棒又不会考音体美,高考依然要进行残酷竞争,怎么办?只能校外自己补,家长自己补。

不知道您认同老杜的观点嘛?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最后,求赞求关注😄


杜图图大美育


我能说一句话吗,我是一个一线老师,工作十六年,很辛苦,工资很低,我也在外面带课,挣得收入还可以,但是不带自己的学生,来了也撵走。如果能教好,你来补课干嘛,如果教不好,你来补课干嘛。所以说啥不带自己的学生。我外面带课学生很欢迎,很受学生追捧,挣得也是辛苦钱。但是本校课堂中总有一少部分学生不听课,我用了个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你妈做饭好吃吗?饭馆的饭好吃吗?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你妈做饭很好吃,但是你不爱吃的原因是你妈该给你做饭,补课机构就像酒店的饭,偶尔吃一顿味道很鲜美,但是养身体还是多吃家里的饭吧!


魔鬼教师


假如所有的教师都不补课 ,假如我们取消一切课外辅导班,不管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学校的,还是培训机构的,自己的老师上的,还是大学生研究生上的,统统取消,那么,设想一下,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这些时间里能做什么?我们希望他们在大自然中奔跑;在家里做做家务,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看看世界名著,搞搞琴棋书画,成为一个有品味的人。或者去工地上搬搬砖,体验一下人间疾苦,生活的艰辛。我相信你一定是这样想过,也这样尝试过,我也相信你最后一定会发现,那些美好的愿望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而已。如果有大把的时间,孩子们宁愿呆在幽暗的网吧里,不分白天黑夜地沉溺于血腥暴力的虚拟世界里,或浏览那些这个年龄不该看到的网页。或手机不离手,成为资深低头一族。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控制了每个人的一切。做为成年人,我们肩上的责任让我们得以脱离于网络的控制。而孩子们,假如失去了学习任务和老师的约束,忙于谋生的父母即没有合理的方法,也没有那么丰富全面的学识,更不可能每日花上几个小时去辅导孩子的功课,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会彻底沦陷于虚拟的世界。 还有一种说法,课外辅导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那么我想问,上网吧要不要收费?电话费算不算钱?孩子们在网上买网卡,买装备要不要算钱?况且,很多人上不起辅导班绝不是钱的问题。从事课外辅导这些年,记不清给多少人义务上过多少课了,如果以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来算,我应得的课时费就算是买不到一幢房子,也应当买得到一辆车了。我不收学费!我象祥林嫂一样对我的学生们重复着这句话,以至孩子们见了我都怕我,经常是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等待着我的学生们,却久等不到。 我孩子也是一个不太上进的人,贪玩懒堕,所以,我认为他的数学家教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因为她能让这个懒堕的孩子跟她学了五年的数学。并且顺利通过了中考、会考。他的历史家教是我从前的学生,他也是一个了不起老师,让这没有耐性的孩子跟他学了两年枯燥的历史,并且继续学下去。他的物理家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他让这物理模拟考只得6分的孩子,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得到B级。 取消教师补课将孩子推向社会培训机构;取消一切补课却将孩子推向网吧,推向虚拟的网络世界。


风笛的课堂


在职教师不补课了,是不是这颗星球上的其他人都不补课了?非也!

有偿补课的不仅仅是在职教师的专利,还有培训机构这种“补课专业户”一直在“磨刀霍霍”。培训机构耗尽洪荒之力抵制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抹黑公办教师形象,如今“终成正果”——在职公办教师终于不敢有偿补课了,那么这些培训机构原本单价50块一节课的补课费现在可以名正言顺涨至一节课300块甚至更多。

贵吗?嫌贵你找你们老师补!看他(她)敢不敢收你!

心疼吗?心疼也得补!否则你的孩子很可能跟不上!

毕竟孩子的同班同学很多都去机构“开小灶”了,公办老师还没传授的知识,培训机构已经开始行动了……这心中的“五味瓶”,估计只有家长自己知道。

培训机构之所以越来越多,甚至群魔乱舞,归根结底在于两个字——“垄断”。君不见某补课机构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每一个假日都赚得盆满钵满;君不见某机构顶级“专家”大放厥词——

“培训学校的老师是心理辅导员,公立学校的老师是孩子的心灵杀手”,甚至连“罪该万死”这四个字都摁在公办教师的头上。

这些机构的牛人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口不择言?最大的原因,因为他们是商人,在商言商,怎么有利怎么整,谁是软柿子就捏谁。

最终结果是:他们赢了,他们的腰包鼓了,他们的机构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他们脸上开始露出“欣慰”的笑容。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些在职公办教师也利用课余时间去补课机构赚外快,或者介绍自己的学生到补课机构去上课。如何根治这种“沉疴宿疾”?这种帮凶比自己办班补课更让人恶心,见一个清理一个,那么估计没有几个人会把自己的饭碗当身外之物吧?想蹭培训机构的饭,你扔掉公职这件“外套”,全身心去机构赚大钱,岂不美哉?

堵住了在职教师的贪念,还要在抵制学生疯狂补课这个节骨眼上“做足功课”,比如发现学生补课见一个开除一个,“露头就打”,那么学生都不敢甚至懒得去机构补课了,培训机构还会越来越多吗?


微雨润苗


前几天,接触一位深圳名校的学生家长,她的孩子在这所名校初一就读。这位家长向我们咨询,怎样补习效果更好。作为老师的我们,一致反对补课,除非孩子有什么知识的缺漏,否则,给孩子补习有害无益。这位家长告诉我们,她希望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不希望孩子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学校课程。但是,她又不得不让孩子补习。她孩子的班上,80%以上的同学都在补习,并且,他们在六年级就“补”完了初一的数学,现在已经“补”完了初二才上的物理。孩子班上上课,老师每讲一个新知识,孩子们都举手说学过了。

老师的教学,都是面对多数学生的,既然80%的学生都学过了,老师就不会仔细讲这个知识了,还有20%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跟上班上多数同学,这20%的同学只好也去补习。这大概就是剧场效应吧。这样一个班级,也许算“上课不讲补课讲”的一个注脚吧。这个“上课不讲补课讲”不是老师主观的行为,补习班也不是老师的补习班,但这种现象却要老师来背锅。

现在的家长,很多人都被商家洗脑了。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吓得家长们赶快去商业补习机构给孩子补习。而且,家长和补习机构把每一个阶段都当着起跑线,让孩子在每一个节点都抢跑。现在,学前就学习加减法,小学未毕业就学初中课程,中考刚结束,就要学习高中课程。这样做,孩子苦不堪言,家长浪费金钱,老师无法按正常进度传授知识。这样的拔苗助长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但是,这种全民补习的现象,就是补习机构乐于看到的。这就是补习班越来越多的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造就了一大批营销人才。现在的补习市场,是营销最成功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以后可以上MBA课程。


非优秀教师


它们之间其实是因果关系的,正因为国家三令五申不让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所以培训机构才会越来越多。

首先,国家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负”和“公平公正”,出发点是好的,这点毋庸置疑。

但问题是,有些时候,好心未必有好结果,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很可能出现。

对于家长来说,都很清楚,不管你怎么“减负”,自家孩子要是学习成绩不好,就上不了重点小学、初中、高中…也就很难上好大学。

而上不了好大学,将来很可能找工作的时候就很被动,整个职业和人生都可能因此而不同。

你不要老拿个案来说事,总体而言,还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国家“减负”的结果 什么呢?

就是本来应该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作业或项目都被砍掉了。不准上了。

那么,首先不干的其实是孩子和家长,那老师,我能不能给你补课费,你给孩子上啊。

于是有人补课有人不补课,这下没钱补课的家长不干了,这不公平,老师不能收钱补课,你都已经拿了国家工资啦。

也还是有道理啊,所以,进一步规定,老师不能有偿补课!严重的甚至开除!

嗯,这下没有老师收费补课了。

可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还在那里啊,反倒因此显得越来越强烈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啊,于是,一大批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了,而且,越是“减负”,越是禁止老师有偿补课,这些培训机构的费用就越来越高。

一两千都算便宜的了,几千几万也不罕见!

以上,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有啥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冯起升


为什么衡水各所名校学生没人补,老师也不在外从事任何形式有偿家教,因为1.老师每天朝五晚十很累。2.两周放小假一次,只放一天,一个月放大假一次,两天,而且作业按小时布置,学生没空补课。3.老师工资是普通公办在职教师3-5倍,而且没时间去花钱,好容易歇班,还不好好放松一下!


没听说过去你的吧


为什么三令五申不让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而培训机构却越来越多?

这恰恰说明了外面机构里的教师主力还真的不是在职教师!


因为我孩子常年出入各种培训班的问题,所以对这个行业多少有些了解,正规的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往往都是由自己的一套学习体系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在职教师来代课不需要“在职教师”的这个名号。他们会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培训体系以培养自己的“员工”上岗。对他们来说人员的配备是非常有计划性的。


那些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固定师资的“机构”则不然。往往这种机构是在假期临时批凑的,由于没有足够的、稳定的教师团队,所以就会出现请在职教师代课的行为。个别机构会以“名师”、“在职教师”等作为招生宣传的卖点。但是这种补课往往是“季节性”的,如果日常也能稳定生源,那么这家机构也必然会走向正规化的。而一旦走向正规化,那么它的人员建设自然就会提升上来了, 而对在职教师的以来也就会越来越少了。



“小作坊”补课就不好说了,这里面有的可能干脆就是在职教师办的,有的可能是家长们拼课的,有的可能是创业初期刚刚开始起步的,还有的可能是类似于托管机构增设的增值业务等等。由于它比较小,本身的社会影响也不大,更加是多数人其实是很难找得到的,所以这块是最容易收到禁令影响。但是由于它足够的小,所以实际上也是比较难查的!


他们能比得上教师?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好说!

这得看你怎么比较了!

在职教师中非常优秀的我见过,非常差的我也见过;机构里的优秀教师我见过,机构里的差劲的教师我也见过。

我觉得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能不能在机构里给孩子找得到优秀的教师,能不能在学校里遇到优秀、超级优秀的教师,前者会因为个人(家长、孩子)的需求不同导致选择上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后者却不是很难,因为绝大多数在职教师还是很优秀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机构教育不是普通的教育,它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补充教育”,而这种补充从其性质上分了“补习”和“提优”两类。很多家长不得不给孩子选择的原因无外乎要么孩子在学校学的不好(原因可能有很多),要么孩子在学校学的很好感觉吃不饱。而学校教育是很难给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的尤其是小学这段时间。考虑到未来的“应试”,那么大量的出现上培训班的情况也就很正常了。


最后我想说培训机构的增加或者减少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当需求不在的时候这块市场自然就会萎缩。为什么很多教育质量一般或者比较差的公立学校上辅导班的会多于私立学校的?说到底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家长、孩子们的需求,那么当这种需求产生了,学校不能给予的话,自然会出现去社会上寻求的情况。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傻逼家长被人耍了还在给人唱赞歌了,校外辅导机构都是请的末流的教师,甚至没有资格说人在辅导,家长还高高兴兴的去送钱。想当初学校补课收那么点补课费家长有闹有告的现在好了多花几十倍价钱,还的来回接送,傻逼家长们没毛病了吧,活该活该!!!!


哈哈好时光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有偿补课“六条禁令”,各地各学校有偿补课戛然而止,教师也有所收敛。至此,各地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时下,我们一所普通初中大门口附近就有数十家挂牌的培训机构,小区内“黑班”更是无计其数。固然,三令五申不让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为培训机构提供了大量生源,减少了强有力的竞争。但培训机构增多更重要的还是政策的鼓励和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所迫。最初的培训机构,与其说是机构,不如称其为“补课班”。就连全国最大的培训连锁机构新东方,其前身无非就是在职教师俞敏洪和同学两个人开设的”补课班“。时至今日,禁止教师有偿补课,最初的老师“补课班”,有的销声匿迹,有的老师下海继续办班,一部分发展起来,成为目前的大型连锁机构。


作为一名教师,最初的“补课”都是无偿的,义务的。当初,我担任72名学生的班主任,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任课教师为了几个不及格的孩子,有的课间辅导,有的午休时间“补课”,像我们班主任通常把白天时间留给科任老师,只能是晚上放学时间“补课”,有的时候怕家长担心,就到学生家里义务“补课”。在那个时候社会“补课班”根本没有市场,后来老师义务“补课”逐渐走向“有偿补课”,社会培训机构开始出现了,不过授课老师在职居多。今天,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被禁止,大量大学生涌入培训机构,成为授课“骨干”教师。由此不难看出,政策性扶植培训机构,更多的就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当下,社会培训机构愈来愈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需求,家长需要。如今,中高考指挥棒不停的旋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之现今教师有偿补课不成了可触碰的“红线”。社会培训机构在此时此刻日益壮大,自然见怪不怪,不足为奇了。前日,各部委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其根源就在于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良莠不齐,导致市场混乱。更多的家长花费“天价补课费”,结果孩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太多的问题,过多的纠纷,再不整治,恐怕后果难以想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