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這麼多卻出不了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

黃蜂二師兄


題主的問題很好,值得深思。我國現有博士生八萬人,研究生大概二百萬人,研究生錄取率29%,每年新增50萬人,人數居世界前茅。先談談這些研究生博士生都在做什麼?



1)缺乏宏觀調控。高端人才以什麼為調控的標準?各高校各自為戰,缺乏宏觀指導,國家需要農業還是工業研發人才?未來需要多少高端製造人才,各層次比例?比如由中科院發佈需求指導和管理。


2)人才浪費嚴重。新一季國企招生開始了,大家可以看到,中石油基層操作工都要研究生,銀行裡每天打一到十的數字也需要研究生,讓博士生做高管,讓博士生去互聯網公司裡當碼農,這要浪費多少人才?它們的心態是反正高文憑的人多。

3)兩尖無法對接。大家知道世界先端前沿在國外,而出國的就不願意回來,把這些最尖端的人才白白送人。要麼在國內課題研究還缺乏與國際接軌的帶頭人,科研資源經費都落實不到位,也是難出頭的原因。



4)理論和研究兩手都不硬。理論上以發表論文為功利性,而研究方面又太重形式,很多高端院校論資排輩,像屠呦呦這麼大貢獻卻層層設限,為國爭光為什麼就不能破格升院士?


黃蜂二師兄


你看看當下我們的專家教授們都在搞什麼,就知道為什麼中國拿不到諾貝爾獎了!溜鬚拍馬,胡說八道,資本家的走狗,就是這些專家教授!


記憶被強拆了


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這麼多卻出不了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因為過度的對科研進行量化考核,過度的對教育教學進行量化考核!

比如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就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在她獲獎以後,人們驚訝的發現,她是一個三無科學家——即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無院士頭銜。仔細分析她的履歷發現,她是幾十年如一日投身於研究,從1955年參加工作開始就一直不斷的從事研究。直到文革後1979年,她才被評為副研究員。但是現在的很多人,甚至在25歲就能直接成為研究員。這樣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必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科研上,而是獲取職稱上!而職稱評聘都是要量化考核論文和科研項目。最終結果就是炮製論文,批量完成科研項目。但是,可能對科研的貢獻微乎其微!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教育,這也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因為,我們隊教育的理解就是要不斷的完成任務,因此小孩從小就是機械的完成繁重的作業,而不是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從而使得他們對知識的學習,更得心應手;對實際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並沒有太強的能力。這樣的狀況就是,一旦學生畢業走上研究崗位,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完成任務,而不是探索未知世界!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做出具有開創性的成果?又怎麼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當然,隨著楊振寧先生等諾貝爾學科學獎獲得者,回國執教和支持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等舉措;隨著國家對大學教育的極其重視。我們相信未來中國的諾貝爾科學獎會越來越多,碩士博士們也能為科研做出更大的貢獻!


地震博士


這個問題比較大,可以寫篇10萬字的論文。

同時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中國人共同的疑問。

我簡單地說一些我的理解吧。

中國人很少得諾貝爾獎有一下幾個原因:

1.我們的教育比較務實。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個基本國情一直都沒改變。在經濟、科技上我們都落後資本主義發達強國美國英國等。我們的研究生多是因為我的人口基數多,算成比率,其實我們的研究生根本不算多。現階段我們的重點是發展經濟和科技,對純學術的投入和重視還是不夠。

而且諾貝爾評的獎只有6個,物理、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獎和經濟學。2015年我國的屠呦呦獲獎就是在醫學。

2.再看看諾貝爾評獎機制。諾貝爾是推薦制,不能毛遂自薦!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如果不能被他們推薦,根本沒有資格評獎。如果你做的貢獻沒有輻射到全人類,很難被他們推薦!

3.中國的科研環境不如英美國家寬鬆。一些祖籍是中國的科學家,如錢永健、高錕等,都是在美國從事研究獲獎的。

4.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發展中國家,諾獎大戶美英德法等是資本主義國家,是發達國家,我們現階段確實沒有條件跟人家比這個。


美芽聊藝術


因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出問題了,教育過度產業化


zhangwei6668


我想說一個事情,那就是真正理論突破的土壤是什麼?設備?經費?還是高智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貴族精神和氣質。這裡的精神和氣質,並不單單是物質那麼簡單,而是建立在物質豐富基礎上的精神的富足。

理解這個問題,我來舉個例子,達爾文。

達爾文是個典型的富二代,但是身為名醫的老達爾文很重視教育,看兒子並無心接班,於是把達爾文送到了劍橋的三一學院學習神學,想讓他將來當個神父。並不辛苦,還受人尊敬。於是達爾文就在劍橋求學,然後還得到了父親的資助去參加了小獵犬號的全球航行,並且也是在這個旅程中,提出了最初的生物演化的理論。

再說個八卦,達爾文和表姐愛瑪結婚的時候,雙方父母給了他們2萬英鎊作為家庭開支,那可是1839年的2萬英鎊,整整2萬磅白銀啊。所以達爾文一生都在追尋生命起源的真相,而且滿腦子都想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說達爾文不是諾獎時代的人,那我們來說說諾獎得主吧。前兩天剛看了費曼的生平展覽,簡直震驚了。費曼先生不僅僅改變了我們對物理的認識,對量子力學的認知,甚至還在納米技術上做了先導性的研究。並且在臨終前一天還在黑板上留下了一句名言,“如果我不能創這種東西,說明我還沒有理解它”(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understand),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氣魄啊。

再看費曼的生平,就會發現,簡直是一路平步青雲。當時,入讀當時的麻省理工學院還必須要求有校友推薦。為此,費曼的父親找到一個不認識兒子理查德的熟人打通了關係。21歲就從麻省理工(MIT)畢業,隨後進入普林斯頓學習。後來,24歲就參加了曼哈頓計劃,去參與原子彈去了。

但是費曼的個人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的非洲鼓表演非常精湛。而且有個惡趣味是破解其他人的保險箱密碼,甚至在好友保險箱裡留下文件已被取走的字條。

費曼的一生都是在追求真相,也正如古希臘的傳統一樣“科學即真理”(Science is truth)。到1980年代的時候,費曼逐漸改變了對弦理論的成見,並師從老對手蓋爾曼,學習弦理論。這是何等的大氣。

再來看我們的很多研究生,在畢業之後就陷入了買房子,還房貸的泥潭。從此只是關心基金本子中不中,單位是不是解決學區房,有沒有好的幼兒園可以上。好吧,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怎麼能做出真正的有開創性的工作呢?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今天的科研工作者不努力,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需要足夠積累才有可能培育出大師。貴族不是一天養成的,科學大師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植物人史軍


提起諾貝爾獎這個話題,尤其是說到中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資源是令人振奮的,可結局是讓人尷尬的。科技方面,我們擁有領先的航天、海洋深潛技術、導彈研發製造技術、橋樑與隧道建設技術、IT開發與應用技術,我們的高鐵技術在許多領域也逐步處於領先地位。在教育方面,我們不乏眾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樣擁有大量的博士、博士後,教授、研究生隊伍也遙遙領先。可到目前為止,科學方面,還只有屠呦呦一個人獲得過,更多的科技類諾貝爾獎距離我們仍很遙遠。

而我們的鄰國-日本,這些年在諾貝爾獎的方面,卻斬獲頗豐。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科學計劃,這項計劃在當時的日本反響很大,在日本朝野被毫不留情的嘲笑和抨擊。大多數人認為這簡直就是一項永不可實現的天方夜譚。可事實是,接下來的諸多年,從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開始,眾多的日本科學家用事實在付諸著這一目標的實現。今年的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獲取。

細算起來,從2001提出“諾貝爾獎”計劃,直到2018年,已有18個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照這樣下去,“50年30個”目標,幾乎已沒有什麼懸念。

看看日本,想想中國。毫不客氣地說,我們確實應該感到慚愧的。

更多高層次的科技人員現狀,我不是很清楚,也不敢妄加評論。我能看到的是自己的周圍,高工、教高更多的像是一種行政級別。只要熬夠年限,東拼西湊一篇論文,在某科研項目上掛上名,理所當然的就可以享受上這樣的待遇,那怕之後他們無所事事,毫無成就,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在某個行業混的順風順水。

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真正幹事的、鑽研項目的,卻往往被壓制,動不動被追責。我們周邊的環境中,很多時候,多做事多犯錯,什麼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評。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系統,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對於科學成果的匯聚,諾貝爾獎更應該是一種象徵,其意義更在於激勵人類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創新。我們走在獲獎的路上,我們的路還很長,很長。



追風無影刀


這個問題當年二彈元勳錢學森講過,,本人以為中國人的純學術形為太少,有太多的功利心,溜虛拍馬太盛形,無幾個真心實意專心於學術的,,向袁隆平那樣的大國巨匠一人少了,他無文憑,但聯合國前一陣子為他沒了鉅獎以滋其對人類的偉大鉅獻,,他比明星戲子強了十億萬倍,,,確拿著那點微不…足道的收益,,我相信中國人會在不久會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也許這個人產生於你我之間,,,,,


94310417小云


你以為諾貝爾獎是什麼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呀?是個高學歷,或者智商在150分兒以上就能得到啊。

沒有權威的測驗得出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智商有多少分?但是能得到諾貝爾,就意味著他在某個科學領域有著重大的發現,也就意味著有某種特殊的創造。這種能力不取決於你有多少學歷,取決於一個人肯定有什麼過人的天賦。還有著對某個事物過人的執著和信念!正因為有這樣啊,這些超長的素質,然後有一些像是賭徒那樣的投資眼光,就能夠發現這個東西將來有很大很大的創造和前途,真的很像是那些有才能的風險投資家。

然後終有一天跑過了很長的馬拉松,這個東西終於被發現,被承認了。那麼得到諾貝獎金也就實至名歸,理所當然。因為能得到諾貝爾獎的人,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千里馬,但是呢,沒有人慧眼識珠,能認出來。但是千里馬終究是千里馬,最終就憑藉自己過人的才能衝了出來。

所以說這種千里馬作為一種高端稀有的人才,和那些得到博士,碩士的高學歷或者某些很小的年齡就具備了很高智商的所謂天才是不一樣的。這種千里馬更像是一種大器晚成的人物,是經過了歲月和錘鍊而成的人才。

所以中國儘管有很多高學歷的博士,碩士等等,不代表這些人是能夠成為大器晚成的。那些人物,畢竟,才能的標準,誰是千里馬認定的標準都不一樣,更不要說這個人才背後所代表的獎勵機制和社會的承認體制了。


黑與白的致命者


我也是淺層次分析啊,要噴你們就噴吧。

一,客觀上指導思想不對。假如賣茶葉蛋比研究原子彈掙錢,研究房產比科學掙錢,幹能源公司上層比科學家地位高,那麼,有思想有能力的精英會怎麼做?

二,搞基礎科學研究的不如研究經濟的吃香,導致財經大學分數比理工類高(我認為分數要一樣,甚至財經類少幾分),後果大家都知道。

三,人才浪費,做不到人盡其用。一箇中學教師,大專教師,需要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人才嫌多啊?大型國企,央企的高級管理,用得到每個大學的高學歷人才嗎?研究水電,生物,機械的來做公務員或央企上層,人民大學辦了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的教育尚欠發達,還在浪費人才資源,科技能進步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