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有位讀者說,看電影《狗十三》的時候她想到了自己,因為她就是這麼長大的。

她曾經因為懂事,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被人抱走。

她一直是一個不會拒絕的別人的人。

別人提出的要求,或是做的一些事情,很明顯是侵犯了她的利益,但是她不敢明確的說不,她會很委婉的拒絕,她還想著要很有禮貌。

但是,她的內心是極其的難受,可她卻長期的忽略了自己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最後在事情上妥協於別人,妥協之後,又覺得自己很無能,很沒有用,又開始不停地數落自己,攻擊自己。

她說自己的成長經歷,就像電影中的女孩一樣。

電影中女孩的父親總是用一個謊言去補上一個謊言,而女孩永遠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在成年人的眼中總是“不懂事”。

難道真正的大人,真正的成年,就是變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當女孩猶豫著嚥下了那口狗肉,那是用自己養過的狗做成的一道菜,那時候,她終於“懂事”了,終於有了一點點成年人的感覺。

然而她很清楚,那已經不是自己的樣子了。

她說,看到這一幕幕的畫面,她就彷彿看的了過去的自己,她想起自己作為一個孩子時,是如何被塑造成別人心中的樣子、懂事的樣子、無力而又蒼白的樣子。

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01)

用這位讀者她自己的話來形容,她就是被捏大的軟柿子。

她從小被別人欺負、被指責,被忽略都不敢出聲,就是因為要“懂事”。

比如在現在的家庭中,孩子哭了,她正抱著孩子哄,可是婆婆非要把孩子抱過去哄。結果婆婆哄了半天又哄不好,孩子還是在哭。

如果恰好是老公快要下班回到家的時間,婆婆又會把孩子扔回給她。所以,每次老公總看到她抱著孩子哭的場景。

這時候大家都會說她總是帶不好孩子,甚至是沒有結婚的小姑都來教她怎麼帶孩子。

她說,她最難過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她月子期間,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被抱走,而不敢說出一句話。


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她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但是她的婆婆不讓她帶孩子,總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為了她好的話語來對付她,比如對她說需要好好休息,說著就把孩子給抱走了。

的確,她需要休息,但是不至於說不能和孩子一起睡覺,那時候正是孩子在她身邊睡得香的時候,她完全不需要去做什麼工作,其實這樣的關係是最有利於母嬰關係的。

但是婆婆一句“你需要好好睡覺”,就直接把孩子從她身邊抱走了。

她說自己就好像變成了一個餵奶器一樣,只有餵奶的時候才能見到自己的孩子,其它時間,婆婆更像是孩子的親媽。

她試著委婉的拒絕婆婆:“我可以的,我不累,我可以照顧好孩子。”

但是婆婆不管那麼多,還是那句話:“你現在就需要好好休息。”

她內心極度的不情願,但是她和我訴說的時候,卻說婆婆也是為她好, 為孩子好,婆婆又沒有欺負這個孫子。

是的,婆婆是沒有欺負這個孫子,但是婆婆也沒有尊重這個媽媽的意願。

她沒有辦法去面對自己的無力感,所以她不斷地用合理化的解釋來防禦內心的憤怒和無力。

她的內心一萬個不願意,但是她就是說不出口,她總是在委婉的拒絕,她害怕直接拒絕會讓婆婆不高興,會導致關係的破裂,她內心有很深的恐懼。

因為她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委婉的拒絕,是最糟糕的拒絕。

因為這個時候,你的主動權已經落到了對方的手裡,而對方就更不需要去理會你真實的意願。別人會直接無視你的真實意願,而順水推舟的把你當作是在客氣,然後強硬地碾壓你。

當你婉轉拒絕他人的時候,你還可能會解釋自己拒絕對方的理由 ,但是也很有可能會被對方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推翻。

比如這位媽媽,她對婆婆說,不累。但是婆婆會告訴她,這個時候你就得好好養身體。

拒絕,有時候並不需要什麼理由。僅僅可以因為我不想,我不願意。

但是,“懂事”的孩子做不到。

這恰恰就是“懂事”的孩子最悲哀的地方。明明被別人入侵的邊界,卻還想著怎麼說話更有禮貌。

這不是“懂事”的孩子的錯,因為他們已經被馴服成這個樣子了。

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說,小時候被媽媽搞定的人,長大後也會被別的人搞定。

如果你的孩子被訓練得太乖、太懂事,那他長大後,就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02)

有時候,我們可能都留意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讓孩子變得聽話的。

我想起一位朋友分享她的女兒和奶奶對抗的事情。

前段時間天氣變涼,奶奶早上看到孫女準備出去玩,就要求孫女換衣服才能出門。於是,奶奶去找了一套長袖的秋衣。

朋友說,當時廣州的天氣其實是用不上秋衣,雖然天氣變涼了,但是孩子出去玩的時候肯定容易出汗。

如果都穿著長袖的秋衣褲,出汗了也不好更換。還不如直接帶上外套,冷的時候穿上就好,熱的時候又可以脫掉。

她女兒聽到奶奶說要換掉裙子的時候,也不高興了,因為她女兒很喜歡穿裙子。

於是,女兒就表示了拒絕。然而奶奶還在繼續說,天氣冷必須穿上。

祖孫倆就開始對抗起來。

女兒說:“為什麼都要聽你的!”

然後奶奶轉過身就走,邊走邊說:“不穿就不穿,等你感冒就好了。”

女兒很不開心,她在旁邊聽著也很難受。

她對女兒的成長一直都是愛與自由的理念,她相信女兒的感覺,同時她也相信女兒的力量。

因為女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她也沒有干涉祖孫倆的對抗,都是等女兒自己去判斷去選擇。

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儘管如此,但是當奶奶的那句話出來的時候,她的內心也很不是滋味。

就好像,如果孩子不這麼做的時候,成年人就要發出一句詛咒出來。為什麼要這樣?

如果希望孩子穿上衣服,其實有各種各樣的辦法。

比如知道孩子喜歡裙子,為什麼不挑選厚一點的裙子,為什麼不選用外套,為什麼不考慮用溫和的方式和孩子去說,為什麼一定要出現這種對立的局面。

為什麼還要在孩子不穿衣服之後補充一句說“等你感冒就好了”。如果是擔心孩子感冒,完全可以說,天氣比較冷穿得少會容易感冒的。

這並不是會不會說話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奶奶的意思的來做。所以,奶奶有了情緒,而這些情緒成年人沒有想著要自己去化解,而是直接拋給了孩子。

看起來是為了孩子著想,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利他行為,而是在釋放自己的情緒。

如果是真正的考慮孩子,也許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然後去看看可以有什麼方式讓孩子接受天冷穿衣服這件事,即使是孩子不願意,我們是否可以尊重孩子的這種不願意。

而不是用一些帶有詛咒性、威脅性的話語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這會讓孩子覺得,堅持自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可能會得到懲罰。

從《狗十三》看自己:太乖的孩子,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03)

然而,我們卻會經常看到這些畫面,成年人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搞定了孩子,讓孩子懂事聽話了。但是,孩子可能會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勇氣和生命的力量。

溫尼科特說,如果一個人太正常,而失去了他的野性,這很可悲。

因為本我的原始野性難能可貴。

如果孩子能在抱持性的環境下成長,他會獲得這樣的感覺:“我”的本能是被接納的。那麼孩子既可以最終成為有規則有道德的人,同時也不會失去他的原始能量。

他會成為靈活又有溫度的人。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過分的懂事,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悲哀。

劉慈欣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野性,失去一切。

如果孩子的成長一直被要求被塑造,那麼,他的未來也很容易被碾壓被蹂躪。

成長,真的不容易。

別總覺得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又怎麼知道,她的成長背後,是不是一直圍繞著害怕、沉默、妥協和無力呢!?

作者: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