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大林對波羅的海國家,還有芬蘭和波蘭這幾個國家這麼執著?

小龍蝦148499353


為什麼斯大林對波羅的海國家,還有芬蘭和波蘭這幾個國家這麼執著?其實這個情結不是斯大林一個人的,而是很多蘇聯人或者說俄羅斯人共有的。要說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幾個國家對於蘇聯來說不是簡單的外國,在很多蘇聯人眼裡,那裡是在不久前國家危難時期失去的“故土”……


芬波立愛拉——它們和俄羅斯怎麼就說不清楚了?

要說清楚這五個國家和俄羅斯的關係,只說蘇聯時期的瓜葛是絕對說不清楚的,必需要說到幾百年之前的俄羅斯帝國時期。因為基本上這五個國家,都是俄羅斯帝國從瑞典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手裡奪取的。

鼎盛時期的瑞典帝國

在公元16世紀到18世紀,俄羅斯在歐洲崛起,從一個原本處於歐洲邊緣,甚至從屬於蒙古金帳汗國的封建國家迅速崛起成為歐洲強權之一。而從公元18世紀初到19世紀初,俄羅斯在歐洲與自己的傳統對手瑞典和波蘭-立陶宛聯邦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戰爭,並在這些戰爭中取勝,而這些戰爭的結果,也就決定了後來芬蘭、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複雜的關係。

鼎盛時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

首先在公元1700年到1710年期間,在俄羅斯與瑞典之間進行的大北方戰爭中,原本屬於瑞典的拉脫維亞全境被俄羅斯佔領。然後從公元1772年到1795年,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先後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而原本屬於都屬於波立聯邦的波蘭、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也先後被歸屬給了俄羅斯,當然波蘭的領土是被俄、普、奧三國瓜分的,而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則因為都位於波立聯邦的東部,所以都被劃分給了俄羅斯。

鼎盛時期的俄羅斯帝國

而在公元1808年到1809年瑞典和俄羅斯這一對宿敵再次爆發了一場大戰,結果俄羅斯再次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將原本是瑞典領土的芬蘭全境佔領,並建立了向自己效忠的芬蘭大公國,芬蘭自此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一片自治領土。至此,題目裡提到的五個國家全部都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領土,至少是部分成為了其領土。

五國的獨立與俄羅斯的“故土”情節

而這些國家作為俄羅斯一部分的歷史一直持續到了1917年。在這一年,因為俄羅斯帝國無力再維持在一戰中付出的沉重代價,所以先後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羅斯隨即爆發了內戰,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而在此期間,芬蘭大公國最早於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

1918年俄羅斯內戰歐洲部分形勢示意圖,其中就包括本文中提到的五國,而灰色部分則是紅軍未曾涉足的區域,所以可以看出五國獨立其實也是俄羅斯內戰的結果之一

但此時的芬蘭,境內也有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力量,他們也組建了芬蘭紅軍,和受德國支持的芬蘭白軍爆發了戰爭,所以芬蘭的獨立運動,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其實也是俄羅斯內戰的一部分,只是最終在芬蘭,戰爭的結果不是紅軍戰勝了白軍,而是白軍戰勝了紅軍。

與芬蘭類似的還有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它們也都在十月革命之後爆發了白軍和紅軍之間的戰爭,最終白軍都在波蘭和德國等國的支持下擊敗了紅軍,因此和芬蘭一樣,沒有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而波蘭則是在一戰末期,協約國決定在擊敗德國之後讓波蘭復國,但俄羅斯卻並未接受這一決定,所以波蘭第二共和國建立之後也立即和蘇俄爆發了戰爭,最終波蘭也擊敗了蘇俄,不但實現了獨立,還佔領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片領土。

而立陶宛的情況則稍微特殊一些,它是在1915年的一戰過程中就被德國所佔領,1918年2月16日,在德國即將崩潰的時刻,立陶宛宣佈獨立。之後德國、蘇俄和波蘭都曾經向立陶宛派出軍隊,試圖將其吞併,但最後都被立陶宛擊敗,立陶宛也取得了獨立。

1914年的俄羅斯帝國

1922年的蘇聯(紅白區域相加),和上圖對比可以看到五國獨立的影響

所以如果從這幾個國家各自的民族角度來看,這是他們被俄羅斯佔領了一百多年之後擺脫了俄羅斯。但如果從俄羅斯的視角來看,這卻是在一戰所造成的國難時期,本國的許多領土在外國支持之下分離了出去。而且在分離出去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其實更像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而不是民族的分歧,因為在五國獨立的過程中,當地其實也都曾經出現過紅軍,如果紅軍得勝,那麼這些地區可能後來也會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所以這種心態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很好理解的,這裡就先不去舉那些離我們更近的例子了,舉一個離我們稍遠,但卻同樣熟悉的例子,也就是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科索沃獨立對於塞爾維亞來說,無異於剜心頭肉。雖然也是民族不同,但塞爾維亞對於科索沃卻有著太多難以割捨的情感和現實利益存在,而當時的俄羅斯和蘇聯對於在內戰的混亂中失去那五個國家其實也有著類似的感受。當然這裡只是說明為何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會對這幾國如此執著,因為從俄羅斯視角,對這幾國的軍事行動是在收復“故土”。不過這裡桃花石雜談並不是說俄羅斯人的這種想法合理或者正確,但瞭解了這幾國與俄羅斯的歷史瓜葛,其實也就能明白俄羅斯為何對其“執著”了。


桃花石雜談


不能算執著,而是有著綜合考量。



1940年9月,德國發起對波蘭的進攻後,蘇軍也從東邊開進波蘭。此後沒多久,蘇聯又強行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同時要求芬蘭換地,芬蘭不肯,雙方大打一場,蘇軍傷亡數十萬,最終芬蘭求和,同意換地。

當時蘇聯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一、安全考慮



希特勒的野心很明確,就是要消滅蘇聯,佔領東歐。斯大林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拼命強化安全,除了外交上建立集體安全體系,在國土防禦上就是儘量拓展西部邊界,奪取安全空間。

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對於北方安全十分重要,波蘭東部則關係到中部的安全。

蘇聯獲得這些地方,就可以改善地緣上的劣勢,防禦德國的進攻。

二、恢復沙俄時期的權益



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波蘭東部在沙俄時期,都是俄國控制的。十月革命後,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獲得獨立。

當初列寧同意他們獨立,無非是因為當時實力太弱,無力跟資本主義國家對抗。

到了30年代,蘇聯經過建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工業大國。斯大林自然也有了底氣恢復沙皇時期的俄國權益。

三、經濟上的考量



波羅的海三國不但是北方領土的安全屏蔽,在經濟上好處也非常大,這裡有優良的港口,良好的工業基礎。

總而言之,斯大林是基於這些地方曾經是沙俄時期的地盤,出於安全需要,才要求吞併的。有歷史原因,當然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斯大林曾經對芬蘭的公使說過,在大國的博弈之間,小國是沒有真正的中立的。這就可以看出斯大林對於這些小國的態度,他並相信這些國家會嚴守中立的立場,而且從軍事角度來看,這些國家的武裝力量太弱了,無法為蘇聯起到戰略緩衝區的作用。出於掩護其西部地區蘇軍縱深側翼的考慮,這些國家必須至於蘇聯的軍事力量控制之下。

1939年蘇聯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的領土後,蘇聯的西部戰略緩衝區得到了很大的擴寬,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那就是從地圖上看,蘇聯的西部邊境是中間凸兩邊凹,向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這在戰略防禦上是極為不利的,部署在波蘭東部邊境附近的蘇軍部隊面臨著三面包圍的風險,很容易被合圍。而北邊的波羅的海三國和南邊的羅馬尼亞都和蘇聯的關係一般,雖然表面上是嚴守中立,但是更加傾向於德國。

至於波蘭這個國家嘛,雖然它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也起到了戰略緩衝的作用,該可以避免德國和蘇聯兩國的直接衝突,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波蘭是站在反蘇的立場的,它可以說是西方國家的反蘇的前沿基地。波蘭和德國只是領土上的爭端,還存在調解的可能,而波蘭和蘇聯則完全是潛意識上的敵對,所以波蘭對於德國而言是戰略緩衝區,而對於蘇聯而言反而是一個潛在的敵對勢力。斯大林擔心一旦爆發戰事,波蘭不僅沒能起到緩衝作用,反而會和西方強國一起入侵蘇聯。最終蘇聯和德國一起滅亡了波蘭,蘇聯自己控制了波蘭的東部領土。



蘇聯除了對上述幾個國家的領土要求,對於羅馬尼亞同樣也提出了領土要求,將其西部邊境做整體的向西移動,為戰爭做準備。歐洲大陸已經僅剩下德國和蘇聯兩個強國,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明白雙方的戰爭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小小狼王


俄國北部是綿長冰冷的北冰洋。經常封凍出海口。僅僅只有著名軍工企業北方造船廠所在的摩爾曼斯克全年不凍。而波羅的海則是溫暖的、可以通向北大西洋的優質海域。

而自十九世紀以來,俄羅斯興起了激進的民族主義。一直試圖在相比廣大亞洲地區較小的、更適合居住和發展的歐洲地區繼續向西擴張。以保護幾乎相當於邊界的已有西部地區。早在18世紀彼得大帝的遺囑中;俄國的西部邊界就延伸到了北大西洋沿岸。斯大林就是繼承這種大俄羅斯沙文民族主義的典型代表。蘇聯這個國家,只不過是俄國對周邊地區保持霸權的一種存在。其在文化上對非俄羅斯人和地區來說也一直在實施“俄羅斯化”,這一點跟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的關係不一樣。

以芬蘭為例,蘇聯在立國之時就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持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邊境只有32公里之遙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且芬蘭獨立時與德國關係密切。所以斯大林出於上述原因想要讓其自1809年“芬蘭戰爭”至十月革命後重新為俄國的附屬國。以保證北極海岸唯一不凍港鐵路——摩爾曼斯克鐵路和列寧格勒在隨時可能爆發的蘇德戰爭中的安全。



王鉑清超


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之所以對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等國家心心念念想要吞併它們是因為他們繼承了沙俄帝國的大國沙文主義侵略擴張思想,連本非沙俄帝國領土的外蒙古他們都要奪過來何況是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這些原沙俄帝國的領土。

歷史上的沙俄帝國前身是基輔羅斯分裂後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國下面的一個在金帳汗國統治期間才成立的小公國莫斯科公國,後來這個小公國的大公通過賄賂和巴結金帳汗國汗王當上了全俄羅斯的大公弗拉基米爾大公,於是依靠金帳汗國的力量這個只有莫斯科附近方圓幾百公里大的小公國迅速崛起為全俄羅斯最強大的公國,後來莫斯科公國在伊凡三世的帶領下又擺脫了金帳汗國統治獲得了獨立從此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等到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綽號伊凡雷帝繼位時莫斯科公國面積已經達2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了俄羅斯帝國,而伊凡四世也正式取了有羅馬皇帝性質的沙皇作為稱號把俄羅斯帝國視為第三羅馬帝國,之後的俄羅斯帝國又在短短的200多年裡擴張成為橫跨亞歐美三大洲面積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而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都淪為了沙俄領土其中波蘭被俄三國三次瓜分而沙俄又佔了大頭。

等到一戰時期不可一世的沙俄帝國終於被打的解體了分成許多國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獨立了,但是新成立的蘇俄以及後來的蘇聯其實和歷史上的沙俄帝國是一脈相承的,他們是絕不會坐視這些原沙俄帝國領土從自己手中獨立出去的,於是它們把獨立的中亞國家都吞併了又把目光投向了波蘭結果在華沙戰役中慘敗於波蘭未能達成目的。



只是隨著斯大林模式大獲成功蘇聯迅速崛起這些國家又迎來了巨大的危機,不僅是出於收復沙俄帝國領土的心理也是基於擴大蘇聯國防縱深應對納粹德國等國家挑戰的需要,蘇聯不僅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而且雖然在蘇芬戰爭中損失慘重可是還是迫使芬蘭把國土的10%割讓給蘇聯,而波蘭則再次遭到了被德意志人和俄羅斯人聯手瓜分的命運亡國了。

只是蘇聯想要通過擴張領土擴大國土防禦縱深應對納粹德國威脅的想法卻事與願違讓自己吃不少苦頭,由於蘇聯國土大大擴張了還沒來得及構築完工新防線就被納粹德國先發制人給打了個措手不及,不過最終蘇聯人依靠自己的頑強和同盟國盟友的大力支援還是擊敗了納粹德國,而根據他們自沙俄帝國以來傳承的秉性自然是毫無例外的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


執斧傳播開天名


戰略上的考慮,從地圖上看,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波蘭構成了蘇聯西部的屏障。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防誰?防希特勒的德國。這些都是弱小國家,打下來構成自己的邊境,部隊開進,即使打仗也是在這些國家境內開打,留給自己後方大部隊緩衝時間,把戰爭放在他國,這是個好主意。

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佔領這些地方,波羅的海一半都是蘇聯的。蘇聯人繼承了沙俄帝國對領土的貪婪,這些地方在沙俄鼎盛時期都被佔領過。不過芬蘭在二戰時期給了蘇聯一個下馬威,以“螞蟻斗大象”形容毫不為過,雖然最終打輸了,但是保留了獨立性,更打出了芬蘭的民族精神。也讓希特勒誤以為蘇聯戰鬥力不行,為德國攻打蘇聯埋下伏筆


青年史學家


不是他執著 這是從沙俄時期傳下來的執念 俄羅斯需要出海口……尤其是波羅的海……而且 俄羅斯的重心都是在歐洲部分 相比較廣袤縱深的亞洲領土 俄羅斯的歐洲領土簡直就是邊境地區……就算是為了波羅的海地區和東歐地區的戰略縱深 俄羅斯也需要西進……最後……對領土沒有慾望的俄羅斯就不叫北極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