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什麼,語文課本上可能沒有告訴你

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什麼,語文課本上可能沒有告訴你

鑿壁偷光

據《西京雜記·卷二》記載,匡衡少時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什麼,語文課本上可能沒有告訴你

詩經

這是我們熟悉的匡衡,但這個故事的另一半卻很少人知曉,匡衡憑藉自己的苦讀,學到很多知識後便去考取功名,最終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且獲得的官職很小。但匡衡對《詩經》理解十分透徹,為時人所稱頌,也得到了元帝的青睞。往後幾年,憑藉漢元帝對《詩經》的喜愛,匡衡官位直至宰相。元帝封其為樂安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但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隨即被免為庶人,幾年後,病死於家鄉。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什麼,語文課本上可能沒有告訴你

匡衡

小時候是先進典型,老了卻成了反面教材。匡衡的悲劇,就是因為小小的貪慾。管住貪慾,分清公與私。這就是匡衡,給我們最大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