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1974年夏,一艘沉沒在泉州後渚港的古代商用木帆船被髮掘出來,這是中國古代科技史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沉船為泉州製造,時間為公元13世紀。這次考古發現,證實了被西方人稱為“刺桐”的東方海港,正是中國的泉州。

就是這條沉船,揭開了一段輝煌的過往,揭開了石獅地區背後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輝煌的石獅地區,竟發源自一個小涼亭。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承載歷史的沉船

一座石獅亭成為了他們的家

1400多年前,鹽商在驛道途中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集資建造了一座供來往商販歇腳祈福的觀音亭,因亭前立了一對小石獅子,所以這座小涼亭又被叫作“石獅亭”。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石獅

那麼,人們是怎麼聚集到石獅亭附近的區域並安家立業的呢?

西漢時期,因閩越之地經常發生叛亂,為徹底除去後患,漢武帝下詔,將閩地的土著民眾強制遷移到江淮地區,然後遷徙黃河、洛水流域的百姓來填充這片區域的空白。

每當叛亂髮生之時,朝廷還會派出大批軍隊前來平亂。軍事行動結束後,這些來自內地的軍士便在這片土地紮下了根。就這樣,石獅亭地區的人口數目逐漸壯大起來。

人口增長了,石獅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呢?

耕地少怎麼辦?

可以向海洋文明轉變

與中原相比,石獅耕地稀少,土地貧瘠,為了打破無地可耕的局面,來自內地的移民,舍農從漁,棄車登舟,從面對平疇千里的農田,到出入波濤萬丈的大海,開始了從農民到漁民的蛻變,開始了從農耕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轉變。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漁民出海

面臨滄海作桑田,他們以農民的勤勞堅韌耕牧大海,他們以漁民的勇敢敏銳搏擊風浪,當年的異鄉人很快就變成了石獅新的主人。世界聞名的航海家林鑾就是其中之一。

林鑾,唐朝泉州人。早年他的祖輩就有開闢臺灣航線、南洋航線的豐功偉績,到唐朝開元年間,林鑾家族的船隊已經十分龐大,日夜往返於泉州和南洋諸島之間,帶動了這裡的海上貿易,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繁榮。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航海世家

而為了保證航海安全,林鑾用二十年的時間,斥巨資修建了七座燈塔,並修建了一座碼頭,這座碼頭由長石縱橫築砌而成,十分堅固。至今,主要工程還留存在海邊,被後人叫做“林鑾渡”。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林鑾渡看起來的確很堅固

昔日的石獅地區,已是如此的輝煌,今天的它,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搖身一變,如今成為承載了69.1萬人口的縣級市;16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漢族、回族、滿族、畲族等多民族和諧共存;昔日驛道上的一座小小涼亭,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石獅市的發展有目共睹

我國加入WTO後,石獅市也抓住機遇,曾經靠海吃飯的石獅人民,如今不再單純倚靠傳統的漁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服裝業、海運業、現代信息產業、電子商務正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

石獅的魅力

來自於它的年輕美麗

也來自於它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底蘊

石獅

蹲守千年,氣吞萬里

石獅

面朝大海,四季花開

石獅市的水井,有一個特色:一半井口在牆裡,一半在牆外。牆裡的住家和牆外的行人,可以共享一口甘甜的井水。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上世紀七十年代,從菲律賓回國的村民陳增沛,在家裡打了一眼井,發現這口井井水甘甜。地處海濱,這裡的井水普遍鹹澀,一眼甜水井彌足珍貴。

陳增沛立即重建了院牆,使院牆的內外各有一半井口,以方便鄰居和路人隨時挑水飲水。村子裡還有很多這樣的井,被大家稱作“半邊井”。


石獅:1400多年前的荒蠻之地,今日竟是這番景象……

CCTV-10 8月15日 21:53

《中國影像方誌·石獅》

石獅坐等你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