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明末悽風苦雨的歷史上。當家的崇禎皇帝,一樁出名叫人抓狂的毛病,就是極度的猜忌心:比如晚明朝堂上的人才們,無論是追擊農民軍的孫傳庭盧象升,還是在松山血戰八旗的洪承疇。只要稍微有些能力的,基本都活在他無邊的猜疑裡,舉手投足稍微“出格”點,不留神就犯他的忌諱,不是被他猜忌到悲壯殉國,就是被他瞎指揮到狼狽投敵。相關的活劇,叫多少讀史者說起,無不一聲嘆息。

但對一個人,崇禎卻是百分百的例外,不但自從相識以後,就一直毫無保留的信任。甚至更對此人,寄託著無比熱切的希望。以崇禎自己詩文的話說:“嚴梅今暫做干城,上將威嚴細柳營”。簡直就把此人,看做當年為漢朝平定七國之亂,締造煌煌盛世的一代軍神周亞夫。

這位崇禎眼裡的“大明救星”,正是在後世史料裡,慘遭千人踩萬人捶的明末政治家,明朝亡國的公認罪人——楊嗣昌。

一:看上去很卓越的英才

楊嗣昌,字文弱,湖南常德人,二十三歲就中進士的青年才俊,其父更是崇禎初年時臨危受命,招撫西北農民軍的名臣楊鶴。當時的楊嗣昌,也儼然是名門貴公子的模樣。但未曾想,

父親楊鶴招撫農民軍,其實是踩了大坑,被“招撫”的農民軍,翻臉就又造了反。挨坑的楊鶴呢?也是悲慘被撤職流放,落得悽然而死。

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面對如此家庭變故,曾經悠閒自在的楊嗣昌,卻立刻展現出叫崇禎吃一驚的表現:不哭不鬧不喊冤,反而主動上書崇禎帝,要求替父親服刑。滿腔忠孝情懷,也叫崇禎帝連連嗟嘆。到了崇禎十年,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崇禎毅然拍了板,把正在家裡服孝的楊嗣昌直接招回來,一下提拔成兵部尚書,升遷之快,又是轟動朝野。

這番快速升官奇蹟,放在明代三個世紀曆史上,堪稱十分稀罕。也被好些人津津樂道,用來嘲笑崇禎皇帝用人無方。但如果細看當時的楊嗣昌,必須說,崇禎皇帝信任他,還是非常有道理。

因為當時的楊嗣昌,也擁有幾項卓越的素質,儼然一幅優秀人才的模樣。

除了那感動崇禎帝的孝心外,楊嗣昌更叫朝野同僚服氣的,就是他博聞強識的工作能力。身為兵部尚書,全國的軍事局勢走向,全在他腦袋裡裝著。以好些明代史料記載,每次與崇禎帝奏事的楊嗣昌,不但有問必答,而且每個要害問題,都能說的頭頭是道。每一處戰場的地理地形,乃至帶兵的將領素質,全是張口就來,顯然是做足了功課。

如此做足功課的態度,活字典般的工作能力,放在當時滿朝庸碌官員,常見吭哧到一問三不知的景象,儼然是一股清流。當然叫崇禎帝越看越喜歡,漸漸引為心腹。

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而比起這勤懇到風風火火的工作表現,楊嗣昌更震撼到崇禎帝的,就是他卓越的眼光。

此時的晚明王朝,已經深深陷在兩線作戰泥潭裡,關外的八旗軍打的兇,關內的農民軍跑的快,叫明軍要麼被揍的鼻青臉腫,要麼被耍的團團轉。都知道如此窘境,大明遲早被活活耗死,可到底該怎麼辦?楊嗣昌之前,各路文武臣工們,誰都拿不出靠譜的辦法,但到了楊嗣昌這裡,事情卻靠譜了。

楊嗣昌首先靠譜的,就是提出了與後金(清)議和的主張。而且主動擔當責任,明知滿朝文武反對,還是私下裡不停與後金接觸。等於是主動替崇禎帝扛黑鍋,為明朝艱難奔走。

而比這更靠譜的,就是楊嗣昌新型的絞殺農民軍戰略,即“四正六隅十面網”計劃。全國劃分戰區,每一處都負責到人,四面張開天羅地網,叫以往跑的快的農民軍,從此無處可逃。以戰略本身看,確實抓住了流動作戰的農民軍,最為致命的死穴。

綜合說來,深受崇禎帝信任的楊嗣昌,一如職場上許多優秀員工一樣,有著風風火火的工作作風,更有豪氣的戰略眼光。屬於領導者打眼一看,就會深深喜歡的英才。這麼看來,崇禎信任他,似乎沒有問題。

但事實上,看似“國家干城”的楊嗣昌,看上去卓越的外表下,卻也有致命的缺陷。

二:狹隘的心胸

楊嗣昌的第一大缺陷,就是他狹隘的胸襟。

雖然在晚明政壇上,“狹隘的胸襟”並不算特殊現象,黨爭氾濫的明王朝,發展到崇禎年間時,早已經是黨同伐異成風。官員們互相拉幫結派,別管國家大事如何,互相拆臺才要緊。正是這多年如一日的互相傾軋,才把多災多難的大明朝,傾軋到水深火熱的程度。

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對明王朝的毛病,楊嗣昌當然知道,但是扶搖直上的他,卻是變本加厲。

就以楊嗣昌極為得意的“議和”謀略說,雖說放在明朝當時的背景下,與後金議和,當然是有其道理。這樣一件敏感大事,想說服朝野同意,也是相當不容易。如果想水到渠成辦好,方法自然有講究,但是執行者海納百川的胸襟,卻是不可缺的前提。

隆慶年間與俺答的“封貢和議”,就是典型例子。一樣是雙方結了多年仇,一樣是滿朝文武反對,一樣是黨爭成風的年代。但主持封貢和議的高拱張居正兩大名臣,卻能擱置朝臣間的爭議,耐心在大臣中活動,終於通過“封貢票決”的方式,成功實現了對俺答的冊封,換來了大明朝西北邊境長久的和平。這麼個艱難的事,就要靠胸襟責任感撐起來。

但放在楊嗣昌這裡,這事情就簡單粗暴了。在楊嗣昌看來,只要主張不同,就是有你沒我。反對和議就是反對我,必須要想盡辦法踩翻整倒。崇禎十一年,破關南下的皇太極兵臨北京,楊嗣昌的“議和”,也正緊鑼密鼓。但是擔當抗敵重任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卻是堅決反對。當時的情況是,就算要和議,北京告急的危機局面,也絕不是和議的時候,團結抗敵才是真。

可滿腦袋要立大功的楊嗣昌,哪有這團結抗敵的覺悟。結果盧象升前方浴血奮戰,楊嗣昌後方不停給盧象升進讒言,害得盧象升軍隊近乎被調光,孤軍陷入數萬清軍重圍,最終壯烈殉國。甚至當盧象升死訊傳來時,楊嗣昌還不肯作罷,竟然鞭打威脅士兵,威脅他們誣陷盧象升。可憐大英雄盧象升的屍首,都被扣四十多天不上報。以這黨同伐異表現說,秦檜見了楊嗣昌,都要叫聲慚愧。

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一切,只因為盧象升不同意這“和議”。

可是楊嗣昌這番狹隘,後果卻無比嚴重,作為農民軍最懼怕的將領,盧象升常年立功頗多。他的殉國,等於是楊嗣昌親手替李自成們除掉了剋星。和議還沒成,就先自毀了長城。

以這種有我沒他的狹隘風格說,就算楊嗣昌滿腹錦繡,自然,也難成事。

三:拙劣的執行力

比這狹隘胸襟更要命的,就是楊嗣昌拙劣的執行力。

楊嗣昌的工作表現,看上去十分高效認真,但是,做關鍵事的能力,還是暴露了他的水平。

就以楊嗣昌得意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戰略來說,楊嗣昌想的很美滿,但要想實現戰略,就要有錢有糧。為了能夠快速實現目標,楊嗣昌毅然說服崇禎,出臺了空前加稅的政策。結果就是以火澆油,雖說李自成隨後遭到慘敗,但沉重的賦稅,把更多的農民推到了造反的道路。

後來李自成能夠東山再起,“兵源”就是楊嗣昌幫的忙。

待到張獻忠肆虐華中時,認真的楊嗣昌,也決定親自統兵出征。但比起他拙劣的戰略指揮能力,他的臨陣指揮能力,也是欠缺嚴重。真正的戰場表現,並非是讀幾本兵書這樣簡單。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楊嗣昌,進了四川就被耍的團團轉,左良玉等軍將們,他更無力節制。結果氣喘吁吁追一番,張獻忠卻奇襲了武昌,殺死了楚王。釀下“失藩”重罪的楊嗣昌,也在驚惶之中,死於大明亡國的前夜:崇禎十四年三月。

崇禎一生信任的“大明救星”,是怎樣拉著明朝陪死的

楊嗣昌死了,可是在他拙劣表現下,已經農民起義燎原,良將盡數殉難的明王朝,也更到了生命彌留時刻。可以說,三年後崇禎帝自盡殉國的結局,大坑,就是楊嗣昌挖下。

風雨飄搖的明末,攤上了崇禎帝這樣“不太會識人”的帝王,外加楊嗣昌這樣“看上去很優秀”的庸臣,自然,神仙也難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