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这个人叫范从文,他的祖宗是“国民偶像”,也是朱元璋敬佩的人,所以才会免他五次死罪;

朱元璋,自继位之后,就一直以“杀伐果断”著称,一辈子阅人无数、也杀人无数,从一开始“反腐”,到后来演变成“冤案、惨案”,他在位的三十年间,死在他手里的大小官员数以万计,但有一人,被判死刑之后,又获得了免五次死罪的机会;

这个人叫范从文,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个御史,其职责就是掌管刑法,向皇上进谏,虽然他也讨厌贪污行贿之事,但他认为,朝中正缺人之际,有些人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所以在他这种想法之下,从他的权力上减轻了很多官员的罪行;

到后来,因为范从文的“处事不公”被人揭发,朱元璋一气之下定其欺君,择日问斩;但定罪之后又有些纳闷,范从文一生清廉,为什么突然会对某些人“从轻发落”,难道是因为贪了?于是准备亲自审一审范从文;

当问到范从文“祖宗是谁”时,范从文说,他是范仲淹的第十三世孙,而范仲淹在当时那个年代,称之为

“国民偶像”毫不为过,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更是老好人形象;

朱元璋听完也很后悔,差点因气杀了范文正公的后代,范家可是世代忠良啊,不能杀。于是命人取来锦缎,在上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赐给范文从,作为对他的安慰和勉励,并宣布赐予范文从5次免死的机会;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补充!


搞笑王者菌


被朱元璋判处死刑的官员,在行刑前说出了祖宗的姓名,朱元璋得知后,竟然承诺免除其五次死刑。这种事情简直就是让人不可思议,不过却在《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中记载了。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于是制定了很多的国家政策。这时有一个御史大夫名叫范文从,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因为性格耿直,所以经常顶撞朱元璋。

后来有一次范文从忤逆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气愤,所以朱元璋直接把范文从下了狱,并且交给了刑部审理。经过刑部的审理,最终接把范文从定为了死罪。并且将案件的奏本交给了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接到案件的奏本后,看了看死刑犯的籍贯和身世背景,觉得范文从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是身为范仲淹粉丝的朱元璋赶紧从监狱里叫来范文从。

朱元璋叫出范文从后,询问其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代,范文从说自己是范仲淹的嫡传十二世孙。没想到这时的朱元璋因为得知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代,瞬间下令免除了范文从的罪过。并且立刻命人拿来了锦帕御笔亲书范仲淹的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完之后把锦帕赐给了范文从,之后还说此锦帕可以免除五次死罪。



在《寄园寄所寄》中关于这件事夸赞了朱元璋的仁义,更重要的是赞扬了圣贤人物对子孙的福泽绵长。

实际上关于这件事,越关感觉编造的可能性比较多。首先说朱元璋对待官员是非常的铁面无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刑罚过重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刑法的轻重。即便是亲侄子朱文正犯了过错,朱元璋也会依照律法惩罚。



其次,明朝时期的的免死金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定制,在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律法上规定,只有获得军功和爵位的功臣才能获得丹书铁券。而范文从一介文官,根本无法上战场争取战功,朱元璋怎么可能为了他而违反已经制定的大明律。

另外在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李善长、徐达等34人获得了免死金牌[丹书铁券],而且这些人都在正史中都是有所记载的。



最后说说一下,所有的免死金牌都会写上“谋逆不宥”四个字,而且还会制作成两份,一份保存于皇宫的内府之中,留作恩赐的证据,防止臣子伪造。另一份才会赐给臣子。所以这种即兴“粗制滥造”的“免死金牌”很可能是虚假宣传。


我是越关


这人是范文从,洪武年间的御史,他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嫡后代。也算得上属于名门之后。

某次,范文从直言进谏,搞得朱元璋很是生气,一怒之下,判了他个死刑,打入监牢。死刑是最高的刑法,每到执行之前,需向皇帝不断奏请,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比如唐太宗的地方“三复奏”,京城“五复奏”。朱元璋继位后,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贪官污吏更是严厉铁腕手段,杀了很大批人,但死刑复查上,他尤为重视。

洪武十六年,他让刑部尚书等人,商定“三审五覆”之法,还多次告诫有关司法官员。

相关官员向朱元璋递呈上范文从的资料籍贯,供其核查。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看了看,心中惊然。连忙叫人让范文从来一趟。

朱元璋看着下面的范文从问道:“你是范文正的后人吗?”(范仲淹逝世后,谥号“文正”,后人多称“范文正公”)

范文从如实告知,他说:“我是他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默会儿,便让人取来五块布,然后在上面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以后,朱元璋将它赐给范文从,并对他说道:“拿好了,可免除你五次不死。”

五次不死,可是大大超过免死“铁卷”,一般“铁卷”免死两三次,那批开国元勋以及皇亲国戚掌控有。

但再怎么免死,有一种罪不能免,即谋反。还有,君要臣死,有千万般办法,臣不得不死。比如蓝玉,当年打仗时强暴元妃,朱元璋没动了他,可是太子朱标去世第二年,就爆发了著名的蓝玉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以,这件事表面上歌功赞扬了一番朱元璋的仁心,但对范文从,没实际作用。五块布依旧免不了死罪。那只是噱头!

当然了,也颂扬了一番范仲淹,连朱元璋都要给他面子。


史小二记


朱元璋,可谓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能杀官员的,从反贪、到冤狱,他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官员被杀了好几万,可以说,任何一个被判死刑的官员在他面前不过是个名字符号而已,但就这么一个个名字符号,一个官员不仅因为自己的姓名幸而免死,还获得了5个免死的皇恩特许。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御史叫范文从,他这个职位主要就是在朝堂上针砭时弊、直言进谏,显然是个容易得罪同僚、甚至得罪皇帝的差事。

偏偏这家伙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十二世嫡孙,自幼秉承家训,自当忧国忧民,这样么,慢慢就老热朱元璋不高兴了,最终把老朱皇帝给惹的大怒,然后把他下狱治罪。

刑部拟以“抗旨不遵”为名判了范文从死刑,然后把法律程序都走完后,就按规矩把案卷呈送皇帝,等待皇帝签字确认下,就把范文从秋后问斩。

朱元璋接到了刑部上呈的案卷,越来越不对劲,这个犯人的名字和籍贯……会不会……老朱可是范仲淹的崇拜者啊,恨不得全国的官员都能变成范仲淹,那他老朱家就高枕无忧了。

下面人很快按照皇命把范文从带到了皇帝面前,皇帝问:你是哪里人啊?范文从答:罪臣苏州吴县人。皇帝再问:你姓范,是否是范文正公的后人?范文从答:罪臣是范文正公十二世孙。

朱元璋闻之叹息,想想自己差点就一时大意把文正公的嫡孙给弄死了,差点铸成大错,这范家可是世代忠良啊,不能杀。

朱元璋命人取来锦缎,在上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句话,赐给范文从,作为对他的安慰和勉励,并宣布赐予范文从5次免死的机会,这也算是莫大的荣耀。

当时的人知道此事后,都被朱元璋的宽厚仁慈感动,也钦佩范文正公能遗泽子孙这么长时间。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范仲淹的子孙,叫范希荣,一次他外出做生意,遇上了山贼,准备抢他的东西,当山贼们听说他的范仲淹的后人,立刻说“你是好人的子孙啊”,就给范希荣赔礼道歉,范希荣毫发未损,安然无恙的回了家。

当然,范文从拿到了这5次免死机会后来有没有用处,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估计用处不大,毕竟那些明朝建立后拿到朱元璋“丹书铁券”的34个功臣,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杀了,这免死金牌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云中史记


这个人叫范文从,是北宋范仲淹的后代,洪武年间担任御史,我们也知道明朝的御史经常要劝谏皇帝,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朱元璋的脾气大家也知道,也比较差,有一次,范文从说的话,不大中听,就惹恼了朱元璋。

朱元璋就让有司去给范文从判罪,有司判范文从死罪,准备秋后问斩,当时死刑是要由皇帝来勾选的,朱元璋就翻阅了这一批的案件。

朱元璋翻着翻着,就翻到了范文从的案件,其实朱元璋对范文从还是有点印象的,毕竟那次确实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轻,朱元璋就想看看范文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一看这个范从文的籍贯,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忽然想到,北宋的名臣范仲淹也是吴县人,而范文从又姓范,难不成这个范文成是范仲淹的后代?朱元璋平时闲暇的时候,也是常叫人来讲史,或者自己常看史书的,对北宋的范仲淹特别的敬佩。

朱元璋就让人把范文从叫过来,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呀?范文从说:苏州吴县人。朱元璋说:北宋的范仲淹也是吴县人,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呀?

范文从说:是的,我正是他的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就让人拿来五尺的帛书,然后在上面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正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朱元璋将帛书赐给了范从文,他对范从文说:我赦免你这次的死罪,而且还再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能以这几句话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后,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继续规劝我。

这五次免死,甚至要胜过明代的一般的丹书铁券,毕竟那个只能免三死而已,不过这五次免死与丹书铁券也一样,那就是,如果是谋反罪,那是不能免的。


历史简单说


朱元璋“免五次死罪”的故事,还要从宋朝讲起,说起来这家人和朱元璋还是颇有渊源的。

宋太宗端拱二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很不幸,这名婴儿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不幸去世。他和母亲谢氏,又为苏州的族人所不容。孤儿寡母,贫无所依,谢氏被迫带子改嫁给了时任苏州推官(管法律的官员)的朱文翰,男婴也改名为“朱说(通假读悦)”。

朱姓,难道是朱元璋的远祖?非也,但也有了同姓之缘。

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辞别母亲,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因为所带学资有限,只能寄居寺院,终日读书,饮食也比较节俭,到了“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每天只煮一锅粥,与腌虀(读音饥)菜(一种酱咸菜)一起,分为四份,早晚各吃两份,史称“断虀画糜(粥)”。苦读三年之后,终成正果。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说”之名,一举登科,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掌管诉讼刑狱的司理参军。因为其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很快被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宋真宗天禧元年,其归宗复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改革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修筑海堤,治理水患,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不但能文,还会武,曾带兵驻守西部边境,抗击西夏数年。和其同时镇守西部边境的就是北宋名将(相)韩琦,而其继任者是更加有名的将领狄青和种世衡。

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后,主持了宋仁宗时期所谓的“庆历之治”的新政改革。由于范仲淹过于刚正,得罪了不少朋党,最后被罢免,放官于地方。最终于皇佑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官的最高谥号,拥有这一谥号的人,整个有文字以来的史料记载中,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寥寥数位罢了。

到了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相比范仲淹,更是苦寒出身,所以,比起范仲淹,对待百姓是更加的宽厚,而对待官吏却十分的苛刻。朱元璋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安抚民生,迎来了“洪武之治”的盛世。但是,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皇权,确实有点杀戮过重。

曾记否,朱元璋在大明开国之后,曾将数量不少的“丹书铁券”赐予了开国功臣,持铁券者可免死一次。包括胡惟庸案中被杀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是铁券的持有者,不过最终都未能逃过一劫。

而范仲淹的后人,虽没有“丹书铁券”,却被朱元璋开恩,免罪释放,并且还给了“五次”的免罪指标,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范仲淹的敬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苏州人范文从,乃是范仲淹的嫡系子孙。洪武年间,被拜为御史,就是言官,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大小官员,甚至皇帝的。

范文从颇有其先祖范仲淹之遗风,竟然敢忤逆朱元璋的旨意,认定朱太祖的旨意就是不对,结果因忤逆罪,被下狱,依律当诛。

朱元璋的勤奋,以及精力旺盛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谓是事必躬亲,批阅奏折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这一天,太祖检视案件,忽然看到了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沉思片刻后,让人将范文带来,问道:“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范文从答道:“臣仲淹十二世孙也。”

朱元璋听完后默然片刻,突然命左右拿来帛布五方,并于每方之上,御笔急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行大字。朱元璋写好后,将帛布赐予了范文从,并下谕旨曰:“免汝五次死”。

范文从死里逃生,还获得了五次免死的机会,被后世传为佳话。后人皆慨叹,贤者遗泽久远,太祖感贤者之风,而显仁君之范。这件事,实在是要给范文正公和朱太祖,每人一个大大的赞呀。


奕天读历史


不是说免死十次吗,怎么成了免死五次呢?这种杜撰的段子不知道有多少人信,既然说是假的,不管说十次还是五次,或者说是一百次,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明初朱元璋是发了不少免死金牌,但这么儿戏的就发放“免死金牌!”还一下子弄上五次,比买一送一都厉害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首先说这免死金牌的发放规则,最硬性的一个条件要么是上阵杀敌的功臣或者说加官晋爵的爵位身份,而这两类人基本上就被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一帮老哥们包圆了,后面的不管再得势再受宠,基本上也就没这个福分了!

至于说谁家祖坟上冒青烟,一下子可以申请到五次的免死次数,这就差比“无限魂斗罗”还厉害了,其实这个人叫范文从,据说这位幸运儿之所以让朱元璋青眼有加,还真就是因为他们家的祖坟冒了青烟!


这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十二世嫡孙,赶巧范仲淹是朱元璋的偶像,范文从干的是御史大夫的活,也就是说专门说不还听的话的,也是因为这个事得罪了朱元璋,龙颜大怒,朱元璋以严厉著称,范文从很快死罪就下来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看在了范仲淹的面子,给了范文从免死的机会,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朱元璋没读过书也不认字,有关范仲淹的戏词也不多,实在不知道朱元璋从哪里知晓范仲淹的事迹这么清楚,以他对范文从的态度,都可以五体投地了。

因此,这事八九不离十他就是好事者杜撰的,有太多的疑点,同时朱元璋干不出这件事情的理由远比能够干出来的多!


历史三日谈


这个问题出自明朝赵吉士的笔记小说、《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基本走向了正轨,老朱闲暇时间看看前朝历史,学习一下治国经验。

朱元璋出生于元末,元朝满打满算才98年的历史,老朱反而对宋朝的历史很感兴趣,尤其对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分欣赏,他特意把这几句话当做了自己的座右铭,书房和卧室贴满了范仲淹的这几句话,讲真老朱就是范仲淹的铁杆粉丝。

朱元璋性格好比硬币有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冷酷弑杀,一面是皇恩浩荡。冷酷弑杀不用我多说,比如杀李善长、胡大海等功臣。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他如何“皇恩浩荡”的事。



▲范仲淹名句

故事中的案犯叫范文从,御史大夫,相当于纪检监察院的领导。由于范文从嫉恶如仇,又敢于犯颜直谏,有一次把老朱激怒了,范文从可能没给老朱留面子,逆了龙鳞,老朱一怒之下把他绑了,打算第二天开刀问斩。

等到了第二天时,老朱气消了一大半,他拿起范文从的罪状书,发现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提意见方式有点耿直,看到范文从这三个字,老朱问,你和范仲淹是啥关系啊?范文从: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臣仲淹十二世孙也】。

老朱一听,我的天呢!这不是我粉丝的后代吗?来人,快快松绑,这样一来倒把范文从弄蒙了,拍拍自己的脑袋,脑袋确实还在。我不是在做梦吧!我和唐朝的名将李靖和汉朝的韩信情况有得一拼。

范文从一受刺激,胡思乱想了起来。当初李靖是隋朝将领,李渊生擒活捉他后要砍他头,在临刑前大呼:“明公兴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即唐太宗)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还被李世民重用。难道我……,范文从不敢奢想。




▲朱元璋

韩信也是这样,他原来是项羽的手下,被刘邦捉住后要砍他头,他大声疾呼:“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而杀英雄吗?”

怎么到我这说是范仲淹的后代就这么好使呢?范文从想的头疼不得其解。这比说“我爸是李刚”都好使。接下来的事更是让他吃惊。

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在上,赐之,谕:免汝五次死。——引自《寄园寄所寄》

朱元璋命人取了毛笔和丝帛,随手扯了五块,每一块上写上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五块都给了范文从,说:这就是我写的免死金牌,以后可免你五次死。范文从受从若惊急忙跪下高呼谢主隆恩。

小范不必当真,我认为这都是扯淡,是笔记小说为朱元璋歌功颂德,老朱和李渊、李世民没法比,说实话,他还不如刘邦够够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呢?

小说的最后一句是关键:【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乖乖,拍马屁也太露骨了,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认为老朱是仁者。




▲李善长

大家想想看,范文从只是范仲淹十八杆子打不着的后代,他比开国第一相李善长如何?

李善长可是朱元璋的淮西嫡系功臣,是开国功臣,老朱曾经一次颁给他两块免死金牌(免死铁券),颁给他儿子一次。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待遇,结果怎样呢?两块免死金牌都没能救李善长一命。倒是他的儿子被免了一次死。不过不是免死金牌的作用,因为李善长的儿子是老朱的女婿。不然也照样死。

从上面可以看出,范文从也别拿这五块免死金牌当回事,老朱不要脸了,杀你五块免死金牌也救不了你。这次没杀你不代表以后不杀你,杀你时,十块丝帛免死金牌也枉然。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这个故事半真半假。先把原文奉上,和大家一起分析,不然又是我一个人自说自话: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复之。范仲淹后裔。以国子生擢监察御史,被陷得罪,以先贤后裔得免死谪戍。永乐初任金华、东安、金乡三县教授。卒年八十七

范仲淹家的字辈是这样的(这个是真难找):

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后来改成:

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廷,天元从汝起,惟允必能兴。

比如说五世孙范之柔原名叫范良能,也要改名字。

这个老铁又是苏州人,和范仲淹后代居住地点是对的上的,字辈也是对的上的。所以故事的真实性不用怀疑。

免五次死罪这个比较不像朱元璋说的话,倒是特别像蒙古人说的话。汉人一般都是给免死铁劵

至于我怎么看,当然是拿手机看。

好了皮一下,中国人天生就有一种对名人后代照拂的传统,只要名声还不错的,基本都会有点特殊照顾。而且书里面说的很明确了,这个人被陷害。

作者当然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原委,应该是根据其平时的为人来推断,或者同时代有不同的声音发出。至少,这个案子不是铁案。

朱元璋并不是给他免罪,更加不是让他官复原职,而是让他到边疆区充军。到了晚年,他才回到家乡教书。受的罪也不小,应该算是找个借口给他免死而已,但是惩罚还是要有的。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砍历史


范仲淹公元989年出生,假设他20岁生儿子,也就是公元1009元,子孙皆20岁左右生子,一百年传5代人~朱元璋洪武年是1368年开始,1368-1009年=359年,359年怎么可能是十二世嫡孙?所以范崇文肯定不是范仲淹十二世嫡孙,其十二世嫡孙应该在公元1259年前后几年,所以这肯定只是个传说!嫡传十二世,就是长子传长孙再传长重孙再传长玄孙……我们中华民族叫滴传……不过当今社会乱象丛生很多三阿姨生的孩子们不理解,可能会出现一味的抬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