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在濟寧的那些往事

1831年,林則徐來到濟寧赴任河道總督,短短半年時間,只是他沉浮宦海四十年中的一頁,但林則徐清正廉潔、盡職盡責的務實精神卻不失為濟寧近代史上的一個亮點。2017年12月8日,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理事劉廣新走進“文化濟寧·百姓講堂”,主講講座《林則徐在濟寧》,述說林則徐在濟寧的那段短暫而光輝的歷史。


林則徐在濟寧的那些往事

林則徐塑像


嚴格整治吏治 秉正廉明讓下屬不敢怠政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則徐任江寧布政使,時值江蘇沿江一帶水災,林則徐受舉薦總司江北賑撫事宜,由於“宣力勤勞”和幹練的施政才能,深得道光帝眷顧,被舉薦擢升為河道總督。獲知這一消息時,林則徐曾以自己不諳河務為由向道光帝請辭,然而,清代河工積弊頗深,貪汙中飽已成積習,清政府撥付的治河款項雖多,經過層層剋扣,用於河務上的已所剩無幾。道光帝下定決心要徹底整頓這一問題,對於林則徐,更是寄予厚望。林則徐深知聖望難違,便決心赴任,用自己的努力和業績來報答聖恩。

東河河道總督管轄山東、河南兩省境內黃河、運河的防修事物,林則徐接任時正值嚴冬,霜降水落後,山東運河沿岸冰凍受阻。為了來年新漕河暢行無阻,林則徐立即佈置運河挑挖工程,命令加快工程進度,並加大對施工質量的監督,如有偷工減料和消極怠工者,一經查出立即處罰。一天,林則徐來到巨嘉汛,發現該汛主簿徐恂督工不力,河床挖得深淺不一,日後勢必發生淤積,致使河床變彎,林則徐直接摘去徐恂的頂戴,責令他重新督工展寬,然後視督補情形再定去留。看到新任河道總督如此秉正廉明,河道官員和河工個個賓服,不敢馬虎從事。


林則徐在濟寧的那些往事

河道總督府


按照清朝制度,河道總督有稽查考核之責,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林則徐親赴運河道、兗沂道逐數盤查錢糧,當堂查對庫冊及收支月報庫簿,查驗結果與現存銀數均宜相符合。之後,林則徐又親赴開歸、河北兩道盤查,經過盤查折算,他將道光十一年(1831年)河南、山東兩省黃河、運河各道用銀總數作結,並與上三年的用銀數量作了比較,並在奏摺中附具清單,一一說明支付款項,清清楚楚、分毫不差,林則徐整頓吏治的效果可見一斑。

此外,林則徐在河道總督任上時,部分堤防閘壩年久失修,枯水季節濟運之水不能輸進,雨季運河暴漲卻宣洩不暢。山東泉河廳東平州汛戴村滾水壩遏制汶濟運河的關鍵工程,林則徐親臨現場,監督拆修工作,之後又上奏清廷請修運河廳濟寧州汛五處堤工、民堰、減水閘。林則徐本著節約國本的原則,按工造價、減之又減,並請求速速動工,確保漕船重運未到和汛水未漲之前一律趕修完畢。

當年二月十八日,林則徐到任濟寧僅七十餘天的時候,接到調任江蘇巡撫的聖旨,在寫給同鄉的信中,林則徐坦言,本想為河工剔除弊端,卻礙於積弊太深、人際關係複雜,深感改革阻力重重。不久之後,新任河道總督吳邦慶到任,林則徐於五月二十五日離開濟寧,結束了他在濟寧164天的河道總督任期。

躬親檢查垛料 細緻程度讓皇帝吃驚

儘管林則徐在河道總督任上的時間不長,但從一些瑣事上,足可以看出他工作的細緻、嚴謹。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下旬,林則徐在黃河兩岸查驗河防各廳的料垛(用高粱稈子、楊柳枝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垛子,每個長約六丈,是修防堵口的第一要件)。按照修防需要,料垛應該儲放在河堤工地附近,但實際情況是,原本並不寬闊的河底工段,卻堆滿了從河中挖出的凍土、冰塊以及其他施工用的雜料。因此,料垛並不能全部放在堤頂,河吏們也利用這種機會從中貪汙作弊。朝廷每年花費諸多白銀從各地購置調運,但每年水災來襲時,卻沒有充足的垛料可以用來護防。面對這一情況,林則徐決心逐垛細緻拆驗,他親自從黃河北岸的曹考廳查起,一直查到黃沁廳。擱在以往,河道總督只是聽聽唱報、看看外表,林則徐卻事必躬親、勒韁下馬,帶領隨從穿行於垛與垛的夾縫中,親自測量料垛的高度尺寸,推算評估險情地段的儲備數量,觀察料垛的新舊虛實。當查至蘭儀廳蔡家樓時,林則徐發現垛底貯有潮溼的垛料,他當即決定將該聽同知於卿保撤任,並責成繼任官員逐個垛拆開晾曬,晾乾發現有所折耗,仍由於卿保負責賠補,限期補齊後再進行檢驗。

還有一次,林則徐街道商虞廳通判稟報,稱虞城上汛十六堡底廠的存秸,有五十六垛被燒。林則徐覺得情節可疑,估計不是有奸滑的商人故意縱火,希望抬高物價從中牟利,就是汛員或河道工作人員監守自盜,想毀滅自己的犯罪證據。林則徐下令,有關部門在他查案之前補齊秸垛,並對監守人員及兵丁進行處罰。

之後,林則徐將檢驗料垛的情況上奏道光帝,道光帝見林則徐的奏摺對料垛管理的弊端查驗得如此詳細,便在奏摺中予以硃批:“一直以來,從沒有哪個河道總督查驗河工料垛能這麼認真。”除了皇帝讚賞有加,林則徐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也得到沿河兵夫和百姓的交口稱讚。


林則徐在濟寧的那些往事

兩江總督衙署舊址


喜愛以文會友 常在好友家吟詩作對

生活中的林則徐精於詩詞、擅長書法,在濟寧期間,林則徐常常以文會友。在他的朋友中,關係最好的當屬劉凝輝。劉凝輝出身詩書世家,因祖上經商成為濟寧鉅富,他的府宅就臨近河道院屬,是一套三進院落,宅內假山俊石、亭榭玲瓏、小橋流水、畫廊通幽。林則徐常到劉府做客,與劉凝輝作詩答對、吟誦唱和,還為劉凝輝撰寫了一幅書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劉凝輝則把此聯刻在石碑上,鑲嵌在假山前以示榮耀。

此外,林則徐還與濟寧名門望族——孫氏三代人有過交往。孫玉庭在乾隆年間高中進士,之後官至兩江總督,林則徐在擔任江蘇按察使期間深受孫玉庭器重,受到他的重用和提拔,為江南黎民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在林則徐就任河道總督期間,曾前往城北汪莊拜望時年80歲高齡的孫玉庭,兩人相見敘舊互相傾訴衷腸。當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離開濟寧時,孫玉庭派人將林則徐送至碼頭。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外妥協求和,對內加緊壓榨百姓,清朝統治內部矛盾激化,雲南各族人民不斷掀起反抗壓迫的武裝鬥爭。林則徐臨危受命,赴任昆明組織平亂,孫玉庭之孫孫毓溎曾提出過有效建議,在林則徐平亂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公元1850年,咸豐皇帝登基時,孫玉庭的三子、戶部尚書孫瑞珍保奏推薦林則徐再度出山。他與孫氏三代人皆為朝廷官員,共同致力於“安內”,共同為維護清政府統治發揮著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