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明永樂年間,樂家從浙江寧波遷至北京,樂氏第一世樂良才,以鈴醫為生,走街串巷,行醫製藥。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第四世傳人樂顯揚,於康熙年間入太醫院,樂顯揚集古方、宮廷秘方、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於一身,創辦藥室,1699年,康熙為其賜名“同仁堂藥室”。“同仁”取自經絡“銅人”之音,意為“同修仁德、濟世養生”,該名號一直沿用至今。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藥室創辦三年後,樂顯揚第三子——樂鳳鳴,於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了同仁藥鋪。作為第五代傳人,樂風鳴在同仁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分門彙集成書, 名為《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該書收載宮廷秘方、古方、家傳秘方、歷代驗方362首。

同時在序言中提出,“ 遵肘後, 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製藥規範,這一規則被視為樂氏祖訓,在今天仍需嚴格遵守。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指,必須嚴格辨別藥材的產地,製藥時雖然工序複雜,但絕不能因此省人工,藥材雖然價格貴,也不可減少分量,用今天的話來講即不偷工減料,製藥需具備工匠精神。

這一祖訓,為後來樂氏同仁的發展,建立起了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範,代代相傳,並培育了樂氏同仁良好的商譽。

樂風鳴打響了“樂氏同仁”名號的第一槍

雍正年間,樂氏同仁丸散膏丹,暢銷全國。同時,皇家御賜樂家獨辦官藥,“同仁堂樂家老鋪”由此成為獨享御藥供奉殊榮的民間藥鋪,且歷經八朝188年。

後來的樂氏同仁立足中醫本源,不斷在製藥上下功夫,甚至一度觸及保健領域。比如,樂氏第九代樂百齡,配置出了“烏雞白鳳丸”,此藥深受慈禧喜愛,她除了用來打賞宮中嬪妃之外,自己亦常年服用,以調理身體,保養青春。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此時,樂氏同仁在業界的聲譽亦開始達到巔峰。慈禧欽賜樂氏“御供金腰牌”,這在當時的醫藥界是獨一無二的榮譽,從此,樂家經營的同仁堂老鋪跨過太醫院直接為宮廷供藥,名滿天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樂氏第十代樂平泉,樂氏同仁開始從朝宇走向廟堂,真正實現了普惠天下,濟世蒼生的意願。

在此期間,他們多研發了十多個品種,並廣做善事,提供溝燈(類似於路燈)、舍棺材、設粥棚、辦義學、送暑藥、設水會(民間救火機構),更將國藥——安宮牛黃丸普及民間。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樂平泉去世後,樂家的家事鋪務均由他的繼配夫人許葉芬掌管。1889年由許葉芬署檢的《同仁堂藥目》再版發行,收錄成藥、藥酒、及藥材共495首。樂氏同仁老藥鋪所掛對聯“本堂發兌各省地道生熟藥材,本堂誠修諸門應證丸散膏丹”便出自其《序言》。

此後,隨著國事動盪,樂氏同仁在歷史的洪流中,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浮沉之旅,這裡面,有家族分離,有堂號分派,中華醫學的精髓亦得到了傳承。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樂崇輝攜部分樂氏同仁老藥工,以及祖傳的《樂氏民初手抄秘方本》輾轉檯灣,該秘方本記載了198個樂氏同仁古方,加上其它傳承配方,共有431種個樂氏同仁配方。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樂崇輝在臺灣安頓下來之後,招收學徒在臺北開封街開辦臺灣樂氏同仁堂藥鋪,據說,直到他將進90歲高齡時,仍然製藥教徒,以讓同仁堂的製藥古方得以傳承。

據說這是著名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氏同仁》


據說,著名影視劇《大宅門》,即取材於樂家創辦阿膠廠歷史改編,劇中男主角白景琦的原型為北京樂氏家族第十二世樂敬宇,劇中“ 白” 家的姓氏取自繁體“ 樂” 字中間的“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