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我觉得编毛翁子的技能应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编草鞋是技艺


小时候生活在鲁西南老家,冬天穿的草鞋又叫毛翁子,现在农村也几乎见不到了。

「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新草鞋


毛翁子和一般人认为的草鞋是不一样的,它不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穿的那种草鞋。鲁西南的草鞋是以木头做鞋底、用卢苇樱子编成的,木鞋底就是木屐(草鞋底子),选材比较讲究,最好是用柳树疙瘩(柳树靠近根部的部位),因为柳树木头质地较轻,又不易开裂,做成的草鞋底子既轻快又耐穿。首先要根据鞋的大小,把木头通过锯、凿等工序加工出中间凹两头高的类似哑铃的形状,从中分锯开劈成两半,就做成了草鞋底子(这段不好描述)。然后在草鞋底子的周圈用手钻打上绳眼,把卢苇樱子捋成撮,再一圈一圈地编成鞋帮子,最后用麻绳或者苘绳收鞋口,就做成了草鞋。

「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穿绳子


小时候鲁西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寒从脚下生,一般在冬天是穿棉鞋的,虽然都是乡村土路,但也平坦好走。但是一到了下雪或者化冻的天气,道路就会泥泞不堪,如果穿着棉鞋出去,鞋底就会湿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人是没有皮鞋穿的,草鞋就发挥了用武之地,穿上草鞋既不怕雨雪和泥泞道路,又非常暖和。草鞋的发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制作草鞋底


父亲是木匠,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都会有邻居拿着柳树疙瘩来找父亲做草鞋底子,父亲都是很热情,在邻居的帮助下半晌功夫就可以完成,从锯、凿、钻到修饰都得靠人工操作,还是比较费事的。有时父亲碰到到比较合适的木头,也会加工成草鞋底子留着我们备用,或者邻居需要时送给他们。那时候能找到合适的柳树圪垯做草鞋底子,对于一般人家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爷爷会编草鞋,不光给我们家人编,也给邻居和亲戚编,但不编草鞋卖。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爷爷是怎么编草鞋的,现在对编草鞋的过程一点印象都没有,或许是因为我小时候不喜欢穿草鞋,我对草鞋不感兴趣。也不知什么原因,小时候总觉得草鞋样式很难看,也或许是觉得穿上笨拙。小时候的记忆总是碎片化的,不太容易系统的回忆起来。但是草鞋确实很暖和,宽大的草鞋里面垫上柔软的麦草,再穿上母亲缝制的棉布袜子,也是我度过冰天雪地的选择,虽然不喜欢穿。

「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下雪天暖和的草鞋


冬天,穿着草鞋的婶子大娘会倚在门槛上纳鞋底、缝补衣服、闲聊,说不定谁会趁其不备突然推搡一下,弄得一个趔趄,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被推搡的大婶会追打始作俑者,有时还会把草鞋追掉,看着她们笨拙的姿态和动作,众人又会哈哈大笑。推搡和追打当然是善意的,乡里乡亲总是处的那么和谐。

「鲁西南记忆」老家的草鞋

拉鞋底


爷爷已经作古,草鞋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估计编草鞋的技能也要失传了。

鲁西南的草鞋,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