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要去搀扶摔倒的老人,这种做法合适吗?

大鲵3112


不是教孩子不扶老人,而是没办法。看看这几年发生的小学生中学生因为扶摔倒的老人而被讹诈的事,还敢扶吗?能扶吗?扶的起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尊敬老人,搀扶老人过马路,扶摔倒的老人是传统美德,不仅人人脸上有光彩,还会获得大家的赞许,被扶的老人也都是谢谢。而现在呢,有的人虽然老了,但是不是做老人应该做的事,别人帮了他(她)们,他(她)们非但不感谢,反而还要讹诈一笔钱,这样的事情出现,不得不让做好事的人寒心。

所以,有些话说的很对,一些东西倒了很好扶,但是人心倒了就不好扶了。


向前走又是一道风景线


这一类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先想一想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会怎么做?你敢不敢搀扶路边摔倒的老人?

把一个成年社会的难题抛给小孩子,同样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

老人摔倒了不敢扶这种风气,不该最后由小孩子来买单。小朋友是对这个世界的恶意最没有抵抗力的一群人。

此外,你真的确定搀扶摔倒的老人是最好的营救方式么?

事实上,当一个人忽然摔倒,看起来又特别严重,最好是不要立即去搀扶他。

除非你有非常专业的急救常识。

以前曾经听一个医生朋友说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由

非专业人士施行的急救都是徒劳无功的,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比如急救中的心脏复苏,很多都是以患者的肋骨被压断为结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不应该提倡小朋友去搀扶摔倒的老人。

搀扶本身并不是有效的医疗措施,而只是一种道德行为。如果搀扶就能解决老人当时的问题,那么很可能老人自己在那里缓缓,慢慢地也能起来。也就是说,他的问题不会太严重。

而如果搀扶本身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要恶化问题,那么搀扶除了让人良心上好过一点,还容易引来很多纠纷。

如果非要让小朋友为老人做点什么,哪怕是报警、打120急救电话都要比主动上去搀扶好一些。

教会小朋友做一个有智慧的好人,比教小朋友做一个单纯的不动脑子的好人,对他以后的成长会好得多。

其实大多数的道德困境、社会问题都可以用专业知识去很好地解决。而单纯地讨论“应不应该”永远比不上思考“要怎么做”来得有意义。


吹上来的小动物


说到搀扶老人,要从典型的彭宇案的法官王浩说起,2006年,老太太徐寿兰在公交站被装成骨折。并指认搀扶他的彭宇为肇事者,并在2007年提起了诉讼,要求搀扶老太的肇事者彭宇赔偿十余万元,而南京法官在彭宇并不认罪,且有人证的情况下,依照所谓的“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逻辑判罚彭宇赔偿4万余元,彭宇不服,提起上诉,最终据说赔偿了1万元,并放弃了公示案情,而不了了之……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见义勇为者受伤甚至遭到财产损失,而被救助的人不但没有感恩,反而还要翻脸无情!

同样,有太多太多类似的事情,而且不公平的判罚,催生了一个专业,“碰瓷”!从法律角度上理解,原告应履行举证被告的犯罪事实,而不是被告去举证自己的无罪。

在我们选择如何教育孩子应该去行善助人的前提下,是否应该让律法发挥响应的作用,判罚那些颠倒黑白,抹杀公益心的坏现象呢?不仅仅是搀扶老人这种简单的事,过度纵容的不公判罚,导致着公益心的大量流逝,这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错误,是事实给孩子造成了助人为乐是一个笑话的结果。

教育孩子的责任虽然在于家长,但论证孩子行为的过程却在于社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重罚这种颠倒黑白的现象,都以不了了之而告终,那你如何教育下一代都是徒劳的。

我认识是合适的!现在社会老人碰瓷的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我们在碰到老人摔倒后,想扶却不敢扶,害怕自己的一时好心,给自己带来倾家荡产的危险。这是社会现象导致的,那么就要教孩子怎么去面对这个事情。正视这个社会环境。

这个社会本来就有黑暗的 一面,早些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好人,比如,碰瓷的老人,比如,让孩子带路的人贩子。你一心教导孩子要乐于帮助别人,可是忘了告诉孩子帮助了坏人,等于伤害了自己。要让孩子学会分辨,多看些一案例。

不扶是为了保护自己。

现在的人唯利是图,为了钱,什么手段都有,利用别人的侧影之心来谋取利益,是常见的事情。就像农夫与蛇一样,善良的农夫因为自己愚昧的善良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善良也要分清对象,对有心人善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于心不忍,可没法辨认是真摔倒还是碰瓷。

其实,虽然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让很多人的家庭遭遇不幸,可我们依然做不到麻木,选择视而不见,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遇到这样摔倒的老人,本能就想去扶起来。告诉孩子,要扶的时候在周围看看有没有警察,有的话去告诉警察,让警察作证,或者让警察扶起来。或者先在周围观察一下看看情况,分辨真假。

到底能不能扶老人呢?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帮助别人是我们的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碰瓷。或许不是碰瓷。老人摔倒时没有看清。当你扶起他的时候他误以为是你将他撞到的。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时刻在提醒我们。做好事不是你想就能做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你说让孩子扶不扶老人,扶起老人,怕碰瓷,不扶老人,那我们的公德心去哪里了,真是两头为难。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方位去思考,我们扶老人是为了什么?让老人健康的站起来,不至于老人因为摔倒而失去什么?最终目的就是让老人站起来。这样不就好办了。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老人问你要10元钱,买东西吃,说自己饿了好久,你怎么办?你如果怕上当你可以这样做,你带着老人给老人买饭。不就行了。不要给老人钱。直接给老人买饭,老人要钱的目的就是饿了,你给他解决饿了不就行了。

不至于被骗,更不会因为没有帮助老人而自责。再回到这个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不让孩子扶起老人,会对孩子形成一个错误的价值观。

所以我的答案是一定要帮助老人,不一定是扶起老人,除了扶起老人我们还可以为老人做很多事情。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清正,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寒了心,那以后谁还会做好事。就像有人溺水一样,你是救人还是不救,如果你水性非常好你可以去下水救人,如果一般在岸上救人,找长绳子。打电话求救。切记不可盲目下水救人。万一救人不成再把自己搭进去怎么办?

老人摔倒在路口,孩子对于摄像头概念不是很清楚,应该让孩子,需求警察叔叔帮忙,让警察叔叔去扶起老人,而不是孩子。

如果没有警察那就找附近店铺老板去扶起老人,大人现在都是有经验的,尤其商人,非常聪明,他不会帮别人的同时把自己搭进去,如果周边没有人,让孩子拨打110.

总之老人一定要帮助,但不是过去扶起老人,而是在有第三者帮助的情况下去扶起老人,或者让警察叔叔去做。

这是一个非常窘迫的问题。虽然这世上有很多人良心被狗吃了,但我还是会教孩子做一个好人。总不能因为一小片黑暗的事实而害怕走路了。毕竟善有善报,好人一生平安。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义,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

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虽然大部分的公众还是高估了出手救人的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侵权责任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受害人认为施救者是侵权人就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施救者的过错,不能仅仅因为伸出援手就认定施救者是侵权人,这是一种主观臆断,是没有证据支持的。但为了避免助人成本过高,我们在助人时可以提前做好以下几点法律准备:

1、 保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用手机拍照、录像、录音,在场找几位现场见证人录像证明自己无过错,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合理规避成本,在做好事的同时也避免麻烦。就好比借钱给他人的同时,要求他人出借条一样,虽然是情和法的矛盾,但也是合理的法律准备,社会也会认同。

2、 及时报警或通知家属

在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时,报警永远是对的,让更专业的人力处理专业的事有时候才是最好的,公权力的介入比私力救济更有效率。有时候莽撞地扶起老人,可能会对老人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通知熟悉老人身体状况的家属来处理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3、大声呼救,引起旁人注意

发现老人摔倒时,最好叫上一两个帮手,共同帮助扶起老人,或者大喊一声“有人摔倒(受伤)了”,人提起别人的注意。观察事发地点是否有摄像头,是否有视频资料。虽然老人摔倒的事件使我们发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漏洞,但我们不应该因此多一个不去帮助他人的借口。


无法超越的足迹


当然合适。想像一下,你一般拿工资白领,一线城市贷款买的房,手里没多少钱了,然后,你家孩子扶了一个老头被讹了,让你赔个几十万。顿时倾家荡产,离要饭不远了。拿全家的安定幸福去赌那个老人靠不靠谱?赌赢了,一个“谢谢啊”完事了,赌输了,倾家荡产。你赌不赌?


个位数90879391


高中同学晚上一块喝酒,酒店天然气突然爆炸着火,酒店老板6岁女儿还在楼上,同学不听我们劝说冲进楼上把小姑娘救了出来,结果自己身体72%中重度烧伤,lCU抢救了3个多月才把命保住。除了政府一面见义勇为锦旗,

5000

块钱奖金,什么也没有,酒店老板就连医院都没有去过一次,为了保住性命还花了78万多,除了同学还有朋友给凑了10万全部都是他父母出的。所以说千万不能管闲事和见义勇为,到时候一旦自己受到伤害,没有任何与你无关的人帮助你。


躲过崩盘却死在反弹


我认为是合适的。

从现实经验的层面,已经发生过多桩小学生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的事件了。我随便一搜索,在第一页就看到这样完全不重样的新闻:

2017年12月,江西上饶市3名学生扶摔倒老人被讹10万,老人被讹事件因为有视频监控证明,才能快速解决;

2015年7月,四川达州老人自己摔倒诬陷帮忙学生,幸好有监控证实;据了解,警方随后对老人进行了教育。

2015年5月,四川攀枝花小学生,不顾提醒扶起摔倒老人,却被讹诈,有多位路人作证;

2015年9月,广州老人状告两名小学生撞到自己一案败诉;学生则辩解称自己是救人之举,最终老人因证据不足而被驳回诉讼请求……

例子还可以继续举下去。而成年人扶起摔倒老人被讹的案例就更多了。

我并不是认为老人一定不能扶。只不过,在如今陌生人的信任到降至冰点的情况下,乐于助人,需要很高的技巧,比如保留足够的人证物证或视频证明。在自我保护的情况下,救助他人是很了不起的。

不可否认,这些聚焦效应,扶老人的“风险”被夸大了;真实的“坏人变老了”的比例,未必有这么高。但农夫与蛇,被蛇咬了一次两次三次还要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救蛇,就不应该了。

如果连成年人都觉得不好判断,觉得有风险的“好事”,怎么能让小孩去做呢?

(2015年,四川老人自己摔倒诬陷帮忙学生)

记得二三十年前,还提倡过“赖宁救火”“草原小姐妹保护牛羊等集体财产”,但后来,不再提了。这是对了,因为未成年人本身就是保护对象,不应该成为舍身救人的主体。不应该允许孩子们去干有风险的事。

进一步说,在还有其他成年人的情况下,未成年人也不应该成为“助人”的主体。他没有能力为未知的事情负责。在一个原子化的社会里,弱者的善良,是会被利用和反噬的。

本来,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扶老人是一件举手之劳;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了。可悲哪。成年人能余力,能判断情况,助人很好;但孩子,还是别为难了。


侯虹斌


大白天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名老人行走间,突然失足跌倒,摔断了腿,在长达三个小时内,几百名路人陆续经过,有的呆呆看了几分钟,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这些旁观者,为什么会心安理得地走开?

为什么没有人停下来救助?难道他们没有同情心?还是他们已经麻木不仁?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

其实这是从众行为的一种,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从众行为。当许多人在围观一个人摔倒的现场时候,受难者很可能得不到帮助,所有的旁观者都在权衡是否要介入到事件中,而从现场其他旁观者那里得到的提示信息都是——不介入,于是不提供帮助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如果事情真的很严重,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施以援手?”人们会这样反问自己,有许多人目击这一事件,表面上看起来增加了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但是实际上却降低了每个人都上去提供帮助的倾向。

如果我们意识到其他人也在现场目睹了这一事件,那么我们感受到的责任感就会被稀释。公开场合摔倒的老人,被撞的小女孩,被打的女人,乞讨的小孩……“必须要做点什么”的责任扩散到了每一个目击者身上,这时候人的反应通常是逃避帮助别人,其他人的在场反而抑制了单个人采取行动。

但是反过来讲,那些认为只有自己知道危机事件的人,却很快地介入其中提供了帮助,黑夜中路过某栋大厦,发现火灾之后,往往会报警,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唯一知道这个危急事件的人,他们会感到更多的责任,有必要去阻止事件恶化。发现湖中溺水的人,或者会呼叫其他人营救,或者会亲自下水施救。

也许害怕事后面临良心谴责,当意识到自己是唯一的知情者时,义不容辞,没有其他理由逃避责任。而其他人在场,自己不提供帮助也会有其他人施以援手,侥幸心理之下,就有了公共场合“扶不扶”的问题。


作者:李藤新一(一个致力于分享成长干货好书的自由撰稿人,公众号:李藤新一)

致力于人文、社科,成长写作类的干货分享,欢迎来关注


李藤新一new


有一天一大早,和孩子出去玩,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位大约七旬的老人在前面拄着拐杖走路,突然冷不及防,一个趔趄就摔倒了,街上当时人也不多,孩子看到后,问我要不要去搀扶一下,我看了下周边环境,确认确认一切安全后,心地善良的我还是叫孩子去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当时老人身体还算健朗,无大碍,我们扶起他后,连声对孩子说:谢谢你,小朋友,像你这样热心肠的人不多了。

听到我心里感慨万分,正如他所说,“热心肠“的人确实不多了。我想大家都应该有所体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文化倒是都前进了,但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没有永久留存下来。就像街上摔倒的老人,我在叫孩子去搀扶前,必须先四处环顾下,看有没有留意到或什么特殊情况,为何要这样,因为现在碰瓷党太多了。怕待会搀扶起老人,一个是老人发咬你一口,说你撞了他,要你送他去医院还要所谓的巨额精神补偿费;另外一个,还有扮演双簧者,这边老人一摔倒,你在搀扶中,那边”家人“立马就走过来,就说你把老人弄倒了,要你赔偿。

这些情况不是在演戏,而是生活中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所以为何一定要看看旁边有没有人看到,更多人看到,能证明这个事确实不是你所为,而且还得看附近有没有天眼,有的话能拍到这一切,万一发生这情况到了派出所,你还能理直气壮,但是啥也没有,既没有拍摄,也没有人看到,而是发生此事,围观了 一群人,那就很麻烦了,没有人证,全部是所谓的老人或是家长方单方的解释 ,或许很多不知情的人会信以为真,而要求你送医院,负责赔偿。

诚然,送去医院,作为助人为乐的人来说,也无可厚非,以前有句话说得好,叫帮人帮到底。但是送到医院后,剩余的应该就是老人家人来护理了。但是送到医院是更加麻烦的是。你还不能单独送,一定要和大家伙中热心的同志一起送,不然家人来了,也会讹你。

看得太多了,这种报道。不是我不愿意去搀扶,而是令人心寒:

还要去扶吗?还敢去扶吗?

社会都演变成这样了,人情如此之冷漠。年年在学雷锋,问题是学雷锋在啥时候?每年三月五日,就那么一天。难道那一天老人摔倒,我们去搀扶就算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吗?那若全国老人都在那一天摔倒,我们去扶,那是否就是理所当然,而过了这一天就是你的责任?太荒唐,太可笑。只能说这种形式化的工程,实在是做得太好了。

我们现在的父母每次都在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但是助人为乐到底体现在什么情况,什么场合下?它会不会与现在这个社会的风气格格不入呢?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小时候,广播里天天播送学雷锋事迹,那时候物质贵乏,生活过得不是很富裕,但是雷锋的形象在当时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心里是那么的高尚与朴实,而到了现在,偶尔只是在公交车上的电视广告上看到一首助人为乐,乐在其中的宣传歌,而车上老人一堆,都站着,入座的都是年轻人,大部分都视而不见,从未有人主动站起来让个坐。现行风气如此,怎么能够要求它改变?

从道德水准上说,老人摔倒去搀扶是没错了。我全力支持。但是从社会来说,那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孩子心地善良,看到肯定会想去学下雷锋,学校还多次要求大家去做社会公益呢!那应不应该做,那还得看场合了,悲哀!

各位看官,若您遇到这事,你怎么认为?

PGThinking

关注,有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新时论


回答问题之前,分享一段话。2011年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曾这样对北大学子们说:你是北大人!你看见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为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这段话曾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被称为“北大撑腰体”。然而当我们穿透这段话的背景看问题,当善良一次次被质疑,甚至被恶行一次次讹诈的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一直信仰和坚持的道德伦理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当乐于助人需要付出极高的道德成本才能得以维护,这已经就不是一个国家公民有没有道德底线,而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面临社会根基被动摇的危险境地!


回到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话题“父母教育子女不要搀扶摔倒的老人倒底合不合适?”,蛋蛋巴巴的答案是:合理,但不合适!

父母对孩子的爱,首先是如何确保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当一个成年人面对老人摔倒还在犹豫会不会遭到讹诈的时候,父母教育子女不要上前搀扶老人的行为显然是合乎情理。因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更加不成熟。在未知和不可预测的危机风险面前,父母保护孩子是一种自发的本能行为。所以从这个方面理解,父母教育孩子不要搀扶摔倒的老人的行为是合理的!



但是,这个社会的未来总归是属于孩子们的。孩子们的三观深受父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年轻一代对未来社会的改造极大程度上源于家长对社会的综合评价。如果父母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温暖的,那么孩子眼里的世界也是阳光普照遍地鲜花,你的孩子也会开朗快乐,自信而阳光;反之,父母的眼里全是残酷和冷漠,那么孩子看到的世界也一定是灰黯而缺少鲜艳的颜色。而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大可能会表现不开心和更加地不自信!

我们的国家每天都在进步!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不道德甚至践踏法律的现象毕竟只是个例,也不可避免。但我们立足于社会,终究是需要抱着一丝希望或期待的。而希望,总是从我们自己首先着手行动开始!

“你是头条人!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搀扶,有人讹你,今日头条的所有网友为你提供法律援助!败诉了,今日头条帮助你将他们曝光!”
我是蛋蛋巴巴,关注头条育儿和情感话题。欢迎大家互动交流。谢谢!


蛋蛋巴巴


不扶,上次我扶一个骑电瓶的老头,警察叫老子300算了,好聚好散。我艹尼玛的比,老头说我走路挡着他,他躲避不及摔了,老子叫调监控,居然那个警察局十几个屏幕没一个是那地方的。我刚从超市买瓶水,还没出超市,听见嘭的一声,前去观望,一个电动车在地上,和一个60多的老头坐地上,我把电动车扶正后,正想去扶他,他一把抓住我袖子让我别走,警察也让我给300算了。不然闹一下午也解决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