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温州:“两只手”合力引领改革潮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温州:“两只手”合力引领改革潮

温州夜景。杨冰杰 摄

在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中,民营经济发祥地、改革探路者温州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年间,温州人将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挥舞得格外有力,历届党委政府则通过制度层面的突破与创新,用“有形之手”为民营经济生长提供养分。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温州人敢闯敢干的磅礴活力,更离不开主政者的智慧与担当。”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改革开放之初,政府不压制、不扼杀,放手让百姓创业,使民营经济从点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1990年代初,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政府敢于担当,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温州遭遇“成长的烦恼”,“唱衰”之声甚嚣尘上时,市委、市政府承担地方“金融改革”的重任,攻坚克难;“目前,温州又启动了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温州:“两只手”合力引领改革潮

1983年,温州创办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从“八大王风波”到“无为而治”

在很多人眼里,温州是财富的代名词,遍地是老板、豪车满街跑,而40年前的温州是名副其实的“边穷地区”。

1978年,温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3元,低于全国134元的水平;人均耕地0.41亩,不足全国1/3;与外界的交通只有往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被戏称“水(温州方言谐音‘死’)路一条”、“汽车跳、温州到”。

但嗅觉灵敏的温州人感觉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1978年,乐清柳市镇出现第一家低压电器门市部,至1981年全镇电器门市部达300余家。无数温州人从农民“变身”供销员,靠一双脚为温州这个小地方跑出通往全国的财富之路。

1980年,18岁的章华妹领取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也在那一年,温州通用机械厂副厂长郑秀康下海创办皮鞋作坊,成为当时第一批办“企业”的人。

“我办企业时没资金、厂房,把老婆的一条毛料裤卖了,大概50元,把结婚时买的手表卖了100多元,加起来不到200元。我邻居是位老太太,丈夫去世后给她留了笔钱,她借了我500元。我想,哪怕是为了还钱给她也要拼命工作。”郑秀康告诉澎湃新闻。

温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的“八大王风波”是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改革初期有一项罪叫“投机倒把”,个人贩卖工业品、运输贩运等都在打击之列。“八大王”是乐清当时有代表性的八个个体经营专业户,有7人以投机倒把罪被判刑,1人遭通缉。

1983年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达后,“八大王”被羁押的人员陆续被改判无罪释放、发还罚没财物。不过,当时并未对他们平反,社会对个人经商观望气氛浓厚。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在其新书《东方启动点》写道:1984年,中央下达保护私营经济的第三个“一号文件”,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借此东风,在省委常委电话会议上疾呼为“八大王”平反,获一致同意。在当年的全市乡镇书记以上干部大会上,温州市委宣布为“八大王”彻底平反。多年以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告诉袁芳烈,“八大王”平反了,他才敢砸下所有家底,开办求精开关厂。

1984年,南存辉与同学胡成中合办求精开关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的前身)。这一年,全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永嘉县桥头纽扣专业市场开业。

“温州也从这年开始进入民间投资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胡宏伟介绍。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温州:“两只手”合力引领改革潮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首次公开提出“温州模式”。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自此,“温州模式”不仅成为解密温州改革奇迹的“钥匙”,更是解读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样本。

那几年,温州政府部门顺应民众突破计划体制束缚而喷涌的活力,顶住压力,“放任自流”、“不设限”,

外界评价这个阶段温州政府部门是“无为而治”,袁芳烈也曾表示:“‘无为’也是‘为’,甚至比‘为’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一把火烧出“质量立市”、“信用温州”

1980年代,价格低、款式新的“温州鞋”风靡全国,产量一度占全国1/10,但对其质量低劣的诟病也不绝于耳,被称为“晨昏鞋”、“星期鞋”,一些城市开始驱逐“温州鞋”。

1987年,一场围剿“温州鞋”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温州鞋堆积成山。当年8月8日,5000多双温州鞋在杭州武林门广场被一把火烧掉。

这把火让温州产品的信誉跌入谷底。当地开始从产品质量入手,对温州的诚信展开“救赎”,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时治理整顿“假冒伪劣”问题。

1993年下半年,市委提出“第二次创业”,实施“质量立市”,《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成为全国首个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关于质量建设的法规性文件,“358质量系统工程”、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强市等措施连续出台。

民营企业也意识到,质量是“温州模式”的命门。

“1987年杭州武林广场那把火点起的时候,我正在武汉销售皮鞋,2000双质量过硬的皮鞋也受牵连,被工商部门收缴,我还跟他们打官司,最后赢了。但杭州这把火对我触动很大,1988年我借了3万元开鞋厂,就从源头开始掌控质量。”温州奥康鞋业董事长王振滔告诉澎湃新闻。

1998年2月,“奥康”皮鞋被中国皮革协会评为“中国真皮鞋王”。次年12月,王振滔在杭州点燃一把火,把从全国收缴的仿冒奥康鞋的2万只鞋盒、2000双鞋付之一炬。也在这一年,正泰、德力西、康奈拿下温州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

2002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将1987年火烧温州鞋的8月8日设为每年的温州“诚信日”。2007年8月8日,“信用温州 品牌强市”诚信主题活动在当年烧毁温州劣质鞋的杭州武林广场举办,温州企业家共同点燃“诚信之火”。

如今,温州已从昔日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变为诸多行业质量标准的创立者。据统计,温州企业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393项,拿下4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

金融改革助温州走出低谷

1990年代起,温州低压电器、服装、鞋业、阀门、打火机等制造业快速发展,2002年~2007年,温州的GDP增速都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以上。

但与此同时,不少温州商人开始将目标瞄准更赚钱的房地产、煤炭等领域,大量热钱涌入,“炒房团”、“炒煤团”等频频出现,一定程度导实业“空心化”。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民间借贷参与规模首次超过房地产、股票和基金等,成为温州人投资的首选。

温州民间资金丰富,企业间借款几十万、几百万有时甚至不打借条。但由于要素市场改革不彻底、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间金融链条又很脆弱。

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部分企业破产、老板跑路,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上升,外界出现唱衰温州的声音。

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要任务为探索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等12项。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温州:“两只手”合力引领改革潮

2012年4月25日,全省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在温州鹿城区开业。

在此背景下,温州率先尝试通过民间金融立法,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2014年3月,浙江省为温州市制定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性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其核心之一是“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规定大额民间借贷强制备案,借款金额达一定额度或累计出借人数超过一定数量的应当报备。同时,搭建民间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

利率是资金交易的价格,也是调节民间借贷的杠杆。温州在全市设立400余个监测点,建成反映融资行情的“温州指数”。目前,“温州指数”已与全国46个城市合作,成为全国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指示器”。

据市政府金融办透露,温州已逐步消除“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化解区域企业金融风险的改革实践受到国务院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最高法院等部门的肯定。

今年9月6日,在温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要活动——“勇当‘探路者’ 续写创新史”主题论坛上,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表示:“温州经济已走出低谷、持续向好,GDP增速连续13个季度在7.5%~8.5%。”

推动效能革命,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占温州企业总数的99.5%;温州常住人口924万,每41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今年2月,温州召开全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动员大会,提出全面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提供保障,兵发布了“深化改革优环境”十一条措施和“执纪监督治怠政”九条措施。

40年来,温州一直在通过提升政府效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2002年11月,新华社播发《千亿资金逃出温州》一文,报道了一些外迁企业对温州软环境的抱怨,引起强烈反响。报道中,温州苍南县龙港镇“中国农民城”一位商人与朋友筹资150万办厂,但建厂房的3亩地却迟迟批不下来。随后,市委提出在全市机关部门开展“效能革命”,抓好机关作风建设。

2012年的温州政府工作报告披露,高端要素在温州难以集聚,产业“低小散”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不少突出问题。2013年8月,温州市政府本级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归零,成为浙江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2014年,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2723项减少到4168项,减幅居全省前列。温州还在浙江力推的“四张清单”(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之外首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的“第五张清单”,首批公布实施167项政府职能、170项购买服务事项。

2017年初,温州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设置综合窗口,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让群众办事从“多窗跑”变为“一窗办”;率先实施“四个一”创新工程,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路;推行商事登记制度等系列改革,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制度成本。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温州:“两只手”合力引领改革潮

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大会。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今年1月,温州提出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8月,全国工商联报请中央统战部同意,函复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

10月17日,温州举行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大会,提出了30条创建主要任务。其中,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有22条、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8条。

“政府主动清除阻碍民企活力的各种壁垒,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若民营经济能在此良性循环下发展,温州或将迎来继1990年代‘黄金十年’后的又一春。”胡宏伟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