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多年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殲敵數量和傷亡情況成為廣受關注的問題。按照權威統計,國民黨指揮下的中國軍隊大約傷亡320萬人,為民族獨立做出了巨大犧牲。然而,嚴格說起來,從國民黨軍跑路的逃兵,遠遠多於犧牲的烈士。

跑路方式知多少

時任軍政部長何應欽在軍事報告中曾提到,抗戰國軍傷亡病廢,總共損失二百五十多萬人,但同時期徵調了壯丁一千一百萬,補入部隊八百萬。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何應欽

據此來看,國軍總兵力理應淨增五百多萬人。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大批國民黨軍官兵腳底抹油,以各種形式開溜。

怎樣逃出國民黨軍隊,這令不甘心在部隊裡賣命的士兵們大費周章。首先當然是直接從部隊逃跑。這是最主要的逃亡方式。不過,各支部隊情況有所差別,有的軍、師管理水平相對較高,下級軍官蹲門看守,想從軍營直逃掉,還有一定難度。

另一可行的方式是利用新兵訓練和交接的時機開溜。抗戰時,國民黨在各地設立師管區,負責徵集和訓練補充兵源。軍政部也轄有若干新兵補充訓練處。被強制徵召的新兵苦不堪言,不時開溜,各師管區幾乎每年每月都有逃兵。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國軍新兵開赴前線

如比較嚴重的平秦師管區,至1941年8月已經逃走一萬一千人左右。1945年4月,田武師管區第3補充團有兵員1825人,逃走118人。在新兵接領過程中,跑路的士兵也不少。1941年4月第2軍第90補充團接領的547名新兵,在駐地和沿途逃亡了三分之一。

兵敗如山倒,一旦打了敗仗,士兵們也會趁機逃散。軍令部長徐永昌在日記中談到,某師原有戰鬥兵六千,經過戰鬥傷亡八九百,逃散三千人,結果只剩兩千。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國軍德械師

借傷病之機從醫院逃跑,是國軍官兵的又一捷徑。截至1940年5月,國軍傷病入院人數總計103萬多,然而僅有半數歸編。儘管軍政部所轄醫院醫療水平有限,也不至於把一半傷患治死治殘。這是因為許多人選擇離開軍隊,起碼有12萬人利用入院機會跑路。

這一趨勢有增無減,1941年從醫院逃跑的官兵又達到至少五萬五千多人。何應欽1946年出版的《八年抗戰之經過》中,認為國軍因傷病逃亡的人數就有約60萬。

到底逃亡多少人

八年抗戰中,國軍逃亡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呢?以第33集團軍為例。根據不完全統計,1942年,該集團軍下屬的第59軍,全年逃兵數量達4800多人;第77軍更嚴重,跑了5700人左右。平均每師都有一千多人逃亡。

第33集團軍所屬部隊可是參加過平津抗戰、棗宜戰役等知名會戰的,在國軍中算得上主力兵團。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就是在擔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時親臨前線、壯烈殉國。即使如此,這支部隊的基層官兵仍然大批逃跑。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張自忠將軍

其他旁系雜牌軍更加慘不忍睹。同樣在1942年,粵軍出身的第64軍,一年內逃走了一萬八千人,其所屬三個師,每師都跑了四五千人,相當於第33集團軍一個軍的逃亡數。這樣看來,第33集團軍已經算是作戰意志相當堅定的部隊了。

除了普通士兵外,國軍中下級軍官也有不少逃亡的。1941年9月,國民黨軍政部通緝了一萬四千名逃亡官兵,其中包括校官63人,尉官989人。

官兵大量逃亡,導致國民黨軍實際缺額嚴重。1940年,徐永昌在日記中記敘,國軍各師平均缺額在三千上下。如顧祝同的第三戰區,每師平均僅五千人。不過戰鬥力衰減對將軍們不一定是壞事,徐永昌概括指出,國軍將領兵額在七八成以下,糧餉、服裝卻永遠要十成,從中便可大飽私囊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徐永昌

根據研究,國民黨軍隊在八年抗戰中,逃兵總人數接近六百萬人。抗戰初期國民黨軍共約210萬人,後經過擴編一度達到650萬人,其中又有不少空額,1944年整縮為570萬人。

一支軍隊逃兵人數超過全軍規模,在世界軍事史上也算罕見了。即使以國民黨軍抗戰時期士兵總數計算,逃兵佔比也超過了40%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國軍

大敵當前為何逃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捍衛民族獨立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正義戰爭。為何在這樣一場戰爭中,國民黨軍會產生如此之多的逃兵呢?是這些人罔顧民族大義、拒絕保家衛國嗎?顯然並非如此。

國民黨軍軍政管理混亂,高層把士兵當作一次性消耗品,軍人待遇得不到保障,是士兵大規模逃亡的根本原因。

抗戰時期,國民黨高級軍官早已脫離基層、形成特權階級,他們對廣大士兵毫無感情,很少體恤。

以著名的遠征軍駐印軍為例,在國軍空運印度時,運輸機只能載三十五到四十人,高層卻指令擠進五十個人。所有士兵只穿短褲,因為上級認為在印度可以領到新軍服,把舊衣服穿走是浪費,結果有的士兵在高空被活活凍死。

當1942年國統區發生大規模災荒時,許多地方軍隊口糧短缺,作為最高指揮的蔣介石卻聲言「現在軍隊裡面最大的毛病就是浪費」。

蔣介石拿親身經歷舉例子:「現在一個士兵每天發二十六兩面粉,大家還說吃不飽,這個話我想實在說不過去……從前我在敵國日本聯隊實習的時候,每天所吃的不但沒有二十四兩米,恐怕連二十兩米都不足」,所以「我們中國人患病,多半是由於飲食沒有節制,吃得太飽的緣故」。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蔣介石

然而實際上,空運到印度準備補充駐印軍的士兵,經過美國軍醫體檢,普遍營養不良,降低標準後還是有不少人被淘汰。

目睹這些現象,羅斯福派來的「監軍」、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在日記中痛斥:「知識分子和富人們把他們的寶貝崽子送去美國,農家子弟離家去死……」他堅決要求駐印軍「只要中國兵,不要中國軍官,尤其不要中國高級將領」。這種要求有一定道理。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史迪威

國軍長官剋扣軍餉的惡習名聞中外。美國人在訓練國民黨軍駐印部隊時,為了杜絕補給上的腐敗,採取供應到人的策略,以公開點名的方式將每份軍餉發到每個士兵手中,駐印軍戰鬥力得以大大提高。

再如,國軍前線作戰傷亡慘重,然而撤下來的傷患卻難以得到有效醫治。武漢會戰期間,後方的傷兵醫院甚至不能保證每人擁有床位,不少官兵席地而眠。

某次宋美齡來醫院勞軍,士兵每人發罐頭一個,以為可以改善伙食了,結果發現不過是黃豆罐頭,人人大失所望。


抗戰時期民族危亡,大量國軍士兵為何甘當逃兵?

宋美齡

國民黨政府不把士兵當人看,自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逃兵問題。他們為了應對兵員缺編,只能進一步加緊徵調壯丁,從而陷入「補充-逃亡-補充」的惡性循環。本可成為雄厚戰爭基礎的人力資源,就這樣被大量浪費,加劇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苦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