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为什么不把漠北纳入大明版图?

港粤澳大桥


因为朱棣真的没有这个本事把蒙古高原纳入版图。

五征蒙古,听起来应该是像"燕然勒功","远征匈奴"这样取得隆重战果,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军事行动。然而,实际上,朱棣的五次北征,基本上是得不偿失。从收获来讲,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从战略目的来讲,也没有能肃清蒙古在北方的势力。所以,这五次北征,看似规模浩大,但实际非常鸡肋。


五次北征之前,朱棣有过一次对蒙古的军事行动,他派大将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出塞,征讨鞑靼,但因为丘福指挥不力,十万明朝军队全军覆没。在经此大败之后,朱棣才决定亲自北伐。朱棣本人一共北伐五次,除第二次是针对瓦剌之外,其余四次均是针对鞑靼。实际上,真正取得战果的,也只有第一次与第二次。


从第三次开始,鞑靼的阿鲁台改变策略,不再正面和明军作战,而是利用自己对环境熟悉的优势,拼命藏匿,所以最后三次北伐,明军几乎都是全军出击但毫无收获。当然,有人认为这是明军把阿鲁台"打怕了",也算是成果,所以朱棣的目的达到了。

然而,由于连年的北伐,明军出现疲敝,国内的经济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更为致命的影响是,明朝无力再维持长城以北的防卫力量,所以朱棣在第五次北伐过程中,撤去了长城以北的卫所,自此,明朝正式转向战略收缩。可以说,五次北征,得不偿失。



了解这个点后,再来看看题目。朱棣既然连蒙古残部都无法肃清,自然是没有办法将整个漠北纳入到明朝的势力范围中。不仅如此,朱棣五次北征,由于大规模的消耗,令朱瞻基不得不采取大规模战略收缩和修生养息的政策,这也给蒙古部落的恢复元气留下了时间。在之后的将近二百年中,蒙古作为明朝的头号敌手,一直令明朝痛苦不堪。


庭州行者


这个是典型的明知故问。

试问:如果明成祖朱棣将漠北纳入大明版图,那明朝岂不是成了远离前线的大后方?那还怎么“天子守国门?这不是打脸吗?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藩王造反上位的皇帝,以及明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朱棣是典型的马上天子。

除了发动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在朱棣篡位成功后,还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扩张,例如1402年设置努尔干都司,1407年征服安南。

而在对北方的蒙古方面,朱棣也一直高度重视,除设置关西七卫,在西北方向对蒙古形成牵制外,朱棣还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讨伐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上的鞑靼和瓦剌。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朱棣兴师动众,耗费巨大,却收效甚微。虽然对鞑靼和瓦剌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却始终无法消灭这些散兵游勇,更无法将漠北纳入大明的版图。

一般王朝前期,国力强盛,疆域都在不断扩张,汉唐等王朝,莫不如此。作为明朝前期的有为君主,朱棣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漠北地区熟视无睹。

那么问题来了,是朱棣不愿?不屑还是不能?静夜史认为有多种因素。

1、朱棣的不能

和明朝无法将西域纳入版图一样,对漠北地区明朝同样无能为力。而无能为力的最根本因素就是明朝和之前的汉家王朝一样,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统治漠北地区的手段。

长城以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土壤贫瘠,因此无法像长城之内的中原一样发展农业,支撑小农经济。

如果中原王朝统治这些地区,需要从长城内调运大量的粮食。

而在古代,能够调运粮食的最经济方式是通过漕运或者海运。而蒙古高原比中原地势还要高,而且气候干旱缺少大河,根本就无法形成京杭大运河这样的运输状态。

而依靠人力运输,运量小且不说,而且非常不稳定,想要保持对漠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实在是太难了。

而此时经济重心早已南移,明朝无论北伐还是占领漠北,所需要的粮食主要还是来自于南方的江浙地区。虽然有京杭大运河的支撑,但是后勤补给线还是太长了。

而且这种从中原调运粮食的方式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非常烧钱的方式,对于帝国的财政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意识到了,因此在明朝北伐元朝的过程中,朱元璋就不断在边疆设置卫所,以兵农合一的方式,巩固对占领区的控制。

不得不说,卫所制度相当经济,尤其是对以农业税和盐税等单一税种为支撑的大明帝国而言。但是到朱棣时代,卫所制度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坏,1403年朱棣内迁东胜卫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而在早先的1399年,因为朱棣绑架了宁王朱权,大宁卫成为空城,不得不放弃。

大宁卫和东胜卫的放弃使得长城以北的开平卫成为塞外孤岛。而到了明宣宗时期的1430年,当开平卫也不得不内迁时,明朝在长城以北的卫所全部丢失,由此形成了大明“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2、朱棣的不屑

作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朱棣和先前的几乎所有帝王一样,对苦寒的塞外之地从来缺乏兴趣。

由于塞外之地无法为中原王朝提供实际的价值。因此管理这些地方就意味着中原王朝要劳民伤财,入不敷出,给财政增加负担。

所以即使朱棣五次征伐漠北,甚至死在征伐漠北的路上,但他始终没有将漠北纳入大明版图的打算。

明朝时期漠北地区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经济价值,而是威胁中原王朝的军事价值。

从战国时代开始,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来了又走,始终无法被中原王朝彻底消灭。他们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面对中原王朝的强力讨伐时,自知不敌的他们会选择远遁,向北或者向西逃窜。

而中原王朝想要彻底消灭这些游牧民族,就必须要穷追猛打,不断追下去。

而上文说过,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对游牧民族赶尽杀绝是不可能的。

所以朱棣必须找到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消除漠北对中原王朝的影响,这种方式就是分化瓦解。通过打击鞑靼或者瓦剌,保持两个部落的均势。而在两个部落忙于内斗无暇南侵的时候,正是中原王朝最安全的时候。

而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比赶尽杀绝更有效果,毕竟就算彻底消灭蒙古草原上还是会出现新的游牧民族势力。

不过朱棣没有想到的是,无论鞑靼还是瓦剌都已经跌到了谷底,其后只要有发展,他们就会上升。而明朝国力已经到达巅峰,迟早会有衰落的那一天。而当明朝国力衰落,无力再继续操控漠北高原内部事务,那无论鞑靼还是瓦剌,都将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很不幸,仅仅在朱棣去世后20多年的1499年,膨胀的瓦剌就消灭了明朝20万精锐,俘虏了明英宗,让明朝元气大伤。

3、朱棣的不愿

应该说,永乐时期的明朝确实有钱,这一点,身为皇帝的朱棣是感同身受的。

但是朱棣并没有到发愁钱花不出去的地步。朱棣在位期间,编修《永乐大典,营建北京城,疏通大运河,派遣郑和下西洋,每一件可以说都是烧钱的大项。

在朱棣看来,将钱花在征服和管理漠北方向上,远远不及搞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后人可以翻阅和学习的《永乐大典》,或者后人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北京城。

在朱棣看来,明朝的疆域扩张,尤其是对苦寒的漠北之地的扩张,一直以来都是短暂和不稳定的。所以能够守住两京一十三省,保住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就没有问题,其他地区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明朝对漠北的控制不仅缺乏物质支持,还缺乏正确的精神指导。

当然了,你要说朱棣没有开疆拓土的决心,那是绝对不公平的。虽然在北方稍显保守,但是在南方等其他方向,朱棣的扩张势头非常猛烈。其中征服安南算一项,从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更算一项。

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出海航行。郑和的船队不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更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

而作为篡位天子,朱棣并不是无神论者,所以他需要支持。这种支持一方面来自朝贡国发自内心的崇拜,另一方面来自于神明的承认。

而这个神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佛牙舍利,而朱棣听说这个佛牙舍利在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

所以郑和在狮子国的被迫反击,和冲进皇宫挟持国王、抢占佛牙舍利并不矛盾。

所以,漠北并不是朱棣的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很简单,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纵观中国的各大朝代,汉族政权的朝代都基本没有占领大漠深处,除了唐。

因为占领那片领土只能得到看上去很大的土地面积,但没有实际效益(当代不同,再不济还能有矿藏、石油等资源)。由于气候原因,那片土地不能耕种,没有汉人,如果要占领,首先要花大量的财力人力打下来,还要派兵驻守,都是开销。而且没人愿意移民过去,也不可能长久占领,游牧民族很快会卷土重来,带走那里的一切。唐代时曾占领过那片区域,但没有得到太多的实际利益,反而为维持而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杜甫的《兵车行》有过描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讽刺了唐玄宗的连年对外用兵。好景不长,安史之乱后,那片土地终究还是失去了。

相反,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清领土缺很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游牧民族,那片土地就是他们入主中国的嫁妆。

包括到今天,人口还是集中在东南


这条4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是古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点分界线,古代中国毫无疑问就是农耕文明。大明疆域主要在农耕区。


chenqiuyua


明成祖五次北伐的目的,一方面是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疆拓土,创下千秋功绩。

但是这五次北伐,除了前两次遇到了鞑靼和瓦勒的大军抵抗,后面三次,基本上都是些散兵游勇。因为蒙古骑兵的高机动性以及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生活习惯,使得明军一直难以找到蒙古三个大部落的主力进行决战。反倒是只要几年不打,这些游牧民族就可以恢复生气,然后在贫穷的驱使下继续骚扰关内。



虽然经过前四次的北伐以后,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但是蒙古与越南朝鲜尚不一样,后二者可以通过礼教(虽然南蛮子经常背约搞事情)来尊奉大明的宗主国地位。而蒙古不属于华夏文化圈,因此并无礼仪之说,只要是穷的不行了,而你大明的边防力量减弱,我就要抢你的东西。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跟蒙古和亲或是给附属部落委派汉人官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诸如前朝的汉唐,就和内附匈奴以及突厥、吐蕃采用和亲和委派官员的手段。后来的清朝,也是用联姻和增派封疆大吏来控制蒙古,并同时对其藏传佛教采以包容支持态度,从而做到了稳定蒙古200多年的局面。所以只能说,明成祖是有这个打算的,但是方法不对。


火器工坊


朱棣为了消灭北元的残余势力,五次亲征漠北,最后还陨命塞外。但是实际上的军事效果并不大,更多的是起到了震慑蒙古诸部的作用。所以既然征服不了漠北蒙古人,自然也占领不了他们的土地,如果明朝把漠北划入自己的版图,那么不就成了掩耳盗铃了吗?

元朝灭亡后,蒙元势力逃回大漠草原,经朱元璋数派兵北伐,其势力虽被被打压但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后来,逐渐形成了瓦剌、鞑靼以及新疆地区的亦力把里为主的三大势力。

明成宗朱棣于1410年开始率兵北伐,第一次就与鞑靼部主力在云飞山一带遭遇,明军大败五万蒙古军,迫使鞑靼称臣纳贡,此战可以算的上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而随后的几次出征,蒙古瓦剌部提前得知明军动向,事先做好了逃跑的充分准备,没等明军赶到,全部拔起帐篷望风而逃。

所以,此后朱棣劳师远征,基本都是找不到蒙古各部主力,虽然看似重创了蒙古锐气,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实力,但并没有给予蒙古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当明朝撤军后,蒙古人又向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卷土重来。于是,造成明朝对蒙古人的作战很鸡肋,后来朱棣雄只好军事和安抚两手抓,允许蒙古派使团定期到中原进贡,中原则以补偿蒙古生活必需品为回报,以此减少蒙古人对明朝边境的侵扰。所以从表面上看,漠北蒙古是依附明朝的,但明朝并没有取得对它们的实际统治和控制。



那么,朱棣为什么不把漠北纳入明朝的版图呢?原因很简单,做不到,如果那么容易朱棣也用不着五次亲征了,何况武力又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一、明朝无法从根本上消灭蒙元势力,一是国力负担不起,有汉武帝征匈奴的前车之鉴。二是没有现实意义,蒙古虽然表示臣服,但实际上是表面文章,实际上蒙古还以独立的国家政权自居。而后来明朝在辽东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明朝不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明朝始终保持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包括蒙古在内的其他少数民族采取的是歧视、压榨和变相的盘剥政策。所以,后来蒙古鞑靼部因为不堪重负,起兵攻明酿成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同样,后来崛起的后金政权,与明朝的生硬民族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所以说,军事实力的不济,以及政策的不得当造成蒙古人与中原王朝始终保持敌对态势,自然明朝也就没有足够的底气将漠北纳人中原版图了。但是,后来清朝与蒙古的关系比较融洽,所以清朝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统治蒙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永乐皇帝六师屡出漠北清尘,然而可惜的是始终未能找到北方鞑虏的主力决战,北狄慑于成祖皇帝的威名,每次在天兵到来之前就夹着尾巴往北跑,所以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事实上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明朝的手段不如清朝,满清虽然是夷狄之族,茹毛饮血,殆非人类,与畜生无异。但时在对待蒙古部落时候采取的高明手段,实在是令现代人看了都觉得惊奇。

满清击败蒙古林丹汉之后,就开始了其彻底控制的计划,大致说来就是和亲,分土,和亲这个很容易理解,满清皇帝总是将格格们嫁给蒙古王爷们,这样两家就是亲戚了,王爷们既是贵族又是皇帝的女婿或孙婿,哪里还能反叛呢。

当然,即使是亲戚,利益冲突大了也会翻脸,那么满清分土政策则是彻彻底底断了蒙古人造反的能力,封赏大量的蒙古王爷,而且每位王爷有固定的领土范围,这一块草原是a王爷的,那么b王爷就绝不能到这块草原来。严格的实行隔离政策,如果有违反,那么惩罚的严厉是前所未有的。将蒙古人固有的流动性锁死,这样就能杜绝蒙古人重新统一起来。我们都知道,历来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很牛逼的领袖统一各个同族部落,锻造成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对外扩张,攫取生存空间,比如黄帝击败炎帝后打败蚩尤这样华夏族延续至今,匈奴单于吞并各种小部落,才行成一个让大汉都恐惧的国家,以及后来的鲜卑,金,成吉思汗的蒙古,后金,无不是走这条道路才强大起来的。而满清的这个方法,可谓极其高明毒辣,各守其地不得越界,实力弱的蒙古王爷认为自己受到了保护,强悍的王爷不能通过吞并其他王爷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样蒙古人就再也翻不起浪花了。

再加上宗教的腐蚀,满清将黄教引入蒙古,制造了大量的和尚,并且严厉规定如果一户人家有三个男丁,那么其中两个必须去当和尚,只许留一个传宗接代,如此下来,蒙古的人口自然会越来越少。

以上这些是满清的对蒙古政策。

而反观大明,要么太祖皇帝派兵弹压,要么成祖皇帝亲自带兵攻打,军事手段居多而政治手段不足。使蒙古人如韭菜一样割了又长,总是不能安息。到了中期又有土木堡这样的事情,吓坏了皇帝们。后期皇帝们又懒又贪,嘉靖居然杀掉了进言收复河套的将军。真的让人无语。


吟诗作乱


朱棣在征战漠北时候,还把安南(今越南)纳入中国版图,并且派官员进行管理,殊不知这地方民风也比较彪悍,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就如定时炸弹一样随时爆炸,而且支出财力物力多余税收。

漠北为什么没纳入自己版图我想也有这些原因,还不如让他成为自己附属国,还可以抵挡外族侵略等等。


王野是假名


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主要是为了消除北元对大明帝国的军事威胁。

由于苦寒的草原,沙漠,只适合游牧,又不适合耕种,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还得浪费财政资金,建立政府,委派官员,驻扎军队,确实得不偿失。


沈阳杨艺


画不画入版图,那是后来画历史地图说了算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塞北的环境不适合汉人殖民。就算扫一百次北也是闲的,就算把当地人全杀光,也会有其他游牧民族再次进入这片草原。而走西口的科技条件还不成熟。


北漂叔叔


傻不傻?不能耕种要它干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