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永遠的大IP

“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這是《神鵰俠侶》結尾,楊過和小龍女一起離開時,說的一段話。

10月30日,金庸先生離世。故人已逝,然而江河亦在,江湖夢未醒,我們仍然可以從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中一窺金庸江湖的全貌,與金庸“再當杯酒言歡”。

1955年,查良鏞先生以“金庸”為筆名,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他這一生,共創作了14部小說,以及一部短篇《越女劍》。他用這些作品構建了自己的“金庸江湖”,描繪了一代人的武俠“童話”,後人用對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依碧鴛”總結了這十餘部著作。

但隨之成長起來的一代,對於他的武俠世界並不僅僅停留於文字上的想象,更是留下了影像化的記憶。60餘年來,他的作品歷經無數版本,成為經久不衰的影視IP。據時光網的數據統計,金庸作品改編及衍生出的影視劇共117部(包括已拍攝未播映,電影上下集以2部計算),其中《倚天屠龍記》16部,《射鵰英雄傳》15部、《神鵰俠侶》14部(另有1部動畫片)。影視製作者對其興趣沒有減少,但故事卻發生了與原著不同程度的背離。

回顧金庸小說影視化的源流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源於港臺

在小說《射鵰英雄傳》面世三年後的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率先將《射鵰英雄傳》、《碧血劍》搬上銀幕,由此拉開了金庸小說影視化的序幕。1958年的《射鵰英雄傳》是拍攝的首部金庸電影。該片共分上、下兩集,開始拍攝時,小說《射鵰英雄傳》甚至還未完結。19世紀60年代,該公司又把《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鴛鴦刀》、《飛狐外傳》改編為系列電影。緊接著,《倚天屠龍記》被豪華影片公司和福祿影片公司改編為電影。

金庸,永远的大IP

這一時期,大部分作品是趕工拍出的“七日鮮”,因此質量不高,沒有名作流傳。但其產量之多,可以一窺金庸武俠電影在香港的受歡迎程度。

在邵氏兄弟創辦後,金庸小說影視化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射鵰英雄傳》是邵氏翻拍的第一部正版金庸電影,恬妞飾演的黃蓉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除電影外,70年代末,香港的佳藝、無線、亞視,以及臺灣的中視、臺視又相繼將金庸小說改編為長篇電視劇,翁美玲版《射鵰英雄傳》就拍攝於這一時期。

這部作品的選角非常講究,郭靖啟用了無線電視臺的黃日華,而楊康一角則給了出道不久的苗僑偉,頗受大家歡迎的黃蓉這一角色,則是無線電視臺通過公開海選的方式,在1000多名的初選者中選出的。剛客串完《十三妹》的翁美玲,是通過3次試鏡後才最終成為扮演黃蓉的人選。當時,周星馳、劉嘉玲、歐陽震華、吳鎮宇等人還在該劇擔任跑龍套的角色。

金庸,永远的大IP

金庸作品影視化發源於香港,與金庸先生生活於香港,且香港經濟較發達,文化較豐富息息相關。後期,製作相對精良的港產片如潮水般湧入內地。特別是在《少林寺》公映後,江湖、功夫、武林等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被排斥的通俗文化再內地開始風靡。武俠片、功夫片成為內地觀影者的新寵。一些香港和內地人合作的影片,也進一步拓展了內地電影的類型和風格。

傳入內地

90年代,大陸港臺合拍的金庸劇《書劍恩仇錄》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代表。此片由金庸親自改編,製作嚴謹,編導風格也是所有改編金庸小說的電影中最忠於原著味道的一部。該作品也是首部由內地拍攝的金庸劇,它開啟了大陸港臺合拍金庸劇的風潮。

然而,由於時長的侷限,電影《書劍恩仇錄》被拆分為上下《江南書劍情》、《戈壁恩仇錄》兩集播映。正是因為這樣的侷限,影片兩部上映之後票房大受打擊,賣座只寥寥幾百萬,幾乎血本無回。

金庸,永远的大IP

但自此之後,更貼合“金庸江湖”的外景地資源,更豐富的演員、更廣闊的市場讓金庸電影迅速在內地崛起,張紀中甚至放言要把“金庸電影拍個遍”。

從最早李亞鵬版《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到胡軍的《天龍八部》、黃曉明的《鹿鼎記》、《神鵰俠侶》、鄧超的《倚天屠龍記》、黃聖依的《碧血劍》,張紀中版的金庸劇有還原度較高的,也有頗受詬病的。在這其中,《天龍八部》口碑最好、評分最高,陳好,劉濤,劉亦菲,林志穎等演員表現亮眼,劉亦菲更是憑藉該劇成為了大家心中永遠的“神仙姐姐”。

而周迅和李亞鵬的《射鵰英雄傳》,由於李亞鵬在片中的造型,周迅未用配音、劇情對完顏洪烈的美化等原因,成為最受爭議的一部。但在2003年,金庸先生到華山參加“華山論劍”節目時表示,翁版“俏皮”,朱版“乖巧”,周迅“聰慧”“嬌媚”,他最偏愛周迅。

金庸,永远的大IP

與港版相比,張紀中版彌補了港版地域限制的佈景遺憾,不少角色,如蔣勤勤版穆念慈、楊麗萍版梅超風,計春華版段延慶都深入人心。

陷入“僵局”

張紀中版雖不全盡如人意,但在於正版金庸劇出現後,觀眾發現張紀中所拍的金庸劇品質還是較高的。甚至張紀中本人也在採訪中表示,於正的翻拍“亂七八糟”。

在於正拍攝的金庸劇中,他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和不負責任的改編髮揮到了極致。高飽和度的服裝和背景、濃墨重彩的“愛情戲碼”、亂點的鴛鴦譜,讓不少80後90後的觀眾產生了對金庸劇的審美疲勞和厭倦。尤其是在於正版《笑傲江湖》中,瓊瑤遺風與金庸武俠亂燉,令狐沖和女兒身的東方不敗竟然成為“官配”,讓不少人大呼“毀童年”。

金庸,永远的大IP

然而,於正的作品卻是越罵熱度越高,越罵觀看量越大。於正對此表示:做改編的時候,我不是說想氣死金庸老師。說句實話,《笑傲江湖》,於正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這只是一種嘗試,將來會有更多更好的東西。

上一個時代的流行經典,在面對完全不同的一批觀眾與新的媒體環境時,這樣的顛覆性刪改反而創下了同時段的收視奇蹟。他也代表了金庸影視化的一個階段,這與後期地方媒體放開限制,主張吸引流量、充分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等風向有關。

如今,十年不見的“金庸翻拍熱”似乎又開始回潮。企鵝影視宣佈開拍劇版《神鵰俠侶》,徐克也開始籌拍電影版《神鵰俠侶》。他們又在不同程度上對金庸小說進行了新的詮釋。企鵝版《神鵰俠侶》以文淇飾演的郭襄視角展開,徐克二十年後頂著金庸親發的“禁制令”(“朋友還是做,但是小說不賣給你了,合作的事情不做了。”)再拍金庸,如何擺脫對原著的單一復刻,並以新的視角解讀故事,金庸影視化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金庸,永远的大IP

60餘年來,金庸小說的改編,無論版本如何更新,都難以拍出不同年代人心中的那個“金庸江湖”。金庸曾用“打孩子理論”來形容自己的作品翻拍:賣版權給人家,卻被影視劇亂改,就像看自家孩子送進託兒所,卻被虐待,心疼。然而,這些作品確實讓我們的夢更近了一些。

但如今大俠離世,一個時代確實結束了,江湖從此只在舊夢中。

金庸,永远的大I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