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還能剩下多少實體店?答案真的意想不到!

五年後,還能剩下多少實體店?答案真的意想不到!

中國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如果說過去商業發展模式的革新都是西方帶動東方,那麼中國式電商和網購完全是獨立自主的一次開創,是在eBuy模式和Amazon模式敗走下的成功創造。

如今中國電商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量級和層次,單單每年618、雙11所達成的成交額就堪稱天文數字,對比發展滯後甚至出現大批關店潮的傳統零售、超市和服務業,這種發展勁頭和成績實在太過驚人。

也由此出現了電商逼死實體經濟的論調,甚至擔憂今後實體店難以存活。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簡單分析一下。

五年後,還能剩下多少實體店?答案真的意想不到!

雙十一

1.電商是實體經濟的一種價值實現渠道

把電商與實體經濟對立是十分不明智的,電商更應該被看作是實體經濟實現其價值的一種途徑。一件商品無論是從線下商鋪還是從網店銷售到客戶手中,其帶起的生產運輸部門都是差不多的,不能因為線下店鋪份額減少就誇大說實體經濟受衝擊,事實上靠網店拓寬銷路、壯大規模的生產廠家和銷售商數不勝數,越來越多的商家願意增開電商渠道來服務大眾。

電商潮只是次要原因,真正讓實體店走向凋落的應該是不斷推高的店租成本和運營成本,以及居民消費偏好內部的自由篩選和優勝劣汰。

五年後,還能剩下多少實體店?答案真的意想不到!

網購

2.電商也擁有著自身的侷限性和不足

電商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假貨、次品和虛假價格,事實上線下商鋪的這些問題並不比電商少,在當今中國去實體店和網上旗艦店買到一件假貨、次品的幾率十分接近,其中的差別更多在價格上。眾所周知,同款商品網售價更便宜。但要知道生產、運輸和銷售一件商品的基礎成本都是相同的,如果你期待用遠低於實體店售價的價格把商品買到,就要承擔低價所帶來的風險。

中國產品的參差不齊一方面危害了行業,另一方面又為底層群眾帶來一定的便利。就好像有些人買電器從不奢望它能用十幾年,但卻會對幾百甚至幾十的價格差斤斤計較,所以也就有了所謂的“網貨”、“農村特供”。

電商正是建立在這樣的現實基礎上。它在提供了更便利、更廣泛、更低廉的消費服務的同時,也帶有實體店相同的病症,差別只是電商更容易擴大這些病症的危害。如果一刀切地打擊電商,那背後的中小生產者和中低消費者勢必也受到打擊。電商必然要規範,前提之一便是重視和扶持。

五年後,還能剩下多少實體店?答案真的意想不到!

網購

3.電商環境下,實體店可以走得更好

實體店的優勢仍在,這是電商在日本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實體店的即時性讓我們能以最快速度獲得產品和服務,這是需要快遞週轉的電商所難以比擬的。另外,實體店還具有強大的體驗性和增值性,線下購物本身就更容易觸及到客戶的需求和痛點,銷售的也不只是產品,還有服務體驗,而那些真正用心思經營客戶而非單純銷售產品的店鋪,往往都最不懼挑戰。

在電商環境下,必然淘汰一批產品一般、服務質量差的實體店,但也會讓更多“更懂人心”的實體店脫穎而出,有了電商潮的洗禮和沖刷,相信越來越多的實體店會大力提高服務體驗,也會有更多讓人心怡的店鋪出現。

所以無需擔憂五年後實體店的處境,實體店不會消失,只是換了經營發展模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