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逼着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

郁郁沙月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提这问题的人,您希望得到肯定答案,然后理直气壮地逼孩子?

被逼着上的兴趣班还是兴趣班吗?我有个高中同学,从小被当教师的父亲逼吃鸡蛋,每天至少一个,上高中后见了鸡蛋就讨厌,更不愿吃了。在80年代的农村,每天一个鸡蛋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变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就有了压力,有了厌恶。

兴趣班也是一样。可能刚开始孩子喜欢,后来又不想去了,是真觉得没兴趣还是不愿吃这个苦?逼也只能一两次,并抓住这一两次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地有成就感,兴趣或成就感才能促使孩子不怕苦累地继续坚持。所以常说要多鼓励,鼓励就是肯定孩子的进步,让他有成就感。


在职妈妈


被逼着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在我看来曾被逼着上兴趣班,只有吃到生活中的苦,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才会打心底感谢父母,否则心里可能有的只有怨恨。

朋友蓉上幼儿园时,她父亲身患重症,办理内退在家修养调理,所有希望自然都放在作为独生女蓉的身上。除了学习以外,就是各种兴趣爱好培养:礼仪、写作、舞蹈.....除此以外任何家务事都不需要她触碰,蓉可谓标准“十指不沾阳春水”。

在父亲的巨大压力下,蓉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级第一,即便如此写作培训依然被爸爸严格要求,每天硬性要求必须完成一篇日记,多半成为蓉情绪发泄的产物。

礼仪的培养更是蓉心底的伤。有次家里来了长辈,因为当天参加学校活动很累,蓉进家门后没有及时跟长辈问好打招呼,她爸爸除了狠骂她一顿,说她:连这么简单礼仪都做不到,花钱花精力的礼仪培养要做什么?第二天责罚她走路上学。

蓉后来聊天说:虽然她从小样样优秀,但只是表面风光,内心实际始终是阴暗的。直到上大学后,她脱离父亲的束缚,不受父亲约束。在与父亲一次争执后毅然离家出走并赌气嫁给一个孤儿。

蓉各方面技能优秀,但生活能力完全等于零。这种婚姻注定不能长久,婚姻崩溃她依靠当年所学专长快速立足,找到自身真正价值,开始后悔当初对父亲的违抗,并发自内心的感谢父亲曾对她的相逼。

这个真实故事看起来有点沉重,但实际在我们身边却比比皆是。父母爱得不得法,孩子缺乏生活阅历而无法体会父母深沉的爱,当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苦与磨砺后,才能悟到父母逼得有多凶,爱得就有多深吧。


南腔北调人


我这种80后的老人,当时上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兴趣班一说,最多也就是请了家教学习,以至于现在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每次特长一栏都是无。有时候会埋怨父母那时候为啥没让我学个什么东西,不过时代在那,再埋怨也没什么用了。现在闺女也上幼儿园了,班里同学报画画,跳舞,围棋的什么都有,我家就只报了个画画,因为她喜欢,让她去学跳舞,她不愿意,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哭,不喜欢也没办法,兴趣班兴趣班,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学到乐趣。因为她现在年龄还小,涉猎的范围也不是很广,等她再大一点,在她感兴趣的前提下还是得学一个一技之长,不奢望能有多大的发展,至少以后无聊的时候可以用来打发时间,能凭特长吃饭就更好 了。


坚强不过是逞强罢了


八十年代,农村出生,家里条件也差,从小到大没上过兴趣班。现在我儿子面临即将上兴趣班的问题了。

对于兴趣班我是这么认为的,小孩子小时候对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的认知,可能有些东西他们第一眼看到了就很感兴趣,也可能有些东西他们第一次看到并不感兴趣而以后的慢慢接触中产生了兴趣。所以我觉得在报班的时候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有兴趣。我觉得应该是让孩子多方面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来判断他是不是感兴趣,然后在决定要不要长期培养。

兴趣班是为了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收获就好。我不建议带着很强的功利心去看待兴趣班,你觉得呢?


mobeicizui


抱歉,小时候并没有上过兴趣班!

但是我觉得父母把最好的教育条件都给了孩子,并不是孩子们想要的!

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感谢父母的,小时候大部分都是被逼学习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习兴趣班对于孩子之后的学习还有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们一定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去给予孩子一些自认为很好的东西,孩子不会这么认为!

家长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孩子不反感的话可以培养一下孩子的思维能力,目前在国内算是比较热门的一个类型吧!


小数课代表


我从小到大没上过课外班,兴趣班。

当时家里条件不好,特别羡慕有一技之长的人,记得高中时班里有个女生钢琴过了10级,觉得她在班里男生心中的地位陡升,觉得那个女生特别有气质;


大学宿舍有个女生有美声专长,每年演出,从学校到省里都有她,羡慕的不行不行的。


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感觉傻傻的。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是让孩子学个兴趣挺好的。


空中的燕儿


一个人总得有一两样兴趣,不然会枯燥烦味,也少有朋友。

喜欢不叫兴趣,坚持下来的喜欢才叫兴趣。小孩子做事常常是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家长引导和督促才行,有眼光的家长都会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然后加以培养。

作为小孩,他当时可能不会理解父母的用心,只有长大了才会明白。


三味品书


70年代出身的我,当时没有什么补习班和兴趣班。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多现在孩子都不知道的游戏,拍毛号、砸方包、滚铁环、弹弹球。我都非常在行,现在更是我和当年小伙伴(现在的老伙伴)一起吹牛打屁的谈资。


累了先趴会儿


感谢天下父母心,知恩才知报恩!😄😄


自述人看世随感


我从小到大没有上过兴趣班儿。很是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够去学一个兴趣班儿。最起码算是一种一技之长。在学校有活动的时候能够展示一下自己。我对我的孩子课外兴趣班就是和他说好,让他自己选个喜欢的,一直坚持下去有所成绩!而不是随波续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