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选择谁,元春也绝不会选中宝钗

无论选择谁,元春也绝不会选中宝钗

红楼梦一开篇,就用冷子兴之口点明了“如今的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前景。”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荣宁二公早已过世,子孙又没有人才出现,两府自然而然的走下坡路了。

贾府的没落显示在各个方面,按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我们知道,元春从入宫到死亡,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她封妃后没几年就死了,也就是说,她从女史到封妃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娘家势力强大,她的晋升之路不会如此艰难缓慢。

晋妃圣旨到的时候,贾府上下吓得惊疑不定,不知是祸是福,天大的喜事,贾府连半点风声都不知道,可见他们离权力中心有多远了。

历来贪图富贵的人家送女儿入宫,是因为一旦得宠,会光宗耀祖的,母家带来无尚荣耀,元春封妃,正常或者给子孙加官进爵,或给太太媳妇晋诰命,这应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然而并没有,那道圣旨就是个通知书,通知贾府贾家姑娘当妃子了。

无论选择谁,元春也绝不会选中宝钗

这且罢了,贾府是贵妃娘家,皇亲国戚,加上贾府本身又是国公府,是天下望族,不是忽然飞上枝头的新贵,地位之尊崇可想而知,按说一般人家不敢招惹,但是却有人敢对贾府无礼,连贾政都得陪小心。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贾府,指名道姓的要宝玉把琪官蒋玉菡交出来,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姿态。

贾府是国公府,即便王府来要人,一个小小的长史官,如果懂得上下尊卑,也不至于目中无人,说话咄咄逼人。更何况接侍长史的是贵妃的亲爹贾政,贾政唯唯诺诺,小心翼翼,长史连基本礼貌都没有,一再冷笑。长史的做派,是明显没有把贾府放在眼里。

除了忠顺王,就连孙绍祖这样的人都虐待迎春,那孙绍祖连个暴发户都算不上的小官,而迎春是贵妃元春的妹妹,所谓打狗都要看主人,孙绍祖竟然任意欺凌至死。

由此可见,贾府已经很明显暴露出失去了皇帝的宠信,离触怒龙颜被查抄不远了的迹象,所谓旁观者清,这起小人看出大厦将颠,贾府无非枯枝朽木而已,不足为惧。元春封不封妃,都挽救不了它覆灭的命运,而贾府上下安享尊荣,不知祸之将至,连最有眼光的凤姐都说告贾府谋反都不怕。

元春不一样,她身处皇宫自然政治上比贾府上下人等敏锐得多,省亲一节,她前后哭了六次,元春见了娘家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可见她的不易,言语之中,处处都透露出元春宫中生活,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无论选择谁,元春也绝不会选中宝钗

很明显,元春在宫中并不得宠,她之所以被封妃,撇开天马行空的推理想象,是因为有才情,十几年为人严谨,贤良淑德,所以才会晋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一个不得宠,处境艰难又没有子依靠,娘家又日益式微的妃子,她在宫中的生存之道只能是更加谨慎小心翼翼。

皇帝欣赏元春的才情和贤良的个性,多事之秋,宝玉年纪尚小,祖母、父母俱在,且不说元春不会多事干涉弟弟娶亲,如果真要选弟媳,怎么会逆龙鳞选一个商人之女,打死人命被追魂而死的凶徒之妹呢?何况薛蟠之死还是假死,一旦东窗事发,牵连也不小。

元春赐双,应当是王夫人的意思,元春不愿驳母亲的面子,又不想认同宝钗做弟媳,所以才有含混的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