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裕是称宋而不称汉?

小干探


诚邀,如题。关于刘裕篡晋后国号称宋不称汉的原因,小编是这样理解的。

宋武帝刘裕

刘裕并不需要借助汉朝的名头,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刘裕在420年建立南朝第一个国家宋,这时期已经与东汉灭亡的221年隔了近200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过30,也就是200年已过去了快7代人,岁月早已经把汉朝的影响力消化殆尽,一个没有号召力的国号,刘裕为什么要用呢?

其次,刘裕自己文治武功卓绝,但由于出身贫寒,感觉总有点自卑。就像后来的朱元璋一样,自卑又有点自负,之以一代雄主虎视中原的身份,不屑于借助汉朝的声势,他要的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庞大王朝,所以不能用前人已经用过的国号。

那么刘裕为何定国号为“宋”呢?

小编觉得这大概是因为刘裕自己是彭城人,而彭城在春秋时属宋国,而且刘裕称帝前被东晋封为宋公后加九锡,称宋王,刘裕仿曹丕,司马炎之举,把王号定为国号,表示刘裕得国之正。综上所以受禅后建立的是刘宋而不是第四个刘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实话,我当时最初看到刘裕建立政权称宋而不称汉的时候,也很不理解,毕竟大汉王朝那么强大辉煌的历史,而刘裕又是西汉宗室后人,要知道,连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匈奴人刘渊、沙陀人刘知远,还有不姓刘的统治者比如成汉的李雄,还有一些人,都建立的汉为国号的国家。

刘裕,小字寄奴,后来的宋武帝。想来想去,刘裕没有用“汉”为国号,应该还是跟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谶语流行有关。当时的鲜卑贵族拓跋氏已经在北方建立了一个魏,史称北魏。而此时(420年)距离曹魏代汉(220年)、灭蜀汉(263年)时间都还不远,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还在,如果北魏拿此大做文章,确实会造成南朝的政治被动。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我觉得都是次要的或者是站不住脚的,比如说汉的年代已久,影响已经式微。这肯定是瞎扯,后面几百年后还有刘知远的后汉,刘岩的南汉,刘崇的北汉等等,年代岂不是更远!而且强汉盛唐的威名至今影响尚在,遑论当时不过过去了不到两百年。

刘裕号称南朝第一帝,文治武功在宋齐梁陈是最厉害的,特别是北伐取得很大成功,收复了大片江山,鼎盛时可以和后来的赵宋王朝相媲美,不过如果他知道赵宋王朝的皇帝后来被北国掳掠而去,也许就不会建立“宋”了吧?哈哈,穿越了。


磨史作镜


当时的人很信谶纬之说。

唐朝之前的人并没有王朝会千秋万代的想法,反而认为王朝寿命一定,到时候就会被另一个王朝接替。并且,一个王朝的衰亡或兴起,上天会适时降一些预兆与谶言。

比较著名的有,在汉宣帝时出现了“公孙为皇帝”,王莽篡汉的时候,还整出来什么“赤帝传位白帝符”。

当然了,最著名的就是那句“代汉者,当涂高”。在汉宣帝时出现,人们都信这句谶言预示了汉朝的结局。

所以,王莽篡汉之后,光武龙兴,西南有个公孙述在蜀地称帝,自称”公孙皇帝”,就拿代汉者,当涂高说事。刘秀就写信质问他:你高在哪了,你说你是当涂高,不是瞎掰扯吗,汉朝在俺手里,还没有丸。


东汉没有完,这句谶言一样没有完。到了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术捞了个传国玉玺就想称帝,于是就称自己就是那个当涂高,还因此改称仲氏。

袁术玩完之后,刘备称霸蜀地,重建汉祀。有个人大家一定很熟悉,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入蜀,他劝刘璋投降刘备;邓艾兵临成都,他劝刘禅投降邓艾(历史上劝刘璋投降的不是他)。于是他在后世文人中,简直成了投降派的代名词,不少诗人写诗讽刺他。他就是“象床宝帐无言语,谯周从此是老臣”的谯周。

谯周在蜀汉散播投降言论就说,涂就是路途,路途中什么最高?就是门楼,门楼又称魏阙,所以代汉者,当涂高就是说大魏迟早要取代咱蜀汉啊。

到了东晋南北朝,人们对五行、谶言的信仰有增无减。刘裕有实力取代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北魏已经建立。并且代汉者,当涂高还广为流传着呢。

他现在要给自己取国号为汉,是想向人昭示:我们早晚要被北魏吞并,这是天命吗?会极大地打击南朝军民的士气。

再说,汉朝灭亡了两百年了——跟刘渊不同——带不来什么法理上的优势;何况刘裕又不是刘邦的后裔,而是刘邦他兄弟的后裔,这就更没有必要为了光复汉室,给自己招晦气了。

看着自己的发祥地离商宋比较近,就受封为宋王吧,然后化家为国,国号宋。


待我施为地煞变


标题引用的那句话是石勒说的,而不是刘裕说的。原话是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宋武帝刘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从他自称为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古代的礼仪,国号应该叫“楚”,称“汉”是不可能的,他的祖辈不是汉朝的直系血脉。为什么称“宋”呢?刘裕因功被司马家封为宋公。历朝历代,有很多开国皇帝以自己的封号称帝;刘裕的祖籍在彭城,春秋时期属于宋国;故刘裕建国称“宋”,况且刘渊已经建立过汉国。再加上当时北朝的国号又是魏。三国时代正是曹魏篡汉,再用汉为国号……这事还没完了。

刘裕自幼家贫,于公元399年前参军起义,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定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后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肃清北狄,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当年刘裕就病逝

。享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为武皇帝,葬初宁陵。刘裕才能出众,且有大志,当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说:“你应当会成为一代英雄。”

寒门庶族刘裕“奋起寒微”,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公元420年灭掉东晋,建立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政权。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

,先后于402年平定孙恩,405年灭桓楚,409年灭南燕,收复山东,411年灭卢循,收复岭南,412年攻破江陵,杀割据者刘毅。413年,灭西蜀,收复巴蜀,杀割据者谯纵。415年攻克襄阳,驱逐割据者司马休之,417年,又大举北伐攻灭后秦,平定关、洛,收复河南和关中,420年,派兵南征林邑,林邑降服,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同时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又实施“义熙土断”,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其子刘义隆(宋文帝)继续刘裕的政策,终于出现“元嘉之治”这个分裂时期的大治盛世。当时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刘裕与曹操相提并论,他指出:“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他还认为刘裕是汉以后,唐以前的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李贽则直接以“定乱代兴之君”赞誉刘裕,近代大师鲁迅先生说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认为“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国之正,功业之高,汉高而外,当推宋武”。田余庆则将刘裕视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认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了。“门阀士族人物虽然还可能兴风浪于一时,形成政局的暂时反复,但是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刘裕是东晋南北朝,颇有作为,成就最大,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昨思今明未武


首先,高祖时老老实实做人,刘秀时一决高下是石勒说的。

第二,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哥哥的后代。祖籍江苏彭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地盘。

第三,刘裕在南北朝占据长江以南;长江以北是北魏。在刘裕之前一百多年的三国时期,同为汉室的刘备蜀汉最后没有拿下曹操的魏国,反而一直受到压制。刘裕的国号再叫汉,岂不是仍然要被北魏再压一头?

综上,刘裕称宋不称汉。


桂圈儿


因为刘裕之前被东晋封的就是宋公啊,一般来说,朝代更替需要禅让的时候就是这种内部封国禅代出现最多。

我知道题主的意思是姓刘的建立的最有名的王朝就是汉朝,所以后面姓刘的就应该建立国号为汉的朝代。刘渊就据此建立了前汉,可是刘渊是匈奴人啊,他这么做是打着兴复汉朝的旗号造反,而不是说他就真的是汉朝正统后代了。

再说刘裕,他的祖上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他连刘邦的后代都不是,也就无法说自己是正统的汉朝继承人了。

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式的禅让顺序是建国封公后才禅让。禅让之前就已经建了国,禅让后的新朝自然就要用建国的国号了。

曹丕篡汉,也是因为他父亲曹操早就建国封公加九锡,由他来完成这最后一步禅让称帝。司马昭先建国封公,作为晋王而死,其子司马炎自然就在禅让后建国为晋。有了这些先例,刘裕接受禅让称帝后的朝代自然还是沿用他之前的封国“宋”。

这些国号自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说啥就是啥的,刘裕和汉朝的关系很浅,没有必要追尊汉朝,而自己又很有本事,说他这半壁江山是他一个人打下来似乎也不大错,用自己打下的国号“宋”,他的自豪感应该是很满了。等到唐朝之后,禅让这回事基本上越发不严肃,很多姓刘的就追尊自己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汉”了,比如沙陀人在五代十国建立的后汉和同一时期广东境内的南汉。但是他们都不如刘裕的“宋”理直气壮啊。


猫图怪谈


文|小河对岸

刘裕与刘备,虽都云乃汉宗室之后,却都出身贫寒,而建一方之帝业。然而,不同的是,刘备所建之帝业,虽袭用“汉”之国号,标榜自己才是正统。却长期不被后世官方认可,而被认定为地方割据政权,并被称作为“蜀”。刘裕所建之帝业,并没有袭用“汉”之国号,而是定国号为“宋”,却被后世认可为正统。


两汉享国四百余年,国祚绵长,文化昌明、武功强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盛世朝代,也是我国的主体民族融合形成的朝代。后世的朝代与割据政权,稍能跟汉朝攀上点关系的,莫不想以“汉”为国号。如匈奴贵族刘渊,建国号为“汉”;沙陀族刘知远,亦建国号为汉;割据岭南的刘龑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等等。

而刘裕乃西汉宗室--楚王刘交之后,刘交虽是汉宗室旁支,却於宗室最长。故而,楚王刘交这一支脉一直充任汉朝宗正(掌管皇室亲属)一职,地位超然。但为何刘裕却没有恢复“汉”之国号呢?


其一,汉亡国已久,政治影响力已微乎其微。刘裕代晋自立时,已经是公元420年,距汉朝灭亡也有两百年,历经魏、晋两朝,“汉”的政治影响力在当时已微乎其微,已无必要再抗起“汉”的旗帜。而采用新的国号,有朝政焕新的感觉。

其二,受汉末三国时期的谶言的影响。汉末三国时期,图谶之说非常盛行,而有“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说法。信服度最高的解释是“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即是指“魏”当代“汉”。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定国号为“魏”。虽刘备亦於次年在成都称帝,仍使用“汉”之国号,但蜀汉政权最终还是於263年被曹魏所灭。


三国时期的历史,虽早已过去。但北方的鲜卑人却於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而刘裕再使用“汉”之国号,则会在“图谶之说”上处於被动,於国不详。故而,刘裕没有以“汉”为国号。


参考史籍:《晋书》、《三国志》、《宋书》等等;


历史闻知社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题主说的那句话,并不是刘裕说的,而是后赵石勒说的,而原话是

如果我遇到了汉高祖刘邦,那我臣服于他,像韩信与彭越那样,为他效力,如果我遇到了汉光武帝刘秀,那么我将会与他逐鹿中原,到时候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

刘裕的小名叫寄奴,最开始接触刘裕,是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的那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那为什么他的国号,不像东汉,蜀汉,那样为汉,而是宋呢?

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有这么一段注释,刘裕世代住在徐州的彭城,而彭城在春秋的时候是在宋国里,所以刘裕的南朝宋的国号就为宋,而不是刘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刘裕在公元418年,刘裕被封为宋公,拥有十个郡的宋国,加九锡,随后谥杀晋安帝,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晋恭帝。

公元419年,刘裕加封为宋王,他的宋国又加了十个郡,一共有二十个郡,随后,又加了天子规模的礼制。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让给了刘裕,东晋灭亡,刘裕建立了南朝宋,也就是说他的这个国号是与他的宋公与宋王有关的。这样的例子,还有曹丕的魏国,司马炎的晋国,李渊的唐国公,杨坚的随国公(后来改随为隋),刘邦的汉王。

另外,刘裕是不是汉朝刘氏的后裔,这个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毕竟相隔五百多年,实在太远,刘裕有可能是给自己加了这么一个身份,而到了自己能够建立一个王朝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一层身份了,就把这个身份给扔到一边去了,所以自然不采用汉,而是宋了。

还有一种可能,假使刘裕的先祖真的是刘邦的弟弟刘交,那么也不是刘邦的后裔,这个跟汉光武帝的东汉,刘备的蜀汉还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刘邦做哥哥的用了汉这个国号,那么刘裕会为自己的先祖刘交用宋这个国号,而不用自己先祖的哥哥的汉这个国号。


历史简单说


宋书本纪第一  武帝上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厘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

连祖谱也写得一清二楚,他应该知道自己是汉室之后才对,但却把国号命为宋,感觉不可思议。相比十六国的刘渊,五代十国的刘姓各自建立后汉、北汉、南汉,刘裕有这血统却建国号为宋,感觉挺令人汗颜的。

或是在他没统一中原之前,他是不会称汉的。像明朝的朱元璋先称吴王,灭陈友谅之汉、张士城之吴,然后驱除达虏恢复中华,统一天下之时再定国号,刘裕的法统来自于晋朝禅让,晋朝的法统来自于曹魏禅让,曹魏的法统则来自于东汉禅让。刘裕要是用汉的国号,就等于认定魏晋皆为僭伪王朝,而南朝的大部分士族恰恰是起家于魏晋时期,这样一来他们的先祖岂非成了臣事伪朝?他们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地位又何以维系?刘穆之一死,刘裕中断北伐,南返健康稳固根基,是最好的例证,只有待到海内一宇之时,大环境不一样了,他才能再提兴会汉室。


卐凹卍凸


据史料记载,刘裕并不是刘邦的后代,是汉代楚元王刘交之后,刘交是刘太公第四子,汉高祖刘邦异母弟; 历代皇帝,若不是自立为王,乃是篡位前朝的话,必定以篡位前的封号为国号,若无封号者者所取国号必定有其含义; 刘邦被封为汉王,称帝后国号为“汉”; 刘秀乃自行称帝,无封号,称帝后仍然以国号为“汉”; 曹操从丞相晋升为魏王,后曹丕承继魏王爵位,称帝后以国号为“魏”; 司马懿掌控魏国大权后,死后由司马昭控制大权,司马昭晋升为晋王,后司马炎继承爵位,称帝后以“晋”为国号; 灭西晋的匈奴人刘渊,以自己是汉朝刘氏的外甥,祖先曾与汉朝相约为兄弟,兄终弟及为由,自行称汉王,追认和尊奉后主刘禅,为得是收买人心; 刘裕以巨大的军功受封宋公,因此称帝后以“宋”为国号; 萧道成也是先被封为齐公,然后进爵为齐王,乃至后来篡位称帝后国号为“齐”; 萧衍也是先被封为梁王,后来篡位以国号为“梁”; 陈霸先也不是以自己的姓氏为国号的,恰巧封号和姓氏是同一个字而已,他是先被封为陈王,称帝后才以“陈”为国号; 杨坚的父亲杨忠,北周时受封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称帝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李渊的祖父李虎北周时受封唐国公,李渊父亲和李渊均先后袭此封爵,李渊称帝后以“唐”为国号; 朱温也是先晋封为梁王,篡位称帝后以国号为“梁”; 与朱温争霸的李克用被唐朝封为晋王,朱温代唐称帝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后来其子李存勖打败后梁,称帝时以“唐”为国号而不是以“晋”为国号,乃是特例,也许对李克用的尊重。 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帮助下于灭后唐称帝,他称帝前并无封号,因他先前是太原留守,太原古时属于晋地,便以“晋”为国号; 后晋灭亡后,刘知远称帝,也因为他称帝前并无任何封号,便自称为东汉明帝八子淮阳王刘昞之后,以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郭威称帝前也无任何封号,灭后汉时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 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前也无封号,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为国号; 在契丹语中,“契丹”的含义是镔铁,后来改国名为“辽”,“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 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因“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国号以“金”为国号; 南宋高宗赵构继位后无法改国号,遂改年号为“建炎”,"炎"就是火,寓意火能融化金。 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后,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 朱元璋先是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后自称吴王,后来朱元璋暗中找人溺死小明王韩林儿,为表示此事与自己无关,称帝后定国号“明”, 表示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 努尔哈赤称汗后,因是女真人,便重新以“金”为国号,至于皇太极为什么又改成“清”,就无从得知了,皇太极自己没有做解释,清朝的《太宗皇帝实录》《满文老档》,都没有做解释,于是后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