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小灰灰35573020


杀董卓,辅助献帝。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不仅未形成合力,而且内部互相攻讦,都为了自己的地盘考量,被董卓击败。董卓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权派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司徒王允,利用董卓和他的养子吕布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吕布与董卓的妾室私通的把柄被王允抓住了)策反了吕布。

公元192年4月,因献帝大病初愈,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董卓也来上朝,被预先埋伏的李肃攻击,董卓求救于吕布,吕布反而宣读圣旨将其处死,董卓的女婿牛辅也败亡。这是一个刺杀行动,董卓手下的西凉军主力都控制在几个主要将领手中,没有受到多大损失。

因为汉献帝年幼,王允成为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

一、西凉军主要将领的担忧。

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李蒙等率一部分主力回归凉州,而吕布、徐荣、胡轸率领一部分西凉军投靠了王允。李傕、郭汜、李蒙等人本欲解散军队回归家乡,但是害怕朝廷不赦免他们的罪过,难免身死族灭,因此时刻注意朝廷对他们的处置情况。


二、王允政治头脑简单粗暴,犯下低级错误。

王允在掌舵汉王朝后,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对于西凉军的乞降,根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待散落于各地西凉军,王允开始时打算全部赦免,这时马上赦免西凉军队将领,应该是上上之选,能马上平定西凉军的不稳定情绪。

可是王允的神操作马上就出现了,不久马上变卦,他认为东汉末年董卓作乱的主因就是西凉兵,他考虑用袁绍的关东军队去平复西凉兵,因为西凉的部队最害怕袁绍的部队。这也是一招臭棋,有人指出,如果调用袁绍的部队,西凉兵可能马上反叛,此计策马上作废。后有人提议用其他将领率领西凉兵,王允又怕另外一个董卓出现,也坚决反对。

这样迟疑不作出对西凉兵的决断,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西凉兵的主要将领的前途基本已经断绝了。

三、掌控军队和外援,王允自信满满。

王允在消灭董卓后,原来的部将吕布、徐荣、胡轸等归降朝廷,西凉兵的主力少部在他们手中掌握。而其他将领率领的散落在各地,形成不了较强的战斗力。在国家东部以袁绍为主的诸侯也都名义上支持朝廷,军队可以支援中央。因此王允自信满满。

小议:从董卓败亡后,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势力已经形成,王允所谓掌控东汉政权,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多少实际权力,诸侯也不会真的听从他的调遣。而他觉得已经掌控天下了,关东的部队随时可以调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杀蔡邕,贾诩献策,西凉反叛,王允败亡

自信满满的王允,政治和军事上屡屡犯下低级错误。

一、杀蔡邕,西凉军将领心寒

蔡邕本来是董卓的旧臣,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官,蔡文姬的父亲。他依托董卓主要是为了著述和写史,他在董卓哪里得到的赏赐也不多。蔡邕向王允求情,允许他写完自己的著述,但王允根本不同意,将之杀害。这一消息传到西凉将领那儿,都认为蔡邕只是受了董卓一点点恩惠就被杀死了,那么这些掌控军队的人肯定是死路一条。

二、解散凉州兵,贾诩献策

解散凉州兵的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玄,最后演变成朝廷要灭尽西凉人。原来董卓的谋士贾诩在李傕账下任职,他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李傕也觉得,成功了可以挟持汉献帝,不成功可以将长安附近地区的财务和女人劫掠一空,退守西凉。起兵时只有几千人马,随着向长安逐步的进发,更多董卓的旧部加入到征讨阵营,由原来的几千人迅速增加大10万余人,这个兵力大大超过了王允等人的估计。

贾诩此人一生出的计谋不多,但是每一个都能使“天下大乱”,世人称其为“毒士”。

三、王允再出昏招,西凉兵对阵西凉兵。

面对实力强大的西凉联军,王允再出昏招,竟然派依附自己的西凉军徐荣部和胡轸部迎战李傕等率领的西凉军,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让西凉内部自我消耗。聪明的西凉部队怎么会上当呐!徐荣(被西凉军抛弃)被击杀,而胡轸部归降,西凉叛军进一步壮大。

四、保势力,吕布弃长安,王允自尽。

西凉叛军实力雄厚,进逼长安。吕布的军队也就一万左右,根本不能与叛军交锋,随即弃城而逃,投靠了袁术。而王允此人是比较忠于汉王室的,自己非常清楚,出现西凉兵叛乱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自己没有逃走,而是带着汉献帝到城楼,从城楼跳下自尽以谢天下。


老旺民俗传说


王允之所以会拒绝西凉诸将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实际上王允确实有这样自信的资本。

首先,当时的西凉军内部已经人心惶惶,除了李傕郭汜之外,其将领已经开始纷纷逃亡,李傕郭汜原本也打算逃亡。

其次,当时长安的兵力相比李郭二人实际掌控的兵力是占优势的,李郭二人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五千,而长安此时王允和吕布直接指挥的兵力在两万八千人以上。

第三,王允是士族背景,而当时支撑东汉王朝的三大支柱中,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和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都完了,士族在朝廷内占据压倒性优势,也让王允更加自信。

但不幸的是王司徒遇到了人如其名的“贾文和”,因为重修汉史而怜悯董卓,王允囚禁了蔡邕并最终致死。这严重伤害了所有与西凉兵有关联的人的安全感。

尤其是和蔡邕、西凉兵关系都不错的贾诩。

贾诩先是几句话就稳住了准备逃亡的李郭,而后又利用蔡邕事件迅速的组织起了一个拥兵十万的“反王允联盟”。

着一切完全超乎了文人出身的王允和庸才吕布的想象,这才有了西凉兵迅速拿下长安的事。

王允按照常规,预计西凉兵会在自己不接受投降的情况下弹尽粮绝,做鸟兽散。贾诩出现之前事情也正在向那个方向发展。

但贾诩的出现改变了历史。


baby爱科学


王允这个人不但迂腐,而且做事摇摆不定,结果把死亡名额留给了自己。

那么,王允为什么不特赦西凉人马呢?正史记载的意思是说:除掉董卓之后的王允,这时候自以为他已经牢牢控制了长安城,认为李傕和郭汜这两个反贼根本就不足为虑。所以,信心爆满的王允,做出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以一年之中不能大赦两次为由,拒绝了李傕和郭汜归降的请求。同时,王允唯恐西凉军不反,又缺心眼儿似的杀了蔡文姬她爹蔡邕,一下子就把西凉军彻底逼上了绝境。



就在这个“风雨欲来风满城”的关键时候,出馊主意的西凉人贾诩出场了!他力劝李傕和郭汜二人说,听说现在长安要杀光凉州人,你们这个时候放弃军队逃跑,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在半路干掉你们,反正伸头缩头都得挨上一刀,干脆反了吧!于是,李傕和郭汜率十万西凉军又杀向了长安。
盲目自信害死人!王允天真的以为:凭借长安城坚墙高,又有吕布所率董卓留下来的一万多人马军队守城;而李傕和郭汜率领的又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敢和他公开叫板开打。他哪儿知道,他守城才守了八天,西凉军就攻进了长安。从此,陷入了比董卓还黑暗的后董卓时代!


茅山夜话


司徒王允的能力和智力都属于一般水平,并且他还有一点刚愎自用。说的好听点,就是原则性很强。所以他的这种性格人,其实最适合去司法机关(法院)工作。然而汉末乱世,他却阴差阳错的就当上了东汉王朝的掌舵者。但是他的能力和实力,与他面临的困难完全不成比例。

再加上汉末乱世,时势变了。而王允的思路过于僵化,没有跟上时代变化。于是,王允便死在了他过于刚愎自用这个缺点上。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王允的背景,用六个字可以形容——运气好的出奇!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典型的士族出身。在汉末魏晋时期,太原王氏是当时的望族,并不比汝南袁氏差多少。

在那个注重出身的时代,王允的出身就是他踏入官场的垫脚石。

王允十九岁时,有个宫里小太监在乡里祸害百姓。郡里的官员不敢管,而王允却天不怕地不怕,居然把小太监给杀了。宫里的大宦官见自己的马仔被人杀了,便趁机向皇帝告黑状。汉桓帝听说后大怒。然后他并没有抓王允,而是把太守刘瓆抓回京师,关到监狱里给弄死了。

可以说,太守刘瓆做了王允的替罪羊。而王允屁没有。

王允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刘瓆替他背了大黑锅,他不能不报恩。于是,王允替刘瓆办了后事,并为他守丧三年。

三年后,王允出仕为官。结果刚刚出仕,王允又惹了一个大麻烦。

当时有一个叫路佛的人,没有品行,而没有品行的人,在当时是不能当官的。但是王允的上级,太守王球却让路佛当了官。这一下激怒了王允,他犯颜强谏,把小报告打到了并州刺史那里。并州刺史听说了王允的名声后,认为王允是个人才,就把他把辟为州驾从事,连提了好几级。

后来,王允的事迹传到了京城。经京城的三公争相聘用王允,王允可以自个挑选去哪个。最终王允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也是管监察的工作。其实这个监察工作,最适合他这种人。

其后,王允一路扶摇之上,坐到了豫州刺史的位置。期间他好几次得罪了宦官,但是每次都是不了了之,运气是出奇的好!

所以,王允为什么后来会固执的决绝西凉军的归降?因为他运气好啊!并且他还特别特别的固执。只要他认定的事,不问缘由,只在乎是非。不对的就要反对,有时候还会为了反对而反对。简而言之,这人没有吃过苦头,磨砺还不够,城府还不够深。



公元189 年,天下形势大变。

当年汉灵帝去世,王允前往京师奔丧。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正在谋划诛杀宦官,召王允一起谋划。随后王允投靠何进,担任了从事中郎和河南尹两个职务

后来,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袁术打着为何进报仇的借口,大杀宦官。接着又引董卓进入京城,搞得天下大乱。

董卓进京后的第三天,他废了汉少帝,扶立汉献帝即位。当时的王允得到了董卓的重用,被任命为尚书令。

说到尚书令,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尚书令这个职务,是典型的职低权重。虽然这个职务的级别不高(千石级别),但是东汉帝国的决策权、发号施令权、皇帝诏令的草拟权,都由尚书令负责。并且官吏的任命,尚书令也可以过问。因此东汉的政务实际上均归尚书台,而尚书台的主官尚书令,他是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相当于后来明朝的内阁首辅一样。

董卓任命王允为尚书令,让他掌管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说明董卓对王允信任。同时也说明王允的城府之深、权谋无双,是个能把董卓都给糊弄过去的老狐狸。

当然了,我们知道。王允依附于董卓,只是为了接近他,并消灭他。


初平二年(191 年),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等人谋划刺杀董卓。他们暗地里结交三姓家奴吕布,让吕布作内应。当时吕布与董卓有点小矛盾(为了一个女人),于是就帮助王允刺杀了董卓。

董卓死后,王允控制了汉献帝。他变成了东汉帝国的实际掌舵人。

当时,他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董卓死后的遗留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董卓的凉州部队的善后问题。

当时,最好的方法是赦免,不与追究。而且王允最开始时,想的也是赦免。但是后来吕布跟他说这事时(吕布主张赦免),他就改变了注意。

因为王允一向看不起吕布,他只是把吕布当成武夫、剑客。吕布对他建议赦免所有的西凉军时,王允很怀疑吕布是别有用心。于是他对吕布说:你说西凉军无罪,是因为他们盲目的跟从了董卓。但是如果因此赦免他们的责任,会给其他一些有谋逆想法的人,一个钻法律漏洞的空子。毕竟朝廷只抓主谋,不追究从犯的责任。以后大家若是都钻这个空子,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王允就代汉献帝,下发了一封斥责董卓和斥责西凉军的诏书。

然而王允对吕布说的理由,其实只是一种托词罢了。他不想赦免西凉军的真正理由是:

李傕、郭汜听说董卓被杀之后,就把军中的数百号并州人也给杀了(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士)。所以,王允他认为凉州集团不可靠,他是绝对不能跟凉州军和解的。并且他认为,袁绍、袁术的关东军才是自己人。关东军当年起兵讨伐董卓,是值得信任的盟友。如今董卓已被自己除掉,他要加紧与关东军的合作。


然而,关东军比西凉军还差劲。董卓还没死,关东军就自己内讧。王允把希望寄托在关东军身上,这本身是很扯的一个选择。

后来,王允准备遣散军队,有人建议让名将皇甫嵩领凉州军,增强朝廷的实力,但是王允表示不同意,因为他认为那样会使关东联军不安。结果,他错失了最后一个逆转局势的时机。

没过多久,民间流言四起,说朝廷准备诛杀所有的凉州人。凉州军怕的要死,在关中开始拥兵自守。他们说,蔡邕不过是和董公亲厚,就被王允给杀了,今天不赦免我们,想要解散军队,一旦解散军队,明天我们就变成任人宰割的鱼肉了。

后来,李傕、郭汜又碰到了贾诩,当时贾诩力劝李傕、郭汜杀入长安,为董卓报仇。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吕布抵挡不住,加上长安城里的蜀军做内应,城门被打开。吕布临走时,招呼王允一起走,可是王允拒绝了。最后他被诛杀,三个儿子和族人也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两个儿子逃脱。


总的来说,王允之所以拒绝西凉军投降。他固执的性格是一方面原因,但这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他真正不能接受西凉军投降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士族才是值得他信任的势力,即便袁绍、袁术之流在本质上与董卓并无区别,但是王允骨子里仍然把士族当作自己的盟友。

至于西凉军,也就是所谓的边将,根本就不入王允的法眼。这些武夫没有执掌过东汉帝国的权柄,所以王允打心眼里瞧不起吕布之流的武夫,而像李傕、郭汜之流就更不入他的法眼。他以为只要朝廷一声令下,西凉军的那些武夫就会自动解散。

只不过,时代变了。而像王允这种旧式士族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于是便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Mer86


王允在演义中因连环计和吕布貂蝉广为人知,其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不凡的人物,如果他在董卓后事上处置得宜,东汉可能不至于陷入三国乱世。王允出身太原豪族,官宦世家,家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这种氛围下熏陶出一位文武双全又公正不阿、勤政爱民的忠臣,他能进入朝廷,正是因为这种不惧权贵的性格,坚守正道而得到各位上级的慧眼相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从地方州郡迁到中央朝廷,征为侍御史,进入司徒府。



进入中枢后,以王允这样的性格自然与张让等宦官水火不容,常常争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黄巾之乱爆发,王允又领兵讨伐黄巾,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并搜出黄巾军与张让门客私通的书信,便向灵帝参奏张让一本,当时张让权势滔天,因助桓帝诛杀梁冀有功非常受倚重,灵帝称他为阿父,朝臣生死升降在他弹指之间。这次参奏,虽然让张让吓出一身冷汗,仍能化险为夷,自此二人结仇,不久,张让找个由头,把王允下狱,王允命大碰上大赦。张让又再找理由抓了他。一来二往,王允还没死,已经被清流人士引为同道中人,认为是与宦官斗争的中流砥柱。

王允的手下和朋友都劝王允向张让低头服软,先出狱再说其他,王允宁死不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杨彪的父亲杨赐时担任司徒,知道张让是有意置王允于死地,便和大将军何进、袁绍、袁术的叔父太尉袁隗联名上奏,认为王允过小功大,朝廷如定此人之罪,正显出用人的刻薄,不利于长治久安。黄巾之乱未息,灵帝也想以德服人,争取早日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此说法有道理,便赦免了王允,革职不用。


灵帝死,少帝立,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便召来了王允这位梗直之臣帮助,所谋不成,王允被迫外放陈留,何进反被张让等人杀掉,外官率兵入朝,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王允又派人与卢植一同随从帝驾保护。护驾迎驾有功,董卓行废立时,看中王允的声望功劳,拜为九卿之一的太仆,再迁尚书令,又升为司徒兼尚书令。从此,王允开始与专权的董卓暗斗。直到与士孙瑞策划,并劝降董卓的心腹吕布,设计除掉权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甫登高位,又挽狂澜于既倒,王允此时开始有点刚愎自用,不能象以前一样与众位同僚商议大事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认不清政局已进入大乱时期,一味要下猛药纠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董卓家底本是西凉军队,此时主帅一死,群龙无首,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王允也陷入两难中,赦免他们吧,他们又不是私家部队谈不上赦免,不赦免吧又怕他们心不自安作乱,就这样犹豫不决。

时日一久,传言便起,传说朝廷要杀尽西凉人,众将士得知大惊,心想反正是死,不如搏一下,便在李傕、郭汜的带领下攻陷长安。王允众人猝不及防,吕布带兵抵敌大败而回,劝王允一起出逃。王允不愿意离开年幼的皇帝,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西凉兵至,拜见皇帝说他们不是造反,只是为董太师讨公道,只要王允。王允听了二话没说,用君臣之礼拜辞献帝,便随士兵走下了城楼,李傕、郭汜命令当场将王允处决。后来献帝到许昌时,追封王允怀念不已,曹魏淮南三叛的王凌便是王允的侄儿。


南方鹏


王允这个人,出身豪族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学富五斗,19岁就出仕当官,非常痛恨宦官和贪官,而且不畏强权,不向权贵低头,高风亮节,王允这些行为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汉灵帝去世后,王允进京奔丧,被何进征辟为从事中郎、河南尹,何进被杀后,董卓进京掌控朝政,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董卓虽残暴无道,为了掌控朝政,还是任用了一些名士,如蔡邕。



而王允的尚书令官职虽低,但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朝政大大小小的事,尚书令基本上都有涉及。王允之所以暂时投靠了董卓,一是因为董卓势大,控制朝政,不投靠要么逃离,要么身死;二是因为王允有野心,想干一些大事。

董卓初进京时,只带了三千西凉军,进京后吞并了何进的大将军所属军队,吞并了何苗的车骑将军所属军队,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及京城的南北禁军,再加后来陆续到达京城附近的西凉军,董卓手上的军队不下五万人,在董卓手下掌兵的是七位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杨定、徐荣、吕布,除吕布外,其它将领都被董卓安排在长安以东驻守,或参与和关东军的战争,或驻守在长安的东边,而留在京城长安的只有吕布。



正因为董卓的如此布置,才让王允和吕布有了可乘之机,吕布诛杀董卓后,王允与吕布合力控制长安,而依靠的军队主要是原来丁原的并州军及长安的禁军,人数不足万人。

董卓死后,王允因大儒士蔡邕叹息了一声,便以同情董卓的罪名杀掉蔡邕,这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满,而且对于事后的论功行赏,多封自已的亲信,对于同样有功的士孙瑞却没有封爵,吕布劝王允将董卓的财物分赏众人,赦免董卓的西凉军,王允将不同意,连吕布都明白的道理,王允不明白,只能说明王允在政治有多么的幼稚。

王允不仅幼稚,而且开始骄傲了,居功自傲,群臣的大部分建议不能正确听从,在对待西凉军的问题上,犯了很大的错误,再加上当时的西凉军诸部听说董卓死后,谣言四起,西凉军诸部很快从长安东边向西边逃窜,在路上听从贾诩的建议,合力围攻长安城,当时长安城中军队不足万人,而西凉诸军至少有三万人。



长安城不是被破的,还是被蜀兵从内部开了城门,这些蜀兵从哪来的,史书没有记载,这些人应该是董卓的余党,在西凉兵攻城时,打开了城门,城门一开,吕布并逃亡,王允没有逃,被西凉军杀死。

王允一生所从事的官职不过是:郡吏、豫州刺史、从事从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等文官,虽饱读诗书,但没有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对形势的判断完全错误,以为杀了董卓后,西凉兵就会乱成一团,不足为惧,王允不是自信,他是自满,一招错导致身死城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想想董卓是从哪里来的?想想西凉军归谁管?想想有多少人是董卓的死士?一不做二不休,与其引狼入室,养虎遗患,不如斩草除根。否则李傕郭汜这些人养足精神会干什么,谁都不知道。

王允有一义女,名唤貂蝉,董卓被杀后改嫁了夫君,名唤吕布。此人英勇,世人皆知,有这个女婿在侧,王允是不是有资本有恃无恐?天知道吕布会被李傕郭汜打的大败逃走,失算哪失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