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發布2018年產業扶貧十大機制創新典型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點擊藍字 “微觀三農” 關注我們

10月17日,在全國第5個扶貧日到來之際,2018年扶貧日產業扶貧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由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農業農村部扶貧辦)、農民日報社聯合承辦,以“落實精準幫扶措施,提升產業扶貧質量”為主題,分產業扶貧政策與部署、產業扶貧實踐與創新兩個專題,研討交流產業扶貧的好經驗好做法。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餘欣榮指出,沒有產業發展,就沒有收入保障,扶貧就會成為“無本之木”。推動新階段脫貧攻堅,必須把產業扶貧擺上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快把產業發展起來,儘快把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為貧困群眾提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讓貧困戶真正參與產業經營、融入經濟活動,增強內生髮展動力,實現把人留住、產業發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環。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餘欣榮強調,貧困地區建設了一大批標準化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一批貧困地區知名農產品品牌和一批有價值、能複製、可推廣的產業扶貧創新案例。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通過強化五個注重,著力解決好五大問題:注重提升扶貧特色產業,著力解決產業優勢特色不突出的問題;注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著力解決主體帶貧能力弱的問題;注重加強產銷對接,著力解決產銷脫節和賣難的問題;注重強化要素支撐保障,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支持服務不足的問題;注重產業扶貧監督考核,著力解決工作舉措不準不實的問題。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論壇發佈了產業扶貧十大機制創新典型。這十大創新典型分別是:廣西編制縣級“5+2”、村級“3+1”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河北省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題+建檔立卡扶貧戶”產業帶動信貸扶貧模式;甘肅省農業保險“兩個全覆蓋”助力脫貧攻堅;河北省推進“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新模式;貴州省“三變”改革優化利益聯結分享機制;甘肅隴南電商思維推動產業扶貧;山西省構建貧困村“五有”產業扶貧機制;河南省夏邑構建產業扶貧帶頭人培養模式;湖北省恩施打造恩施硒茶品牌助力產業扶貧;安徽省碭山縣專業合作社多策並施帶動脫貧。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制縣級“5+2”、村級“3+1”規劃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為解決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一哄而上、產業同質化等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以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為抓手,集中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加快推進“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產業扶貧格局。

首先是出臺產業目錄和認定標準。制定《全區有扶貧任務縣(市、區)特色產業目錄和認定標準》,涵蓋優質稻、糖料蔗、芒果等69個產業,並制定特色產業規模、集中連片點數量、集中連片點規模3項認定標準。其次是規劃縣級“5+2”、村級“3+1”精準扶貧產業。參照《特色產業目錄和認定標準》,貧困縣可選擇目錄中5個以內的特色產業,在脫貧攻堅期內原則上不能變動,並自主選擇目錄外2個以內的特色產業,根據實際情況每年可進行1次調整。貧困村在縣級確定的“5+2”特色產業內,確定“3+1”特色主導產業,其中“3”為所在縣確定的5個特色產業中選定3個以內的特色產業,脫貧攻堅期內原則上不能變動;“1”為各貧困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1個特色產業,每年可根據情況進行1次調整。

各縣統籌整合用於產業發展的中央和自治區各類涉農資金。同時明確對貧困縣考核必須要滿足兩項條件:一是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比例達60%以上;二是所有貧困村均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有產業基地(園)覆蓋。

河北省“政銀企戶保 ”金融扶貧有探索

為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創新金融產品,強化支持措施,完善服務體系,解決好“貸給誰、誰來貸、怎麼貸、如何還”等關鍵問題,自2016年起河北省開展“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保險”金融扶貧工作。截至2018年累計放貸166億元,支持12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一是政府搭臺增信。貧困縣成立扶貧貸款擔保中心,用扶貧資金打捆設立不少於1億元的貸款擔保基金、不少於3000萬元的風險補償基金,建立“資金池”。通過競爭方式選擇合作銀行和合作保險公司,將“資金池”資金存入合作銀行,開辦貸款保證保險。二是銀行降檻降息。合作銀行根據擔保基金額度,按照1∶10比例放大貸款。銀行在貧困戶信用評定基礎上,降低貸款門檻,對3年以內5萬元以下的扶貧小額信貸,實行免擔保、免抵押。通過實行合作銀行競爭機制,激勵銀行降低扶貧貸款利率。三是企業、農戶承貸。實行分類貼息政策,對貧困戶5萬元以內貸款按基準利率100%貼息;對企業和合作社根據帶動貧困戶數量,實行差別化貼息政策,帶動越多,貼息越多。四是保險兜底保證。由擔保中心、銀行機構和保險公司,按照1∶2∶7比例共同代償貸款本息,降低銀行信貸風險。政府引導保險公司開發新的險種,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當鄉鎮貸款不良率達到3%時,啟動熔斷機制,政銀保聯手進行調查整改。

甘肅省隴南市電商思維推動產業扶貧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2013年以來,甘肅省隴南市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把隴南優勢資源與市場緊密對接,推動產業扶貧取得新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網店12700多家,微店7800多個,銷售收入75億多元,通過電商扶貧帶動貧困人口15萬餘人,電商扶貧對貧困群眾的人均收入貢獻額達到650元。

一是強化設施建設,完善電商扶貧基礎條件。累計新改建1.2萬多公里農村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快鄉村寬帶網絡建設,市縣鄉政府所在地4G覆蓋率達到100%。基本建成市縣鄉三級電商服務體系。二是重視平臺建設,形成特色網貨品牌。建立網絡銷售平臺,建成西北首個地市級淘寶地方館“特色中國·隴南館”。建立網絡供貨平臺,打造武都花椒、成縣核桃、禮縣蘋果等一批知名網貨品牌。建立物流配送平臺,形成“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點”三級物流網絡體系。建立宣傳展示平臺,充分運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網站等組成的“微媒矩陣”進行宣傳。三是開展人才培訓,提升電商影響力。依託學院、市內外電商培訓機構及電商龍頭企業,開展電商人才培訓。四是推進融合創新,拓展電商扶貧經驗。支持傳統企業、合作社在第三方平臺開辦B2B、B2C店鋪,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合作社參與網貨供應平臺、產品研發中心等建設。實施“慕課(MOOC,大規模開發的在線課程)+貧困地區電子商務能力建設項目”,組織發起“縣委書記眾籌——康縣原生態優質天麻的新生”、“文縣花椒千里麻香助扶貧”等眾籌扶貧活動,隴南電商扶貧經驗得到進一步創新融合拓展。

河南省夏邑縣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加強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培養”的部署要求,河南省夏邑縣以激活貧困戶內生髮展動力為目標,按照“扶志、扶智、扶產業”的思路,大力開展產業扶貧帶頭人培養,有效帶動貧困戶積極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調研摸底,分類登記。深入調研,分產業、分類別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骨幹、農業企業負責人等脫貧帶頭人建立培訓對象庫,做到培訓對象精準、培訓需求精準、培訓供給精準。二是規範培養,提升能力。依託夏邑縣農民教育中心等專門機構實行分類培養、分層次教育培訓、創新培養模式、規範培訓管理,做到“課堂教學與田間實訓”“教師主導與學員互動”“線上學習與線下培訓”“縣內交流實訓與縣外考察觀摩”等相結合,實現精準培養。三是政策扶持,精準帶貧。夏邑縣政府對帶頭人制定落實一系列支持扶持獎勵政策,加強跟蹤服務指導,提升其發展能力,使其更好地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實現精準帶貧。

目前,全縣已培養產業扶貧帶頭人5609人,帶動全縣特色主導產業的迅速發展,其中發展食用菌菇棚近萬座,產值近億元,發展優質8424設施西瓜種植面積12萬畝,產值15億元,實現產業帶貧3.53萬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增收和脫貧致富效應顯著。

湖北省恩施州打造恩施硒茶品牌助力產業扶貧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湖北恩施立足山區特色資源優勢,打造恩施硒茶新引擎,組裝脫貧致富新快車,茶產業已成為促進恩施州第一大扶貧支柱產業。2018年,預計全州80萬茶農人均茶葉收入4600元,佔茶農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

一是推進規模發展。恩施州堅持規劃引領、高位推動,促進基地佈局和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域、重點節點集中集聚,建設茶葉專業鄉鎮、專業村,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基地在全國地市州級產茶區中居第四位,成為全國最大的富硒茶基地。恩施硒茶入選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二是提升產品品質。按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建設綠色生態茶園,實施全程標準化生產,普及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加工電氣化改造,嚴格質量安全管控,嚴厲打擊違禁違規行為。三是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茶產業與資源型新型工業融合,支持企業積極開發茶飲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工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推進茶產業與信息產業融合,全州茶葉電商平臺年成交額在2億元以上。推進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以機耕、機剪、機採、機防為主的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加強茶文化建設,恩施玉露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是打造公用品牌。通過舉辦恩施硒茶博覽、專場推介會、承辦國際茶業大會等大型茶事活動,加強廣告宣傳、組團參加專業展會等多種形式,恩施硒茶品牌知名度和產業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五是完善利益機制。在龍頭企業培育上,通過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支持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在強化利益聯結上,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採取茶園流轉、託管認領、合作入股、價格激勵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體。

湖北省推出產業帶動信貸扶貧模式

人民銀行武漢分行以產業扶貧為切入點,推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帶動信貸扶貧模式,充分發揮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方面的優勢,激發了貧困戶創業就業的意願和動力,探索了一條使貧困戶“廣受益、能致富、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一是貸款對象。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就業、訂單、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利益聯結關係,以此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納和帶動一定數量建檔立卡貧困戶。二是貸款額度。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際貸款需求,每吸納和帶動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10萬元,貸款上限最高不超過200萬元。三是貸款期限和利率。期限不超過3年,貸款利率在市場化原則上實行一定優惠。四是貸款操作程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帶動脫貧協議》→村委聯合扶貧部門推薦→金融機構貸款審查→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財政部門審核貼息。五是貸款配套政策。比照扶貧小額信貸享受政府部門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政策。

今年以來,全省共發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86億元,帶動幫扶貧困戶12.8萬戶,同比分別增長62.3%和18.7%。

甘肅省農業保險“兩個全覆蓋”助力脫貧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為紮實推進產業扶貧,切實防範因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造成貧困戶種養收入損失,甘肅省出臺2018-2020年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針對貧困戶推出了18個保險品種,實現農業保險對全省主要特色優勢產業和貧困戶全部種養產業的全覆蓋。

一是堅持聚焦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重點對全省現有貧困戶、返貧戶和新識別貧困戶全覆蓋,力爭實現“一戶一保”。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精準設計險種。緊緊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開設險種,兜底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三是堅持普惠和特惠相結合。對所有保險品種普遍提高保額和降低費率。在承保面上,對非貧困戶選擇重點產業進行承保,對貧困戶爭取將所有種養產業全部納入保險範圍。四是堅持“三年兜底、五年平衡”。明確保險經辦機構以5年為經營週期,堅持讓利於農戶,保本微利,以豐補欠,實現五年總體平衡。五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協同推進。各部門密切配合,積極引導農戶自主自願選擇參加保險,推進農業保險工作穩步開展。各保險經辦機構積極提高承保和理賠服務工作質量,確保“五公開、三到戶”(惠農政策公開、承保情況公開、理賠結果公開、服務標準公開、監督要求公開和承保到戶、定損到戶、理賠到戶)。

貴州省“三變”改革優化利益聯結分享機制

2016年起,貴州在全省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試點,努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據統計,全省88個縣(市、區)共有968個鄉鎮2523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其中貧困村1232個,涉及農村人口708.2萬人、貧困人口87.3萬人。

資源變資產,就是將農村集體耕地、林地、草原、“四荒地”等資源性資產和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產的使用權,協商評估折價,通過合同或者協議方式,投資入股企業、合作社及其他經濟實體後,取得股份權利。資金變股金,就是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資金,在不改變資金姓“農”的前提下,量化轉變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按股分紅,利益共享。農民變股東,就是農民自願以自有資金物資、設備、技術、勞動力、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等資源資產協商評估折價,通過合同協議方式,投資入股經營主體成為股東,按股分紅獲利,實現增收致富。

截至2017年底,已組織各試點村集體資源入股57.69萬畝,整合財政資金投入34.86億元,農民以承包地等資源入股244.83萬畝、以資金入股18.82億元,實現255.61萬農民變股東,其中貧困人口52.25萬人。326.69萬農民參與改革增加收益18.01億元,人均增收529.76元,其中61.51萬貧困人口參與改革獲得收益6.79億元,人均增收1103.81元。

山西省出臺貧困村“五有”機制標準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為從根本上破解產業扶貧到村到戶不夠精準問題,保障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7年,山西省出臺“五有”產業扶貧機制標準,明確了產業扶貧工作考核具體指標。

村有脫貧產業,每個貧困村都要立足本地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能提高農戶收入,帶動貧困村脫貧的產業。貧困村產業既可以是新產業、新業態,也可以是對原有產業的提升改造,但要與貧困戶精準掛鉤。村有帶動主體,通過扶持、培育、引進等方式,使每個貧困村都有帶動脫貧產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主體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採取“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等模式,與貧困戶建立股份合作的緊密聯結,或建立訂單、購銷合同等半緊密聯結,使貧困戶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增收脫貧步伐。村有合作經濟組織,每個貧困村都要建立吸納貧困戶的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重點是建立以村集體資產(資源)折股量化、貧困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及農民家庭財產入股、財政專項扶持資金股權合作等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戶有增收產業項目,有條件且需要通過農業產業脫貧的貧困戶都要有脫貧增收項目,戶均年新增產業收入3000元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有技能,通過培訓、實訓等方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熟練掌握實施脫貧增收產業項目的專業技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增強脫貧信心。

安徽省碭山縣專業合作社多策並施帶動脫貧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近年來,安徽省碭山縣三佳利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充分發揮自身在資金、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在深入調查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收入來源、致貧原因等情況基礎上,創新扶貧方式,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帶領貧困戶穩定增收。

一是入股分紅帶貧。採取“統一經營+入股分紅”模式,將貧困戶產業發展補助資金作為入股資本,鼓勵和引導周邊151戶貧困戶參與入股分紅,每戶每年獲得不低於實際收益6%的保底分紅資金。二是技術服務帶貧。通過技術講座、現場觀摩等形式,邀請當地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合作社社員和貧困戶提供長期、無償、全程的技術服務。三是先行墊資帶貧。由合作社墊資先行購買優質農資提供給合作社社員和貧困戶,待產品銷售後再返還合作社,解決貧困戶資金短缺困難。四是建立保鮮庫帶貧。合作社利用自身的500平方米、存儲量1000噸的水果保鮮庫,免費幫助貧困戶儲藏碭山酥梨和皇冠梨,解決貧困戶水果儲存問題,實現錯季上市。五是線上線下銷售帶貧。採取“固定銷售+網上銷售+貧困戶”模式,把精準扶貧與電子商務、線下銷售有效結合,確保貧困戶的農產品賣出去、賣高價。

通過多策並施,2017年,每個貧困戶入股分紅200元以上。合作社就地就近招收41名貧困群眾在合作社從事務工收入,每人日均收入100元以上。合作社幫助貧困戶銷售酥梨和油桃達80多萬斤,價值260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超過400元。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