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看哪些疾病 容易和精神科混淆

經常會有朋友或親戚會問:“你是醫生,看什麼科的啊?”

“神經內科”。

“哇塞,那鴨梨挺大,會碰見各種“神經病”吧?”

理所當然,他們把“神經科”與“精神科”弄混淆了,今天就跟大家談談神經內科都看哪些疾病?

神經內科看哪些疾病 容易和精神科混淆

國家衛計委心腦健康中國行專家在雲南大理篩查義診

神經內科疾病

神經內科疾病譜指神經系統的構成部分,包括腦、脊髓、周圍神經和肌肉,由血管、炎症、腫瘤、代謝及外傷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總體分為神經系統疾病和肌肉疾病。

症狀表現可以是頭暈(頭昏)、頭痛、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言語異常(口齒不清、胡言亂語……)、肌肉萎縮、行走不穩、肢體不自主抖動(震顫)、記憶力下降(痴呆)、意識水平差(反應遲鈍、昏迷)、大小便障礙等。

臨床常見的疾病有:中風(腦梗死、腦出血)、睡眠障礙(失眠)、老年性痴呆(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病、癲癇(羊癲瘋)、面癱、三叉神經痛、重症肌無力、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膜炎、腦炎)、脊髓炎、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肝豆狀核變性……

總得來說神經內科涉及面廣,疑難症頗多,在急診科或門診醫生找不到頭緒的時候都會“禮貌性”建議患者神經內科就診。

神經內科疾病譜排名第一的是腦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包括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在我國已經躍升為死因首位,超過惡性腫瘤及心血管病死亡人數,腦血管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其中常見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房顫)、糖尿病、高血脂、腦卒中家族史、肥胖、吸菸、飲酒等,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1.3-1.7:1),農村地區明顯高於城市,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日益增加,75歲以上者是45-54歲的5-8倍,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於預防,對於高危人群(測試中風概率大家來測測,未來十年內自己中風的概率?),平時注意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肥胖者應控制體重,戒菸戒酒,堅持規律適量運動,飲食種類應多樣化,如果一旦出現以下症狀請及時拔打120急救;

● 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

● 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 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

● 雙眼向一側凝視

● 一側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

● 眩暈伴嘔吐

● 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

● 意識障礙或抽搐

越早到正規醫院診治,遇見對的醫生,結局越完美。

排名老二的是老年性痴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近期記憶力下降,常常出門忘記帶鑰匙,上週發生的事情怎麼也想不起來,反覆重複說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等,病人會忘了很多事情,忘了吃飯,忘了回家,忘了名字,記憶緩慢歸零……

臨床上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髮型;65歲以後發病者稱晚髮型,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世界總人口的約0.5%患有痴呆症,並將以指數級速度增長,越來越得得社會的重視及關注,在65歲後,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大約每5年翻番,在85歲時,罹患此病的幾率接近50%。最糟糕的是此病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治療上也缺少有效的方法,輕者可給予高熱量、適當蛋白、豐富維生素食物,增強卵磷脂,制定適宜的作息規律,防止併發症及意外。

排名第三的是癲癇(羊癲瘋),跟兵器譜排名第3的“小李飛刀“一樣厲害,全面發作時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雙眼上翻,意識喪失,癲癇是複雜臨床綜合徵,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似曾相似感、一過性的記憶缺失,一過性嗅覺異常,都有可能是癲癇發作,人一生中至少有1次發作者約8%,然後真正到醫院診治的都是嚴重發作影響日常生活的病人,大部分癲癇可防可治療,建議專科及時就診。有神經內科問題可以諮詢熱心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