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悉尼一位語言學家說,當紅 meme 火不過 10 年

Meme:悉尼一位语言学家说,当红 meme 火不过 10 年

每一天,我們在社交網絡上都被 meme 所包圍。 meme 是所有網絡文化的統稱,具體來說可以細分為流行語言(例如縮略語、諧音、新詞彙)、表情包以及一個有完整範式的梗等等。記錄 meme 的網站 Know Your Meme 的總編輯 Brad Kim 接受《明報》採訪時曾說,網絡模因(meme)近年由小眾胡鬧逐漸走向主流,更成為傳播政治思想等概念的工具,實是科技發展的自然過程,因此記錄網絡模因有助瞭解其對社會的影響,助改善網絡媒介,造福社會。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的表達體系裡, meme 幾乎可以說是成為了一種新的語言——某種程度上像是新式俚語。

一門語言自然有其發展規律。於是,悉尼大學的一名語言學老師馬克·波斯特饒有興趣地研究了一下這門新興的“語言”。

誠然, meme 有我們所知道的特性,例如創新的形態,病毒傳播的特點。我們說起 meme 總能想到爆款,網上的時髦話,人人都在用的表情包。

但是,即使全球有 25.3 億智能手機用戶會在社交網絡上聊天, meme 的傳播還是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快、那麼廣、那麼久。

大多數 meme 都會在幾年內消亡。馬克·波斯特說。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一個 meme ,在剛剛流行時會被時髦人看做是最先鋒最酷的東西放在嘴邊指尖用於表達。但當它大範圍流行後,就會有許多“不酷”的人也開始說它,漸漸地它就會失去“酷”的光環。“我覺得大部分 meme 都活不過十年。”馬克·波斯特說。

大家不妨從我們身邊的例子仔細回想一下,十年前的網絡熱詞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說呢?甚至於像“神馬都是浮雲”這樣流行還不足十年的詞彙,今天也很少有人提起了。

meme 的流行有巧合也有安排,但人們其實很難保證什麼會流行什麼不會流行。不過,倒是可以反推它流行的最重要特質:能夠表達一個人們用當前詞彙無法充分描述的新概念。

或許有一天, meme 會改變我們的語言,就像現代的英語和 500 年前莎士比亞時期的已經大大不同。但改變的前提還是需要有大量的人在使用。例如與英語密切相關的冰島語, 500 年來就沒有太大改變,因為使用的人並不多。

meme 雖然如波斯特老師說的那樣不夠長久,但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追求簡潔有趣的表達。在 meme 全面入侵人們日常表達的時代,我們似乎已經很難守住所謂的“語言規範”了。

題圖:#NyanCat in Giphy

#Meme 是《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2018 年 9 月上線的新欄目。

“Meme”(/miːm/),“梗”、“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們用它來記錄一些文化現象,有些事情光記錄下來就很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