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党明知道江山迟早是裕王的却还跟裕王一党势同水火,难道就不知道给自己留条后路吗?

温儿儿


在《大明王朝》电视剧中,严嵩曾经说过一句话:

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大明朝也只有一个人可以替皇上遮风挡雨,而这个人就是我。而这句话,其实就是严嵩与嘉靖之间君臣关系的总结。注定了他不可能倒向裕王。


因为站在嘉靖的立场来说,大明朝的皇帝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大明朝的绝对权力必须要掌握在他的手中!裕王虽然是储君,但是诸君也是君主的臣子。在嘉靖的眼里,严嵩和裕王其实都是自己的臣子。

只有让儿子和臣子斗,他才能安心。若是让自己的心腹大臣和自己的儿子搞在一起,他的皇位还能不能坐的稳?

只不过,裕王毕竟还是储君,嘉靖也必须为他铺平道路,默认他搞自己的小圈子,并且还要让他身边的那些人逐渐进入内阁参与决策。如若不然,裕王在登基之后是坐不稳皇位的。

所以裕王的心腹,张居正可以亲近裕王,高拱也可以接近裕王,包括内阁次辅徐阶也可以接近裕王。因为他们都是嘉靖留给裕王的辅佐班子,并且他们相比于严嵩来说,也不是嘉靖的心腹,不属于嘉靖的权力核心圈之内。嘉靖对他们的定位就是辅佐新君。

有不少人说历史上的嘉靖不喜欢裕王,他还有另一个儿子景王朱载圳,历史上的严嵩是支持景王的。

历史上的事,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因为这个问题问的是电视剧。所以这里就从电视剧里面来看。至少在电视剧里,嘉靖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他再不喜欢裕王,也只能把皇位传给裕王,因为他没有选择。同样的道理,严嵩也只有一个诸君可以巴结,而这个诸君就是裕王。

然而严嵩却巴结不了这个储君。这就是他身为嘉靖心腹臣子的悲哀。一仆不能服侍二主,除非老爷子主动发话才行。

与严嵩一样,处境非常尴尬的人,还有吕芳和陈洪。当嘉靖狠心赶走吕芳,扶陈洪那种小人上位,看到陈洪那副小人得意的画面后,估计很多观众一定是气的牙痒痒,觉得嘉靖薄情寡义。

但是这恰恰是嘉靖对吕芳仁义的地方,因为嘉靖没有让吕芳干过脏活,而且吕芳平时也非常会为人处世。虽然他也是嘉靖的人,也跟严嵩合作过,但是他和裕王没有结过深仇大恨。他在宫里面也没有像陈洪那样为了往上爬,四处树敌。无论以裕王为首的清流党,还是以严嵩为首的严党,都对吕芳尊敬有加。

后来,吕芳认准的时机,及时得向裕王身边靠拢,再加上嘉靖顾及了主仆情谊,吕芳才得以善终。

相比之下,嘉靖就不关心陈洪的死活了。他赶走吕芳用陈洪,让陈洪替自己继续干那些丑事和脏事。待自己驾崩,所有的黑锅都让陈洪去背,嘉靖则继续一世英名。

当然了,陈洪也不傻,他非常想往裕王小圈子里靠,给自己谋条后路。裕王表面上很重视陈洪,实际上也不拿他当个人。

后来,因为冯保的事情,裕王妃打了陈洪一巴掌。陈洪因为想往裕王身边靠,也就把这事给隐瞒了,没报告给嘉靖。裕王听说这事后,先是一惊,后来也坦然了,因为他也明白一个道理:嘉靖身边的人,他也只能敬而远之。陈洪想往自己身边靠,他若是接纳了陈洪,他和陈洪都会死的很惨

并且,他已经有冯保做内廷心腹了,留着陈洪有何用?陈洪为了搞死冯保,已经得罪了裕王和万历。他名声那么差,裕王登基后迟早要收拾他的。

这一点,陈洪看不透,严嵩却看的很透。

裕王已经有张居正、高拱作为自己的外朝心腹了,他们哪个不比严嵩有能力?裕王要严嵩有何用?不管他严嵩怎么朝裕王靠,裕王也不会容他。



并且,他不是吕芳。他对于嘉靖来说,他的存在价值就是如陈洪一样——替嘉靖在朝中平衡以裕王为首的清流党势力。

严嵩即使想投靠,嘉靖能允许吗?一个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和将来要继位的太子居然团结在一起,嘉靖晚上又怎么能够睡得着?严党和裕王身边的清流争斗了多年,双方之间积怨太深了(比如周云逸之死)。就算裕王能够容忍严党,裕王手底下的徐阶、高拱、张居正也不可能容忍严党继续存在。

他们和严党斗争了那么多年,目的就是取代严党,得到严党的权势。

所以,严嵩要想死的不那么难看,他就只能尽职尽责的做好他首辅的工作,不能让朝廷的俗务烦到嘉靖,并且满足嘉靖无休止的欲望。只有这样,他才能活的更久一点。

说不定哪天嘉靖高兴了,让他从首辅的位子上能够体面得退下来,最后让他回到老家安度晚年。只是很可惜,他的儿子严世蕃做事情做得太过分了,太欠打了。嘉靖也曾经多次敲打与他,只是他还是执迷不悟。

最后严世蕃害了他自己,也害了严嵩。



严嵩、吕芳、陈洪,这是嘉靖最信任的三个心腹。但嘉靖这三个心腹的感情,确实完全不一样的。

嘉靖对陈洪,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完全就是拿他当狗使唤,替自己背锅。陈洪也想给自己找一条退路,但是没有退路可走了。他的命运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尽量死的不那么难看。

因为嘉靖需要有人在他死后给他背锅,不可能给所有的心腹都留退路



与陈洪截然相反的是吕芳,嘉靖虽然把他赶到了南京。但是南京远离政治中枢,远离政治斗争。嘉靖送给了吕芳一个作为先帝心腹最希望得到的大礼——善终。

夹在吕芳和陈洪中间的是严嵩。与陈洪那种背锅侠想比,严嵩的下场好很多,但是与吕芳想比,他的下场又凄凉了很多。

嘉靖后来算是发了善心,在自己没死前,就让严嵩倒了台,起码还给她留条命。若活到裕王登基后再倒,严嵩会死的更惨。

所以说,不是严嵩不想巴结裕王,而是他没有资格巴结裕王。他的命运,其实嘉靖已经替他规划好了。若是好好干,嘉靖兴许能放他回老家安度晚年;若是干砸了,嘉靖就把他留到裕王登基,再让裕王收拾他。最终嘉靖选择了中间的一条路,放他回老家了,但却是灰溜溜的滚回去的。


Mer86


吕芳对冯保可以说有天覆地载的恩情。吕芳去南京之前,甚至还用嘉靖给他的仙符保住了冯保。没有吕芳的保护,冯保可以说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为此,冯保感激涕零,同时并且表示

“真要有那一天,儿子第一个接您回来。”

吕芳看着自己的傻干儿子,有点欣慰的笑到:

一朝天子一朝臣。”“真到了那一天,我也回不来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些前朝的大臣是没有退路的。大明朝的官场最重要的便是立场,也就是你是谁的人,站在谁那一边。严嵩和吕芳一样,都是嘉靖用了几十年的人,也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吕芳知道给自己留退路,严嵩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只不过严嵩没有后路可以留罢了。

为什么吕芳有后路可留?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嘉靖没有让他干脏活,而且他平时也非常会为人处世。虽然吕芳也是嘉靖的人,也跟严嵩合作过,但是他和裕王没有深仇大恨。他在宫里面也没有像陈洪那样四处树敌。无论以裕王为首的清流、司礼监、还是严党,都对吕芳尊敬有加的。后来,吕芳认准的时机,及时的向裕王靠拢,加上嘉靖的顾及主仆情谊,吕芳得以善终。

严嵩则不一样。严党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平衡以裕王为首的清流。严嵩即使想投靠,嘉靖能允许吗?一个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和将来要继位的太子团结在一起,老皇帝晚上又怎么能够睡得着?严党和裕王身边的清流争斗了多年,双方之间积怨太深了。比如周云逸之死、比如沈炼。裕王即使能够容忍严党,裕王手底下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又怎么能够允许严党继续存在?他们和严党斗了那么多年,目的便是取代严党,得到严党的权势。

严嵩也不是没有试过给自己留后路。当初他就试探过徐阶,以自己让出内阁首辅的位子拉拢徐阶。严嵩希望徐阶当上首辅以后,能够和自己合作,让自己能够安享晚年。只是徐阶是必定要倒严。后来,严嵩还跟胡宗宪确认过这件事情。只不过胡宗宪会做媳妇两头瞒,没有告诉严嵩实情。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和裕王的争斗都是嘉靖的安排。如果严世蕃像严嵩一样,严嵩父子最好的结局便是从位子上面退下来,然后一起归隐还乡,这样父子二人还能安度晚年。只可惜严世蕃做事情做得太过分了,嘉靖曾经多次敲打与他,只是他还是执迷不悟。所以,最后严世蕃被杀,而严嵩还能够幸存。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朱载垕本来是嘉靖皇帝的皇帝的三子,本来没有什么机会做皇帝。

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册封自己的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三子朱载垕为裕王,四子朱载圳为景王。

但是朱载壡当年十年太子之后,死了。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该落到裕王头上才对,但是嘉靖因为先太子之死,一直没有再次册封太子。

裕王虽得不到嘉靖的宠爱,但于情于理,裕王继承大统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严嵩于嘉靖二十一年入阁,此时已经是63岁的高龄。严嵩自然不是傻子,相反,严嵩精明的很,善于揣度嘉靖的心意,因而能专宠二十余年。



同样,嘉靖也不是糊涂蛋,而是颇具政治手腕,大礼议之争充分展现了嘉靖的手段。嘉靖虽然常年不上朝,但是却牢牢的掌控着皇权!


裕王,未来的大明帝国统治者,清流党的领袖人物。裕王一党也是卧虎藏龙,包括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超级牛人。

按说,以严嵩之精明,在明知裕王是皇统的情况,要给自己找个靠山,向裕王靠拢才对。

但是,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嘉靖才是当朝皇帝,即便自己的江山未来是儿子,但只要他嘉靖没死,就算是儿子,也不能威胁自己的皇位!

我给你,你才能拿;我不给你,你不能抢!

严嵩一党和裕王一党,是嘉靖时代最大的两股势力 如果这两股势力何在一块,嘉靖的皇权岌岌可危!所以,嘉靖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严嵩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他非常明白自己的定位,他就是一个工具,嘉靖用来制衡的裕王的。

严嵩和裕王作对,是嘉靖所希望的。如果严嵩靠向裕王,嘉靖立马就会要了严嵩的命。

再说,裕王一党的徐、高、张等人,跟随裕王日久,就是为了最后分蛋糕,他们岂能让严嵩加入?一朝天子一朝臣!

所以严嵩明知裕王会继承大统,还是要去和裕王作对,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只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做事太绝,不给自己留活路!


小镇月明


没有什么真正的贤臣,贤时便用,不贤便黜,有时候,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这就是严党还有裕王不可能在一起问题的关键。

那就是他们彼此都不是一路人,大明王朝这部剧,一直以来的冲突核心关键点都是嘉靖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

虽然家国一体,都是嘉靖的,但是在国事面前作为大家长的嘉靖还是分的很清楚,公私分明的。

而这派别,因为嘉靖的公私分明天然分为二派人

第一派当然是嘉靖的家奴们,他们包括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还有各地方下派的太监,比如杨金水,这些人其实就是皇帝陛下的家奴,他们的最大作用就是忠诚于皇帝陛下,为皇帝陛下做事,因此他们才称呼自己为奴才。

第二派当然是内阁和各个政府机关的文官集团,宋明以来中国社会都强调“皇家于士子共治天下”也就是所谓的“群臣共治”因此他们是臣下,不是家奴,他们是有权利参与政务的。

这二派,简单说就是,太监是打工的,他们只对皇帝负责,文官是参股的小股东,他们有权利说话。

这是权利划分和阶级根源,那么回到严嵩问题又如何?

其实严嵩无疑是一个另类的文官,简单所,他被奴化了,他最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做的和家奴太监锦衣卫做的事情一样。

而且天然的身份优势让他做这样的事情反而更顺利。

嘉靖吧严嵩当做自己的家奴还有刀斧手在使用,而严嵩也是尽心尽力,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严嵩已经抛弃自己的派别,从一个股东变成奴才。这样情况下,作为反对派的内阁当然不满,内部出叛徒,还是如此重要人物,这还得了,如果这样事情成为常态,那么我们都会成奴才啊。

于是他们会找皇帝理论,用光面堂皇的正义和是天理做旗帜,大张旗鼓的对嘉靖说,作为天子当一社稷江山为重,不能“逆天而行”。

这话意思大家懂吗?都是假的,不过是告诉嘉靖,大明我们也是有股份的。

但是嘉靖是个听话的皇帝吗?他一直都不是,为了私欲他必须重用严嵩,于是无数有股份的文人开始前仆后继的死谏之路,归根结底就是告诫嘉靖。

这个国家有我们一份,你不能瞎掰。

可是皇帝陛下也是要权利又要钱的,他不放便动手,于是对已经成为家奴的严嵩说

老严啊,你去处理一下。

最后

杨继盛死谏,被杀,沈炼死谏也被杀。

为了表面上的脸面,他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借刀杀人,这刀就是严嵩。

严阁老那是真仗义,主动帮嘉靖扛黑锅,而换来的就是严党的高官厚禄还有权威。

这买卖值得吗?在嘉靖一朝当然值得,但是嘉靖是会死的,可是已经成为家奴的严嵩还有他们利益集团却不同。

已经被认定为叛徒的严嵩,如果对裕王还有清流说,我想回来,这大明还有我的股份,你看他们答应不答应?

更何况嘉靖早就在为自己的儿子安排身后事,当嘉靖将徐阶,高拱,张居正这的清流都安排个裕王做师傅的时候,就是清流和严嵩党羽对立的时候。

而主导这一切的就是嘉靖,严嵩成了嘉靖制衡裕王清流的武器,存在目的就是与裕王清流集团为敌,这才是严嵩存在的价值,作为家奴帮我做事,作为政治制衡的武器帮我稳定朝局,作为我的人,最后跟我一起去死。

也就是说嘉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给严嵩活路,在嘉靖看来我活一天,你听话就让你得瑟一天,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开篇就说:没有什么真正的贤臣,贤时便用,不贤便黜,有时候,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

这句话是嘉靖留给裕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最后的告诫

那么他要传递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其实不过是告诉裕王:你小子别太幼稚了,我知道你和文官清流关系好,这也是我特意安排的。如我这样的帝王全天下没有几个,这手段你学不来,你还是老老实实让他们参股得了,等你弄明白“贤与不贤”道理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嘉靖心思可谓是用心良苦,那么裕王听懂了吗?我看听懂了,但是他没机会用,因为他的命太短了。后来的皇帝没这个教诲,因此也不懂,最后明亡于参股的文官集团。

后来的满清不一样,他们懂这个道理,于是,他们让文官全部当奴才

也因此,明朝大臣称呼自己为“臣”,清朝大臣基本称呼自己为“奴才”。

区别的关键点就是,文官集团有没有参股权。。。。

哦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阿斗不傻


因为严党首领严嵩清楚,嘉靖帝搞的是权力平衡,把朝廷的权力分成代表自己的司礼监,严党,和跟裕王结合在一起的清流党,清流党也就是倒严党,他们的核心人物是徐阶高拱张居正。

这三个权力集团,当然是代表皇权的司礼监居中,最重要,负责调节朝廷的权力平衡。而且嘉靖帝虽然躲在深宫,但是他通过司礼监,不仅牢牢掌握朝廷的核心权力,还通过严党敛财,通过裕王和清流党治国。

这种平衡,轻易不会打破,如果谁打破,朝廷的权力结构会立刻改变,嘉靖帝极有可能面对丧失居中调停的能力,甚至丧失对整个朝廷大局的掌控。

本来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清流言官已经站在了裕王那边,比如那个周云逸,是一个小小的钦天监监正,竟然在裕王和清流党的背后支持下,触犯嘉靖帝,可以说朝廷大部分官员已经站在裕王这个未来皇储的一边。

为了制衡裕王和清流,嘉靖帝不让司礼监过于接近裕王,嘉靖帝放任严党恣意妄为,制衡裕王,目的就是要维持朝廷权力的平衡。

而为了制衡严党,既让严党可以为自己敛财,又不让严党势力过于膨胀,嘉靖帝默认裕王和清流党结成倒严党,默认清流党靠拢裕王。比如裕王那帮人推荐的谭纶,海瑞,王用汲都得到了重用。

在这种互相制衡的朝廷格局下,严党和裕王清流党一旦发生小范围的冲突,嘉靖就派出司礼监从中调停,裕王清流党势力过大时,代表皇权的司礼监就稍微向严党靠拢,严党势力过大时,司礼监又站在裕王一边。总之,就是维持一个合理的冲撞,把权力的冲突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嘉靖帝这么维持权力的平衡,前面已经说了,就是既能让严党给自己敛财,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又能让清流党在可控范围内,有效的任用人才,好好处理国家大事。

严嵩老奸巨猾,又善于揣摩圣意,他清楚嘉靖一直没有对自己和严党下手,是因为严党是嘉靖帝的敛财工具,能给嘉靖帝干脏活累活,一旦严党向裕王靠拢,工具就变成了威胁,因为整个朝局会失去平衡,嘉靖帝将很难有效控制,最后不得不祭出司礼监去跟整个文官集团冲突争斗。

到时候,裕王作为他的继承人,皇储,未来的皇帝,是不能动的,只能拿严党开刀。严党死得更快。

后来严党倒台以后,司礼监的陈洪鞭打百官,证明了皇帝跟百官直接冲突这一点。

一旦皇帝和百官直接冲突,其激烈程度就会急剧升高。不打几个人,杀几个人,是不会罢休的。周云逸直接跟嘉靖帝冲突,被杀了,海瑞跟嘉靖帝直接冲突,被下诏狱,差点死了。

严嵩不会傻到向裕王靠拢,打破朝廷的平衡局面,把嘉靖帝放在火上烤,更不会傻到向裕王靠拢,把严党变成嘉靖帝的威胁。

总之一句话,嘉靖帝要的是平衡,而严党是平衡的一点。严嵩带着严党,维持住自己平衡的支点,为嘉靖好好敛财,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权力和荣华富贵。

可惜的是,在《大明王朝1566》里,编剧把严党里的核心人物严世藩罗龙文鄢懋卿等人,写得太过于莽撞冲动,沉不住气,要不是严世藩等人瞎搞,嘉靖帝是不会动严党的,况且嘉靖帝还要用被目为严党人物的胡宗宪主持东南抗倭大局。


西堤君


裕王还年轻,还在寄希望于徐介,张居正等所谓有学识的文臣希望。但是等他到了60岁他会发现这些耍嘴皮子的比贪污的更是国家蛀虫!甚至是直接架空他把他当做傀儡!但是这要几十年之后的事了,现在的裕王是没法改变看法的。所以嘉靖出了一个很顺他意的未来首辅名单。同时在出这个名单时异常的愤怒!


日常刷下线


在严嵩眼里,裕王跟他爹比起来那是幼儿园的水平,严嵩连万历都不放眼里,哪会把裕王当回事。但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严嵩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小牛犊一上台就敢动他,而且就严嵩所处的位置讲,他也不太可能跟裕王站在统一战线上,因为裕王压根看不上他。


k313


裕王爷和严嵩是两个党派的头领,他们对于政治都有自己的做派,他们相互对立而不相容。严嵩心里清楚到了他这个地步没有办法回头,退一步只能是万丈深渊,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扩大自己严党的势力,势力强大了皇帝也就形同虚设了。严嵩不止一次责怪严世翻成为不了他的保护伞,反而一次次的让严嵩来擦屁股。可想而知严嵩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和自己一样机智,把严党扩大,能够全身而退后躲在儿子的保护伞里。


祥子灬花灯


这位的回答才精彩


章154815102


严嵩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制衡裕王势力,如果他敢出现向裕王的一点迹象,那估计也就活到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