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变了!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吃香?

近日,全国各大高校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再次纷纷拉开大幕,各校招生政策有哪些新特点?对于中小学人才培养具有怎样的导向意义?自主招生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居于什么位置……带着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高校招办负责人、有关专家及知名中学校长,探讨自主招生未来走向及对中小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文科类竞赛被淡化

随着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公布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拉开本年度自主招生大幕。尽管全社会都在为“奥赛热”降温,着力减轻学生负担,记者梳理各校简章发现,在可享受降分录取优惠的报名条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五大学科竞赛获奖依然炙手可热,九成以上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认可五大学科竞赛成绩,各校优惠降分一般为10~60分。

相对于理科需学科竞赛获奖的“硬杠杠”,在自主招生选拔中,对文科学生的评判标准依然“不明晰”。尽管各校在简章中对人文类竞赛奖项等级有说明,但对可供参考的具体文科赛事却鲜有提及。新概念作文、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等以往被提及的主流文科类赛事,受到一定冷落。一些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对文科生申报条件表述为在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上“有突出才能和极大潜力”。

尽管需要学生、家庭和学校投入包括时间、资金在内极高的成本,但不少有实力的学校仍然坚持做学科竞赛,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自主招生变了!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吃香?

与往年相比,今年科技创新类赛事成为不少高校青睐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60%以上高校都认可科技创新奖项,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申请条件分为研究创作、突出才能、学科奥赛。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表示,学科竞赛条件只是作为申请条件之一,并不是唯一条件,满足其他条件,如科技发明、研究实践、文学创作、创新与设计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同样可以报考。

特长生培养仍吃香

从目前的高中教育来看,人才出口主要有三类:一部分学生参加高考统招;一部分在校期间参加金帆或体育等专业团、队的训练,走特殊专长类人才招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设置的实验班,主要参加高校自主招生。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北京市也明确2019年底彻底取消小升初特长生招生。

自主招生变了!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吃香?

有教育界人士分析指出,小升初取消特长生和高考取消特长生加分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高考招生,减轻因盲目跟风给学生带来的学业负担。因此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培养特长生,学校应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为确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艺术、体育或科技类课程和训练指导,这类学生将来仍可报考高校相关专业。

据了解,首师大附中的专业精修课程、自主研修课程恰恰是在几年前取消奥赛保送的情况下建立的。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表示,学校设计此类课程的初衷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在前期进行基础性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决定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课程来深入拓展。近些年来,首师大附中学生在竞赛方面的成绩凸显,一方面是来源于课程的支持,另一方面与学校对学生兴趣发展的关注有很大关系。

自主招生变了!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吃香?

近日,记者在一些知名高中校的中招开放日活动中了解到,与往年招生规模相比,不少高中学校特长生的招生比例并没有降低,一些学校还增加了特长生招收比例。以北师大实验中学为例,该校2017年计划招收特长生63人,占当年普通班招生人数的15%。2018年计划招收特长生74人,占普通班计划招生人数的20%。

一些中学校长也表示,随着中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招生方式日渐多元化,学校将继续加大特长学生培养力度,为更多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