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長城、運河,一個橫亙東西,刀光劍影殺戮血腥,一個縱貫南北,百舸爭流千帆競。如果說長城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力,那麼京杭大運河就是維持這種意志力的動力源泉。從陸權地緣政治上講,近代之前京杭大運河就是帝國盛世的命脈所在。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歷代運河總覽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京杭大運河

在解讀成因之前,先看看京杭大運河其簡要的基本數據。

全長1794千米,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流經城市20個市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臨清市、聊城市、濟寧市、滕州市、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為避免混亂黃河故道未標記

南北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六個文化區段大致位置

聯通六個文化區段:吳越、淮陽、中原、齊魯、燕趙、京津。

過程:簡單點說京杭大運河,始於春秋時期,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其間,運河的修復改道,其緣由亦是現實中運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權的都城位置變化。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重點:京杭大運河不純粹是一條人工河流,而是一個體系,一個橫向可通東西,縱向能連南北物流運輸體系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龐大的運河體系

如今,我們可以“宅”或是“喪”著,依然可以享有能力範圍內的的物質文化需求,這種前所未有的便利,靠的就是物流業井噴式的大發展。支撐起整個龐大物流體系就是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現代基礎設施,而這些在近代之前是不敢想象。

運河運河,運輸就是它的首要功能,運什麼?物資。為什麼要搞那麼大的工程量去運物資,沒有別的方式嗎?

京杭大運河問世之前,南北物流運輸長期以來,只能靠陸運或短途水運,在沒有動力機械的情況下,陸上運輸靠的是人力、畜力,耗費巨大,短途運輸還可以,長途運輸,豆腐都能成為肉的價格。舉個唐初軍隊編制的栗子就可管中窺豹。

李靖兵法裡講,全軍兩萬的話,後勤兵約佔六千,比例約為三成。這三成可是硬生生吃飯的主,不參加戰鬥,這還不算遠征,再算上軍隊行軍中的消耗,簡直不敢直視。


這是唐初的狀況,看看後世清朝,就明白了,打仗打的是什麼!

19世紀中後期,左宗棠平定新疆,胡雪巖等人為其做後勤運輸,平均每花一百兩,只能把值三兩的物資送達左宗棠的手中。

所以,高得令人髮指的運費導致軍事重地的北方地區,無法得到軍用及生活物資,而王朝又不能放棄北方防禦戰略要地,這種錯位是天然的障礙。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絲綢之路

可能有人說“絲綢之路”,怎麼就可以。“絲綢之路”簡意就是以絲綢生意為主,絲綢重量輕,價格高,有利可圖,所以可以走陸路從大西北到達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瓷器貿易只能依賴海運,從泉州和廣州裝船運往西方。你讓當時的他們運軍事物資、糧草到北方試試看。

所以水路運輸就是最佳選擇,水路運輸運力大、成本低、適合中長距離運輸,還能運輸大宗、低值、笨重和各種散裝貨物,同時對於人員的來說舒適度高,對於物資來說,損耗小。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歷史上核心區三條主要河流流向

水上運輸好是好,問題是受地形限制。前面講氣候、地理分界線時談過,三江源都在西部高原,西高東低的階梯地形決定了,我們國土上跨區域的河流大部分是東西走向,也就是由西向東入海,比如長江、珠江等。這就決定了中原地帶及華北平原物流體系缺乏強有力的南北水運通道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大一統時期都城(秦咸陽近西安)

更麻煩的是在古代大一統時期,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都在北方,黃河流域是當時最富裕的區域,人口、經濟都碾壓南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奇怪戰國時楚王國地盤最大,怎麼就沒搞過西北方那幫人)。所需的各類物資,通過短途的河運或陸運就可以把周圍的物產轉運到關中的長安和河洛一帶,為此,隋朝之前,對大規模開掘運河的需求並不迫切

但歷史總是很戲劇,三百年河東,三百年河西。近300年離亂隔絕的暗黑期,使北方人口銳減經濟蕭條。而此時的南方,伴隨著衣冠南渡,大量人口都湧向相對安全的南方,人口的轉移伴隨著農業技術的轉移,在加上氣候適宜,人口與經濟突飛猛進,財富中心自然就移到江南一帶的南方。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隋朝形勢

經濟上北貧南富,軍事上北強南弱。這就讓當時剛取得統一的政權——隋,感到很不穩妥。家有餘糧心不慌,可南方的經濟掌握在那幫由北方遷徙到南方的傳統世家豪族手中,作為新興政權,可想而知,能不膽戰心驚。

隋朝初定都長安邊上大興城(長安那時已經破敗,不堪受用),隨後過了20多年又遷到洛陽。此時更

北邊外患又起(突厥),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聯通南方富庶經濟區,加強對南方的軍事政治上控制,又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都城。 同時,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隋唐運河

此時,經過歷朝歷代的努力東西南北運河基本框架已經構建,隋朝在基礎上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喪命工程”,一個最有活力的王朝就這樣早早夭折,但也應了那句“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考量,充分利用運河龐大而複雜的運輸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北方都城所在地,成了帝王的規定動作。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元代京杭大運河與隋唐運河

歷史上,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京杭大運河的內陸水運方案始終是首選。京杭大運河作為漕運的主力,是每一個建都北方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

帝國的命脈︱地理圖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成因

帝國的命脈

到了近代,隨著鐵路、海運的興起,京杭大運河這一複雜的運輸體系已經不能適應需求,也就逐步失去生命線的意義,最終成為區域性的水上人家。

注:認知有限,歡迎大家留言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