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投資基金容易掉進哪些“坑”?

新手投資基金容易掉進哪些“坑”?

基金投資雖說更適合普通投資者,但新手也難免因為各種原因掉進一些“坑”。今天小慢就跟大家一起盤點下那些“養雞”的誤區,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在今後的投資中輕鬆避開。

一、偏好新基金

在選擇基金的時候,我們打開基金公司官網,首先映入眼簾的一般就是各種新產品的募集宣傳。在這些宣傳裡,基金公司對基金未來前景都是描繪的非常美好,包括強大的投研團隊、優秀的基金經理等等。我們有可能受到這些宣傳的影響,想要搶佔先機,下意識的偏好這些新產品。

然而,這卻是一個誤區。同一基金經理新發行的產品,投資策略和選股思路基本與同類型的老產品一致,且新產品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建倉,建倉中購買與老產品相似的股票,不排除存在給老產品“抬轎子”的可能。所以,如果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新老產品很相似的話,買老產品是更理性的做法

二、偏好淨值低的基金

基金淨值1元的基金看起來好像是比5元的便宜,事實上,購買基金時沒有貴和便宜的區別。

基金淨值只是基金過往業績的積累,淨值高是業績好或者分紅少的結果,並不代表基金“貴”。例如,持有5萬份淨值為1元的基金和1萬份淨值為5元的基金,如果收益率同樣是3%,我們獲得的收益是一樣的,和基金淨值沒有關係。

三、喜歡分紅多的基金

一些投資者喜歡選擇分紅多的基金,他們認為基金的分紅是基金賺取的額外收益。實際上,基金分紅只是從基金淨值裡分出來的一部分錢,分紅後基金的單位淨值會下降,基金的實際收益應該以收益率來衡量。

四、喜歡規模大的基金

我們在選擇基金時,考慮到申購贖回流動性和清盤風險等問題,通常不會選擇規模過小的基金。但基金規模是越大越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對於貨幣基金來說,無論多大規模,基金經理在管理上的難度差距很小。但對於其他基金來說,規模過大也意味著基金經理管理難度較大。以權益基金為例,當基金規模過大的時候,持倉股票的市值也相應很大,調倉也變得更為困難。

五、買漲不買跌

我們常常在經過一番挑選後,選擇了一隻去年的業績冠軍或者排名前列的基金。但當我們買入後,基金表現卻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甚至今年和去年表現大相徑庭。

事實上,基金中流傳著“冠軍魔咒”,大量績優基金往往在次年表現不佳,其中的原因在於市場環境的改變。

所以,我們在分析績優基金業績時,也應該分析基金獲取收益的原因,如果未來的市場不再適合基金的過往策略和風格,未來業績難以保證。並且,也不要恐懼過往業績不佳的產品,業績只是我們分析基金的一個方面。

六、忽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我們購買基金,肯定是以獲取收益為出發點,對基金也持有美好的期望。基金上漲起來固然值得高興,但基金下跌確實令人有些難受。風險較大的基金漲跌彈性都很大,如果由於跌幅難以承受而過早賣出,不僅喪失了未來收益的機會,還損失了進出的費用。

投資過程中難以克服的往往就是人性的問題。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道:“人生本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投資有時也和馬拉松一樣,選擇自己不喜歡的事往往不能長久。如果下跌時總是管不住自己的手,那不如選擇一些低風險的基金,如固定收益類的,或者選擇用定投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堅持都是可以的

七、短期頻繁買賣

在對待基金,尤其是權益型基金的時候,很多人把買基金當做買股票,喜歡頻繁的買賣。但基金的產品設計就是和短期頻繁交易相悖的,基金尤其是權益類產品追求的是中長期持有,基金經理管理基金時所投資的行業和股票也是立足於中長期。

頻繁買賣該類基金不僅不能很好的享受基金的收益,還會承擔較高的交易費用

八、分散投資不是買的越多越好

俗話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分散佈局是人類常用的分散風險方式。但在基金投資上,分散投資並不是指不看基金類型、基金投資範圍等等就買一籃子的基金。有的基金投資是類似的,風險也是類似的。

比如同一個基金經理下的多個基金,投資思路和持股都可能類似,再比如多隻同樣跟蹤中證500的指數基金,一同購買這些基金,並不能達到分散風險分目的。

九、長期投資≠簡單長期持有

我們很多時候擔心投資者“拿不住”基金,經常會宣傳“長期投資”的概念。但長期投資不等於簡單長期持有,更不等於買了基金以後就不再關注。基金經理變更,市場環境變化,都是值得關注並進行買賣操作的時機,適當的調倉也是風險控制的一種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