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雯:多措並舉補齊商業銀行發展短板

在超出預期的風險、困難及機遇中,2018年銀行業整體經營情況好於預期。2019年,銀行業經營環境並不輕鬆,淨利潤增速同比預計略有下滑,商業銀行需要補齊自身發展短板,不斷提升負債業務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

2018年宏觀經濟增速相對平穩,但整體出現了下滑態勢。在此背景下,全年政策環境不斷升級優化,配合結構性改革,為銀行業經營情況略好於預期奠定基礎。銀行業整體經營呈現三大亮點:一是流動性緩釋助推淨息差逐步改善。全年淨息差預計同比增加7BP。上半年,資產端定價提升以及銀行加大高收益貸款投放,帶動銀行業整體生息資產收益率上行;下半年,隨著流動性偏緊的狀況略有好轉,行業整體負債成本升幅進一步放緩。整體來看,存款優勢顯著的大型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控制情況較好,息差優勢依舊明顯,股份行三季度淨息差環比有所改善。

二是資管理財新規影響逐步消化,非息收入恢復增長,預計全年非息收入同比增長11.6%。新會計準則影響下,原計入“利息收入”的收益重新計入“投資收益”,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長顯著。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方面,各家銀行一方面繼續加大銀行卡領域的投入;另一方面,採取表內外融資綜合聯動措施,從而帶動擔保承諾業務的增長,同時,國際結算、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等業務的大力投入也有效彌補了資管新規帶來的理財業務收入的減少。此外,隨著銀行逐步消化資管新規及其細則帶來的影響,部分銀行新型中間業務收入逐步探底回升。

三是資產質量保持平穩,前瞻性指標持續改善。2018年上市銀行的信用成本略有上升,主要由於銀行更加真實反映不良資產,加大減值力度,行業撥備覆蓋率逐步提升。商業銀行資產組合中未來的潛在風險正在進一步得到釋放,同時,逾期貸款佔比由2015年上半年2.96%的高點下降至2.24%,與不良貸款率間的“剪刀差”也由1.65個百分點縮減至0.7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

在轉型發展上仍有兩方面不足。一是服務民企、小微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強。今年新增貸款中有較大部分投向了企業中長期貸款,體現了經濟“脫虛向實”。同時,受政策引導的影響,銀行在普惠金融、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強,前三季度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遠超上市銀行平均貸款增速。但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投入仍與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據統計,現在銀行業貸款餘額中,民營企業貸款佔25%,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二是負債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全年行業存款增長乏力的情況延續,包括大行在內,絕大部分銀行存款同比增速維持低位,平均為4%左右。相對來說,公司類存款在存款中的佔比有所提升,活期類存款佔比有所下降。同時,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較快,主要由於資管新規下銀行表內理財向結構性存款轉化的內在需求,為了表內理財業務謀求轉型,結構性存款作為替代品而受到較大青睞。存款增速的下行也受到資產端結構調整的影響。隨著下半年流動性相對緩釋,行業存款競爭壓力略有緩解。

展望2019年,銀行業整體經營環境並不輕鬆,但政策環境邊際改善形成對沖,有利於利潤穩定增長,預計全年行業淨利潤增速可能在5%-8%之間。商業銀行在補足自身短板的同時,需要主動迎接開放和挑戰。

一是進一步下沉客戶重心。建議商業銀行戰略上重視服務民企、小微領域的重要性。加深在民營企業、小微領域的數字化運用,依靠豐富的場景大數據建立各類評分、風控模型,以低成本的方式充分把握此類客戶的放款風險。進一步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完善相關授信制度、風險預警機制,顯著提高金融服務民企、小微的高效與便捷性,減少違約風險事件的發生幾率。設計針對性的、差異化金融產品,為民企、小微量身定製滿足其“短小、頻繁、急需”融資需求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有效對接其各類需求。

二是積極調整負債結構,差異化發展存款業務。建議銀行提升主動負債在整體負債中的佔比,發揮主動負債的主動調節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作用。差異化地發展存款業務,明確自身客戶定位,制定不同類型個人客戶的差異化策略,加強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種類和產品線。

三是主動擁抱開放,迎接國際化挑戰。隨著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雙向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提升,我國銀行業面臨的機遇大於挑戰。建議商業銀行以更積極的姿態主動擁抱開放,迎接國際化挑戰。積極取長補短,努力形成與外資銀行競爭與合作的良性關係,變壓力為動力,主動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在引資的基礎上儘可能地深化與外資銀行的合作;進一步明確國際化目標,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清晰的國際化戰略,審慎佈局機構網點,推動國際化業務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加強跨境業務聯動,突出協同優勢,並且建立全球一體化的全面風險管控體系。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