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大整治!醫藥“自然人”債務危機:哪裡是我的去向?

代理幾個藥品,開發幾家醫院、炒作運作一個省市、或者大包某個地市的第三終端,我們都稱其醫藥為“

自然人”。曾幾何時,這個隊伍是非常的龐大。隨著監管部門打擊“掛靠走票”,接踵而至的兩票制,後續的一系列政策,和各種環境因素,直接衝擊他們的生存基礎。以至於醫藥“自然人”越來越難,越來越少。

8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印發2018年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要點的通知》(國衛醫函〔2018〕186號,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將規範藥品耗材產銷用行為,健全供應保障體系,加強醫療服務監管,規範醫務人員行為,推進醫藥代表備案管理,構建回扣治理體系,依託糾風機制綜合施策,確保工作取得實效。此次新規頒佈後,醫藥行業在治理不正之風的同時,不得不重視稅務風險。

醫藥行業大整治!醫藥“自然人”債務危機:哪裡是我的去向?


政策的頒佈給醫藥行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監管勢頭更是越來越猛。據統計,全國1.19萬家藥品企業,僅2017年就消失了1000家之多。大小生產企業面臨經營挑戰和艱難抉擇。專家預測,未來將有50%甚至更多藥企會被合規監管和無情市場所淘汰。

18年所剩無幾,有好有壞,醫藥行業依舊暗流湧動,如何應對新的危機,選擇產品至關重要!

01

做專


第一:做專

(專科品種或者專病專治產品)

2017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諮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國家正式版本的“備案制”呼之欲出、醫院的各種監控措施層出不窮。合規,成為第一選擇。有行業資深人士告訴筆者,如果不以銷量考核,僅僅只是傳遞學術信息的話,藥代收入下滑是一定的。換句話說,藥代在促進銷量上的作用越來越小。那經營品種的選擇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優化經營品種,謹慎開發醫院。專科產品、針對性產品無疑會越來越吃香,因為他們天生自帶名片,更易被選擇被接受;藥理作用與疾病病理一致,容易被動推廣。


02

做實


第二:做實

(性價比高,療效口碑好的產品)

過去的兩年,行業有幾個大坑,第三終端是一個。無數藥企在政策收緊時,奮不顧身跟風開拓第三終端,“控銷”火了好一陣,結果呢,幾乎全軍覆沒。回過頭看,第三終端的王者,還是原來的那幾家。現在的坑是院外處方,藥企言必談之,火爆程度不亞於當年的“控銷”。不但藥企扎堆,保健品企業也要進來湊熱鬧,都瞄上了醫院“藥佔比”的壓力。但其實,稍微冷靜想一下,就知道這個模式,只是把帶金銷售搬到了院外而已。和國家期許的“不限制處方外流“,完全南轅北轍。在按病種收費醫保支付等方式下,藥品的性價比,才是促成銷量的關鍵因素。

03

借勢


第三:借勢

(有唯一性或者有市場基礎的產品)

2018年,是仿製藥的“生死”年。2016年5月25,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文明確,289個品規必須於2018年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據統計,涉及超過17000個藥品批文。按要求,289品規,需在今年年底完成一致性評價工作,否則,將面臨註銷藥品批准文號的厄運。仿製藥廣泛,難以突出競爭優勢,還有隨時被取代的可能性。與仿製藥相比,原發藥、專利藥更有競爭優勢,而專利藥又具有唯一性,可謂在市場上的核心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