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拆分,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这是要被“掏空”?

又拆分,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这是要被“掏空”?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眼见2018年这最后一周也没剩几天了,这一年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稀松平常,到了这个节点似乎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交代——日常中我们所谓的仪式感大抵不过如此。而赶在2018年真正远去之前,在AH股两地上市的大型物流装备及能源装备供应商中集集团(02039-HK)(000039-CN)也宣布了一个期待已久的消息,那便是其已获港交所确认批准可继续分拆旗下中集车辆于港股主板上市这件事了。

要说中集计划分拆中集车辆于港股独立上市这件事吧,其实已经筹谋了好一阵子,如今再从港交所方面获批,意味着此事也算进展顺利。

今年8月9日中集召开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其控股子公司中集车辆于境外上市的议案;9月14日又宣布将中集车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2月4日公司公告透露中集车辆分拆计划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及至上周五(12月21日)再放出该分拆申请获得港交所确准的消息——目前中集车辆分拆事项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那么此事对于中集集团及中集车辆双方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这或许值得我们来好好说道说道。

中集车辆牌面位置一览:优质业务分部,稳定业绩贡献

作为中集集团此次计划分拆上市的主体,中集车辆成立于1996年,主营业务包括开发、生产和销售各种高技术、高性能的半挂车系列及其零部件(不含整车制造)、集装箱、折叠箱、特种集装箱以及一般机械产品及金属结构的加工制造和相关业务,同时提供相关咨询业务。

现下我们已知中集车辆将发售H股于港股主板上市,据悉其此番H股发行的股份将不少于发售后经扩大股本的15%,及不超过18.2%。届时中集集团将仍为中集车辆的控股股东,且中集车辆也将继续沿用“中集”的品牌名。下图为中集车辆目前的股权构成情况,在计划分拆事项落实完成前,控股股东中集集团合计持有中集车辆63.33%股权:

又拆分,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这是要被“掏空”?

从中集车辆过去两年的经营成果来看,其可算是中集集团下属相当优质的业务板块之一。2016年中集车辆实现收益145.56亿元(人民币,下同),除税前及除税后净利润分别为10.23亿元及7.53亿元,当中股东应占净利润达到7.3亿元;2017年中集车辆的整体业绩取得稳步增长,收入大增33.05%至193.67亿元,除税前及除税后净利润分别增长24.3%及34.4%至12.7亿元及10.12亿元,而其去年全年的股东应占净利润也同比大增32.1%至9.64亿元,整体表现亮眼。

今年一季度,中集车辆营业收入达47.16亿元人民币(下同),纯利达2.12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止上半年,中集车辆相关经营业绩(见诸中集集团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道路运输车辆分部业绩数据)维持向好趋势,营业收入实现115.3亿元,分部贡献净利润6.26亿元,是中集集团上半年综合业绩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业务分部。

又拆分,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这是要被“掏空”?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分拆背后如意算盘怎么打?

总体而言,中集车辆于中集集团目前的业务结构中还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我们从中集集团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向中也能探知一二。

作为全球领先的物流及能源行业装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中集集团自1980年成立至今已通过业务拓展及技术开发,形成了一个专注于物流及能源行业的关键装备及解决方案的行业集群。其覆盖的业务领域范畴相当广阔,主营的包括有集装箱制造及服务、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空港装备等业务;此外,中集还经营着包括物流装备及服务业务、房地产开发、轨道装备制造以及金融业务在内的其他业务。

2012年12月19日,中集集团于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前几年,中集主营业务的收入贡献主力还是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其次是集装箱分部及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业务,2012年起集装箱业务跃居首位成为中集收入及利润来源的中流砥柱,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仍紧随其后占据集团业绩贡献榜的次席,乃至如上文提及,近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经营效益还是相当给力的。那么这样一个表现上佳的业务分拆之后,对于中集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自然,中集对于分拆中集车辆单独于港股上市有着自己的考量。从中集集团的角度而言,作为下属业务众多的巨型“战舰”,将旗下优质资产业务打包上市一方面为其提供了资源整合及优化管理的契机,一方面也是集团更强劲资本运作能力的体现。

而于中集车辆的层面,分拆独立上市的裨益则更加直观,作为一个成熟而优质的业务运营实体,独立上市后将获得的广阔发展空间背后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大概总结分拆事项对中集车辆以及中集集团双方的利好成分如下:

又拆分,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这是要被“掏空”?

从上述这些出发点来看,中集车辆与中集集团的此次“分家”颇有种“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意味。随着中集车辆顺利分拆于港股主板独立上市,其也将就此踏入面向国际的香港资本市场,这与中集的全球化业务战略布局也是契合的,上市过程中也可通过增强资本实力,提升中集车辆的竞争优势——乍一看中集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倒是挺响。

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不怕被“掏空”?

抱着这样的美好愿景,中集此次分拆大计背后的宏伟蓝图能否顺利成真呢?此事眼下仍无法验证,但新的问题却已经出现了——那便是,将又一个优质业务分拆出去之后,中集集团还剩下什么?

回顾中集的发展历程,中集车辆的分拆并不是新鲜的操作,上市之后的这几年,中集集团其实已经陆续将多个业务打包分拆,比如其空港业务。2014年11月,中集先将其消防车业务打包分拆注入同为港股上市公司的中国消防(00445-HK);2017年12月,中集又将其手头所持空港业务实体德利国际的78.15%股权全数注入中国消防,就此实现对其空港业务的拆分整合。今年4月,中国消防完成与中集关于空港业务的重组,并在今年5月正式更名为“中集天达”。

回头看,中集的空港业务在2013年之后发展其实相当迅猛,虽然起初这个业务对中集整体业绩贡献的比重较小,但后续成长很快,是中集增长较为强劲的一个业务分部。如今中集再将旗下一员“猛将”中集车辆分拆出去之后,旗下主营业务分部中占集团营收或利润10%以上的便剩下集装箱、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以及金融业务,而这几个业务分部除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还算稳健之外,近期的成长态势都不容乐观。

首先是作为当前集团营收贡献大头的集装箱业务在近年呈现出利润滑坡的态势。以2018年中期业绩表现为例,今年上半年中集的集装箱业务虽然在营业收入方面实现了60.2%的显著增长达至160.94亿元,但同时其营业成本也超大幅增加了77.4%到146.43亿元,期内分部毛利率仅有9.02%,较上年同期下滑8.84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低于成本增速拖累毛利率下滑,分部利润成长空间自然受到挤压。

又拆分,优质业务相继独立发家,中集集团这是要被“掏空”?

如上图所示,今年上半年中集的金融业务在收入同比下滑的同时,营业成本却录得明显增长,毛利率水平较上年同期亦大跌14.45个百分点,综合表现也甚是失色。不仅如此,中集还有一个海洋工程业务目前仍深陷亏损不能自拔:上半年中集的海工板块依然收入不抵成本,期内产生净亏损7.0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5亿元净亏损持续扩大,走向令人心忧。

因此一路看下来会发现,中集陆续将优质业务打包分拆后,其自身手头留下的尽是些“老弱病残”,岂非有种逐渐被“掏空”的感觉?或许随着中集车辆的独立展翅高飞,中集的各项业务板块也算实现了某种层面上的“桃李满天下”,但个中得失曲折也就自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